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这个书生有点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前来观潮的游客一直是络绎不绝,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墨宝于后世传颂。
三年前杭州知府何文轩在海宁县修建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大堤,在大堤往后数十丈的地方建起了一百零八座观潮亭,约有两三层楼高。位置较好的三十六座为“天字号”,位置稍差的七十二座为“地字号”。
“天字第一号”位于最中间的位置,是仅有的一座高达四丈的观潮亭,也比其余亭子大了数倍,从远处看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在其顶层靠外的门头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天下观潮第一亭”。
根据府衙的告示,每个“天字号”观潮亭每次观潮的价格为二十两,“地字号”为十两,而那个“天下观潮第一亭”则需一百两。江浙虽然历来都是富庶之地,但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花费也就二十两左右。可尽管如此,只要是观潮之日,观潮亭几乎都是次次满座。有富家公子三五成群前来吟诗作对的,有本地富商来此设宴待客的,也有一些前来公干的官员顺道来此见识这一奇观的。总之,这一百零八座观潮亭每年能给杭州府带来数十万两的银子。
何文轩在杭州府上任已有七年,早些年在民间得了个“何不税”的名号,只因其在户、丁、关、市四税之外总是喜欢巧立一些名目来征收税款。所幸江南民众富裕,而遇到一些真正贫困的百姓也没有过分为难,因此何文轩增税数年并未伤及杭州根本。
而现如今钱塘江大堤已修观潮亭已立,虽说这个收费昂贵有些争议,但在杭州百姓心里,这却是何文轩为杭州百姓所做的最大善事之一了。
据说在修建大堤之前,来此观潮却被大潮卷入钱塘江的每年竟有数百人之多。以往虽有木桩围栏,却也抵不住大潮猛兽。其中也不乏一些水性极佳之人,但在潮去之后能游回来的寥寥无几。
如今大堤建成,普通老百姓于大堤之上观潮依旧不取分文,且再不用担心被浪潮卷走。至于观潮亭收费,则是那些达官贵人的事了。
除此之外,因为有了这每年数十万两白银的正当收入,往年那些多出来的苛捐杂税何文轩也下令免去了许多,故而这两年何文轩的官声也好了许多。
今日是农历八月十八,正是观潮的好日子。天公作美,万里无云,风吹着岸边的柳树哗哗作响。虽说还有将近一个时辰才会涨潮,但是大堤之上的游人已经渐渐多了起来。有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倒是携带了竹凳画板,在等潮之余作起了丹青。
没过多久,从后方的观潮亭传来了阵阵丝竹之声,也不知是哪家的贵人不甘寂寞,带了唱曲儿的姑娘出来游玩,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在观潮亭以北约十丈处,有一条东西方向宽达三丈的大道。据说是为了免去来往贵人车马颠簸之苦,杭州府特意按照官道的标准重新修建的。建成之后,何文轩亲自给这条大道提了名——闻潮路。
在闻潮路上,每隔数十丈,都有一条往南通向观潮亭的小径。两侧种满了各式的花花草草,此时正值桂花飘香。一阵阵江风吹过,散落了一地金黄。
在通往天字号观潮亭的小径上走着两个男子,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位中年男子和一个十岁模样的男孩。
那中年男子身着一件青色长衫,中分束发,左腿似乎有旧疾,撑着一根拐杖。那男孩却是一身厚厚的皮袄,脚着一双黑色长靴,戴着一顶宝蓝色的绒帽,竟是也撑着一根拐杖。
虽说已经入秋,天气也开始转凉,可大多数人也就添件长衫,远没到出门需要这全副武装的地步。
走了数丈后,中年男子停了下来,望着少年说道:“少爷,还是让我来背您吧,这江边空气潮湿,风又大,对您的身体不好。”
那少年一手拄拐,一手接住了一朵正在飘落桂花,摇头道:“难得出来一趟,多走走还暖和一些。”少年闻了闻手中的桂花,“还有,丁叔,跟您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叫我少爷,就叫我安晏。”
中年男子知道拗不过少年,也不再坚持:“本想跟您见识见识那天字第一号的天下观潮第一亭,谁知今日杭州知府大人在此设宴,包下了第一亭跟三号亭。也不知招待的是哪个府上的贵人。至于那二号亭,也是很早就被订下了。就连我们的这个四号亭,也是托了人花了五十两才订下的。”
少年抬头看了那中年男子一眼,笑道:“您知道的,我不在意这些,只要能出来走走我已经很满足了。”顿了顿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接着笑道:“若是老爷夫人知晓我俩这般花销银子,怕是要心疼好一阵子了。”
那中年男子冷哼一声并未搭话,嘴角倒是也泛起了一丝笑意。
这主仆二人乃是苏州人士。
少年姓陈名安晏,是苏州府最大的酒楼太白居的大少爷,前些日子刚过完十二岁的生辰。自小体寒多病,看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药却是毫无起色。虽说江浙相隔也就三百里,可这也算他自记事以来第一次出远门。
中年男子姓丁名坚,三十五岁。在陈安...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前来观潮的游客一直是络绎不绝,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墨宝于后世传颂。
三年前杭州知府何文轩在海宁县修建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大堤,在大堤往后数十丈的地方建起了一百零八座观潮亭,约有两三层楼高。位置较好的三十六座为“天字号”,位置稍差的七十二座为“地字号”。
“天字第一号”位于最中间的位置,是仅有的一座高达四丈的观潮亭,也比其余亭子大了数倍,从远处看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在其顶层靠外的门头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天下观潮第一亭”。
根据府衙的告示,每个“天字号”观潮亭每次观潮的价格为二十两,“地字号”为十两,而那个“天下观潮第一亭”则需一百两。江浙虽然历来都是富庶之地,但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花费也就二十两左右。可尽管如此,只要是观潮之日,观潮亭几乎都是次次满座。有富家公子三五成群前来吟诗作对的,有本地富商来此设宴待客的,也有一些前来公干的官员顺道来此见识这一奇观的。总之,这一百零八座观潮亭每年能给杭州府带来数十万两的银子。
何文轩在杭州府上任已有七年,早些年在民间得了个“何不税”的名号,只因其在户、丁、关、市四税之外总是喜欢巧立一些名目来征收税款。所幸江南民众富裕,而遇到一些真正贫困的百姓也没有过分为难,因此何文轩增税数年并未伤及杭州根本。
而现如今钱塘江大堤已修观潮亭已立,虽说这个收费昂贵有些争议,但在杭州百姓心里,这却是何文轩为杭州百姓所做的最大善事之一了。
据说在修建大堤之前,来此观潮却被大潮卷入钱塘江的每年竟有数百人之多。以往虽有木桩围栏,却也抵不住大潮猛兽。其中也不乏一些水性极佳之人,但在潮去之后能游回来的寥寥无几。
如今大堤建成,普通老百姓于大堤之上观潮依旧不取分文,且再不用担心被浪潮卷走。至于观潮亭收费,则是那些达官贵人的事了。
除此之外,因为有了这每年数十万两白银的正当收入,往年那些多出来的苛捐杂税何文轩也下令免去了许多,故而这两年何文轩的官声也好了许多。
今日是农历八月十八,正是观潮的好日子。天公作美,万里无云,风吹着岸边的柳树哗哗作响。虽说还有将近一个时辰才会涨潮,但是大堤之上的游人已经渐渐多了起来。有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倒是携带了竹凳画板,在等潮之余作起了丹青。
没过多久,从后方的观潮亭传来了阵阵丝竹之声,也不知是哪家的贵人不甘寂寞,带了唱曲儿的姑娘出来游玩,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在观潮亭以北约十丈处,有一条东西方向宽达三丈的大道。据说是为了免去来往贵人车马颠簸之苦,杭州府特意按照官道的标准重新修建的。建成之后,何文轩亲自给这条大道提了名——闻潮路。
在闻潮路上,每隔数十丈,都有一条往南通向观潮亭的小径。两侧种满了各式的花花草草,此时正值桂花飘香。一阵阵江风吹过,散落了一地金黄。
在通往天字号观潮亭的小径上走着两个男子,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位中年男子和一个十岁模样的男孩。
那中年男子身着一件青色长衫,中分束发,左腿似乎有旧疾,撑着一根拐杖。那男孩却是一身厚厚的皮袄,脚着一双黑色长靴,戴着一顶宝蓝色的绒帽,竟是也撑着一根拐杖。
虽说已经入秋,天气也开始转凉,可大多数人也就添件长衫,远没到出门需要这全副武装的地步。
走了数丈后,中年男子停了下来,望着少年说道:“少爷,还是让我来背您吧,这江边空气潮湿,风又大,对您的身体不好。”
那少年一手拄拐,一手接住了一朵正在飘落桂花,摇头道:“难得出来一趟,多走走还暖和一些。”少年闻了闻手中的桂花,“还有,丁叔,跟您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叫我少爷,就叫我安晏。”
中年男子知道拗不过少年,也不再坚持:“本想跟您见识见识那天字第一号的天下观潮第一亭,谁知今日杭州知府大人在此设宴,包下了第一亭跟三号亭。也不知招待的是哪个府上的贵人。至于那二号亭,也是很早就被订下了。就连我们的这个四号亭,也是托了人花了五十两才订下的。”
少年抬头看了那中年男子一眼,笑道:“您知道的,我不在意这些,只要能出来走走我已经很满足了。”顿了顿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接着笑道:“若是老爷夫人知晓我俩这般花销银子,怕是要心疼好一阵子了。”
那中年男子冷哼一声并未搭话,嘴角倒是也泛起了一丝笑意。
这主仆二人乃是苏州人士。
少年姓陈名安晏,是苏州府最大的酒楼太白居的大少爷,前些日子刚过完十二岁的生辰。自小体寒多病,看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药却是毫无起色。虽说江浙相隔也就三百里,可这也算他自记事以来第一次出远门。
中年男子姓丁名坚,三十五岁。在陈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