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及安国、之杰皆死之。”
从七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底,近五个月的时间,阿里海涯都没攻下琼州,也许根本就没有攻。而当时的赵与珞并没有什么兵,也就谢明、谢复兄弟俩那么点义勇,要不是老赵为了供应行朝搜刮太重,惹的当地民众愤怒,自己人叛了,阿里海涯根本就拿不下琼州。他就是一“假牙”!
但东也不是没有准备,因为历史毕竟不同了,万一忽必烈来个擒贼先擒王、又或阿里海涯的实力远大于原来历史上他所具备的呢?他撤回文天祥和张应科,就是为了应付可能的变化。
有了这两只队伍,无论谁来攻,至少他能守,能守才方能战啊。这样他就始终能保持刘师勇的水师作为一只机动打击力量。
但是,山之战的真正主角张弘范和李恒就不同了。历史的记录是:“十一月,张弘范以舟师由海道袭漳、潮、惠三州,李恒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李恒兵至清远,宋王道夫迎战,大败。恒遂击凌震,震又败。道夫、震并弃广州遁,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
关键就是“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这说明,李恒和张弘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同作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包围、歼灭宋军于沿海。自己真正的对手其实是他们两人。
忽必烈不愧为雄才大略的马上君主,他故伎重演,再度玩了一个大包围。历史上的蒙古人利用其快速的机动性,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包抄战。而这中间最经典的,是对宋帝国的超大规模的迂回。也就是通过对云南、四川的攻击,他们从西南部对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迂回包抄,迫使四川的宋军无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增援,并最终在中路的襄阳取得了突破,割裂了南宋帝国的长江防线。
东站在船上,望着大海,心里很是有点烦闷。因为对他来说,山之战此时对他已没有多少悬念。
我们只要想一下,如果在张世杰和张弘范进行最后的决战时,海上有一支宋军的援军出现,这场大战还会是原来那样的结果吗?
实际上从他让刘师勇建立新的水师起,山之战的结局就已经变了。即使没有火炮和手榴弹,也没有新战船,只要刘师勇能率水师及时赶到,内外夹攻,最差的结果,接应张世杰和他属下大部逃离,理应没有多大问题。
他真正应该要做的,也许是如何使山之战的效果最大化。
但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上面所讲的他无法说。他总不能告诉所有人: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就按我说的办。
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历史现在已经改变了。原先张世杰进行的是无机动兵力、无后方退路的大战,但现在不同了,在帝国的这盘棋上,已经多了琼州这个退路。而在机动打击力量上,再有六个月时间的准备,新水师到时实际的力量将更为强大,虽然无论是张世杰、还是张弘范,都并不知道自己这方拥有如此力量。
条件不同,指挥者的决策就会不同,战争进行的过程同样会有所不同。有了退路的张世杰又会怎样打这场大战?琼州这里如何进行双方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张世杰领悟他的目的?还有,即使张世杰能领悟,他那里众多的“派系”能不能保证完整地执行部署?头痛啊。
在东哪个小小的皇宫里,陆秀夫、文天祥、刘师勇、苏刘义和他们的陛下一起听了杜浒的最新通报:阿里海涯已经开始向海峡边移动,但雷州的船只并不多,而且没有大的海船。
这个消息让每个人都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人人都意识到阿里海涯并无攻下琼州的能力。但每个人也都感到了危机。今天阿里海涯出现在对面,以后呢?
陆秀夫和宋瑞禀告陛下,他们已经商议了两个方案:一是去和张世杰汇合,二是让张世杰撤回海岛。因为只有合在一起,朝廷的力量才会更强大。
从他们自己来说,现在倾向撤军回琼州是显然的。即使是很有信心的刘师勇和苏刘义也认为,虽然阿里海涯对琼州的威胁并不大,但为了预防以后对手增兵,将张世杰的大军撤回海岛,应当更合适。
只有杜浒没有发表见解,因为他的职责就是提供军情。
听了他们的意见,东没有说话。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阿里海涯没有能力攻下琼州,他磨磨蹭蹭了五个月,只能说明岸上的旱鸭子到了海上,就是软脚蟹。只要在座的这些人知道了张弘范和李恒出现在沿海,他们就会明白对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但要想把山之战的战果最大化,就必须和张世杰见一面,预先沟通,否则自己这方无法做到协调。可他非常尴尬地发现,历史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所有人中间只有他自己是明白人。他这个远没有建立起这个时代所谓帝王权威的君主,在这个重要的决策过程中,所能依靠的方法与其说是“诱导”,还不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忽悠”。
及安国、之杰皆死之。”
从七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底,近五个月的时间,阿里海涯都没攻下琼州,也许根本就没有攻。而当时的赵与珞并没有什么兵,也就谢明、谢复兄弟俩那么点义勇,要不是老赵为了供应行朝搜刮太重,惹的当地民众愤怒,自己人叛了,阿里海涯根本就拿不下琼州。他就是一“假牙”!
但东也不是没有准备,因为历史毕竟不同了,万一忽必烈来个擒贼先擒王、又或阿里海涯的实力远大于原来历史上他所具备的呢?他撤回文天祥和张应科,就是为了应付可能的变化。
有了这两只队伍,无论谁来攻,至少他能守,能守才方能战啊。这样他就始终能保持刘师勇的水师作为一只机动打击力量。
但是,山之战的真正主角张弘范和李恒就不同了。历史的记录是:“十一月,张弘范以舟师由海道袭漳、潮、惠三州,李恒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李恒兵至清远,宋王道夫迎战,大败。恒遂击凌震,震又败。道夫、震并弃广州遁,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
关键就是“恒入广州,以待张弘范。”这说明,李恒和张弘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同作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包围、歼灭宋军于沿海。自己真正的对手其实是他们两人。
忽必烈不愧为雄才大略的马上君主,他故伎重演,再度玩了一个大包围。历史上的蒙古人利用其快速的机动性,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包抄战。而这中间最经典的,是对宋帝国的超大规模的迂回。也就是通过对云南、四川的攻击,他们从西南部对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迂回包抄,迫使四川的宋军无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增援,并最终在中路的襄阳取得了突破,割裂了南宋帝国的长江防线。
东站在船上,望着大海,心里很是有点烦闷。因为对他来说,山之战此时对他已没有多少悬念。
我们只要想一下,如果在张世杰和张弘范进行最后的决战时,海上有一支宋军的援军出现,这场大战还会是原来那样的结果吗?
实际上从他让刘师勇建立新的水师起,山之战的结局就已经变了。即使没有火炮和手榴弹,也没有新战船,只要刘师勇能率水师及时赶到,内外夹攻,最差的结果,接应张世杰和他属下大部逃离,理应没有多大问题。
他真正应该要做的,也许是如何使山之战的效果最大化。
但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上面所讲的他无法说。他总不能告诉所有人: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就按我说的办。
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历史现在已经改变了。原先张世杰进行的是无机动兵力、无后方退路的大战,但现在不同了,在帝国的这盘棋上,已经多了琼州这个退路。而在机动打击力量上,再有六个月时间的准备,新水师到时实际的力量将更为强大,虽然无论是张世杰、还是张弘范,都并不知道自己这方拥有如此力量。
条件不同,指挥者的决策就会不同,战争进行的过程同样会有所不同。有了退路的张世杰又会怎样打这场大战?琼州这里如何进行双方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张世杰领悟他的目的?还有,即使张世杰能领悟,他那里众多的“派系”能不能保证完整地执行部署?头痛啊。
在东哪个小小的皇宫里,陆秀夫、文天祥、刘师勇、苏刘义和他们的陛下一起听了杜浒的最新通报:阿里海涯已经开始向海峡边移动,但雷州的船只并不多,而且没有大的海船。
这个消息让每个人都稍微松了一口气,因为人人都意识到阿里海涯并无攻下琼州的能力。但每个人也都感到了危机。今天阿里海涯出现在对面,以后呢?
陆秀夫和宋瑞禀告陛下,他们已经商议了两个方案:一是去和张世杰汇合,二是让张世杰撤回海岛。因为只有合在一起,朝廷的力量才会更强大。
从他们自己来说,现在倾向撤军回琼州是显然的。即使是很有信心的刘师勇和苏刘义也认为,虽然阿里海涯对琼州的威胁并不大,但为了预防以后对手增兵,将张世杰的大军撤回海岛,应当更合适。
只有杜浒没有发表见解,因为他的职责就是提供军情。
听了他们的意见,东没有说话。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阿里海涯没有能力攻下琼州,他磨磨蹭蹭了五个月,只能说明岸上的旱鸭子到了海上,就是软脚蟹。只要在座的这些人知道了张弘范和李恒出现在沿海,他们就会明白对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但要想把山之战的战果最大化,就必须和张世杰见一面,预先沟通,否则自己这方无法做到协调。可他非常尴尬地发现,历史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所有人中间只有他自己是明白人。他这个远没有建立起这个时代所谓帝王权威的君主,在这个重要的决策过程中,所能依靠的方法与其说是“诱导”,还不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