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轮回之帝国历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同于东在下半年的跑来跑去,至元二十二年的忽必烈,这段时间一直守在大都。他就像一只蹲在原地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当然,老忽在此期间也并非仅是等待,他同时还不动声色地以屯田的名义,分期分批调集了更多的汉军到边地开荒。
忽必烈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施行屯田,解决部分养兵费用,减轻朝廷的负担。二则,先期囤集必要的军力,以应付乃颜等人的叛乱。
屯田这个政策起于秦、汉,但真正将它作为主要国策大用的,是三国时的曹操。曹操采用此策之后,不仅解决了当时因战乱所带来的饥荒、军粮等问题,在经济上为他平定整个北方地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由此还奠定了魏在三国中最强大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以后司马氏的晋、能统一天下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屯田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无论民屯还是军屯,它的土地均属朝廷所有。所以,它在历史上多被用于边境或边疆地区。历代都基本上实施过屯田这个做法,包括后世的共和国。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它能恰当的使用,对朝廷有着莫大的功用。
元代没少采用屯田举措,尤其是忽必烈当政时期。北元的枢密院就曾奏报老忽:前些年派遣军士赴边屯田,不仅得到了大批的粮食,甚至有些地方“所获除岁费之外可粜钞三千锭”,老忽得报“大悦”。
现在,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忽必烈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老忽的另一个动作,则是对北元的体制进行了改动,并对朝中官员的官职进行了整理和划分。
中国古代在国家体制的演变上,隋朝扮演的角色其实很重要。简单地说,隋以前,帝国中央政府主要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自隋代开始,改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唐为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来的刑部)、度支(后户部)、工部。
“三省”中的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对中书所定进行审议封驳,尚书省管六部,为国家主要的行政执行机关。其中的六部,一直延续到明、清。
如果仅从形式来看,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所谓的“三权分立”。所以,有些问题的实质,关键并不在形式上。
元代真正的国家体制,是在忽必烈时期最终定下来的,这个体制借鉴了隋、唐、宋等以前历代的做法。它最重要的特点,是设立了行省这个地方行政划分。而在中央政府的部门上,只保留了中书省,另外两个重要的政府部门是枢密院和御使台。
元代的中书省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尚书省,下面同样设有六部。枢密院管军事,御使台则负责监察事务。
忽必烈之所以要对朝廷的体制进行改动和整理,一是他对中书省的人内心里有些厌烦,觉得这帮人不够得心应手;二是他受卢世荣所定的“规措所”影响。因为卢世荣当初定立“规措所”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朝廷的理财能力。
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为了同样的目的,以前也曾专门设立了一个类似的机构,“制国用使司”,这个人就是阿合马。但这些机构,随着这俩人的倒霉,均在后面被撤消了。
忽必烈觉得,朝廷战事连绵,用度日见艰难,而现在中书的这帮人,根本就没哪个本事,必须另找人来做。所以,虽然为了平息众怒撤了“规措所”,但他内心里实际上仍然认为这个举措很有必要。这也是他当初留下卢世荣举荐之人的原因之一。
他把整件事交给了桑哥。而他一开口,桑哥立刻就明白,大汗真正要他做的是什么事了。
桑哥的确有能力,而且很聪明,但对于朝廷的行政体制,他就“短路”了。因为在管理这样大的一个帝国问题上,他就属于“偏门”。于是他就招来了一个“江南遗逸”,叶李。
叶李是杭州钱塘人,以前是南宋的一个太学生。当年贾似道弄“景定公田”时,他和同舍的太学生八十三人一起上书弹劾贾似道,结果被流放,在贾似道倒台后才被放回。
叶李弹劾贾似道的文章,曾被忽必烈看到,老忽大为赞叹。“世祖习闻之,每拊掌称叹。”
因此,作为大汗心目中的“江南遗逸”,他在后来就被北元“征”到了大都。
历史上的叶李,在老忽眼里的确远比哪个留梦炎要强的多,而且老忽还当着其他人的面,赤裸裸地表达过他的看法。这也是桑哥找叶李的原因。
叶李知道,桑哥的性格极“横”,而他又是国师的弟子,大汗身边的红人,这样的人他是得罪不起的,故此,他同样不敢推脱。
在到了桑哥的府上,两人见过礼落座之后,桑哥直白白地将事情讲给了叶李听,然后问到:“先生大才,何以教本座?”
桑哥如此“客气”,自然也是在见识了卢世荣的才华后,稍有改变对某些汉人的看法。当然,假如这个“叶先生”不识相,他照样还是会“... -->>
不同于东在下半年的跑来跑去,至元二十二年的忽必烈,这段时间一直守在大都。他就像一只蹲在原地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当然,老忽在此期间也并非仅是等待,他同时还不动声色地以屯田的名义,分期分批调集了更多的汉军到边地开荒。
忽必烈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施行屯田,解决部分养兵费用,减轻朝廷的负担。二则,先期囤集必要的军力,以应付乃颜等人的叛乱。
屯田这个政策起于秦、汉,但真正将它作为主要国策大用的,是三国时的曹操。曹操采用此策之后,不仅解决了当时因战乱所带来的饥荒、军粮等问题,在经济上为他平定整个北方地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由此还奠定了魏在三国中最强大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以后司马氏的晋、能统一天下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屯田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无论民屯还是军屯,它的土地均属朝廷所有。所以,它在历史上多被用于边境或边疆地区。历代都基本上实施过屯田这个做法,包括后世的共和国。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它能恰当的使用,对朝廷有着莫大的功用。
元代没少采用屯田举措,尤其是忽必烈当政时期。北元的枢密院就曾奏报老忽:前些年派遣军士赴边屯田,不仅得到了大批的粮食,甚至有些地方“所获除岁费之外可粜钞三千锭”,老忽得报“大悦”。
现在,如此一举两得之事,忽必烈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老忽的另一个动作,则是对北元的体制进行了改动,并对朝中官员的官职进行了整理和划分。
中国古代在国家体制的演变上,隋朝扮演的角色其实很重要。简单地说,隋以前,帝国中央政府主要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自隋代开始,改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唐为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来的刑部)、度支(后户部)、工部。
“三省”中的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对中书所定进行审议封驳,尚书省管六部,为国家主要的行政执行机关。其中的六部,一直延续到明、清。
如果仅从形式来看,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所谓的“三权分立”。所以,有些问题的实质,关键并不在形式上。
元代真正的国家体制,是在忽必烈时期最终定下来的,这个体制借鉴了隋、唐、宋等以前历代的做法。它最重要的特点,是设立了行省这个地方行政划分。而在中央政府的部门上,只保留了中书省,另外两个重要的政府部门是枢密院和御使台。
元代的中书省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尚书省,下面同样设有六部。枢密院管军事,御使台则负责监察事务。
忽必烈之所以要对朝廷的体制进行改动和整理,一是他对中书省的人内心里有些厌烦,觉得这帮人不够得心应手;二是他受卢世荣所定的“规措所”影响。因为卢世荣当初定立“规措所”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朝廷的理财能力。
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为了同样的目的,以前也曾专门设立了一个类似的机构,“制国用使司”,这个人就是阿合马。但这些机构,随着这俩人的倒霉,均在后面被撤消了。
忽必烈觉得,朝廷战事连绵,用度日见艰难,而现在中书的这帮人,根本就没哪个本事,必须另找人来做。所以,虽然为了平息众怒撤了“规措所”,但他内心里实际上仍然认为这个举措很有必要。这也是他当初留下卢世荣举荐之人的原因之一。
他把整件事交给了桑哥。而他一开口,桑哥立刻就明白,大汗真正要他做的是什么事了。
桑哥的确有能力,而且很聪明,但对于朝廷的行政体制,他就“短路”了。因为在管理这样大的一个帝国问题上,他就属于“偏门”。于是他就招来了一个“江南遗逸”,叶李。
叶李是杭州钱塘人,以前是南宋的一个太学生。当年贾似道弄“景定公田”时,他和同舍的太学生八十三人一起上书弹劾贾似道,结果被流放,在贾似道倒台后才被放回。
叶李弹劾贾似道的文章,曾被忽必烈看到,老忽大为赞叹。“世祖习闻之,每拊掌称叹。”
因此,作为大汗心目中的“江南遗逸”,他在后来就被北元“征”到了大都。
历史上的叶李,在老忽眼里的确远比哪个留梦炎要强的多,而且老忽还当着其他人的面,赤裸裸地表达过他的看法。这也是桑哥找叶李的原因。
叶李知道,桑哥的性格极“横”,而他又是国师的弟子,大汗身边的红人,这样的人他是得罪不起的,故此,他同样不敢推脱。
在到了桑哥的府上,两人见过礼落座之后,桑哥直白白地将事情讲给了叶李听,然后问到:“先生大才,何以教本座?”
桑哥如此“客气”,自然也是在见识了卢世荣的才华后,稍有改变对某些汉人的看法。当然,假如这个“叶先生”不识相,他照样还是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