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中国通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来,清廷鉴于留日学生中革命分子急剧增多,曾强烈要求日本方面实行取缔办法。夏秋间日本报刊披露的消息就具有试探意味,并向清廷示意,日本将会应允此项要求。适日俄战争结束,订立《日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攫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长春以南的各项侵略权益。接着,日本政府派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前来北京谈判,迫使清廷承诺日俄之间上述侵略权益转让为有效。就在小村寿太郎来华之际,日本政府文部省于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905年月2日)发布《关于准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即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的集会、结社、言论、通信等横加限制、取缔。其用意显然是允诺清廷的要求,以利于小村寿太郎在谈判桌上施加压力。故《取缔规则》中主旨尤在于阻禁和迫害中国留学生的革命宣传和活动,这一点,文部省次官木场在谈到《取缔规则》时就直言不讳3《陈天华事略》,万沅编纂《新华会虚无党史》。

    参阅《宋教仁日记》第日至2月2日。

    2同上书,905年7月28、29日。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上册,第4章《陈天华投海》,上海书店印行,第25页。地承认“留学生之中,属于革命派者甚多,这次文部省颁布的规则,将使他们蒙受一大打击,殆无疑义。”2所以,《取缔规则》的发布,并不是一般地取缔留学生的“性行不良”,而是旨在打击中国留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是藉此作为一个条件,以诱胁清廷在即将举行的“会议东三省事宜”中作出更多的让步。

    多数中国留学生当然也看出了文部省发布《取缔规则》的意图,对日本和清朝双方政府这桩卑鄙的交易深表愤慨,于是群起奔走呼号,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取缔规则》的运动。日本各报竟肆意讥嘲,指为“乌合之众”。905年2月7日《朝日新闻》发表一报道称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此盖由于清国留日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褊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事件初起时,陈天华虽异常愤慨,但又怕留学界不能团结一致,所以对罢课抗议尚心存犹豫。及至见8000余留学生竟能同心协力地实行罢课,而日本报章却肆行诽谤,他不禁又惊又惧惊的是留学生果真能团结一致;惧的是罢课难于持久不懈,以致证实了日本报道的谰言蜚语。为此,他忧心如焚,愤恚难消。及至十一月十一日(2月7日)读到《朝日新闻》的恶意攻讦,就更感到无法忍受,痛不欲生,遂于晚间伏案疾书,写下了一份悲壮凄怆的《绝命辞》,情深意切地激励学生界坚持一心,贯彻始终,做到“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使日本报章的种种诬陷伎俩不能得逞。在《绝命辞》里,陈天华还告诫国人,决不能相信改良派的说教,“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一刀两断,代满洲执政柄而卵育之”。他又谆谆规劝人们不要听从那些亲日的主张,“彼以日本为可亲,则请观朝鲜!”次日晨,他将《绝命辞》挂号寄留学生会馆杨度收,随即到大森海岸投海自尽。噩耗传出,留学生群聚会馆前,《绝命辞》“一人宣读之,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下不能仰”。留学界同声哀悼,罢学返国者,络绎不绝。

    陈天华在《绝命辞》里劝告人们“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他声明,主要是对日本报章侮为“放纵卑劣”极为愤慨,“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又称“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曷若于今日死之,使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徐以养成实力,亟兴国家,则中国或可以不亡。”因此,陈天华的投海,不能认为是意志薄弱,灰心丧志,而是以一死来警醒同胞,“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无疑,誉为蹈海英雄,陈天华是当之无愧的。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一日(90年5月23日),陈天华的灵柩运返长沙。革命党人禹之谟、陈家影、宁调元等首倡将陈的灵柩与在上海投江的2永井算已《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四性格》,永井算已著《中国近代政治史论丛》,东京汲古书店983年版,第4—页。

    永井算已《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四性格》,永井算已著《中国近代政治史论丛》,东京汲古书店983年版,第42页。

    《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民报》第2号。

    姚宏业的灵柩一同葬于长沙岳麓山,遭到官方阻挠,于是发动各学堂学生群起抗争。初七日(29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护送陈、姚的灵柩,首尾绵延十多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分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江。“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2“公葬陈姚”的事件,成为一次震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陈天华的著作,大部分通俗易懂,**洋溢,悲壮感人。而蕴蓄在他的著作里最为昂扬生动的内容,又首推强烈的反帝爱国主张。听听他在《猛回头》里一段怵目惊心的唱词吧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面对如此危如累卵的处境,陈天华并不感到气馁,而是豪迈沉毅地号召人们奋起反抗。他在《警世钟》里写道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满人杀尽;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杀!杀!杀!2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危急之秋,这种豪言壮语,是何等的扣人心弦,令人血涌肺张啊!

    在陈天华的著作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是很警世醒目的。他把清皇朝称作“洋人的朝廷”,而且严肃地指出“中国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故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因他不要你勤王,你从何处勤哩?”他也如同孙中山、章太炎、邹容一样,把民主革命看作顺天应人,符合历史进化规律的运动,认为“质而言之,革命者,救人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因此,在他的著述里,也充满着讴歌民主,盛赞共和,期待步武泰西革命的文词,宣称“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2。所以,他在《绝命辞》里又谆谆2《绝命辞》,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982年版。曾杰《乙戌集》,《黄花岗与中国同盟会》。

    2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第35—3页。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第7页。

    2同上书,第7页。

    相嘱“故今日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斯时也,一夫发难,万众响应,其于事何难焉!”

    由于陈天华“所著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皆能读之了解,故其文字小册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其中以《猛回头》、《警世钟》二种为效力至伟”3。尤其在湖北新军里,流传最广,“各兵士每每读《猛回头》、《警世钟》诸书,即奉为至宝,秘藏不露,思想言论,渐渐改良。有时退伍,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而文学堂之青年,亦时以偷看《猛回头》为乐”。清廷也早有察觉,故广张文网,严行查禁,但却事与愿违。光绪三十二年(90)夏,浙江金华龙华会员曹阿狗公开演唱《猛回头》,被劣绅告发。金华知府嵩连将曹惨杀,“广出告示,严禁逆书《猛回头》,阅者杀不赦,以曹阿狗为例。然此告示一出,而索观此逆书之人转多,于是革命之风潮乃又加紧一度矣”。2辛亥革命时期两个卓越的革命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虽然因尽瘁革命大业而过早地舍身成仁,没有亲身参与推翻清廷、创立共和国的决战,但辛亥决战的伟大胜利,是与他们屹立于宣传阵地的前沿,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地唤起民众,激励民众投身于这次决战的劳绩分不开的。他们前驱先路,号角警钟的殊勋,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丰碑上。

    3《中国革命史论》,《陈天华集》,第25页。

    冯自由《〈猛回头〉作者陈天华》,《革命逸史》第2集。

    2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第七章《武昌日知会之破案》上册,第30页。第二十七章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

    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89年月2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3光绪十六年(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光绪二十年(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并于二十二年(89)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2。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发愤为天下雄”3。他认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4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实施政治改革。

    与此同时,章太炎又编撰《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

    还于光绪二十四年(898)上书李鸿章,企求他能“转旋逆流”5;也曾跑到武昌,帮张之洞办《正学报》,幻想借助他的实力推动变法。

    3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章第4节《猛回头案》。

    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制言》第25号。章太炎《谢本师》,《民报》第9号。

    2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谈》,查章太炎参加的是上海强学会。3章太炎《致汪康年书》,拙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977年版,第3太炎《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章太炎政论选集》,第7页。

    5章太炎《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章太炎政论选集》,第3页。不久,“百日维新”夭折,章太炎避地台湾。他对“六君子”的惨遭杀戮深表愤慨;对康有为“内不容于谗构”而“见诋于俗儒乡愿者”为之解脱;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专制骄横极为仇恨,“讨之犹可,况数其罪乎?”经历维新新政的破灭,他的“革政”思想较前又有发展。

    既不满清朝统治,又同情康、梁;既孕有民族思想,又没有转向革命。

    章太炎将怎样“革政”呢?他提出了“客帝”和“分镇”的课题,认为满洲贵族,是客帝;中国的“共主”应为“仲尼之世胄”。只要清朝皇帝承认过去民族压迫的错误,拥护孔子后裔,做“虚君”,自己退居为齐桓、晋文般的霸主,发愤自强,那么反满情绪可以平息,可以防止“逐加于满人,而地割于白人”。“分镇”也是章太炎在外国侵略、清政腐朽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改良设想。认为政治危急之际,“犹赖有数镇稍自奋起,足以扶危而定倾”。因此,不能削弱藩镇,而“甘心于白种之陵籍”。藩镇和立宪政并不矛盾。“板荡之世,非得藩镇以尊攘,则宪政不立”。他举明治维新为例,“若皇德贞观,廓夷归章,示民版法,陶冶天下,而归之一宪,藩镇将奔走趋令,如日本之萨、长二藩,始于建功,而终于纳土,何惠自擅?”2此后,进而指出“瓜分而授之外人,孰与瓜分而授之方镇。”3他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丧权辱国,而对汉族地主阶级还存幻想。他向往的还是明治维新式的“革政”。在旅台期间,他曾将所写论文汇成《訄书》。光绪二十五年五月,由基隆去日本,七月下旬,由日返国。

    章太炎《上李鸿章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4页。

    2章太炎《答学究》,《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2页。

    3章太炎《藩镇论》,《章太炎政论选集》,第02页。

    第二节鼓吹反清革命和“苏报案”

    光绪二十六年(900),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一伙的卖国原形暴露无遗,章太炎受到极大震动,从维新梦中醒来。七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议会”上,他激烈反对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模糊口号,“宣言脱社,割辫与绝”,撰《解辫发》以明志。对过去设想的“客帝”、“分镇”也予“匡谬”,说是“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进而提出“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4接着,章太炎树起反清的旗帜,开始向改良派展开斗争。光绪二十七年(90),在东京《国民报》发表《正仇满论》,尖锐批判梁启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光绪二十八年正月(902年2月),章太炎再次被追捕,流亡日本。初住横滨,后入东京,和孙中山“定交”,他们共同商讨“开国的典章制度”和中国的土地赋税以至建都问题,《訄书》重印本《相宅》和《定版籍》中,就记录了他俩当时的讨论情况。

    六月,章太炎返国,为上海广智书局“藻饰译文”,曾译述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社会学》。他还“删革”《訄书》,并立“有修《中国通史》之志”,认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903年3月),章太炎到中国教育会赞助成立的上海爱国社任教。这时,抗法拒俄运动展开,革命形势发展,而康有为却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反对“革命者开口攻满洲”,以为“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鼓吹光绪帝复辟。章太炎看到后,公开批驳,指出康有为所谓“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他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他又为邹容《革命军》撰序,说是“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2。《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先后在《苏报》发表3,立即引起中外反动派的仇恨,于是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苏报案”。

    “苏报案”发生,章太炎英勇就逮,慷慨赴难。他除在敌人的法庭上和监狱中愤怒地斥责中外反动派的卑劣勾当,宣言“不认野蛮政府”外,又继4章太炎《分镇》,《章太炎政论选集》,第07页。

    章太炎《客帝匡谬》,《訄书》重印本“前景”。

    章太炎《致梁启超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07页。

    2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04页。

    3章太炎《革命军序》,《章太炎政论选集》,第92页。

    续撰文,申斥改良派“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说“新者,一人一代,不过一新而不可再。满洲之新,在康熙、雍正二世,今之政府,腐败蠹蚀,其材已不可复用,而欲责其再新,是何异责垂死之翁以呱啼哺乳也。”4又力言反清革命的必要。说“天命方新,来复不远。请看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者,为我为尔,坐以待之。”章太炎入狱三年,潜心佛学,读《瑜珈师地论》、《成唯识论》,而革命之志毫不动摇,曾光复会的成立。

    4《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发表的是其中主要部分,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章太炎《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43页。第三节主编《民报》,讲授国学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八日(90年月29日),章太炎出狱,中国同盟会派员至沪迎章赴日。他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述“平生的历史与近日办事的方法”,认为最紧要的是“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之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之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认为“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2章太炎主编《民报》,自第七号起(90年9月5日出版),编至第十八号(907年2月25日出版),以脑病辞职,由张继接办期(十九号),陶成章接办3期(第二十——二十二号)。二十三号起(908年8月0日出版),仍由他主编,出至第二十四号时(908年0月0日出版),《民报》被封禁。

    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了不少政论,基本上是宣扬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在《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中强调“扫除腥羶,建立民国。”《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说“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华民国,不怕不立。”2由章太炎手撰,以“军政府”名义发表的《讨满洲檄》,更明确指出“自盟而后,为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谕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3章太炎在论文中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认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4。

    章太炎在论文中深刻揭露改良派“竞名死利”、“志在千禄”的丑态。

    并说“夫其所操技术,岂谓上足以给当世之用,下足以成一家之言耶?汗漫之策论,不可以为成文之法;杂博之记诵,不可以当说经之诂;单篇之文笔,不可以承儒、墨之流;匿采之华辞,不可以备瞽矇之颂;淫哇之赋咏,不可以瞻国政之违。既失其末,而又不得其本,视经方陶冶之流,犹尚弗及,亦曰以是哗世取宠而已”5。指出改良派的“谋立宪”,只能使“豪民得志,苞苴横流,朝有党援,吏依门户,士习嚣竞,民苦骚烦”,表示坚决反对。他还在《民报》上刊发别人批驳《新民丛报》的文章。

    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的文章,大都针锋相对,文字锐利,“真是所2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33页。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2《章太炎政论选集》,第32页。

    3同上书,第330页。

    4《民报》临时增刊《天讨》,收入《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2。

    5《革命之道德》,《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章太炎《箴新党论》,《章太炎政论选集》,第338页。

    向披靡,令人神旺”2。

    章太炎在主持《民报》期间,还与张继、刘师培、苏曼殊、陶冶公等在日本发起亚洲和亲会。在他手拟的《约章》中标明“本会宗旨在反抗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约章》还提出一,亚洲被侵略各国,先以中国、印度组织成会,“亦谓东土旧邦,二国为大,幸得独立,则足以亚洲屏蔽”。二,入会各国,应该“互相扶助,使各得独立自由为旨”,如果“一国有革命事,余国同会者应互相协助,不论直接间接,总以功能所及为限”。三,入会会员,应“捐弃前嫌”,“互相爱睦”。虽则各国教术各异,“种族自尊”,但应“相知益深”,共同“排摈西方旃陀罗之伪道德”。亚洲和亲会成立活动的时间虽只年多,但它以“反对帝国主义”载入《约章》,反映了亚洲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意愿。

    与此同时,章太炎还在东京组织国学讲习会,编国学振兴社讲义,并于光绪三十四年(908)二月起为青年讲学,讲《说文解字》、《庄子》、《楚辞》、《尔雅》、《广雅疏证》、《汉书》、《文心雕龙》、《毛诗》、《文史通义》等,早期前往受业的有黄侃、朱希祖、龚宝铨、钱玄同、周树人、许寿裳等。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908年0月),日本政府“徇清政府之请”,下令封禁《民报》,章太炎三次致书“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进行批驳“私谓贵国自有历史以来,以刚毅恺明称于天下,必不茹柔吐刚,以纤毫之利、圭撮之害,而俯首以就满洲政府之羁轭,以挠邻国士民之气。”3并亲莅警廷,责问裁判长“我言革命,我革中国之命,非革贵国之命。我之文字,即鼓动人,即煽惑人,煽惑中国人,非煽惑日本人,鼓动中国人,非鼓动日本人,于贵国之秩序何与?于贵国之治安何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文明国法律皆然,贵国亦然,我何罪?”“我言革命,我本国不讳言革命,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我国圣人之言也。故我国法律,造反有罪,革命无罪,我何罪?”问得“厅长无言”。

    《民报》“封禁”,章太炎在东京继续讲学,“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2,主要是“文字音韵之学”。他还写了大量学术著作《新方言》、《国故论衡》、《刘子政左氏说》、《庄子解诂》、《小学答问》、《齐物论释》、《文始》等陆续刊行。这些专著,种类繁赜,字数众多,在语文、历史、哲学方面,均有创获,对近代学术产生很大影响。而宣统元年(909)以后,他的政治论文却相对减少。

    还在《民报》“封禁”前,章太炎和孙中山发生矛盾。此后,汪精卫续办《民报》,章太炎作《伪民报检举状》,又和陶成章重组光复会,闹派别纠纷。但他反清革命的大方向还是没有变,没有睽离“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同盟誓言,“同盟之好,未之敢忘”3。他在主办的《教育今语杂志》上以“共和纪元”,在《缘起》中叫人要“爱祖国”、“爱中夏”、2章太炎《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章太炎政论选集》,第37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册,第4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958年版。章太炎《为民报封禁事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485页。2《章太炎先生答问》,《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58页。

    3许寿裳《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制言》第25期。

    除“外祸”、“辟邪辞”。武昌起义前夕,还写了《诛政党》,揭露“竞名死利”、“同为民蠹”的立宪党的各种表现2。武昌起义消息刚传来,“满洲留日学生,惊慌万状,有主张向日本借兵者”,章太炎作书正告“所谓民族革命者,本欲复我主权,勿令他人攘夺耳,非欲屠夷满族,使无孑遗,效昔日扬州十日之为也;亦非欲怒视满人不与齐民齿叙也。”“若大军北定宛平,贵政府一时倾覆,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3他没有忘怀革命,他与同盟会之间的争论,也只能说是革命派内部的派别纠纷。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对敌斗争的英勇,攻战文字的犀利,至今犹感生气勃勃。这些正是他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章太炎《复孙中山书》,92年月,《大中华》2卷2期。

    2《教育今语杂志》第册,90年3月0日出版。

    3章太炎《诛政党》,槟榔屿《光华日报》9年0月2、28、3日,撰写则在武昌起义前。第四节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武昌起义胜利,章太炎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4的错误口号,主张解散同盟会,并和一些立宪党人在一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92年月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聘任章太炎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他不愿常驻南京,返回上海。2月中旬,在讨论建都问题时,章太炎主张建都北京,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则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5。他依恋旧制度,说“专制非无良规,共和非无粃政”,“政治法律,皆依习惯而成”,主张中央“特建都察院”,“限制元首”,地方“废省存道”,而对代议民主制则表示反对,主张“限制财产”,又以“夺富者之田以与贫民”为“大悖乎理”2。

    南北和议告成,袁世凯上台,章太炎幻想袁世凯“厉精法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3。在用人问题上,以为“同盟会人材乏绝,清流不归”4。反对“政党内阁”,提出“取清时南方督抚有材名者以充阁员之选”5。说什么“汉之良相,即亡秦之退官;唐之名臣,即败隋之故吏。”主张“循旧贯”,用“老吏”。将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一些小政团合并,改组为统一党,以后更与民社等并为共和党,推黎元洪为理事长。

    袁世凯给了章太炎一个总统府高等顾问的空衔,不久又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调出北京。章太炎兴致勃勃地跑到东北去“兴办实业”,设东三省筹边使署于长春,拟《东三省实业计划书》,提出“设立三省银行,以圆易吊,使民易知”,并铸造金币。“欲铸金币,又不可不预浚金源,非开办金矿,收买金砂,不足以供鼓铸。又请开浚松花江、辽河,去其淤梗,以利交通”。还拟“组织报馆”,“设会研究”7。但没有多久,宋教仁被刺,血的教训使他猛醒过来,他沉痛地《挽宋教仁》“愿君化彗孛;为我扫幽燕”,对袁世凯不信任了。4月,“托事南行”。次月,赴武昌,谒黎元洪,在鄂致电袁世凯,请去梁士诒、陈宦、段芝贵、赵秉钧“四凶”。接着,由武汉到了北京,袁世凯设法笼络。5月25日发令“章炳麟授以勋二位”2,“冀以歆动”。月4日,离京来沪。而他早先提议在东北筹设实业银行的借款,财政部长梁士诒不肯盖章,章太炎“实业计划”落空,感到“大抵政府之与我辈,忌疾甚深,骂亦阻挠,不骂亦阻挠”,于是决计“辞差”,“奉身而退”。34章太炎《致留日满洲学生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9—520页。5《章太炎之消弭党见》,天津《大公报》9年2月2日。

    章太炎《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3太炎《大共和日报发刊辞》,《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37页。

    3章太炎《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3太炎《致袁世凯论治术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84页。

    5章太炎《上大总统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页。

    《民立报》92年月25日。

    7章太炎《内阁进退论》,《章太炎政论选集》,第0页。

    《大共和日报》93年2月日。

    2《民立报》93年5月4日。

    3《民立报》93年5月27日。

    93年7月,孙中山、黄兴举兵武力讨袁,章太炎却不信赖,说什么“讨袁者亦非其人”4。他既骂袁世凯“用心阴挚,正与西太后大同”,又说孙中山“与项城一丘之貉”5。“谓宜双退袁与孙、黄,改建贤哲,仆则承命”。以为“若为久远计,凡一政党,非有实业为中坚,即有侠士为后应,无此即不足以自树。非实业则费用不给,而政府得以利用之矣;非侠士则气势不壮,而政府得以威喝之矣”7。以为总统改选,“大抵仍宜推举黄陂,必不肯任,然后求之西林”。“黄陂之廉让,可望责任内阁;西林之果毅,可望廓清贪邪”。黎元洪(黄陂)也好,岑春煊(西林)也好,都是清朝旧官僚,民国新军阀,章太炎对这些人寄以厚望,他已彷徨歧途了。

    8月,章太炎“冒危入京师”,一方面看到“京邑崎岖,道路以目”,以为“吾虽微末,以一身撄暴人之刃,使天下皆晓然于彼之凶戾,亦何惜此孱形为”2,表示不畏强暴,敢临虎穴;另一方面又以为“共和党势渐扩张,此为可熹”3,“连日议员入党者,已增三十人矣,骥老伏枥,志在千里,况吾犹未老耶?”4但是,袁世凯对章太炎还是不肯放松,对他加紧迫害,把他软禁起来,梁士诒、赵秉钧等还欲“捏造证据,置章于死”5。

    94年月,章太炎欲乘车离京,为军警所阻。7日,“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仍被监禁。曾决意绝食,“以死争之”,自云“不死于清廷购捕之时,而死于民国告成之后,吾何言哉!”直到9年袁世凯死后,才被释放。在监禁期间,编成《章氏丛书》初编。4章太炎《致伯中书四》,《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5页。

    5章太炎《致伯中书九》,《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章太炎《致伯中书八》,《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7章太炎《致伯中书九》,《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章太炎《致伯中书十四》,《章太炎政论选集》,第77页。

    2章太炎《致伯中书八》,《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3章太炎《致伯中书十三》,《章太炎政论选集》,第75页。

    4章太炎93年8月7日《家书》。

    5章太炎93年8月2日《家书》。

    《民立报》93年8月23日。

    第五节参与护法运动,反对国共合作9年月,章太炎由京南返。这时,孙中山也在上海,曾两电黎元洪“规复约法,尊重国会”;章太炎也认为“约法、国会,本民国固有之物,为袁氏所摧残”,主张“维护”7。此后,他多次和孙中山一起参加会议,基本主张与孙中山尚相契合。8月,章太炎南赴肇庆,视“云阶”(岑春煊),更“出游南洋群岛,岁晚始归”。孙中山致电黎元洪,认为章太炎“硕学卓识,不畏强御,古之良史,无以过之,为事择人,窃谓最当”,推举章为国史馆长。97年3月,段祺瑞召集督军团在北京开会,商讨对德宣战。5月7日,国会讨论参战案;0日,段祺瑞组织“公民请愿团”等,包围国会,殴辱议员。章太炎和孙中山两次致电黎元洪,要求严惩“伪公民犯法乱纪之人”,“严惩暴徒主名”,“勿令势要从旁掣肘”2。月7日,张勋率军北上,与段派集议,电黎“调停须先解散国会”。孙、章联电陆荣廷等南方各省督军、省长,指出“调停战事之人,即主张复辟之人;拥护元首之人,即主张废立之人。”“叛人秉政,则共和遗民必无噍类”3。又联名致电陈炯明“国会为民国之命脉,调和乃借寇之资粮”,“今者群盗鸱张,叛形已著,黄陂与之讲解,实同降伏”4。

    7月日,张勋复辟。3日,章太炎与海军总长程璧光等“集议孙公邸中”,“协议扫穴犁庭计画”。接着,与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乘海琛舰由上海启程赴广州,于7月7日抵粤。当有人询以讨逆计划时,章即答以“余此次偕孙中山来粤,所抱之希望颇大”,“讨逆之举,即为护法而起,惟不违法之人而后可以讨逆”2。永丰、同安、豫章三舰抵达黄埔,孙、章一起前往迎迓。广东各界开欢迎海军大会,孙中山、程璧光到会,章亦参加。9月日,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章太炎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大元帅就职宣言》就是章太炎起草的。《宣言》中说“民国根本,扫地无余,犹幸共和大义,浃于人心,举国同声,誓歼元恶”,誓“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3此后,因护法军政府中派系斗争激烈,章“欲西行”,孙中山劝以“不当先去以失人望”,章太炎表示愿为军政府争取外援,到云南联络唐继尧。当他抵达昆明后,多次向唐进言,促唐东下,但“唐终托故不出”。

    99年,五四运动爆发,人民革命运动日渐发展,章太炎却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920年月,湖南通电“湘省自治”,章太炎随即在北京《益世报》发表《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认为“宜虚置中7章太炎94年5月23日《家书》。

    9年7月3日章太炎在浙江国会议员欢迎会上讲话,《中华新报》9年7月4日。2《中华新报》9年2月4日。

    3《时报》97年5月2日、4日。

    4《时报》97年月0日。

    《时报》97年月0日。

    2《时报》97年7月4日。

    3《时报》97年7月28日。

    央政府”,“军政则分于各省督军”4。接着,又主张使“地方权重而中央权轻”,“各省自治为第一步,联省自治为第二步,联省政府为第三步”,还“必以本省人充军民长官”5。这种“联省自治”说,和孙中山的统一主张背道而驰。9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章太炎以为“非法”,并以“联合自治不可反对为献”。

    923年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和平统一宣言》,章太炎以为“统一利害,久处南方者自知,若谓借此以缓最高问题,则亦非计”2。次年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流派,包括“联省自治派”,宣告取消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又系统讲述了三民主义。0日,决定应冯玉祥的电邀,“即日北上”。章太炎对改组后的国民党表示不满,在国民党右派冯自由等的怂恿下,发出《护党救国宣言》,“冀以同盟旧人,重行集合团体”。不久,冯自由组织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章太炎也组织了辛亥革命同志俱乐部,背离孙中山,反对共产党。

    4《章太炎政论选集》,第页。

    5同上书,第页。

    《申报》92年月日。

    2《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中华民国十年,五十四岁”。

    第六节晚年主张抗日925年,“五卅运动”发生,章太炎发出《为上海英租界巡捕惨杀学生之通电》。“以为英捕而不治罪,固不足以肃刑章;英捕而果治罪,亦未必足以防后患。惟有责成外交当局,迅速收回租界市政,庶几一劳永逸,民庆再生”3。

    927年,赋诗自述“见说兴亡事,拿舟望五湖”。晚年在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欲“甄明学术,发扬国光”。933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之华衮,粹然成为儒宗”。

    但是,当帝国主义蹂躏祖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章太炎起来谴责国民党“怯于御乱而勇于内争”。932年,北上见张学良;次年,又与马相伯等联合发表“二老宣言”、“三老宣言”“对于当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仅作消极之抵抗,同时更应动员全民族积极收复失地、根本消灭伪国”2,呼吁抗日。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宋哲元进行压制。章太炎致电宋哲元“学生请愿,事出公诚,纵有加入共党者,但问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32月24日,上海学生北上请愿,国民党加以阻挠,章太炎“对学生爱国运动深表同情。但认政府当局,应善为处理,不应贸然加以共产头衔,武力制止”4。请愿学生经过苏州时,又“派代表慰劳,并嘱县长馈食”5。他“瞻顾民族之前途,辄中心忉怛而未能自己”,临终前,在《答友人书》中还说“北平既急,纵令勉力,察省必难兼顾。盖非常之时,必以非常之事应之。令共党之在晋北者,其意不过欲北据河套,与苏俄通声势耳。此辈虽多狙诈,然其对于日军,必不肯俯首驯伏明甚”7。尽管章太炎不可能对共产党有真正认识,但他对共产党的坚持抗战、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还是觉察的。尽管章太炎晚年的行为也有使人失望之处,却仍保持了爱国主义晚节。93年月4日,章太炎病逝。

    鲁迅评述章太炎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的评价是中肯的。

    3章太炎923年月2日《致李根源书》。

    《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2—83页。

    2章太炎《生日自述》,《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20页。

    3章太炎《与马相伯、沈恩孚联合宣言》,《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34页。4《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72页。

    5《申报》935年2月2日。

    浙江图书馆《追悼章太炎先生特刊》。

    7章太炎《与马相伯、沈恩孚联合宣言》,《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35页。章太炎《答某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74页。

    第七节著述的编印章太炎的论著,很多散见于各种报刊。辛亥革命前,他曾先后在《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清议报》、《亚东时报》、《五洲时事汇报》、《台湾日日新报》、《国民报》、《苏报》、《国民日日报》、《浙江潮》、《复报》、《民报》、《汉帜》、《国粹学报》、《学林》、《教育今语杂志》等报刊撰文。辛亥革命后,他的文章又散见于《民国报》、《大共和日报》、《民立报》、《申报》、《民国日报》和他自己主编的《雅言》、《华国》、《制言》中。

    章太炎论文最早的结集是《訄书》,光绪二十五年(899)冬付梓,次年出书,苏州木刻本,录《尊荀》等50篇,另“补佚”2篇。光绪二十八年(902),他从日本返国,将《訄书》“删革行于世”,于光绪三十年出版重印本,把《客帝》、《分镇》改为“匡谬”,作为“前录”,又将篇目调整为3篇,以《原学》、《订孔》始,以《解辫发》终。光绪三十四年(908),《民报》封禁前后,章太炎着手编辑《太炎集》,所录以学术论文为多2。不久,他又手改《訄书》,准备增加《原儒》、《原经》等学术论文,对重印本革命之作每加删削。

    94年,章太炎在被袁世凯幽禁期间,手定《章氏丛书》,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卷,《刘子政左氏说》卷,《文始》9卷,《新方言》卷、附《岭外三州语》l卷,《小学答问》卷,《说文部首韵语》卷,《庄子解故》卷,《管子余义》卷,《齐物论释》卷,《齐物论释》重定本卷,《国故论衡》3卷,《检论》9卷,《太炎文录》文录2卷、别录3卷、补编卷,《菿汉微言》卷。有上海右文社铅字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刊本、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和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右文社本刊行最早,多误字;浙江图书馆本刊印最精,收录较多。所收大都是学术专著,《太炎文录》也只收录了一些诗文,而先前登在期刊上的斗争文章竟被刊落,如发表在《浙江潮》的《狱中赠邹容》等诗,发表在《苏报》的《狱中答新闻报》、发表在《民报》的《复吴敬恒书》以及许多“时评”,《文录》多未收载。《检论》是他就《訄书》增删而成的,但《客帝匡谬》、《分镇匡谬》和《解辫发》等篇也被删落了。

    933年,章太炎弟子吴承仕、钱玄同校刊《章氏丛书续编》,收《广论语骈枝》卷,《体撰录》卷,《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卷,《古文尚书拾遗》2卷,《春秋左氏疑义答问》5卷,《新出三体石经考》卷,《菿汉昌言》卷,共7种,所收不多,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战斗之作。

    章太炎逝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印《章氏丛书》三编,938年在武汉排印《太炎文录续编》,对《太炎文录》初编、补编不收之作,“不敢续录”,《华国》、《制言》所载书札也未阑入。

    因此,《章氏丛书》初、续、三三编,并未曾把章太炎文章搜集完备,特别是有关政论性的诗文、演说辞、时评、函电等,刊落很多。

    至于时人编辑或坊间流行的,则有《章太炎文钞》5卷,静葊编辑,942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册,第444页。

    《太炎集》,抄本,北京图书馆藏,系年编次。

    年3月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太炎最近文录》册,钱须弥编辑,95年4月上海国学会书室铅字排印本;《章太炎的白话文》册,吴齐仁编,92年上海泰东书局铅字排印本;另有《章太炎先生尺牍》、《章太炎尺牍》、《章太炎文选》等。其中《章太炎文钞》出版在《章氏丛书》初编之前,掇拾《訄书》和《民报》、《国粹学报》诸文,间有《章氏丛书》未收之作。《太炎最近文录》一书,据编者称“与右文社近刊之《章氏丛书》无一重复”,其实只是章太炎9年到93年间在报刊上发表的宣言、函电等的汇辑;“附录”虽也曾录有载于《民报》的文字,但数亦寥寥。《章太炎的白话文》都是章太炎发表在《教育今语杂志》上的讲演记录。至于《章太炎先生尺牍》等,则校印多讹,很少可取。

    解放后,学术界曾注意搜集和整理章太炎的遗文。979年,由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章太炎弟子,分工编辑《章太炎全集》,已出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977年曾出版了《章太炎政论选集》。

    第二十八章秋瑾第一节抱“匡济艰危”之志秋瑾,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字璿卿,号竞雄、旦吾、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875年月8日)生于福建闽县。祖父秋嘉禾多年仕宦福建,父秋寿南同治年举人,母单氏出身浙江省萧山城内望族。

    秋瑾在福建度过童年时代。她曾在祖父官衙耳闻目睹外国侵略分子的飞扬跋扈,深以为忧地对母亲说“这样下去,中国人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2从幼年起,秋瑾与兄秋誉章在家读书,由父母课督。她读书用功,天资聪颖,除读四书五经外,还广泛涉猎各种诗词、小说、史书,对一些描述古代游侠,特别是女杰的作品,怀有浓厚兴趣。

    光绪十六年(890),秋瑾由闽返浙,居绍兴城内和畅堂,除继续读书外,又向其萧山外婆家表兄弟单老四习武艺。

    光绪二十年(894)夏,秋寿南任职湖南湘潭县厘金局,一家随往。经媒人说合,父母作主,秋瑾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五日(89年5月7日),嫁湘潭城内大富商王黻臣之子王子芳(字廷钧)为妻。王子芳为不学无术的纨袴子,秋瑾对这桩婚事本极不愿,婚后夫妻感情淡漠,秋瑾抑郁不欢,激起对封建纲常之痛恨。

    戊戌变法失败后,王子芳入赀为工部主事(后迁户部郎中),赴京任职,秋瑾同往。在北京,秋瑾闻见官场种种污秽,十分愤慨,曾写《黄金台怀古》讥讽之“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不久,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秋瑾与王子芳匆忙离京返湘避难。其时秋瑾以强烈的忧国心情,写了《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她后来回顾说“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2光绪二十七年九月(90年月),王子芳赴京复职,秋瑾也重到京华。但不久其父在湖南桂阳知州任上病逝,秋瑾又返湘居丧。其母、兄则在湘潭城内赁屋开设“和济钱庄”,但开张不到一年便本金亏尽,被迫关闭。不久,其母、兄等皆离湘回浙。秋瑾在夫家更感寂寞苦闷。

    光绪二十九年(903)春,秋瑾携女儿王灿芝,再次赴京,与王子芳一同生活。这时,秋瑾结识了与王子芳同在户部任职的廉泉之妻吴芝瑛。吴氏是当时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之侄女,思想开通,精于书法、诗词,比秋瑾年长7岁。二人结识后感情日笃,几乎“无一日不相见”3。至次年正2上海右文社本,印于95年,章太炎曾有手校本;浙江图书馆本刊于99年,其中《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补编》、《菿汉微言》3种,为右文社本所无。

    秋高《秋瑾遗事》。

    《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979年版,第58页。

    2同上书,第0页。

    3《致王时泽书》,《秋瑾集》,第47页。

    月,即立盟结拜为姊妹。此外,秋瑾还结识了绍兴同乡陶大钧之妾陶荻子,以及其夫在京师大学堂执教的日本人服部繁子等人。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国内很快传播,大批中国青年出国留学,前往日本留学者尤多。秋瑾在吴芝瑛、陶荻子等处,常看到一些宣传革命和救国的新书报,眼界为之大开,忧国之情更趋强烈,便更加不安于过碌碌无为的生活。她表示“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乃决心摆脱依附丈夫生活的地位,出国留学。王子芳极力反对,竟窃走秋瑾自筹用作留学费用的珠宝财物,以阻其行,引起秋瑾极大反感,从此夫妻反目成仇。秋瑾另筹学费,脱下红装,丢掉女子裹脚布和三寸弓鞋,换上全副男装,直至牺牲,终未再穿清朝礼服。

    从准备出国留学遭丈夫阻止这件事,使秋瑾认识到,女子“革命当自家庭始”的道理2。

    吴芝瑛致徐寄尘书,《民主报》92年7月2日。

    2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秋瑾集》,第88页。

    第二节东渡日本,参加反清革命光绪三十年五月(904年月),秋瑾离国赴日。她先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经半年刻苦努力,至年底结业。在此期间,一度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旋因对校方在教学方法、生活管理上不满而退出。

    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秋瑾在这半年间还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各项活动。她广泛结交进步留学生和革命志士,与周树人、陶成章、宋教仁、王时泽、何香凝、冯自由等都有较多往来。她把志在反清革命的青年引为同志;对浮薄轻佻、吃喝玩乐者深恶痛绝;对那些顽固透顶、借留学为升官发财途径的人,更“自始至终口诛笔伐,面对面地展开斗争”3。她积极发起或参加各种革命团体,开展革命和妇女解放活动,其中包括与留日女生陈撷芬等人一起,对拒俄运动时留日女生成立的“共爱会”进行改组,改名“实行共爱会”,举陈撷芬为会长,秋瑾为“招待”,欲办成一个团结全国妇女的团体,引导妇女们参加社会活动,争取妇女解放。这是秋瑾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最初实践活动之一。秋瑾还与人组织“天足会”,提倡妇女放脚。又曾发动留日女生,开展反对纳妾的斗争。她自己则写信回国,请其兄作代表,与王子芳家“开谈判离婚”2。这些均表现了秋瑾敢于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封建礼教大胆挑战的勇气。

    这年秋,冯自由、梁慕光奉孙中山之命,在日本横滨成立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作为“交通内地秘密会党之导线”3。秋瑾得讯后,即与王时泽、刘道一、仇亮、刘复权等共0人,一同加入此会。秋瑾被封为“白扇”(俗称军师),刘道一被封为“草鞋”(俗称将军),刘复权被封为“洪棍”,是为“洪门三及第”4。加入横滨三合会,是秋瑾日后广泛结交秘密会党的开始。

    在参加上述各项活动同时或稍后,秋瑾还积极与人创办“演说练习会”。在该会所订十三条简章的第五条中,规定“会中当附属一普通语研究会,凡演说皆用普通语”,这是中国近代最早正式提出并实行推广普通话的组织之一。演说练习会每月开会演说一次,秋瑾尽管浙江口音很重,但努力学习用普通话进行演说。这个组织在留学生的进步青年和革命青年中,有很好的声誉,如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曾亲自向秋瑾提出加入该会的要求5。演说练习会提倡演说技巧,把演说作为革命斗争的一种武器,用以使无钱订报或没有文化的人能了解革命的道理,同情和参加革命斗争。因此,创办演说练习会是秋瑾投入民主革命的组织活动的正式开始。

    在参与创办演说练习会同时,秋瑾还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该报附设在留学生会馆内,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五日(904年9月24日)创刊3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秋瑾集》,第89~90页。

    王时泽《回忆秋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册,中华书局92年版,第建人《回忆鲁迅》。

    3《致秋誉章书》,《秋瑾集》,第39页。

    4冯自由《朱少穆事略》,《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98年版,第8时泽《回忆秋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册,第5页。

    (月刊),内容包括论说、教育、历史、实业、地理、时评等十几个项目,全用白话文,它实是一种宣传反清革命的刊物,从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至三期内容看,充满了激烈反满的言论。秋瑾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在第一期上发表《演说的好处》,大力宣传用演说“开化人的知识,感动人的心思”,并尖锐揭露了清朝官场种种腐朽不堪的丑事。在第二期上,秋瑾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男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