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霸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过动心归动心,很快常浩还是将这件事暂时放在一边,不再理会了。
毕竟眼下再怎么得天花乱坠,也还得先把眼前的问题给解决掉不是?
而常浩此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设法通知魏公公和宁飞燕关于燕王世子可能谋逆这件事,并借由魏公公之口转告永和帝,看看能不能及时地做到防患于未燃。
当然,希望不大就是了,总之,尽人事,听天命,反正常浩是无法接受什么都不做就对了。
而关于这件事,常浩适才已经做出了安排。
所以眼下,常浩需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倭寇的问题。
不先把那来犯的两万倭寇给解决了,一切终归都是浮云,真要让倭寇破了郯城,就算洛阳那边燕王世子失败了,常浩接下来也不可能会有好日子过,他可不认为永和帝是个知道感恩的主,会念着自己通风报信的功劳就免了自己抗倭不力的罪责。
所以,常浩必须先把倭寇的威胁灭了。
也因此,常浩在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那些事情之后,便没有继续对邓老三和卓先生过多纠缠,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出征前的最后准备。
毕竟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真起来,其实常浩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就是了,该做的工作早在昨日就已经做完,今天不过就剩下按时拔营起寨罢了。
而且有武安国等人操办,这些事情自然不用常浩来亲力亲为。
要不然的话,常浩适才也不会在百忙之中还特别抽空向邓老三和卓先生询问了一番。
但身为荡寇军主帅,有些事情常浩还是必须去做的,而且出征之前,荡寇军还有一顿午饭要吃。
吃饱喝足了,大家伙才有力气上路出征不是?
**************我是吃饱喝足的分割线**************
晌午时分,酒足饭饱之后的荡寇军自城南的归义营出发,三千余人浩浩荡荡,先是北行了一阵,然后在郯城中部转了个方向,一路向东,出了东城门,来到了城外。
东城门外,这时候早已是人山人海,看到荡寇军出城,一片如雷般地欢呼声随之响起。
“荡寇军!威武!”
“荡寇军!必胜!”
不得不,这支除了钦差大人原本带来的二百余亲兵,其余尽皆由郯城的好汉子和前来投奔的徐州各地好汉们组成的荡寇军,对郯城人来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郯城人的眼中,这荡寇军,就是他们的子弟兵,为了讨伐倭寇,由钦差大人编练的子弟兵,所以,他们对荡寇军,有着特别的感情。
那些像是白老爷子这样家中有子弟入了荡寇军的,这时候的心情更是有些复杂,即有因为自家子弟加入荡寇军的骄傲,又有送自家子弟出征前的忐忑和紧张。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战场上最是凶险不过,哪有不死人的时候,而倭寇的强横本来就深入人心,这一次倭寇更是集结了两万人之众大举来犯,虽有常浩这个钦差大人做定海神针,可大家心里,终究还是会有些担心的。
在城外等着荡寇军的,除了这些自发来送行兼看热闹的郯城百姓,以及带着手下郡兵维持秩序的吴刺史等人之外,还有另外一支军队。
那是常浩让武安国从自己接管的东海郡郡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七千郡兵。
吴刺史身为徐州刺史,手下有一支直接归他指挥的直属军队,那就是驻扎在郯城的东海郡郡兵,因为徐州是大州,东海郡也是大郡,这东海郡郡兵的规模就比较大,足足有两万人的编制,此前吴刺史与倭寇交战之时,折损了一批人,之后招兵不顺利,一直没能补足,交到常浩手上的时候,不过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不过这一段时间,常浩让武安国从那些未能通过荡寇军考核的青壮中挑了一批人补充了进去,让其规模再次达到了一万七千人左右,随后得知消息的郯城人又掀起了一股应征的热潮,许多有志杀倭的青壮都是想着,就算不能加入荡寇军,加入郡兵也不错啊,要知道现在郡兵可是钦差大人掌管着,还和荡寇军一起操练呢!
也因此,到了现在,东海郡郡兵已经恢复了原先两万人的满编编制,这一次出征,常浩让武安国挑选其中的精锐,组成了一支七千人的军队,随同荡寇军一同出发。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常浩觉得兵贵精不贵多,二来郯城这边总要留些兵马守城,不然的话,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常浩哭都没地方哭去。
守城的任务,常浩当然是交给了吴刺史来打理,不管怎么,除了常浩这位钦差大人之外,吴刺史终究是徐州这边官职最大的人,郯城交给他来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一万多兵马在手,郯城又是城高墙厚的大城,易守难攻,吴刺史只要自己不犯糊涂,就算两万倭寇真的打到了郯城,他也能坚守一段时间,等到常浩回援。
当然了,常浩认为这样的情形不太可能出现就是了,主动出征还让倭寇打到了城下,那出征岂不是完全没了意义?
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三千荡寇军和七千东海郡郡兵合兵一处,两下里的人马这段时间都是武安国在操练,每日里拉到城外苦练,这来来往往的,相互间早已熟悉,配合起来也是相得益彰,不一会就组成了一个万人大方阵。
这是一个十分整齐的万人大方阵,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着看还是一条线,人人面色肃穆,一眼望去,一股凛然之气油然而生。
这壮观的场面看着不单是围观的百姓们啧啧称奇,就连吴明华吴刺史也是惊叹不已。
想当初,东海郡的郡兵在他手里的时候,何曾有过这般气象,每每列队,非但耗时甚多,列成的阵型也是七扭八歪,不堪入目,哪似而今这般,万人齐动还能如此齐整?
“这是……”
吴刺史已经不出话来了,他也是见过世面的,想当初在洛阳,哪怕是号称天下精锐,大汉强军的禁军,也没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啊!
如果禁军那样的都算强军,那眼前这支军队,又该算什么?
思及此处,吴刺史不由得对那位荡寇军的武安国武司马刮目相看,百姓们不清楚,吴刺史可是知道,这荡寇军和东海郡郡兵的训练,常浩极少过问,基本上都是这位武司马在操办,月余时间,就有如此惊人的变化,这人练兵的手段,当真是非同可!
这钦差大人非但自己勇武过人,胸有谋略,这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啊!
吴刺史有些羡慕地这样想着,心中的忐忑忽然就少了许多。
有这等强军,此战必胜!
再想到接下来自己将指挥着同样受过武安国训练的一万余兵马守卫郯城,吴刺史心中又是一阵激动,只觉得自己当初将兵权让给钦差大人,实在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他甚至开始想着,等这一次的战事结束,自己是不是应该和钦差大人一声,然后向那些武司马讨教一番这练兵的心得了。
吴刺史这边满脑门子的胡思乱想,那边荡寇军列阵完毕,常浩盔贯甲,骑着同样全副武装的白狼,带着武安国等荡寇军中的将领,来到了阵前,随着他大手一挥,早已被提前押送到东城门外的那些俘虏,便被那些奉命看押的郡兵们押到了阵前。
数百个俘虏,分成几排,被这些郡兵押着跪在阵前,这时候这些俘虏已经知道了自己将要面临的下场,个个都是面无人色,有人想要大声求饶,也有人悍不畏死,到了这时候还想要破口大骂,不过他们每个人的嘴都被塞住了,任他们如此用力,都是发不出多大的声音来,更不要提话什么的了。
也有人拼命挣扎,对这种人,那些负责看押的郡兵会毫不客气的就是一棍敲下去,对这些胆敢勾结倭寇的败类,他们才不会手下留情。
百姓们看到这些俘虏被押出来,一下子都是激动了起来,不过有郡兵维持秩序,之前常浩又已经让人三令五申,是以大家倒还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再次发生什么混乱的局面。
这种情况让常浩暗中松了一口气,起来他还真有担心百姓们激动起来不管不顾,再次发生失控的场面,如果真弄成那样,不得他也只好把那些倒霉的俘虏们交给百姓来处置了。
不过现在看来,他这个钦差大人的威望还是不错的,于是随着他一声令下,一个身强力壮的亲兵,在他的身后展开了一面大旗,迎风招展的红色旗面上,三个用丝线织成的金黄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荡寇军!
随着这面战旗的出现,场中再次爆发出了一... -->>
不过动心归动心,很快常浩还是将这件事暂时放在一边,不再理会了。
毕竟眼下再怎么得天花乱坠,也还得先把眼前的问题给解决掉不是?
而常浩此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设法通知魏公公和宁飞燕关于燕王世子可能谋逆这件事,并借由魏公公之口转告永和帝,看看能不能及时地做到防患于未燃。
当然,希望不大就是了,总之,尽人事,听天命,反正常浩是无法接受什么都不做就对了。
而关于这件事,常浩适才已经做出了安排。
所以眼下,常浩需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倭寇的问题。
不先把那来犯的两万倭寇给解决了,一切终归都是浮云,真要让倭寇破了郯城,就算洛阳那边燕王世子失败了,常浩接下来也不可能会有好日子过,他可不认为永和帝是个知道感恩的主,会念着自己通风报信的功劳就免了自己抗倭不力的罪责。
所以,常浩必须先把倭寇的威胁灭了。
也因此,常浩在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那些事情之后,便没有继续对邓老三和卓先生过多纠缠,而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出征前的最后准备。
毕竟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真起来,其实常浩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就是了,该做的工作早在昨日就已经做完,今天不过就剩下按时拔营起寨罢了。
而且有武安国等人操办,这些事情自然不用常浩来亲力亲为。
要不然的话,常浩适才也不会在百忙之中还特别抽空向邓老三和卓先生询问了一番。
但身为荡寇军主帅,有些事情常浩还是必须去做的,而且出征之前,荡寇军还有一顿午饭要吃。
吃饱喝足了,大家伙才有力气上路出征不是?
**************我是吃饱喝足的分割线**************
晌午时分,酒足饭饱之后的荡寇军自城南的归义营出发,三千余人浩浩荡荡,先是北行了一阵,然后在郯城中部转了个方向,一路向东,出了东城门,来到了城外。
东城门外,这时候早已是人山人海,看到荡寇军出城,一片如雷般地欢呼声随之响起。
“荡寇军!威武!”
“荡寇军!必胜!”
不得不,这支除了钦差大人原本带来的二百余亲兵,其余尽皆由郯城的好汉子和前来投奔的徐州各地好汉们组成的荡寇军,对郯城人来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郯城人的眼中,这荡寇军,就是他们的子弟兵,为了讨伐倭寇,由钦差大人编练的子弟兵,所以,他们对荡寇军,有着特别的感情。
那些像是白老爷子这样家中有子弟入了荡寇军的,这时候的心情更是有些复杂,即有因为自家子弟加入荡寇军的骄傲,又有送自家子弟出征前的忐忑和紧张。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战场上最是凶险不过,哪有不死人的时候,而倭寇的强横本来就深入人心,这一次倭寇更是集结了两万人之众大举来犯,虽有常浩这个钦差大人做定海神针,可大家心里,终究还是会有些担心的。
在城外等着荡寇军的,除了这些自发来送行兼看热闹的郯城百姓,以及带着手下郡兵维持秩序的吴刺史等人之外,还有另外一支军队。
那是常浩让武安国从自己接管的东海郡郡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七千郡兵。
吴刺史身为徐州刺史,手下有一支直接归他指挥的直属军队,那就是驻扎在郯城的东海郡郡兵,因为徐州是大州,东海郡也是大郡,这东海郡郡兵的规模就比较大,足足有两万人的编制,此前吴刺史与倭寇交战之时,折损了一批人,之后招兵不顺利,一直没能补足,交到常浩手上的时候,不过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不过这一段时间,常浩让武安国从那些未能通过荡寇军考核的青壮中挑了一批人补充了进去,让其规模再次达到了一万七千人左右,随后得知消息的郯城人又掀起了一股应征的热潮,许多有志杀倭的青壮都是想着,就算不能加入荡寇军,加入郡兵也不错啊,要知道现在郡兵可是钦差大人掌管着,还和荡寇军一起操练呢!
也因此,到了现在,东海郡郡兵已经恢复了原先两万人的满编编制,这一次出征,常浩让武安国挑选其中的精锐,组成了一支七千人的军队,随同荡寇军一同出发。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常浩觉得兵贵精不贵多,二来郯城这边总要留些兵马守城,不然的话,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常浩哭都没地方哭去。
守城的任务,常浩当然是交给了吴刺史来打理,不管怎么,除了常浩这位钦差大人之外,吴刺史终究是徐州这边官职最大的人,郯城交给他来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一万多兵马在手,郯城又是城高墙厚的大城,易守难攻,吴刺史只要自己不犯糊涂,就算两万倭寇真的打到了郯城,他也能坚守一段时间,等到常浩回援。
当然了,常浩认为这样的情形不太可能出现就是了,主动出征还让倭寇打到了城下,那出征岂不是完全没了意义?
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三千荡寇军和七千东海郡郡兵合兵一处,两下里的人马这段时间都是武安国在操练,每日里拉到城外苦练,这来来往往的,相互间早已熟悉,配合起来也是相得益彰,不一会就组成了一个万人大方阵。
这是一个十分整齐的万人大方阵,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着看还是一条线,人人面色肃穆,一眼望去,一股凛然之气油然而生。
这壮观的场面看着不单是围观的百姓们啧啧称奇,就连吴明华吴刺史也是惊叹不已。
想当初,东海郡的郡兵在他手里的时候,何曾有过这般气象,每每列队,非但耗时甚多,列成的阵型也是七扭八歪,不堪入目,哪似而今这般,万人齐动还能如此齐整?
“这是……”
吴刺史已经不出话来了,他也是见过世面的,想当初在洛阳,哪怕是号称天下精锐,大汉强军的禁军,也没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啊!
如果禁军那样的都算强军,那眼前这支军队,又该算什么?
思及此处,吴刺史不由得对那位荡寇军的武安国武司马刮目相看,百姓们不清楚,吴刺史可是知道,这荡寇军和东海郡郡兵的训练,常浩极少过问,基本上都是这位武司马在操办,月余时间,就有如此惊人的变化,这人练兵的手段,当真是非同可!
这钦差大人非但自己勇武过人,胸有谋略,这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啊!
吴刺史有些羡慕地这样想着,心中的忐忑忽然就少了许多。
有这等强军,此战必胜!
再想到接下来自己将指挥着同样受过武安国训练的一万余兵马守卫郯城,吴刺史心中又是一阵激动,只觉得自己当初将兵权让给钦差大人,实在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他甚至开始想着,等这一次的战事结束,自己是不是应该和钦差大人一声,然后向那些武司马讨教一番这练兵的心得了。
吴刺史这边满脑门子的胡思乱想,那边荡寇军列阵完毕,常浩盔贯甲,骑着同样全副武装的白狼,带着武安国等荡寇军中的将领,来到了阵前,随着他大手一挥,早已被提前押送到东城门外的那些俘虏,便被那些奉命看押的郡兵们押到了阵前。
数百个俘虏,分成几排,被这些郡兵押着跪在阵前,这时候这些俘虏已经知道了自己将要面临的下场,个个都是面无人色,有人想要大声求饶,也有人悍不畏死,到了这时候还想要破口大骂,不过他们每个人的嘴都被塞住了,任他们如此用力,都是发不出多大的声音来,更不要提话什么的了。
也有人拼命挣扎,对这种人,那些负责看押的郡兵会毫不客气的就是一棍敲下去,对这些胆敢勾结倭寇的败类,他们才不会手下留情。
百姓们看到这些俘虏被押出来,一下子都是激动了起来,不过有郡兵维持秩序,之前常浩又已经让人三令五申,是以大家倒还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再次发生什么混乱的局面。
这种情况让常浩暗中松了一口气,起来他还真有担心百姓们激动起来不管不顾,再次发生失控的场面,如果真弄成那样,不得他也只好把那些倒霉的俘虏们交给百姓来处置了。
不过现在看来,他这个钦差大人的威望还是不错的,于是随着他一声令下,一个身强力壮的亲兵,在他的身后展开了一面大旗,迎风招展的红色旗面上,三个用丝线织成的金黄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荡寇军!
随着这面战旗的出现,场中再次爆发出了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