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梦回大宋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东摸西摸摸,又翻开砚台,拿起来仔细把玩。他发现这个砚台居然是端砚,李名大学的时候学过一段毛笔书法,热乎时候就对这砚台和宣纸有了许多了解
唐宋时期,砚台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在我省文具市场上一直大受欢迎。据《石隐砚谈》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
关于端砚的成名,民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手上的砚台墨色弄润,摸上去爽滑细腻,墨石上还有鳞纹,李名一下就知道这是上好的端砚。这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苏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古时开采端砚的砚石得来十分艰难,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正因如此,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主用的起的啊,李名都被自己发现给吓了一条,看来自己这个新身份的背景不简单,最次也是和大官僚有联系。
放下砚台,他拿起叠放在桌子的书看了起来,可惜自己这个后世的秀才在这里完全和个文盲没区别,后世的内陆中国都是改版的简体字,而且字这东西随着时代进步都有发展改变。
就是完全学的繁体字也不见得认的全这些字,而李名基本上只能勉强的辨别几个字,比如说这书名,费了老大精神才知道是《大学》,《中庸》,《春秋左氏传》,差点没吐血。
没法看啊,这简直和天书没区别,自己可没那个精力去辨别和猜想。不过他发现这些书上的字都很整齐润秀,很统一相似,一定不是手抄的。
在唐以前,中国的书都是手抄的,这文化传播非常麻烦。你看很多和尚,一有空就抄经文,这甚至被作为一种修行。
但是唐出现雕版印刷后,开始出现大量印刷本来取代手抄,但是雕板印刷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方便,一块板只能印这本书,换其他就要重新刻板,于是到了北宋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活字印刷。
然而这宋初还没活字印刷,发明活字印刷也没有得到宋廷重视,等到推广使用时候已经是南宋了。
李名知道手抄本大部分都是孤本,这样的书和文献通常是很珍贵的,这些桌子上放的都是印刷品,只能算是一般的读物罢了。
连字都认不得,李名也就对书房失去了兴趣,或者是恼羞成恨。龙游浅滩遭虾戏,自己这一有文化,有报复大学声现在成文盲了。
这一郁闷,他就觉得这屋子里呆着闷的慌,不过这身体真的不怎么样,也不知道是这个身体主人缺少锻炼,还是自己这个灵魂换取的后遗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他给自己稍微活动身体,给自己热下身,然后再鼓力向外走。出了门,一片很开阔的廊道,期间还种植了些花草,这里是个很大建筑,自己的卧室只是这个府邸的一角,类似北京四合院,但是要大的多。
这外面空气果然要比屋子内流通的多,李名决定到处走走,熟悉下这个“新家”,这刚刚拐过一个屋角,就看到一山羊胡子的中年男子和一小姑娘。
那山羊胡正是管家李忠,那小姑娘正是去厨房的小香,她手上的托盘上有一个瓷盅,想来正是那所谓的燕窝羹。
他们两怎么会在这里,这老头原来没走远。李名决定不暴露自己,玩次偷窥,看看这一老一少说些什么。
“怎么叫你催个银耳羹,去了那么久,是不是又去偷玩去了。”李忠板着个苦瓜脸,语气生硬恐吓小香儿。
毕竟才12,13岁,而且这李忠在下人里积威已久,小香,小翠都畏惧他。他一张嘴就定嘴,把个小姑娘急坏了,忙辩解道:“忠伯人家没有,是张妈说,这少爷伤了元气,又给他加了些补品进去,这才耽误了些时间。”
李忠用他目光仔细的审视小香,确定她没有撒谎,也没什么批错人内疚和道歉,这管家就相当于工头,主人家如果不管事,这管家几乎有生杀予夺,说赶你就赶你。别说道歉,不找麻烦就要烧高香了。
小香此刻巴不得李忠快点把她打发了,终于这李管家挥挥手:“还楞这干什么,还不快去给少爷送去,记住伺候好,别若少爷生气。”
“知道了”小香如蒙大赦,转身就走。不过憋着嘴,对管家的话很不服气,嘴上嘟囔道:“少爷不是一痴儿,我怎么若嘛。”
她自以为说的小声,但有心的两个却听的清清楚楚。李忠暴喝一声:“放肆,你越发的没规矩,都敢在被地编排起主人,我看你是不想在府里干下去了。”
那边把小香话听到的明白的李名脑子也轰的一下,这痴儿,不就是傻子吗,两个小丫头说的不正常,就是指这个,这少爷原来就是一傻子。
难怪那李忠惊讶李名的正常说话,这家伙藏了那么多事,看来是该好好谈谈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上东摸西摸摸,又翻开砚台,拿起来仔细把玩。他发现这个砚台居然是端砚,李名大学的时候学过一段毛笔书法,热乎时候就对这砚台和宣纸有了许多了解
唐宋时期,砚台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在我省文具市场上一直大受欢迎。据《石隐砚谈》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
关于端砚的成名,民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手上的砚台墨色弄润,摸上去爽滑细腻,墨石上还有鳞纹,李名一下就知道这是上好的端砚。这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苏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古时开采端砚的砚石得来十分艰难,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正因如此,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
这可不是一般的地主用的起的啊,李名都被自己发现给吓了一条,看来自己这个新身份的背景不简单,最次也是和大官僚有联系。
放下砚台,他拿起叠放在桌子的书看了起来,可惜自己这个后世的秀才在这里完全和个文盲没区别,后世的内陆中国都是改版的简体字,而且字这东西随着时代进步都有发展改变。
就是完全学的繁体字也不见得认的全这些字,而李名基本上只能勉强的辨别几个字,比如说这书名,费了老大精神才知道是《大学》,《中庸》,《春秋左氏传》,差点没吐血。
没法看啊,这简直和天书没区别,自己可没那个精力去辨别和猜想。不过他发现这些书上的字都很整齐润秀,很统一相似,一定不是手抄的。
在唐以前,中国的书都是手抄的,这文化传播非常麻烦。你看很多和尚,一有空就抄经文,这甚至被作为一种修行。
但是唐出现雕版印刷后,开始出现大量印刷本来取代手抄,但是雕板印刷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方便,一块板只能印这本书,换其他就要重新刻板,于是到了北宋出现了更加先进的活字印刷。
然而这宋初还没活字印刷,发明活字印刷也没有得到宋廷重视,等到推广使用时候已经是南宋了。
李名知道手抄本大部分都是孤本,这样的书和文献通常是很珍贵的,这些桌子上放的都是印刷品,只能算是一般的读物罢了。
连字都认不得,李名也就对书房失去了兴趣,或者是恼羞成恨。龙游浅滩遭虾戏,自己这一有文化,有报复大学声现在成文盲了。
这一郁闷,他就觉得这屋子里呆着闷的慌,不过这身体真的不怎么样,也不知道是这个身体主人缺少锻炼,还是自己这个灵魂换取的后遗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他给自己稍微活动身体,给自己热下身,然后再鼓力向外走。出了门,一片很开阔的廊道,期间还种植了些花草,这里是个很大建筑,自己的卧室只是这个府邸的一角,类似北京四合院,但是要大的多。
这外面空气果然要比屋子内流通的多,李名决定到处走走,熟悉下这个“新家”,这刚刚拐过一个屋角,就看到一山羊胡子的中年男子和一小姑娘。
那山羊胡正是管家李忠,那小姑娘正是去厨房的小香,她手上的托盘上有一个瓷盅,想来正是那所谓的燕窝羹。
他们两怎么会在这里,这老头原来没走远。李名决定不暴露自己,玩次偷窥,看看这一老一少说些什么。
“怎么叫你催个银耳羹,去了那么久,是不是又去偷玩去了。”李忠板着个苦瓜脸,语气生硬恐吓小香儿。
毕竟才12,13岁,而且这李忠在下人里积威已久,小香,小翠都畏惧他。他一张嘴就定嘴,把个小姑娘急坏了,忙辩解道:“忠伯人家没有,是张妈说,这少爷伤了元气,又给他加了些补品进去,这才耽误了些时间。”
李忠用他目光仔细的审视小香,确定她没有撒谎,也没什么批错人内疚和道歉,这管家就相当于工头,主人家如果不管事,这管家几乎有生杀予夺,说赶你就赶你。别说道歉,不找麻烦就要烧高香了。
小香此刻巴不得李忠快点把她打发了,终于这李管家挥挥手:“还楞这干什么,还不快去给少爷送去,记住伺候好,别若少爷生气。”
“知道了”小香如蒙大赦,转身就走。不过憋着嘴,对管家的话很不服气,嘴上嘟囔道:“少爷不是一痴儿,我怎么若嘛。”
她自以为说的小声,但有心的两个却听的清清楚楚。李忠暴喝一声:“放肆,你越发的没规矩,都敢在被地编排起主人,我看你是不想在府里干下去了。”
那边把小香话听到的明白的李名脑子也轰的一下,这痴儿,不就是傻子吗,两个小丫头说的不正常,就是指这个,这少爷原来就是一傻子。
难怪那李忠惊讶李名的正常说话,这家伙藏了那么多事,看来是该好好谈谈的时候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