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蓄势待发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天后,世铎上折举荐陈卓为新建陆军学校总办,军机处孙毓汶、刚毅早就存了静观其变的想法,另外几位大臣也是无可无不可,惟太后圣裁,没有表示异议。报经慈禧首肯后,光绪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朝廷正式下文,委任陈卓为新建陆军学校总办,并出乎意料的没有授陈卓文官的头衔,而是授副将衔。
这自然是世铎说动了慈禧后,特意下的一份恩旨,不过是以此笼络陈卓而已。
其实吴绍基劝说世铎出面说动慈禧的理由,只有一句话:皇上中意的人,未必就是皇上的人。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里面却大有学问,由谁去向慈禧说,又怎么说,都很有讲究。而放眼整个朝廷,最有资格也最能够说动慈禧的,也只有世铎本人。
吴绍基果真说动了世铎向朝廷举荐陈卓,而且还把事情办成了。这样的才具和本事,让原本并没有报多少希望的光绪震惊之余,也是不由得另眼相看,虽然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把握不住吴绍基竭力帮助自己的用意,但是这样一个能办事的人,看着确实是喜欢不已,暗暗的也有了把吴绍基收在自己夹带中的念头。只是眼下,他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从容展布。
万事俱备,所缺的只有教官和学员了。由陈卓牵头,吴绍基和杜怀川为辅,并由陈卓拟定人员名单,朝廷下发明旨,调北洋武备学堂的相关人员入京协助,主要是原北洋武备学堂的洋人教员,德国人博郎、艾德、拜耳等,筹建陆军学校的事情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
陆军学校的编制在北洋武备学堂的基础上,经过陈卓和吴绍基等人的仔细磋商,也终于拿出了一个具体的章程,报到光绪手里。
新建陆军学校全体学员共计650人,计划编为5个大队,仿北洋武备学堂编制,每队大排,每大排小排。每大队16人,每大排4人,每小排14人。每大队设置大队长1人、副大队长1人,学生60人,共编为步、马、炮、工、辎5科,其中步兵科0人,其余科目每科100人,余0人学习战地医疗及修械。
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和教官,也在朝廷的严旨下,陆续分为三批入京。吴绍基将先期入京的学员安置在西郊的旧营房内,由早前进京的洋教员负责管理。
考虑到北洋武备学堂原有的学员多为在营弁勇,文化素质较低,年龄也普遍较大,接受新式军事思想和技术较为困难。陈卓准备在北洋武备学堂的基础上,经过选拔考核后,只保留400余人,所缺的00余名学员,由朝廷下旨,选择文武举贡员、文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及官绅世家子弟中文理明通身体强健者,经考试合格后入学。
而原本闹的沸沸扬扬的旗人,这会儿反倒有些销声匿迹,前些日子的事情让朝廷中的大员都闭口不提此事,闹得那么不像话也没法开口。旗人们则是被先前的一顿板子打的有些懵了,再看见连先期入京北洋的学员都要负重0公斤跑10里路,合格后才入学,不合格的遣散回家,顿时没有了兴致。
"姥姥,爷是正经旗人出身,娘胎里就带出的富贵,受这份苦?"看着那些满头大汗的北洋学员们,旗人们都是一阵哄笑。提着鸟笼,拿着蟋蟀罐,一脸不屑的摇头离去。
也还是有些个旗人在新建陆军学校招生处报了名,眼神游移不定的望着已经初具规模的校舍,内中几个脸色阴沉的人,都是长的甚为彪悍,显然是特意为着考试过来的。
...…
对于军校的这些具体事务,光绪知道自己是外行,也不想过多干预,索性放手让陈卓他们去做,凡所奏之事,只要不是非得经朝廷出面去办理的,一律照准。只是按照自己的记忆,给陈卓拟了一份名单,让陈卓务必将这几个人聘为陆军学校的教员。
名单上头三个人,赫然便是历史上曾被德国驻胶州总督盛赞为"北洋三杰"的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
这三个人给光绪的记忆太深刻了,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中国近代史上一时风云的人物,是非功过不论,但确实是会带兵,能打仗,当年一个冯国璋就让武汉三镇的革命军寸步难行,王士珍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龙,而段祺瑞就更加不用说了,带兵、权术都是那个时代的翘楚。能够在那样的时代里面迎风弄潮的人,都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光绪让陈卓把这三个人招进陆军学校里面,心里是下定了决心,要把这个时代所有的原始股都握在自己手里,用自己所能利用的全部资源,等待着为将来作生死一搏。
陈卓对这三人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白光绪为何会特意调这几个人过来,但是皇上交待的人选,眼下又正是用人之际,便马上以陆军学校总办的名义,向朝廷上折请调这几人。
军机处那边,世铎的工作有吴绍基去做,其实也用不着做什么工作,调几个人担任教官对军机大臣来讲,根本不算是一件事情。
而光绪最顾虑的慈禧那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会儿慈禧还顾不上这些琐事,颐和园工程除了给她庆祝六十大寿的典景工程,其余已经大体完工,她正满心欢喜的搬进颐和园里面,对光绪亲自监工的这个园子如此顺利,如此圆满的完工颇为满意,自然不会在这样的时候为一些小事和光绪闹生分。
>
三天后,世铎上折举荐陈卓为新建陆军学校总办,军机处孙毓汶、刚毅早就存了静观其变的想法,另外几位大臣也是无可无不可,惟太后圣裁,没有表示异议。报经慈禧首肯后,光绪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朝廷正式下文,委任陈卓为新建陆军学校总办,并出乎意料的没有授陈卓文官的头衔,而是授副将衔。
这自然是世铎说动了慈禧后,特意下的一份恩旨,不过是以此笼络陈卓而已。
其实吴绍基劝说世铎出面说动慈禧的理由,只有一句话:皇上中意的人,未必就是皇上的人。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里面却大有学问,由谁去向慈禧说,又怎么说,都很有讲究。而放眼整个朝廷,最有资格也最能够说动慈禧的,也只有世铎本人。
吴绍基果真说动了世铎向朝廷举荐陈卓,而且还把事情办成了。这样的才具和本事,让原本并没有报多少希望的光绪震惊之余,也是不由得另眼相看,虽然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把握不住吴绍基竭力帮助自己的用意,但是这样一个能办事的人,看着确实是喜欢不已,暗暗的也有了把吴绍基收在自己夹带中的念头。只是眼下,他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从容展布。
万事俱备,所缺的只有教官和学员了。由陈卓牵头,吴绍基和杜怀川为辅,并由陈卓拟定人员名单,朝廷下发明旨,调北洋武备学堂的相关人员入京协助,主要是原北洋武备学堂的洋人教员,德国人博郎、艾德、拜耳等,筹建陆军学校的事情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
陆军学校的编制在北洋武备学堂的基础上,经过陈卓和吴绍基等人的仔细磋商,也终于拿出了一个具体的章程,报到光绪手里。
新建陆军学校全体学员共计650人,计划编为5个大队,仿北洋武备学堂编制,每队大排,每大排小排。每大队16人,每大排4人,每小排14人。每大队设置大队长1人、副大队长1人,学生60人,共编为步、马、炮、工、辎5科,其中步兵科0人,其余科目每科100人,余0人学习战地医疗及修械。
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和教官,也在朝廷的严旨下,陆续分为三批入京。吴绍基将先期入京的学员安置在西郊的旧营房内,由早前进京的洋教员负责管理。
考虑到北洋武备学堂原有的学员多为在营弁勇,文化素质较低,年龄也普遍较大,接受新式军事思想和技术较为困难。陈卓准备在北洋武备学堂的基础上,经过选拔考核后,只保留400余人,所缺的00余名学员,由朝廷下旨,选择文武举贡员、文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及官绅世家子弟中文理明通身体强健者,经考试合格后入学。
而原本闹的沸沸扬扬的旗人,这会儿反倒有些销声匿迹,前些日子的事情让朝廷中的大员都闭口不提此事,闹得那么不像话也没法开口。旗人们则是被先前的一顿板子打的有些懵了,再看见连先期入京北洋的学员都要负重0公斤跑10里路,合格后才入学,不合格的遣散回家,顿时没有了兴致。
"姥姥,爷是正经旗人出身,娘胎里就带出的富贵,受这份苦?"看着那些满头大汗的北洋学员们,旗人们都是一阵哄笑。提着鸟笼,拿着蟋蟀罐,一脸不屑的摇头离去。
也还是有些个旗人在新建陆军学校招生处报了名,眼神游移不定的望着已经初具规模的校舍,内中几个脸色阴沉的人,都是长的甚为彪悍,显然是特意为着考试过来的。
...…
对于军校的这些具体事务,光绪知道自己是外行,也不想过多干预,索性放手让陈卓他们去做,凡所奏之事,只要不是非得经朝廷出面去办理的,一律照准。只是按照自己的记忆,给陈卓拟了一份名单,让陈卓务必将这几个人聘为陆军学校的教员。
名单上头三个人,赫然便是历史上曾被德国驻胶州总督盛赞为"北洋三杰"的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
这三个人给光绪的记忆太深刻了,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中国近代史上一时风云的人物,是非功过不论,但确实是会带兵,能打仗,当年一个冯国璋就让武汉三镇的革命军寸步难行,王士珍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龙,而段祺瑞就更加不用说了,带兵、权术都是那个时代的翘楚。能够在那样的时代里面迎风弄潮的人,都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光绪让陈卓把这三个人招进陆军学校里面,心里是下定了决心,要把这个时代所有的原始股都握在自己手里,用自己所能利用的全部资源,等待着为将来作生死一搏。
陈卓对这三人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白光绪为何会特意调这几个人过来,但是皇上交待的人选,眼下又正是用人之际,便马上以陆军学校总办的名义,向朝廷上折请调这几人。
军机处那边,世铎的工作有吴绍基去做,其实也用不着做什么工作,调几个人担任教官对军机大臣来讲,根本不算是一件事情。
而光绪最顾虑的慈禧那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会儿慈禧还顾不上这些琐事,颐和园工程除了给她庆祝六十大寿的典景工程,其余已经大体完工,她正满心欢喜的搬进颐和园里面,对光绪亲自监工的这个园子如此顺利,如此圆满的完工颇为满意,自然不会在这样的时候为一些小事和光绪闹生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