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无耻莫过于无知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中也是一片糊涂。
但是对于京师大学堂,徐桐还是一百个不赞同,"皇上所言,老臣不敢苟同,自古以来,科举便是朝廷取士之道,以我中华的道德伦理来明是非,辨善恶,匡扶正气,如今新办京师大学堂,毕业出来的学子朝廷还要实授官职,岂不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将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啊..."接着,便是对明清理学的一番长篇大论。
光绪望着徐桐一副侃侃而谈的架势,心中一阵厌恶。他妈的,老子不仅有正气,还有匪气。可是心中虽然火苗乱撩,却是又不能当庭发作。耐着性子听完徐桐的话后,轻轻笑着说道。
"徐师傅果然是老诚谋国之见,朕受益匪浅啊。太后也常常在朕的面前提及徐师傅的忠心,朕心里也是明白的。徐师傅放心,这京师大学堂也只是在京城一处开办,不过是几百个学子学一点泰西的学问,动摇不了国本。太后她老人家也有明示,即便是京师大学堂,也是不可一日不学习旧学的。再说了,这新学和旧学,孰优孰劣,总是要办起来才能有比较的,也才能让天下人看的更清楚明白。徐师傅,你说是吧?"
徐桐说了半天的理学,见皇上虽然是百般安慰,但是对于开办京师大学堂却一点也没有松口,知道皇上的心意是万难扭转过来,便只好闭口不言,闷着头坐在那里。
见此情状,光绪心中一阵冷笑。理学名臣?哄老子不懂,当真就能做到万物放于眼前而不动心?老子今天还非要让你的心动一动不可了。
清代的官吏制度,没有设置宰相的职务,但是以前的上书房大臣和雍正过后的军机大臣,通常都被认作是宰相。而这其中又有些讲究。军机大臣是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大学士是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军机大臣,又有大学士的名位,才能被认可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而徐桐,光绪也是知道一点的,历史上徐桐只是体仁阁大学士,一直对未能进入军机耿耿于怀。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慈禧也认为他尚虚谈而不务实,不具备军机大臣的才干。
想到此,光绪故作不经意的说道,"朕最近为朝廷中的事情也是颇为心烦,要是朝廷大臣都能像徐师傅这样实心为国,朕也少了许多烦恼了。军机上面,额勒合布的年纪也大了,恐怕用不了几年就得开缺,朕琢磨着,把最近这一摊子事情都顺利办下来,就向太后建议,让徐师傅为朝廷多分担一些。徐师傅也要多体谅朕的难处,多帮衬一点才是啊。"
徐桐闻言大惊,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心中又是惊喜又是惶恐。皇上此时说这样一番话的意思,徐桐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军机大臣的身份委实太过诱人了,虽说皇上做不了主,但是有皇上的建议,太后那里多少也是要有所考虑的。再说自己这次竭力反对开办京师大学堂,除了深心里面本来就反对外,多少也存着想让太后看看自己在朝廷中的份量。况且自己也年事已高,再不往上走一步,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心中翻来覆去的挣扎了半天,嘴上却是矜持的说道,"为皇上和朝廷分忧,老臣责无旁贷,只是恐怕会有负皇上的重托。"
动了,还他妈真的动了哦。光绪心中暗暗好笑,这种画饼充饥的手段居然也让这个老家伙动了心,还无欲无求?
"徐师傅不必谦虚,你在朝廷中的份量朕还是清楚的,只是这件事情朕说了还不算,还要太后她老人家点头才是。太后现在在颐和园颐养天年,总不能因为死个把人,就惹得她烦心,扰了她的清静不是?还是要从朝廷大局出发,稳定朝局要紧啊。当然,朝廷事务,徐师傅还是要多多大胆直言,匡正朕的得失,为国尽忠才是啊。"
徐桐犹豫了半天,缓缓站起身来说道,"臣谨记皇上教诲,必当竭心尽力,为太后和皇上分忧。"
分忧?你现在就是老子最大的忧啊!光绪望着徐桐离开的背影,心中一阵冷笑,他也明白,自己今天的一番话,要让徐桐乖乖的彻底罢手,恐怕不太可能。但是至少会让徐桐有所收敛,不会再像这些日子一样上下联络,兴风作浪了。
这一次,光绪干净利落的一番动作,一方面对闹事的人下重拳,一方面对徐桐进行安抚,确实在很短时间内就见到了效果。闹事的学子们不过是乌合之众,见朝廷的板子打了下来,更考虑到自己的功名前途,纷纷作鸟兽散。而徐桐虽说没有偃旗息鼓,但是反对的声势却小了许多。他门下的那些弟子们也不像前些日子那样上蹿下跳,收敛安静下来。
当然徐桐的折子却是没有停过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写折子,只不过似乎受到了光绪的启发,也多少体会了慈禧的心思,一改过去一味反对京师大学堂的论调,转而提出在京师大学堂里面,一定用道德伦理来教化学子。
上折子就上吧,反正光绪也不打算看。只要闹的不是太凶,光绪还是可以接受的。转过头来,光绪对京师大学堂的事情片刻也不放松,每天都让孙家鼐到玉澜堂来汇报进展情况。同时,又叮嘱孙家鼐利用他在朝廷内外清流士子中的威信,在学子们中间围绕京师大学堂展开讨论,那就是朝廷为什么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利弊何在?
孙家鼐却有些顾虑,这次这件事情要不是处理的及时果断,还不知道会闹到何种地步,他很担心让学子们放开讨论,会不会又像这次一样引起轩然大波。
"怕什么,不争论一下,怎么能辨出是非对错?道理总是越辨越明的。不让人把心里话说出来,憋在肚子里才会出问题。朕不做堵塞言路的皇上,乱一点怕什么呢?大乱才能大治嘛。"光绪毫不在意的说道。
他确实用不着担心会再闹出什么来,一来经历了这么多风雨,驾驭朝局的能力已经慢慢熟练起来。二来他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用意,也并不是指望能够培养多少人才出来。他要培养的是一种气候,一种学会慢慢睁开眼睛去看世界的态度。
孙家鼐点了点头,对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皇帝有这样开阔的气度,也甚感欣慰。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想了想接着说道,"过两日,严复和辜鸿铭就要入京了,皇上要见见他们吗?"
严复和辜鸿铭!一个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时代。一个精通9国语言,获得1个博士,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光绪听孙家鼐这样一说,兴奋的顿时站了起来,也不顾孙家鼐微微有些诧异的目光,来回走了几步说道,"这两人都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朕一定要见他们,必须得见!你准备一下,他们一到京,朕就要传见他们两人。"(未完待续)
,心中也是一片糊涂。
但是对于京师大学堂,徐桐还是一百个不赞同,"皇上所言,老臣不敢苟同,自古以来,科举便是朝廷取士之道,以我中华的道德伦理来明是非,辨善恶,匡扶正气,如今新办京师大学堂,毕业出来的学子朝廷还要实授官职,岂不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将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啊..."接着,便是对明清理学的一番长篇大论。
光绪望着徐桐一副侃侃而谈的架势,心中一阵厌恶。他妈的,老子不仅有正气,还有匪气。可是心中虽然火苗乱撩,却是又不能当庭发作。耐着性子听完徐桐的话后,轻轻笑着说道。
"徐师傅果然是老诚谋国之见,朕受益匪浅啊。太后也常常在朕的面前提及徐师傅的忠心,朕心里也是明白的。徐师傅放心,这京师大学堂也只是在京城一处开办,不过是几百个学子学一点泰西的学问,动摇不了国本。太后她老人家也有明示,即便是京师大学堂,也是不可一日不学习旧学的。再说了,这新学和旧学,孰优孰劣,总是要办起来才能有比较的,也才能让天下人看的更清楚明白。徐师傅,你说是吧?"
徐桐说了半天的理学,见皇上虽然是百般安慰,但是对于开办京师大学堂却一点也没有松口,知道皇上的心意是万难扭转过来,便只好闭口不言,闷着头坐在那里。
见此情状,光绪心中一阵冷笑。理学名臣?哄老子不懂,当真就能做到万物放于眼前而不动心?老子今天还非要让你的心动一动不可了。
清代的官吏制度,没有设置宰相的职务,但是以前的上书房大臣和雍正过后的军机大臣,通常都被认作是宰相。而这其中又有些讲究。军机大臣是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大学士是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军机大臣,又有大学士的名位,才能被认可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而徐桐,光绪也是知道一点的,历史上徐桐只是体仁阁大学士,一直对未能进入军机耿耿于怀。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慈禧也认为他尚虚谈而不务实,不具备军机大臣的才干。
想到此,光绪故作不经意的说道,"朕最近为朝廷中的事情也是颇为心烦,要是朝廷大臣都能像徐师傅这样实心为国,朕也少了许多烦恼了。军机上面,额勒合布的年纪也大了,恐怕用不了几年就得开缺,朕琢磨着,把最近这一摊子事情都顺利办下来,就向太后建议,让徐师傅为朝廷多分担一些。徐师傅也要多体谅朕的难处,多帮衬一点才是啊。"
徐桐闻言大惊,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心中又是惊喜又是惶恐。皇上此时说这样一番话的意思,徐桐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军机大臣的身份委实太过诱人了,虽说皇上做不了主,但是有皇上的建议,太后那里多少也是要有所考虑的。再说自己这次竭力反对开办京师大学堂,除了深心里面本来就反对外,多少也存着想让太后看看自己在朝廷中的份量。况且自己也年事已高,再不往上走一步,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心中翻来覆去的挣扎了半天,嘴上却是矜持的说道,"为皇上和朝廷分忧,老臣责无旁贷,只是恐怕会有负皇上的重托。"
动了,还他妈真的动了哦。光绪心中暗暗好笑,这种画饼充饥的手段居然也让这个老家伙动了心,还无欲无求?
"徐师傅不必谦虚,你在朝廷中的份量朕还是清楚的,只是这件事情朕说了还不算,还要太后她老人家点头才是。太后现在在颐和园颐养天年,总不能因为死个把人,就惹得她烦心,扰了她的清静不是?还是要从朝廷大局出发,稳定朝局要紧啊。当然,朝廷事务,徐师傅还是要多多大胆直言,匡正朕的得失,为国尽忠才是啊。"
徐桐犹豫了半天,缓缓站起身来说道,"臣谨记皇上教诲,必当竭心尽力,为太后和皇上分忧。"
分忧?你现在就是老子最大的忧啊!光绪望着徐桐离开的背影,心中一阵冷笑,他也明白,自己今天的一番话,要让徐桐乖乖的彻底罢手,恐怕不太可能。但是至少会让徐桐有所收敛,不会再像这些日子一样上下联络,兴风作浪了。
这一次,光绪干净利落的一番动作,一方面对闹事的人下重拳,一方面对徐桐进行安抚,确实在很短时间内就见到了效果。闹事的学子们不过是乌合之众,见朝廷的板子打了下来,更考虑到自己的功名前途,纷纷作鸟兽散。而徐桐虽说没有偃旗息鼓,但是反对的声势却小了许多。他门下的那些弟子们也不像前些日子那样上蹿下跳,收敛安静下来。
当然徐桐的折子却是没有停过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写折子,只不过似乎受到了光绪的启发,也多少体会了慈禧的心思,一改过去一味反对京师大学堂的论调,转而提出在京师大学堂里面,一定用道德伦理来教化学子。
上折子就上吧,反正光绪也不打算看。只要闹的不是太凶,光绪还是可以接受的。转过头来,光绪对京师大学堂的事情片刻也不放松,每天都让孙家鼐到玉澜堂来汇报进展情况。同时,又叮嘱孙家鼐利用他在朝廷内外清流士子中的威信,在学子们中间围绕京师大学堂展开讨论,那就是朝廷为什么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利弊何在?
孙家鼐却有些顾虑,这次这件事情要不是处理的及时果断,还不知道会闹到何种地步,他很担心让学子们放开讨论,会不会又像这次一样引起轩然大波。
"怕什么,不争论一下,怎么能辨出是非对错?道理总是越辨越明的。不让人把心里话说出来,憋在肚子里才会出问题。朕不做堵塞言路的皇上,乱一点怕什么呢?大乱才能大治嘛。"光绪毫不在意的说道。
他确实用不着担心会再闹出什么来,一来经历了这么多风雨,驾驭朝局的能力已经慢慢熟练起来。二来他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用意,也并不是指望能够培养多少人才出来。他要培养的是一种气候,一种学会慢慢睁开眼睛去看世界的态度。
孙家鼐点了点头,对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皇帝有这样开阔的气度,也甚感欣慰。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想了想接着说道,"过两日,严复和辜鸿铭就要入京了,皇上要见见他们吗?"
严复和辜鸿铭!一个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时代。一个精通9国语言,获得1个博士,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光绪听孙家鼐这样一说,兴奋的顿时站了起来,也不顾孙家鼐微微有些诧异的目光,来回走了几步说道,"这两人都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朕一定要见他们,必须得见!你准备一下,他们一到京,朕就要传见他们两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