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场面、情面和体面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玉澜堂内,西洋座钟忽然的一声脆响,将陷入一片震惊和茫然中的吴绍基惊醒了过来。
猛然抬头,看到皇上正不动声色的望着自己,吴绍基慌得赶忙俯身跪下说道,"皇上恕罪,微臣有些走神了。"
光绪目光一闪,摆了摆手淡淡说道。"朕喜欢用两种人,一种是简单的人,惟其简单所以直接,另一种人是聪明的人,惟其聪明所以知道进退。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朕对你也无需隐瞒什么。处在朕这样的位置,没有些许的手段和心计,必定是死路一条。这个世上,又有谁愿意跟着一个善良但是无用的皇上去送死呢?"
"微臣谨记皇上教诲。"不知不觉,吴绍基发现自己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光绪不以为然的一笑,轻轻抬了抬手,示意吴绍基站起来说话。
"朝廷已经下了旨意,召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进京,这个人你或许了解的不多,但是朕很清楚,有能力,有手腕,做起事情来果断而无情。论起心计来,陈卓恐怕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你回到世铎身边后,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把心思放在这个人身上。朕要用他的长处,但却也不能受制于他的长处。"
对于袁世凯,吴绍基确实了解的不多,只隐约知道他是北洋李鸿章器重之人。正是李鸿章的极力举荐,袁世凯才被拔擢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总揽朝鲜一应大小事务,成为事实上的朝鲜王。此刻听皇上特意提起他,而且能够让皇上下如此的评语,心中也是暗暗留了神。
"据微臣所知,李鸿章一直没有离开京城,似乎正是因为不愿意调袁世凯进京,协助陈卓编练新军,想竭力劝说太后收回旨意。微臣担心到时候,李鸿章那里恐怕有些难办。"吴绍基想了想说道。
"李鸿章的心思朕清楚的很,他是不想搅进京城里这趟浑水中。只是眼前的局面就是这样,世铎不懂兵事,他要是再不入局,太后会真的放心吗?"一丝嘲讽的笑意从光绪嘴角悄然滑过,瞬间又变成冰冷的神情。
"朕给李鸿章准备了三碗面:场面、情面和体面。让他躬身入局,是朕给他和他的北洋一个机会,于北洋有百益而无一害。他是宦海风波中的老臣,不会看不明白其中的厉害。真要是一意孤行,逼着朕撕破脸面,翁同龢那里还给他准备了一大堆弹劾北洋的折子,朕编练新军的第一步,恐怕就要拿他的北洋开刀了。"
还有一层意思光绪是没有说出来的,对付李鸿章的北洋,他早已胸有成算,此刻更多的是让吴绍基也放下心来,安心办差。
吴绍基心中一震,刹那间便明白了光绪这些话的深意。
只有李鸿章躬身入局,让深通兵事的袁世凯协助陈卓编练新军,太后才会真正放下心来。要是李鸿章执意不允,朝堂中立地便起波澜。李鸿章在朝中的奥援孙毓汶已经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新进军机的翁同龢又素来和李鸿章不睦,再加上满朝大臣,各省督抚,眼热不忿李鸿章北洋的人不在少数,到时候只需北洋权重四个字,收北洋之权,行编练新军之实,舆论一起,便可立刻压得李鸿章喘不过气了。
"微臣明白了。"吴绍基怀着深深的敬畏,无声的点了点头。
...…
京城贤良寺内,一大清早李鸿章便命从人收拾行囊,准备即日回津门。
李鸿章这个忽然的举动,让他的女婿张佩纶也感到有些奇怪。在京城已经很呆了些日子,原本李鸿章是一直想说动太后,尽量避免让北洋参和到编练新军的事情中的。没想到今日一早,李鸿章便忽然萌生了去意,而且去意坚决。
百思不得其解,又见李鸿章脸色有些难看,张佩纶也不敢多问,匆匆走出房间招呼手下人准备离开的事宜,至于何时回津门,他此时也有些茫然,最后还是要看中堂大人的意思。
这么忙碌了好一会儿才回到李鸿章身边,这时候,张佩纶才忽然注意到桌上放着一封电报的抄件。
张佩纶不觉一怔,一撂衣襟下摆坐了下来,将抄件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从津门那里发过来的,说袁世凯已经到达旅顺,不日将到达京城。
袁世凯何时从朝鲜动身的?怎么事前连一封电报都没有?张佩纶皱着眉头,再看一直沉默不语望着窗外的李鸿章,神情竟是异常的萧瑟。张佩纶顿时明白过来,中堂大人忽然决定离开京城,恐怕和袁世凯到达旅顺这件事情有关吧。
"中堂大人莫非是为袁世凯得到朝廷旨意后,未曾向中堂大人请示,便擅自离开朝鲜入京一事而愁闷啊?"张佩纶手捧电报,叹了口气说道。
"幼樵是如此看老夫?"李鸿章冷冷的哼了一声,两眼望着窗外漫天飞雪,高大而瘦削的身躯一动也不动。
"他们袁家和北洋是什么渊源啊?从他袁世凯的叔父袁甲三开始,他袁家就和北洋恩接义连,枪林弹雨中一路滚过来的,那是什么样的情份?这些年若没有我李鸿章的大力提拔和举荐,他袁世凯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待他有如自己的子侄,不仅因为以前的情谊,更加因为他袁世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吃他的飞醋?"
话虽如此,但是张佩纶心里明白,袁世凯未向李中堂禀明情况,听候李中堂的意思,便擅自离开朝鲜回到京城,其实已经让中堂大人大为光火。
"中堂大人,以我看来,袁世凯恐怕是不知道这朝廷内的水深。他一直在朝鲜那边主持朝鲜的事务,对朝局政争知道的并不多,尤其是编练新军这件事情,牵涉着帝后之间的矛盾,他可能并不知情,所以才会贸然的赶了回来。"
"他不知情?!"李鸿章忽然转过身,脸上说不出是冷笑还是苦笑。"他袁世凯的心思恐怕比你幼樵要玲珑的多,会看不明白眼前的朝局,会不知道朝廷里的水有多深?...我向来以为我是了解他袁世凯的,深通谋略,胆识过人,热衷功名的心思也重,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功名心会大到如此的地步,可以不计利害,不惧风险,硬是要削尖脑袋一头扎进京城的漩涡中..."
话未说完,一口痰涌了上来,李鸿章是抚胸咳的不停。张佩纶见状,急忙递过一杯茶水,小心的服侍着李鸿章缓过气。
"中堂大人何必自苦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袁世凯非要把自己放进这趟浑水中,那就由他去吧。"张佩纶抚着李鸿章的背劝慰道。
过了会儿,李鸿章才调匀呼吸,喝了口茶水说道,"幼樵此话差矣!表面上看,他袁世凯是奉朝廷旨意,与我北洋无干。可是在朝廷中的人看来,袁世凯本就是我北洋的人,和我北洋其实就是连为一体的。我北洋原就已经备受猜疑,此时再搅进编练新军这件事情中,稍有风吹草动,后果不堪设想啊!...我为何要留在京城苦苦坚持?不就是希望他袁世凯能够在朝鲜寻出一个不能脱身的理由,拒绝回京,对他也是一个保全的意思。不曾想他袁世凯不管不顾,倒是我多此一举了。"
正说话间,忽然下人进来禀报,宫里派人来了。李鸿章和张佩纶不觉一愣,赶忙整肃衣装,迎了出去。
客堂内,皇上身边的太监小恭子捧着一个匣子站在中央,见李鸿章和张佩纶进来,微微一笑说道,"皇上口谕!"
李鸿章和... -->>
玉澜堂内,西洋座钟忽然的一声脆响,将陷入一片震惊和茫然中的吴绍基惊醒了过来。
猛然抬头,看到皇上正不动声色的望着自己,吴绍基慌得赶忙俯身跪下说道,"皇上恕罪,微臣有些走神了。"
光绪目光一闪,摆了摆手淡淡说道。"朕喜欢用两种人,一种是简单的人,惟其简单所以直接,另一种人是聪明的人,惟其聪明所以知道进退。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朕对你也无需隐瞒什么。处在朕这样的位置,没有些许的手段和心计,必定是死路一条。这个世上,又有谁愿意跟着一个善良但是无用的皇上去送死呢?"
"微臣谨记皇上教诲。"不知不觉,吴绍基发现自己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光绪不以为然的一笑,轻轻抬了抬手,示意吴绍基站起来说话。
"朝廷已经下了旨意,召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进京,这个人你或许了解的不多,但是朕很清楚,有能力,有手腕,做起事情来果断而无情。论起心计来,陈卓恐怕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你回到世铎身边后,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多把心思放在这个人身上。朕要用他的长处,但却也不能受制于他的长处。"
对于袁世凯,吴绍基确实了解的不多,只隐约知道他是北洋李鸿章器重之人。正是李鸿章的极力举荐,袁世凯才被拔擢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总揽朝鲜一应大小事务,成为事实上的朝鲜王。此刻听皇上特意提起他,而且能够让皇上下如此的评语,心中也是暗暗留了神。
"据微臣所知,李鸿章一直没有离开京城,似乎正是因为不愿意调袁世凯进京,协助陈卓编练新军,想竭力劝说太后收回旨意。微臣担心到时候,李鸿章那里恐怕有些难办。"吴绍基想了想说道。
"李鸿章的心思朕清楚的很,他是不想搅进京城里这趟浑水中。只是眼前的局面就是这样,世铎不懂兵事,他要是再不入局,太后会真的放心吗?"一丝嘲讽的笑意从光绪嘴角悄然滑过,瞬间又变成冰冷的神情。
"朕给李鸿章准备了三碗面:场面、情面和体面。让他躬身入局,是朕给他和他的北洋一个机会,于北洋有百益而无一害。他是宦海风波中的老臣,不会看不明白其中的厉害。真要是一意孤行,逼着朕撕破脸面,翁同龢那里还给他准备了一大堆弹劾北洋的折子,朕编练新军的第一步,恐怕就要拿他的北洋开刀了。"
还有一层意思光绪是没有说出来的,对付李鸿章的北洋,他早已胸有成算,此刻更多的是让吴绍基也放下心来,安心办差。
吴绍基心中一震,刹那间便明白了光绪这些话的深意。
只有李鸿章躬身入局,让深通兵事的袁世凯协助陈卓编练新军,太后才会真正放下心来。要是李鸿章执意不允,朝堂中立地便起波澜。李鸿章在朝中的奥援孙毓汶已经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新进军机的翁同龢又素来和李鸿章不睦,再加上满朝大臣,各省督抚,眼热不忿李鸿章北洋的人不在少数,到时候只需北洋权重四个字,收北洋之权,行编练新军之实,舆论一起,便可立刻压得李鸿章喘不过气了。
"微臣明白了。"吴绍基怀着深深的敬畏,无声的点了点头。
...…
京城贤良寺内,一大清早李鸿章便命从人收拾行囊,准备即日回津门。
李鸿章这个忽然的举动,让他的女婿张佩纶也感到有些奇怪。在京城已经很呆了些日子,原本李鸿章是一直想说动太后,尽量避免让北洋参和到编练新军的事情中的。没想到今日一早,李鸿章便忽然萌生了去意,而且去意坚决。
百思不得其解,又见李鸿章脸色有些难看,张佩纶也不敢多问,匆匆走出房间招呼手下人准备离开的事宜,至于何时回津门,他此时也有些茫然,最后还是要看中堂大人的意思。
这么忙碌了好一会儿才回到李鸿章身边,这时候,张佩纶才忽然注意到桌上放着一封电报的抄件。
张佩纶不觉一怔,一撂衣襟下摆坐了下来,将抄件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从津门那里发过来的,说袁世凯已经到达旅顺,不日将到达京城。
袁世凯何时从朝鲜动身的?怎么事前连一封电报都没有?张佩纶皱着眉头,再看一直沉默不语望着窗外的李鸿章,神情竟是异常的萧瑟。张佩纶顿时明白过来,中堂大人忽然决定离开京城,恐怕和袁世凯到达旅顺这件事情有关吧。
"中堂大人莫非是为袁世凯得到朝廷旨意后,未曾向中堂大人请示,便擅自离开朝鲜入京一事而愁闷啊?"张佩纶手捧电报,叹了口气说道。
"幼樵是如此看老夫?"李鸿章冷冷的哼了一声,两眼望着窗外漫天飞雪,高大而瘦削的身躯一动也不动。
"他们袁家和北洋是什么渊源啊?从他袁世凯的叔父袁甲三开始,他袁家就和北洋恩接义连,枪林弹雨中一路滚过来的,那是什么样的情份?这些年若没有我李鸿章的大力提拔和举荐,他袁世凯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待他有如自己的子侄,不仅因为以前的情谊,更加因为他袁世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吃他的飞醋?"
话虽如此,但是张佩纶心里明白,袁世凯未向李中堂禀明情况,听候李中堂的意思,便擅自离开朝鲜回到京城,其实已经让中堂大人大为光火。
"中堂大人,以我看来,袁世凯恐怕是不知道这朝廷内的水深。他一直在朝鲜那边主持朝鲜的事务,对朝局政争知道的并不多,尤其是编练新军这件事情,牵涉着帝后之间的矛盾,他可能并不知情,所以才会贸然的赶了回来。"
"他不知情?!"李鸿章忽然转过身,脸上说不出是冷笑还是苦笑。"他袁世凯的心思恐怕比你幼樵要玲珑的多,会看不明白眼前的朝局,会不知道朝廷里的水有多深?...我向来以为我是了解他袁世凯的,深通谋略,胆识过人,热衷功名的心思也重,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功名心会大到如此的地步,可以不计利害,不惧风险,硬是要削尖脑袋一头扎进京城的漩涡中..."
话未说完,一口痰涌了上来,李鸿章是抚胸咳的不停。张佩纶见状,急忙递过一杯茶水,小心的服侍着李鸿章缓过气。
"中堂大人何必自苦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袁世凯非要把自己放进这趟浑水中,那就由他去吧。"张佩纶抚着李鸿章的背劝慰道。
过了会儿,李鸿章才调匀呼吸,喝了口茶水说道,"幼樵此话差矣!表面上看,他袁世凯是奉朝廷旨意,与我北洋无干。可是在朝廷中的人看来,袁世凯本就是我北洋的人,和我北洋其实就是连为一体的。我北洋原就已经备受猜疑,此时再搅进编练新军这件事情中,稍有风吹草动,后果不堪设想啊!...我为何要留在京城苦苦坚持?不就是希望他袁世凯能够在朝鲜寻出一个不能脱身的理由,拒绝回京,对他也是一个保全的意思。不曾想他袁世凯不管不顾,倒是我多此一举了。"
正说话间,忽然下人进来禀报,宫里派人来了。李鸿章和张佩纶不觉一愣,赶忙整肃衣装,迎了出去。
客堂内,皇上身边的太监小恭子捧着一个匣子站在中央,见李鸿章和张佩纶进来,微微一笑说道,"皇上口谕!"
李鸿章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