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风云百年劫(五)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琅指甲套轻轻敲打着折子说道,"你们那些个表彰方略我还不清楚,还不就是什么赐穿黄马褂,敕号巴图鲁这些个虚的东西,这一场大捷是前线将士用命拼出来的,没有些实在的东西在里面,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话音刚落,目光已经冷冷的投向了世铎。
世铎心中一惊,太后的意思他怎么会不明白,这一仗是皇上带着众将打胜的,太后心里自然不会舒坦。这个时候朝廷表彰有功将士,其实也有个让施恩的意思在里面,要让大家伙都明白这份恩典是太后给的,恩出于上,这个上,可不就是太后她老人家。
只是,让世铎万分为难的是,这一仗的建立赫赫战功的人,大多都是皇上的心腹,这施恩重了,难免会让帝党一系更加得势,将来说不得就是尾大不掉的局面,反倒把局面弄得更混乱。施恩轻了,又见不出什么效果,真正是左右为难啊。
"回禀太后,微臣这些日子倒是有些个想法..."正在世铎不知道如何回答之际,一旁的孙毓汶忽然轻声说道。
"微臣以为,这一仗胜得不易,胜得艰险万分,朝廷理应格外施恩,方能让前线将士感念朝廷的恩典,激发效死之心...微臣是这么想的,这一仗的首功之臣当是陈卓,陈卓才具卓然,胆识过人,更加之深通兵事,微臣兼管着兵部,想向朝廷建议,重赏陈卓,授陈卓兵部尚书的职衔,以其才能为朝廷分忧...…"
在座的这几个人都是老于朝局之人,忽然听到孙毓汶建言,破格拔擢陈卓为兵部尚书,都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孙毓汶一向可是太后身边的亲信,怎么这会子倒像是替皇上在说话啊?
倒是慈禧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孙毓汶,点点头示意孙毓汶继续说下去。
"至于其他的有功之人,朝廷该当提拔的,自然题中之意。尤其是新建陆军,此战居功至伟,实乃我大清第一强军。微臣心里琢磨着,如今北洋各部都已经比不得当年了,接下来的仗一打完,将来镇守我大清辽南各处海口的,还就只能是新建陆军了。所以微臣建议可让新建陆军代替北洋各部驻防旅顺等处,以显我朝廷重用有功将士之决心..."
刚刚还有些懵懂的众人,这时候都是咀嚼出一些味道出来了。把陈卓调到朝廷里面升任兵部尚书,看起来是破格拔擢,其实是夺了陈卓的兵权。在朝廷兵部尚书这块位置上,上面有军机大臣孙毓汶压着,旁边还有荣禄盯着,就算是陈卓有天大的手段,恐怕都是施展不出来了。更加妙的是,将来让新建陆军驻防辽南,隔着京城天远的地方,皇上再想像现在这样自如伸展,也是鞭长莫及了...
"听听,你们都听听,孙毓汶这话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啊。"慈禧的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轻轻俯手说道,"有些话我对你们说了多少次了,可你们谁认真听在心里面了?朝廷要用,就要用真正有能力的人,像陈卓这样的,不仅操练出一支可堪大用的军队,带兵打仗也是顶尖的人选,这样的人就是要放到朝廷中枢里面,老是把人家局限在下面,寒了天下人效忠朝廷之心不说,本身的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将来国家有事,也不能总指望一支新建陆军啊?"
话说到这里,坐在下面的军机大臣们谁还能不开窍,忙不迭的点头称是,惟有翁同龢皱了皱眉头,两只手下意识的紧了紧。
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后,翁同龢总理户部运往前线的各项军需,整个人是把命都扑了上去一般,连家也不回了,每日就坐在军机处办公,操劳奔波连带着担惊受怕,打熬的身子骨都快塌掉了。如今终于眼巴巴的盼到了田庄台大捷的消息,那份喜悦从心里一直堆到了脸上,这几日在军机上是止不住的笑声,连走路都像是带着风似的。
此刻听到太后和孙毓汶的话,翁同龢如何会听不明白其中的学问,心中顿时一震,真要像如此,皇上拼死打出来的局面说不得就是落花流水去了。事关未来朝局,这个时候说不得他都要为皇上争一争。
思忖了片刻,翁同龢一脸沉静的说道,"回禀太后,刚刚孙大人所言微臣以为眼下恐怕还不妥,陈卓虽然通晓兵事,但是对于朝政并不娴熟,也没有历练的经历,放在朝廷里面,微臣担心反倒施展不出他的才干,况且此战像袁世凯等人也是有功之人,单单重赏陈卓,恐怕会让人不服,这是其一。其二,田庄台虽然大捷,但是辽南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日本人在辽南还有一万多人的兵力,这个时候让陈卓升任兵部尚书,微臣担心要是战局出现什么波折,再生出什么变化出来,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启禀太后,翁师傅的话微臣不敢苟同,朝廷的制度,本来就当是赏罚分明,破格拔擢陈卓,不也是要给天下人树立一个典范吗?至于说到辽南的战事,微臣以为日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了,有袁世凯、刑天等人足矣。"孙毓汶在一旁接话道。
"惊弓之鸟?孙大人恐怕是低估了日本人了。前两天丰台的新建陆军不是已经按照皇上的旨意,调往威海协防了吗?这件事情孙大人也是知道的,日本人要是进攻我大清的山东半岛,胜负如何还在未定之中,甲午这场仗还没有完,真要是再弄出什么变故出来,孙大人,请问该当如何了此残局啊?"事关将来帝党的命运,此刻翁同龢也是寸步不让,言辞激烈。
听着这两人的争论,慈禧的脸色慢慢沉了下来。就她的心中而言,翁同龢的话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大清刚刚才缓过一口气来,真要是再出现什么溃败的事情,立时便是天崩地裂,不可收拾。只是翁同龢的心思她是明白的,这有道理的话听着,也觉得顶在心窝上面,半分也舒坦不起来。
尤其是刚刚提到的新建陆军,现在已经成了慈禧心中最大的警惧,皇上带新建陆军不请自己懿旨亲征田庄台就不提了,前两日剩下来的这些人居然也是不请懿旨,以奉皇上旨意为名,擅自就调往威海。原本慈禧是雷霆大怒,把世铎、孙毓汶等人痛骂了一顿,后来静下心来一想,慢慢也觉出把新建陆军剩下的这些人调到威海其实也不坏。
从大面上讲,北洋各部确实让人不省心,有新建陆军到威海多少也能够巩固一下威海的防务。私底下看,新建陆军其实已经是皇上的心腹了,既然养不熟还不如放出去和日本人拼,省的留在京城外面反倒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想到新建陆军,慈禧心中一动,抬起头缓缓说道,"翁同龢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国事为大,就先让陈卓在辽南顶着吧,但是朝廷的旨意还是要发下去,辽南战事一毕,再让陈卓回来也不迟。不过..."
慈禧停顿了一下,扫了众人一眼,"这一场仗打下来,可不就是个试金石,甭说什么练军了,就是北洋各部看来都已经是不堪大用,朝廷还是要编练新式军队才是自强之道。如今新建陆军都调走了,京畿防务空虚,陈卓又在辽南主持战事,以我看来,就让荣禄把编练新军的担子挑起来吧,那些洋人教官不还都在吗?就依照新建陆军的架子,再编练一支军队出来,也是社稷之福啊。"
众人微微一愣,瞬间都是醒悟过来,纷纷点头说道,"太后圣明..."
太后已然把话说到了这里,翁同龢也不敢再过多争执,只是心里却忽然说不出的烦闷忧虑,皇上拼却性命不要,死战田庄台,才换来国家刚刚的一点起色,朝廷里面此刻却已经是暗流汹涌,千方百计的下套使绊子,折腾吧,都可劲的折腾吧,有本事冲日本人使去啊,一门心思都对着皇上...
想到皇上,不知为何,翁同龢的心中顿时凭生了几分胆气和信心,今时不同往日,自己教出来的这个学生早已经不是昔日吴下阿蒙了,就凭着皇上此刻的民心人望,三军归心,这一战一打完,以皇上的手段会甘心听凭摆布?羽翼已丰,恐怕只有傻子才会往套子里跳。
天下大势,说破天去靠的何尝是阴谋?而是光明正大的阳谋,是实力,是实至而名归,只是皇上甲午这一战,何时才能凯旋而归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琅指甲套轻轻敲打着折子说道,"你们那些个表彰方略我还不清楚,还不就是什么赐穿黄马褂,敕号巴图鲁这些个虚的东西,这一场大捷是前线将士用命拼出来的,没有些实在的东西在里面,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话音刚落,目光已经冷冷的投向了世铎。
世铎心中一惊,太后的意思他怎么会不明白,这一仗是皇上带着众将打胜的,太后心里自然不会舒坦。这个时候朝廷表彰有功将士,其实也有个让施恩的意思在里面,要让大家伙都明白这份恩典是太后给的,恩出于上,这个上,可不就是太后她老人家。
只是,让世铎万分为难的是,这一仗的建立赫赫战功的人,大多都是皇上的心腹,这施恩重了,难免会让帝党一系更加得势,将来说不得就是尾大不掉的局面,反倒把局面弄得更混乱。施恩轻了,又见不出什么效果,真正是左右为难啊。
"回禀太后,微臣这些日子倒是有些个想法..."正在世铎不知道如何回答之际,一旁的孙毓汶忽然轻声说道。
"微臣以为,这一仗胜得不易,胜得艰险万分,朝廷理应格外施恩,方能让前线将士感念朝廷的恩典,激发效死之心...微臣是这么想的,这一仗的首功之臣当是陈卓,陈卓才具卓然,胆识过人,更加之深通兵事,微臣兼管着兵部,想向朝廷建议,重赏陈卓,授陈卓兵部尚书的职衔,以其才能为朝廷分忧...…"
在座的这几个人都是老于朝局之人,忽然听到孙毓汶建言,破格拔擢陈卓为兵部尚书,都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孙毓汶一向可是太后身边的亲信,怎么这会子倒像是替皇上在说话啊?
倒是慈禧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孙毓汶,点点头示意孙毓汶继续说下去。
"至于其他的有功之人,朝廷该当提拔的,自然题中之意。尤其是新建陆军,此战居功至伟,实乃我大清第一强军。微臣心里琢磨着,如今北洋各部都已经比不得当年了,接下来的仗一打完,将来镇守我大清辽南各处海口的,还就只能是新建陆军了。所以微臣建议可让新建陆军代替北洋各部驻防旅顺等处,以显我朝廷重用有功将士之决心..."
刚刚还有些懵懂的众人,这时候都是咀嚼出一些味道出来了。把陈卓调到朝廷里面升任兵部尚书,看起来是破格拔擢,其实是夺了陈卓的兵权。在朝廷兵部尚书这块位置上,上面有军机大臣孙毓汶压着,旁边还有荣禄盯着,就算是陈卓有天大的手段,恐怕都是施展不出来了。更加妙的是,将来让新建陆军驻防辽南,隔着京城天远的地方,皇上再想像现在这样自如伸展,也是鞭长莫及了...
"听听,你们都听听,孙毓汶这话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啊。"慈禧的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轻轻俯手说道,"有些话我对你们说了多少次了,可你们谁认真听在心里面了?朝廷要用,就要用真正有能力的人,像陈卓这样的,不仅操练出一支可堪大用的军队,带兵打仗也是顶尖的人选,这样的人就是要放到朝廷中枢里面,老是把人家局限在下面,寒了天下人效忠朝廷之心不说,本身的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将来国家有事,也不能总指望一支新建陆军啊?"
话说到这里,坐在下面的军机大臣们谁还能不开窍,忙不迭的点头称是,惟有翁同龢皱了皱眉头,两只手下意识的紧了紧。
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后,翁同龢总理户部运往前线的各项军需,整个人是把命都扑了上去一般,连家也不回了,每日就坐在军机处办公,操劳奔波连带着担惊受怕,打熬的身子骨都快塌掉了。如今终于眼巴巴的盼到了田庄台大捷的消息,那份喜悦从心里一直堆到了脸上,这几日在军机上是止不住的笑声,连走路都像是带着风似的。
此刻听到太后和孙毓汶的话,翁同龢如何会听不明白其中的学问,心中顿时一震,真要像如此,皇上拼死打出来的局面说不得就是落花流水去了。事关未来朝局,这个时候说不得他都要为皇上争一争。
思忖了片刻,翁同龢一脸沉静的说道,"回禀太后,刚刚孙大人所言微臣以为眼下恐怕还不妥,陈卓虽然通晓兵事,但是对于朝政并不娴熟,也没有历练的经历,放在朝廷里面,微臣担心反倒施展不出他的才干,况且此战像袁世凯等人也是有功之人,单单重赏陈卓,恐怕会让人不服,这是其一。其二,田庄台虽然大捷,但是辽南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日本人在辽南还有一万多人的兵力,这个时候让陈卓升任兵部尚书,微臣担心要是战局出现什么波折,再生出什么变化出来,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启禀太后,翁师傅的话微臣不敢苟同,朝廷的制度,本来就当是赏罚分明,破格拔擢陈卓,不也是要给天下人树立一个典范吗?至于说到辽南的战事,微臣以为日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了,有袁世凯、刑天等人足矣。"孙毓汶在一旁接话道。
"惊弓之鸟?孙大人恐怕是低估了日本人了。前两天丰台的新建陆军不是已经按照皇上的旨意,调往威海协防了吗?这件事情孙大人也是知道的,日本人要是进攻我大清的山东半岛,胜负如何还在未定之中,甲午这场仗还没有完,真要是再弄出什么变故出来,孙大人,请问该当如何了此残局啊?"事关将来帝党的命运,此刻翁同龢也是寸步不让,言辞激烈。
听着这两人的争论,慈禧的脸色慢慢沉了下来。就她的心中而言,翁同龢的话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大清刚刚才缓过一口气来,真要是再出现什么溃败的事情,立时便是天崩地裂,不可收拾。只是翁同龢的心思她是明白的,这有道理的话听着,也觉得顶在心窝上面,半分也舒坦不起来。
尤其是刚刚提到的新建陆军,现在已经成了慈禧心中最大的警惧,皇上带新建陆军不请自己懿旨亲征田庄台就不提了,前两日剩下来的这些人居然也是不请懿旨,以奉皇上旨意为名,擅自就调往威海。原本慈禧是雷霆大怒,把世铎、孙毓汶等人痛骂了一顿,后来静下心来一想,慢慢也觉出把新建陆军剩下的这些人调到威海其实也不坏。
从大面上讲,北洋各部确实让人不省心,有新建陆军到威海多少也能够巩固一下威海的防务。私底下看,新建陆军其实已经是皇上的心腹了,既然养不熟还不如放出去和日本人拼,省的留在京城外面反倒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想到新建陆军,慈禧心中一动,抬起头缓缓说道,"翁同龢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国事为大,就先让陈卓在辽南顶着吧,但是朝廷的旨意还是要发下去,辽南战事一毕,再让陈卓回来也不迟。不过..."
慈禧停顿了一下,扫了众人一眼,"这一场仗打下来,可不就是个试金石,甭说什么练军了,就是北洋各部看来都已经是不堪大用,朝廷还是要编练新式军队才是自强之道。如今新建陆军都调走了,京畿防务空虚,陈卓又在辽南主持战事,以我看来,就让荣禄把编练新军的担子挑起来吧,那些洋人教官不还都在吗?就依照新建陆军的架子,再编练一支军队出来,也是社稷之福啊。"
众人微微一愣,瞬间都是醒悟过来,纷纷点头说道,"太后圣明..."
太后已然把话说到了这里,翁同龢也不敢再过多争执,只是心里却忽然说不出的烦闷忧虑,皇上拼却性命不要,死战田庄台,才换来国家刚刚的一点起色,朝廷里面此刻却已经是暗流汹涌,千方百计的下套使绊子,折腾吧,都可劲的折腾吧,有本事冲日本人使去啊,一门心思都对着皇上...
想到皇上,不知为何,翁同龢的心中顿时凭生了几分胆气和信心,今时不同往日,自己教出来的这个学生早已经不是昔日吴下阿蒙了,就凭着皇上此刻的民心人望,三军归心,这一战一打完,以皇上的手段会甘心听凭摆布?羽翼已丰,恐怕只有傻子才会往套子里跳。
天下大势,说破天去靠的何尝是阴谋?而是光明正大的阳谋,是实力,是实至而名归,只是皇上甲午这一战,何时才能凯旋而归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