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沧海横流(八)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爷,朝廷这次可是动真格了,又是免了王爷你的差事,又是罚俸一年,王爷您这一年的俸禄是多少银子啊?"李鸿章坐在在沙发上面,一脸轻笑。
"怎么着,你这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不是想帮衬一下本王?都说你北洋家底丰厚,如今看来果然不谬啊...…"言罢,两人相视一眼,不觉都哈哈大笑起来。
朝廷的电报是晌午时分到的,电报局的译员把朝廷的旨意译出来,转到眼前这两位手中也就半个时辰的光景,不过朝廷的这份旨意,对恭亲王和李鸿章来说,似乎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但没有丝毫的惊诧,反而颇有些闲情相互打趣起来。
尤其是恭亲王,自从《时务报》的那篇文章闹出那么大的风波出来后,恭亲王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举国上下要求撤职查办的呼声不绝于耳,现在朝廷明显又是拿恭亲王作了挡箭牌,安抚朝野内外的人心,按理说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委屈和苦衷。可接到电报的恭亲王却仿佛是如释重负,一脸的轻松自在,浑不像刚刚被朝廷斥责查办的样子。
笑了会儿后,李鸿章将电报放在桌上,情不自禁的感慨道,"虽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王爷你凭白的背上这么一个丧权辱国的名声,倒真有些让人感慨万千啊。咱大清的事情就是这样,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空谈国事的人多,真正躬身入局的却是少之又少。比如此次和谈,日本人威胁京畿安危的时候,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就指着王爷你出面稳定局势,可和谈终究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这天下人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看清眼前大清的危局,又有几人能够体察辗转其间的艰难啊...…"
"少荃这是在宽我的心吧?我这大半辈子风雨坎坷,什么没有见过啊?说到名声,当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皇上和大臣们避到热河,剩我在京城里面和洋人周旋,打从那会儿起,就背上了鬼子六的名声,如今的这点风雨又算得了什么?人活到这个光景,早就过了爱惜自己羽毛的时候,还能有多少讲究和顾忌啊?..."恭亲王看了李鸿章一眼,微笑着摆了摆手又说道。
"说到和谈的差事,你我二人心中都很明白,当初接手这个差事,乃是时势所迫,我这个爱新觉罗的子孙,难道也要站在旁边看笑话不成?朝廷要我便宜行事,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像今天这样的局面,有人能够出来担当?本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现如今撤了反而一身轻松。倒是当下这朝局,让我这个也是历经风雨的人,也算是开了眼界啊..."
哦,李鸿章微微一愣,望着恭亲王迟疑了一下,低声说道,"王爷莫非指的是太后和皇上...…"
"厉害啊,都是滴水不漏的厉害角色..."恭亲王呵呵一笑,目光中闪烁着说不出来的深意,"少荃何许人也,难道会看不明白如今的这出戏?这一老一小搭班子登台,一个引而不发,一个以退为进,每一步都是又稳又狠,还都留着回旋的余地,当真是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得不佩服的很啊。"
朝廷眼前的这个局面,李鸿章如何不是看的一清二楚,皇上不露声色的布下这个局,朝廷里面愣是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生生的就跳了进去。眼看着朝廷颜面扫地,局势正是对皇上万分有利的时候,皇上却又出人意料的没有就汤下面。这里面的学问可大多了,引而不发的姿态,不仅避免了可能会让人诟病其落井下石,还在光明正大背后留足了后手,真真是把势和术用到了极致。而太后这边明白过来后,也是格外透出了一份老而弥辣,看起来是退了一大步,其实是不露痕迹的告诉天下人,朝廷中枢的威权还不就在太后的懿旨中,还顺手把和谈这个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皇上,至于将来的朝局,日子还长着呢,说又能说的清。
虽然心中早就看清楚了,然而自己毕竟是个外臣,身份所系,李鸿章说话自然不敢像恭亲王那边随便,此时听了恭亲王的一番感慨,低着头斟酌片刻说道,"倒也如王爷所言,眼下的朝局确实扑朔迷离耐人寻味,不过鸿章心中却是颇有隐忧,不吐不快。我大清本就国势衰弱,经过甲午这一战后,国家的局面更加是千疮百孔,放眼天下,没有一处不是走风漏气,非一朝一夕可以振兴的。这个关口再闹出帝后之争,真要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恐非社稷之福啊。"
"少荃这话倒也在理,不过言外之意恐怕不止于此吧。"恭亲王轻敲着桌面,神情中忽然显露出一丝晦涩的味道。"这往后的朝局走向如何,眼前或许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这心中倒是一直都有一个疑问,百思而不得其解。别的暂且不说,就说这次京城中掀起的这番风浪,皇上人在田庄台,不露声色的就布下了这么一个局,一边是辽南和朝鲜的大捷,一边是京城里的风云突变,连和谈草案都弄到了手里,这份手段和心思不要说旁人,就是你我都要甘拜下风啊......我就闹不明白了,皇上不过二十多岁,终日呆在深宫里面,又没有经过什么风浪,于朝局政治也说不上有什么历练,这样的权谋心计究竟是打哪里来的啊?要说是翁同龢这个帝师教授的,我是一万个不相信。翁同龢是怎样一个人你我都很清楚,除了书法还过得去,肚子里没有半点经世致用的本事,就他那样的度量和格局,又如何能够教得出皇上这样一个学生?"
"皇上受命于天,自然是命理中就带着的一份天资聪慧..."李鸿章淡淡一笑,有些言不由衷的说道。其实恭亲王的这话在他心中早就翻腾许久了,自己也是一直都悟不出其中的道理。不过有一点他却是看得很清楚,要说皇上没有历练却也未必。终日对着太后这样一个高手琢磨比划了十几年,恐怕早就历练成精了?
"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少荃又何必杞人忧天呢?"恭亲王接过李鸿章的话头,忽然呵呵一笑,"少荃的心思难道我还不明白,既盼望着国势振兴,可咱大清坛坛罐罐太多了,不免又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我这么些年养望林下也算是悟出点道理出来,从古自今,但凡出现变局之时,必然是国家气运鼎革之际,变则通,通方能长久。今日我也说一句诛心之话,倘若皇上真能挽狂澜于既倒,自然有他的方略和主张,这次皇上在田庄台没有利用京城里面的风波作一番文章,我眼瞧着这里面就不只是权术,估摸着皇上也是不愿意看到我大清自己个再乱起来。有这样的心胸气度,我还能有什么担忧顾虑的,不过倒是少荃你,恐怕还不能像我这般放的下来,坐看云深处吧......"
李鸿章正默默琢磨着恭亲王的这番话,猛然听到最后一句,不由得一怔,"王爷这话如何说起啊?"
恭亲王收起脸上的笑意,正色说道,"少荃难道还不明白,这仗恐怕是打不下去了,接下来中日之间必然是要重开和谈,虽说太后旨意由皇上来主持和谈大局,可总不能自己跑来和日本人和谈吧?放眼天下能够担得起这副担子的,也就只有少荃你了。我放下的这块烫手的山芋,就该由你来捂熟了。"
李鸿章顿时陷入沉默之中,恭亲王这番话里的意思倒并不让他意外,中日重开和谈是迟早的事情,皇上如果真要让自己出面和日本人谈判,他李鸿章自问还是有这样担当的。他忧虑的还是眼前的朝局,眼下恭亲王是跳出局外了,自然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可自己却依旧深陷局中。一边是皇上羽翼渐成,正是欲海阔天空的时候,而另一边太后又未必会轻易放权,自古天子之家,只要涉及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君主,都有玄武门之变,眼前这局面,何尝是恭亲王说的那么简单的啊......…
.........…
京城内载漪府中,今日倒是分外透着清静。后院里的下人都被赶了出去,连载漪的心腹管家都留在了外面,偌大的花厅里面烧... -->>
"王爷,朝廷这次可是动真格了,又是免了王爷你的差事,又是罚俸一年,王爷您这一年的俸禄是多少银子啊?"李鸿章坐在在沙发上面,一脸轻笑。
"怎么着,你这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不是想帮衬一下本王?都说你北洋家底丰厚,如今看来果然不谬啊...…"言罢,两人相视一眼,不觉都哈哈大笑起来。
朝廷的电报是晌午时分到的,电报局的译员把朝廷的旨意译出来,转到眼前这两位手中也就半个时辰的光景,不过朝廷的这份旨意,对恭亲王和李鸿章来说,似乎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但没有丝毫的惊诧,反而颇有些闲情相互打趣起来。
尤其是恭亲王,自从《时务报》的那篇文章闹出那么大的风波出来后,恭亲王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举国上下要求撤职查办的呼声不绝于耳,现在朝廷明显又是拿恭亲王作了挡箭牌,安抚朝野内外的人心,按理说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委屈和苦衷。可接到电报的恭亲王却仿佛是如释重负,一脸的轻松自在,浑不像刚刚被朝廷斥责查办的样子。
笑了会儿后,李鸿章将电报放在桌上,情不自禁的感慨道,"虽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王爷你凭白的背上这么一个丧权辱国的名声,倒真有些让人感慨万千啊。咱大清的事情就是这样,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空谈国事的人多,真正躬身入局的却是少之又少。比如此次和谈,日本人威胁京畿安危的时候,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就指着王爷你出面稳定局势,可和谈终究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这天下人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看清眼前大清的危局,又有几人能够体察辗转其间的艰难啊...…"
"少荃这是在宽我的心吧?我这大半辈子风雨坎坷,什么没有见过啊?说到名声,当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后,皇上和大臣们避到热河,剩我在京城里面和洋人周旋,打从那会儿起,就背上了鬼子六的名声,如今的这点风雨又算得了什么?人活到这个光景,早就过了爱惜自己羽毛的时候,还能有多少讲究和顾忌啊?..."恭亲王看了李鸿章一眼,微笑着摆了摆手又说道。
"说到和谈的差事,你我二人心中都很明白,当初接手这个差事,乃是时势所迫,我这个爱新觉罗的子孙,难道也要站在旁边看笑话不成?朝廷要我便宜行事,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说白了不就是为了像今天这样的局面,有人能够出来担当?本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现如今撤了反而一身轻松。倒是当下这朝局,让我这个也是历经风雨的人,也算是开了眼界啊..."
哦,李鸿章微微一愣,望着恭亲王迟疑了一下,低声说道,"王爷莫非指的是太后和皇上...…"
"厉害啊,都是滴水不漏的厉害角色..."恭亲王呵呵一笑,目光中闪烁着说不出来的深意,"少荃何许人也,难道会看不明白如今的这出戏?这一老一小搭班子登台,一个引而不发,一个以退为进,每一步都是又稳又狠,还都留着回旋的余地,当真是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得不佩服的很啊。"
朝廷眼前的这个局面,李鸿章如何不是看的一清二楚,皇上不露声色的布下这个局,朝廷里面愣是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生生的就跳了进去。眼看着朝廷颜面扫地,局势正是对皇上万分有利的时候,皇上却又出人意料的没有就汤下面。这里面的学问可大多了,引而不发的姿态,不仅避免了可能会让人诟病其落井下石,还在光明正大背后留足了后手,真真是把势和术用到了极致。而太后这边明白过来后,也是格外透出了一份老而弥辣,看起来是退了一大步,其实是不露痕迹的告诉天下人,朝廷中枢的威权还不就在太后的懿旨中,还顺手把和谈这个烫手的山芋一脚踢给皇上,至于将来的朝局,日子还长着呢,说又能说的清。
虽然心中早就看清楚了,然而自己毕竟是个外臣,身份所系,李鸿章说话自然不敢像恭亲王那边随便,此时听了恭亲王的一番感慨,低着头斟酌片刻说道,"倒也如王爷所言,眼下的朝局确实扑朔迷离耐人寻味,不过鸿章心中却是颇有隐忧,不吐不快。我大清本就国势衰弱,经过甲午这一战后,国家的局面更加是千疮百孔,放眼天下,没有一处不是走风漏气,非一朝一夕可以振兴的。这个关口再闹出帝后之争,真要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恐非社稷之福啊。"
"少荃这话倒也在理,不过言外之意恐怕不止于此吧。"恭亲王轻敲着桌面,神情中忽然显露出一丝晦涩的味道。"这往后的朝局走向如何,眼前或许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这心中倒是一直都有一个疑问,百思而不得其解。别的暂且不说,就说这次京城中掀起的这番风浪,皇上人在田庄台,不露声色的就布下了这么一个局,一边是辽南和朝鲜的大捷,一边是京城里的风云突变,连和谈草案都弄到了手里,这份手段和心思不要说旁人,就是你我都要甘拜下风啊......我就闹不明白了,皇上不过二十多岁,终日呆在深宫里面,又没有经过什么风浪,于朝局政治也说不上有什么历练,这样的权谋心计究竟是打哪里来的啊?要说是翁同龢这个帝师教授的,我是一万个不相信。翁同龢是怎样一个人你我都很清楚,除了书法还过得去,肚子里没有半点经世致用的本事,就他那样的度量和格局,又如何能够教得出皇上这样一个学生?"
"皇上受命于天,自然是命理中就带着的一份天资聪慧..."李鸿章淡淡一笑,有些言不由衷的说道。其实恭亲王的这话在他心中早就翻腾许久了,自己也是一直都悟不出其中的道理。不过有一点他却是看得很清楚,要说皇上没有历练却也未必。终日对着太后这样一个高手琢磨比划了十几年,恐怕早就历练成精了?
"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少荃又何必杞人忧天呢?"恭亲王接过李鸿章的话头,忽然呵呵一笑,"少荃的心思难道我还不明白,既盼望着国势振兴,可咱大清坛坛罐罐太多了,不免又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我这么些年养望林下也算是悟出点道理出来,从古自今,但凡出现变局之时,必然是国家气运鼎革之际,变则通,通方能长久。今日我也说一句诛心之话,倘若皇上真能挽狂澜于既倒,自然有他的方略和主张,这次皇上在田庄台没有利用京城里面的风波作一番文章,我眼瞧着这里面就不只是权术,估摸着皇上也是不愿意看到我大清自己个再乱起来。有这样的心胸气度,我还能有什么担忧顾虑的,不过倒是少荃你,恐怕还不能像我这般放的下来,坐看云深处吧......"
李鸿章正默默琢磨着恭亲王的这番话,猛然听到最后一句,不由得一怔,"王爷这话如何说起啊?"
恭亲王收起脸上的笑意,正色说道,"少荃难道还不明白,这仗恐怕是打不下去了,接下来中日之间必然是要重开和谈,虽说太后旨意由皇上来主持和谈大局,可总不能自己跑来和日本人和谈吧?放眼天下能够担得起这副担子的,也就只有少荃你了。我放下的这块烫手的山芋,就该由你来捂熟了。"
李鸿章顿时陷入沉默之中,恭亲王这番话里的意思倒并不让他意外,中日重开和谈是迟早的事情,皇上如果真要让自己出面和日本人谈判,他李鸿章自问还是有这样担当的。他忧虑的还是眼前的朝局,眼下恭亲王是跳出局外了,自然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可自己却依旧深陷局中。一边是皇上羽翼渐成,正是欲海阔天空的时候,而另一边太后又未必会轻易放权,自古天子之家,只要涉及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君主,都有玄武门之变,眼前这局面,何尝是恭亲王说的那么简单的啊......…
.........…
京城内载漪府中,今日倒是分外透着清静。后院里的下人都被赶了出去,连载漪的心腹管家都留在了外面,偌大的花厅里面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