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市委机关的秘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暇想。小刘家所在的香积寺,我去过只是没有到过她家。从书上看到那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过作品的地方。
王维诗云:
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现对照诗中描写的景色从头道来。首先由于版本不同,诗的个别词句可能不同,本文暂且以上述诗句为准。
香积寺在诗人王维之前很久就有了,位于和大观镇交界的味江河畔山上。沿环山公路出太平场~4里,有一条支线公路进山口,再上行数里即到。向上攀的山道既陡且高,从下面看寺庙所在山峰有云气缭绕。这就是诗中的“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据当地人称,香积寺山上过去树大林密,1958年才被破坏掉。唐代人口少全国只几千万人,地盘比现在还大。王维那个时代的林木,有可能茂密到遮天蔽日,道路也被掩盖住的程度。寺庙的钟磬之声,从高远山上的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现在香积寺山上树木也很多,大多数是近几十年,即改革开放后栽种的。
这里有一条小山沟,从陡峭的山崖上淙淙而下。水小流水之声也小,王维因此用“咽”来形容。水是从山崖下来的,故有“泉声咽危石”的比喻。“月色冷青松”,王维到香积寺附近的时候,已经晚上有月亮光照在松树上。由于月光只是太阳光的反射,没有温度诗人谓之“冷”
香积寺山上有几处冰河时代,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冰臼深潭。其位置又恰巧在,水沟处有流水进出。最深的据当地人称有~米,面积大的有~平方米,人们可以在里面困水或游泳。游香积寺的人有从山道上,往深潭中扔石子的习俗取名打妖沱。
诗人在暮色中走到这里,水潭的流水声像歌曲在欢迎他。王维猜想今天晚上可能睡个好觉,水潭流水的节奏声,能帮助他制服失眠这条毒龙。诗的结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
我年青时曾听清城山易当家讲:香积寺还有漏米石和鸡骨禅师的传说。漏米石在寺庙旁边,为一处突出地面近米高的崖石,峥狞而嵯峨。石中间有一光滑的槽,传说槽中有米粒滑出,够寺庙的僧人食用。鸡骨禅师说得是某朝某代,香积寺一位嗜好食鸡的高僧。升天去见西方佛祖之前,他把所食之鸡全部从口中吐出。鸡们纷纷拍打翅膀,随大师一起飞升上天。
改革开放后香积寺恢复过一段时间,有几单女僧人在寺庙里操办一切。“5.1”特大地震,这山上的农民院落,包括香积寺、普照寺都被毁掉。灾后重建普照寺恢复,香积寺撤销;农户们都搬迁到山下的定居点,这山上全部退耕还林。小刘(应该是老刘)家及附近几户农家,在靠近山边的平地上,至今都还保存着。现在这里有很不错的几处农家乐,象清城后山一样,一年四季都在接待旅游的人。
……。
我们这行人来到环山渠边的一座小桥,过桥再走一小段路即进山。我告诉迟书记那些年在打字室的时候,农工部的申秘书打印文件,曾来讲过环山渠占湔县农田的事。听申说环山渠从玉堂白马堰(现为岩燕电站)取水,流经玉堂镇、中兴镇、清城山镇、大观镇及崇州市的街子镇、怀远镇。主要是崇庆县受益,有10多万亩农田得到有保障的灌溉。但1958年开挖的时候,一共占湔县的田地000多亩。“十年期间”温江地委协调这件事,当时湔县的方案,是要崇庆县划拨田地补偿。但地委领导提出“龙江风格”,叫湔县发扬风格;不要崇庆县划田算了,我们也只能接受。
什么是“龙江风格”?十年期间有一部《龙江颂》的样板戏电影。说的是某一个大队,为了给受旱灾的其他公社送水灌溉,将自己的几百亩田地淹没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叫共产主义的“龙江风格”。申秘书的意见是一句“龙江风格”,就把湔县的000多亩田地了结?这太不应该了。这时候迟书记插话说,那个人嘴巴厉害连他也有些怕。
迟书记讲的此人确实如此!他个子小人称“矮子”,但嘴巴真的不一般。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去参加考试。这年上线成绩75分,我只考得7分。落榜也就算了,但申来打印文件时候,开口闭口都叫我“大学生”。气极之下我推过申一掌!40多岁的矮个子,决不是0多岁正常青年的对手。申找过机关党委,还找过县纪委控告我打他。但这人嘴巴讨厌是出了名的,再说我只推他一掌,也没有什么后果。因为没有相关人士来找我,估计申的告状无人理采。
这行人正说着话来到我知青时候,几个同伴洗澡后换衣裤的照壁处。当年的情形现在不好再讲,从石阶梯上到10来米的高台后,空旷的普照寺展现在面前。当年上高台即是山门,旁边有飞马灵官的石雕像。两旁石刻对联:到遮(同“这”)裏他就是銅肝鉄胆也要回頭向善,入此门任隨你紫袍金带亦须合掌皈依。现在灵官像还在,山门、大殿、经堂等5重殿堂、共0个院落、01间房屋没有了,成为一大片空地。石雕的高高灯杆还在,这灯杆为龙抱柱,下面还有石雕的围栏。小刘说拆庙的时候也有人想拆灯杆,是乡上的领导保存下来作纪念的。
望远处残存的以藏经楼为主的4幢院落,64间房屋好象更雄壮一样。那年拆庙拆到最后这4幢院落,温江地委领导发觉。上面当即发话制止,同时还提出地区出资50~60万元,由湔县将普照寺恢复起来。相关工程人员实地勘察后认为,即便有500万元人民币也恢复不了。地委领导批评一通后也只好作罢,于是这最后4个院子残留下来。实际上这大片空地也不空,已经有几户农民院子在这里面。
网上载:普照寺位于湔江堰市大观镇——清城外山风景名胜区内。原系一殷姓祠堂,始建于元,明代毁于火。作为佛教寺院,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重建,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完工,历时05年。普照寺原名“蓥华庙”,清道光年间称普照寺,从开始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曾与成都市文殊院、昭觉寺和新都宝光寺并称为川西四大禅林。现在看已经是过去的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普照寺,象劫后余生一样。(文庙山居)(未完待续)
暇想。小刘家所在的香积寺,我去过只是没有到过她家。从书上看到那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过作品的地方。
王维诗云:
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现对照诗中描写的景色从头道来。首先由于版本不同,诗的个别词句可能不同,本文暂且以上述诗句为准。
香积寺在诗人王维之前很久就有了,位于和大观镇交界的味江河畔山上。沿环山公路出太平场~4里,有一条支线公路进山口,再上行数里即到。向上攀的山道既陡且高,从下面看寺庙所在山峰有云气缭绕。这就是诗中的“古有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林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据当地人称,香积寺山上过去树大林密,1958年才被破坏掉。唐代人口少全国只几千万人,地盘比现在还大。王维那个时代的林木,有可能茂密到遮天蔽日,道路也被掩盖住的程度。寺庙的钟磬之声,从高远山上的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现在香积寺山上树木也很多,大多数是近几十年,即改革开放后栽种的。
这里有一条小山沟,从陡峭的山崖上淙淙而下。水小流水之声也小,王维因此用“咽”来形容。水是从山崖下来的,故有“泉声咽危石”的比喻。“月色冷青松”,王维到香积寺附近的时候,已经晚上有月亮光照在松树上。由于月光只是太阳光的反射,没有温度诗人谓之“冷”
香积寺山上有几处冰河时代,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冰臼深潭。其位置又恰巧在,水沟处有流水进出。最深的据当地人称有~米,面积大的有~平方米,人们可以在里面困水或游泳。游香积寺的人有从山道上,往深潭中扔石子的习俗取名打妖沱。
诗人在暮色中走到这里,水潭的流水声像歌曲在欢迎他。王维猜想今天晚上可能睡个好觉,水潭流水的节奏声,能帮助他制服失眠这条毒龙。诗的结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
我年青时曾听清城山易当家讲:香积寺还有漏米石和鸡骨禅师的传说。漏米石在寺庙旁边,为一处突出地面近米高的崖石,峥狞而嵯峨。石中间有一光滑的槽,传说槽中有米粒滑出,够寺庙的僧人食用。鸡骨禅师说得是某朝某代,香积寺一位嗜好食鸡的高僧。升天去见西方佛祖之前,他把所食之鸡全部从口中吐出。鸡们纷纷拍打翅膀,随大师一起飞升上天。
改革开放后香积寺恢复过一段时间,有几单女僧人在寺庙里操办一切。“5.1”特大地震,这山上的农民院落,包括香积寺、普照寺都被毁掉。灾后重建普照寺恢复,香积寺撤销;农户们都搬迁到山下的定居点,这山上全部退耕还林。小刘(应该是老刘)家及附近几户农家,在靠近山边的平地上,至今都还保存着。现在这里有很不错的几处农家乐,象清城后山一样,一年四季都在接待旅游的人。
……。
我们这行人来到环山渠边的一座小桥,过桥再走一小段路即进山。我告诉迟书记那些年在打字室的时候,农工部的申秘书打印文件,曾来讲过环山渠占湔县农田的事。听申说环山渠从玉堂白马堰(现为岩燕电站)取水,流经玉堂镇、中兴镇、清城山镇、大观镇及崇州市的街子镇、怀远镇。主要是崇庆县受益,有10多万亩农田得到有保障的灌溉。但1958年开挖的时候,一共占湔县的田地000多亩。“十年期间”温江地委协调这件事,当时湔县的方案,是要崇庆县划拨田地补偿。但地委领导提出“龙江风格”,叫湔县发扬风格;不要崇庆县划田算了,我们也只能接受。
什么是“龙江风格”?十年期间有一部《龙江颂》的样板戏电影。说的是某一个大队,为了给受旱灾的其他公社送水灌溉,将自己的几百亩田地淹没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叫共产主义的“龙江风格”。申秘书的意见是一句“龙江风格”,就把湔县的000多亩田地了结?这太不应该了。这时候迟书记插话说,那个人嘴巴厉害连他也有些怕。
迟书记讲的此人确实如此!他个子小人称“矮子”,但嘴巴真的不一般。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去参加考试。这年上线成绩75分,我只考得7分。落榜也就算了,但申来打印文件时候,开口闭口都叫我“大学生”。气极之下我推过申一掌!40多岁的矮个子,决不是0多岁正常青年的对手。申找过机关党委,还找过县纪委控告我打他。但这人嘴巴讨厌是出了名的,再说我只推他一掌,也没有什么后果。因为没有相关人士来找我,估计申的告状无人理采。
这行人正说着话来到我知青时候,几个同伴洗澡后换衣裤的照壁处。当年的情形现在不好再讲,从石阶梯上到10来米的高台后,空旷的普照寺展现在面前。当年上高台即是山门,旁边有飞马灵官的石雕像。两旁石刻对联:到遮(同“这”)裏他就是銅肝鉄胆也要回頭向善,入此门任隨你紫袍金带亦须合掌皈依。现在灵官像还在,山门、大殿、经堂等5重殿堂、共0个院落、01间房屋没有了,成为一大片空地。石雕的高高灯杆还在,这灯杆为龙抱柱,下面还有石雕的围栏。小刘说拆庙的时候也有人想拆灯杆,是乡上的领导保存下来作纪念的。
望远处残存的以藏经楼为主的4幢院落,64间房屋好象更雄壮一样。那年拆庙拆到最后这4幢院落,温江地委领导发觉。上面当即发话制止,同时还提出地区出资50~60万元,由湔县将普照寺恢复起来。相关工程人员实地勘察后认为,即便有500万元人民币也恢复不了。地委领导批评一通后也只好作罢,于是这最后4个院子残留下来。实际上这大片空地也不空,已经有几户农民院子在这里面。
网上载:普照寺位于湔江堰市大观镇——清城外山风景名胜区内。原系一殷姓祠堂,始建于元,明代毁于火。作为佛教寺院,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重建,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完工,历时05年。普照寺原名“蓥华庙”,清道光年间称普照寺,从开始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曾与成都市文殊院、昭觉寺和新都宝光寺并称为川西四大禅林。现在看已经是过去的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普照寺,象劫后余生一样。(文庙山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