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汉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鲁中南报》刊登快板书《见面》:

    太阳出来红彤彤,

    满地白霜无迹踪。

    一夜行军一百二,

    前面来到永城东。

    追上主力老大哥,

    一见就像亲兄弟。

    相亲相爱把手拉,

    满脸喜得笑融融。

    同志说:

    “你们送面又送米,

    保证前线大胜利,

    跋山涉水多辛苦,

    可得好好把功评。”

    民工都说:“别客气,

    论功同志数第一。

    不管民工和主力,

    打仗支前都是为自己,

    彻底消灭蒋介石,

    争取全国大胜利!”

    一位五十五岁的支前担架队员离开家乡已经一个多月了。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清寒湿冷,老担架队员再一次转运伤员回到民工营地后,眼睛里布满血丝。急救所长给他量了体温,摄氏三十九度半。急救所长很吃惊,因为这位老担架队员每天都像年轻人一样跑很远的路,从没有听他说过哪里不舒服。急救所长要求他全面检查一下,脱下他用布条缠着的鞋子,才发现他的双脚已经红肿,十个脚趾完全溃烂,渗着脓水。急救所长要求老担架队员立即住院治疗,但是他没有答应,他慢慢走回民工住的草棚里,在铺草上躺了下来。

    在担架队里,没人知道他的身世,甚至不清楚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穷苦的老汉。

    一个月前,解放军的大部队到达淮海战场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住进村庄里最贫苦的一位老汉家里,那阵子官兵们都亲热地叫他“老大爷”。老汉听村里人私下里议论过,说穷人的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当了积极分子的那帮穷哥们儿,帮着工作队建立民兵武装,帮着村干部斗地主分田地。他们把他领到地主家的地头,说这块好田从此归他了。他从十六岁起就在这块地里干活,熟悉这块地里的每一粒泥土,那天,他手里攥着一张很大的地契,在地头上蹲了大半天,总觉得自己是在做梦,又总怕梦醒时地没了。解放军的战役打响了,村里组织支前队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已经准备妥当:身上穿的是从地主家的箱子里翻出来的新棉袄新棉裤,脚上是工作队分给他的一双厚实的黑布鞋,腰间系了一条很宽的布带子,上面插着支烟袋,挂着一只碗,还斜背着一条米袋子。他扎的绳索担架床很结实,上面铺着一张狗皮以及一件高粱叶和茅草混编的蓑衣。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同志都说前边敌人的子弹不长眼睛,劝他在家里好好种自己的地。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和解放军,他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土地,也不会穿上一件新棉衣。最后,他被编入从二线救护站往后方急救所转运伤员的担架队。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早上天不亮就从营地出发,天黑了才能回来。他抬担架抬得仔细,天黑路滑,他一步步走得很小心,生怕担架上受伤的同志再受一点疼。遇到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他就整个人趴在伤员身上。他从家里带出来的那只碗,成了伤员的尿壶和便盆,他把碗伸进担架上的棉被里时总是说:“孩子!大爷接着呢!大爷不嫌弃!”要是遇到重伤员,他和他的同伴走再多的路都不歇脚,抬到急救所的时候,他总是坐在地上喘粗气。他脚上的那双黑布鞋早就磨烂了,脚上的血和泥土粘在一起,已经没有了脚的模样。在铺草上昏沉沉地躺了三天后,老汉听见身边的乡亲们说,队伍在前边打了大胜仗,上级决定这支担架队的队员复员回家。他爬起来就走。急救所长让他留下来治疗,他怎么也不愿意,说心里一直惦记着分给他的那块地。急救所长赶忙去给他找药,回来的时候发现老汉已经走了。

    从前线走回老家,老汉冻伤的双脚上那黑炭般的颜色蔓延到了膝盖,回家的最后一段路他是一点点爬着向前的。

    到家的第五天,老汉死了。

    徐乃祯老汉去世的时候,一九四九年的新年刚刚过去。

    那些被他从前线转运到急救所的解放军官兵,那些在残酷的战争中因为他而获得救治得以活下来的解放军官兵,终生都不会忘记河南商水县固墙乡胡吉村的这位贫苦老汉。

    淮海战役打响十六天后,中央军委致电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

    ……现据华东局皓(十九日)电报告:在这六个月中,前线参战部队和民工近百万人,每月需粮约一亿斤。从十一月份起,华东、华中已筹粮二亿五千万斤,但用到前线上的,因距离远,只有二亿斤,今后仍将筹粮南运。惟距离六个月需要,相差甚大,需要中原、华北分担这一大量粮食的供应……现决定中原局应速令豫皖苏分局立即动手筹集和保证中原野战部队及华野转入豫皖苏地区作战部队的粮食,并应从豫西运粮食去。华北局应速令冀鲁豫区调集一亿斤至一亿五千万斤粮食,供给华野部队需要……

    淮海战役打响十九天后,中共华北局致电冀鲁豫区党委:

    ……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展开。准备在徐蚌地区再歼灭敌军四十五个师,以利今后突破长江防线,进兵江南,彻底摧毁蒋介石统治的中心。因此需要筹足大量粮秣,指定由华北区拨给华野粮食一亿至一亿五千万斤。我们已复电同意,由冀鲁豫拨运小米一亿斤。此事关系革命战争胜利者至巨,希速筹划,并准备组织运输,待命调拨,万勿延误……

    淮海战役打响四十天后,华东野战军致电华东局:

    ……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和华野全军进入豫皖苏三分区,战场吃粮人数约计一百三十万,其中中野主力及地方部队二十万,随军民工五万,后方临时转运民工十五万;华野部队及新兵、俘虏共五十万,随军民工二十万,后方转运民工二十万。另有马匹四万,抵十万人消耗。每人每日以二斤加工粮计,每日共需加工粮二百八十万斤。据此,一个月共需加工粮八千四百万斤,合毛粮一亿一千余万斤……据估计冬季下雪,交通运输困难,必须预将一个月过冬粮食筹集,并于一月十日左右运到适当地点,军食始得无虞……

    据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员刘瑞龙写给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报告显示:仅就粮食而言,至一九四八年底,战役发动后五十天消耗约两亿两千万斤,其中山东供粮八千万斤,华中供粮七千万斤,豫皖苏供粮六千万斤,冀鲁豫及豫西各供五百万斤。按照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人数,加之“新兵、俘虏及常备临时民工一百三十万人统筹”,以四个月计,还“需吃粮三亿一千二百万斤”。除了粮食之外,支持战争需要的还有众多的物资,包括弹药、柴草、马料、木料、铁器、被服、担架、医疗用品和通讯器材等等。十二月三日,华东野战军致电华东局:

    ……此一战斗规模甚大,除对蚌埠警戒之六纵及归中野指挥之三个纵队外,我所有兵力全部展开,我们将尽力完成军委所予歼灭邱李孙之任务。为保持炽盛火力与连续作战……请军区急送八二迫炮弹三十万发,山炮弹五万发,炸药三十万斤[并附足够导火索雷管],到徐州以东大湖车站,我们派仓库接受……

    如此巨大的作战物资,主要的运力却是人,是在淮海战场那片广阔的土地上一心支持共产党的老百姓。东起黄海之滨,北到山东渤海,南至苏北江淮,西到豫西山区,支前的男女老少负载着规模巨大的战争所需要的每一样东西,一步不离地跟在解放军作战部队的身后,支持着前线每一分每一秒钟的攻击或者坚守。据战后的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和冀鲁豫四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五百四十三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二十二万人,二线转运民工一百三十万人,后方临时民工三百九十一万人。这些支前民工携带着二十万副担架、八十八万辆大车小车、三十万副挑子、七十六万头牲口奔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

    山东出动的支前民工,根据任务的不同分成三种,即随军常备民工,每期三个月;二线转运民工,每期一至三个月不等;后方临时民工,每期一个月。这些操着山东口音的青年农民,在通往战场的平原与丘陵之间走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人流。他们为每个作战纵队备有随军行动的担架五百副,每副担架配备民工五人,还准备了七千五百副备用机动担架。他们开辟出四条运送伤员的主要路线,每条线路上隔三十里设一小站,隔六十里设一大站,各交通路口都有服务点,大量的伤员被裹在棉被里,不断地变换着担架,一站接一站地转送下去,最后安置在后方野战医院或者农民们家中暖和的炕头上。山东民工运送粮食弹药和各种物资的路线多达七条:由临朐经临沂、郯城到新安镇和睢宁;由日照、沭水、大兴庄、陈镇到新安镇;由诸城、莒县、井家店到郯城;由曲阜、邹县、滕县、枣庄到邳县;由曲阜以东绕泗水、平邑、向城转向台儿庄、贾汪;由临沂的丰程镇、磨山、道河站、土山至双沟;由新安镇向西经炮车、运河站、曹八集到徐州,然后再到萧县、瓦子口、大吴集。一位名叫唐河恩的山东支前农民,手里拿着根从家乡带出来的竹棍子,在连续五个月的支前途中,把经过的每一站的地名都刻在竹棍上。他和他的运输队跋山涉水,行走千里,等把粮食完整无缺地交到解放军手里的时候,他的竹棍上已刻有八十八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苏北地区的支前民工,由于跋涉在淮海战场与国民党控制区之间,常常遭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于是每每只能在夜里出动。小推车上挂着小油灯,成千上万盏小油灯在漆黑的原野上形成一条延伸数十里的亮线。在一次运送大米的过程中,原来的目的地是宿迁,等这条亮线延伸到那里之后,部队已经向前推进了,于是亮线继续延伸,延伸到睢宁还没追上,延伸到符离集还是没追上,最后一直延伸到了濉溪口。这时候,民工们的鞋子已经全磨烂了。在此之前,这些青年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支前让他们离开家乡已经有七百多里,而且他们还要走回去。

    被运到战场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百姓们用最原始的石磨磨出来的。由于所需数量巨大,淮海战场周边各省的乡村里,妇女、儿童和老人点灯熬油,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妇女们还要为前线缝制军衣和军鞋,上百万双鞋出自不同女人之手,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种各样的厚底大布鞋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官兵手中,那些鞋帮上绣着鲜艳的花朵、鞋底上纳着“杀敌立功”字样的军鞋,让官兵们无论如何都舍不得穿,直到他们牺牲的时候还别在腰间。妇女们常常遇到紧急任务,比如突然要缝制几万顶军帽,说是前线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兵自愿参加解放军后要求戴上一顶这样的帽子,于是几十个村庄里油灯又是几夜未熄。

    沉重的弹药把民工们的小推车压得吱扭扭地响。前线宁可吃不上饭,就怕弹药断了供应。后方人员筹集的炮弹、子弹、炸药、手榴弹和各种枪支,在各个转运站内堆积如山,等待装车的民工们排队排出去几十里地。一辆小车有时只能装两颗炮弹,但只要装上车,民工们就把它们当成宝贝,用自己的棉被和棉衣盖着,然后一路呵护,送到前线时尽管已经精疲力竭,还是不愿意走,非要看着自己运来的炮弹如何被推进炮膛打到敌人的阵地上去。他们为能运上去一箱子弹或一箱手榴弹感到很自豪,对身边那些车上装着油盐蔬菜的民工说起话来很是骄傲,而那些民工们说,你那些是给老蒋吃的,我们这些是给咱大军吃的,谁也别饿肚子!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此前没有如此大规模战役供应的经验,但是,他们不缺乏动员群众的经验。动员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告诉百姓解放军为什么打仗。中国的贫苦百姓也许和杜聿明一样,并不知道“四大家族”指的是谁,但是,他们知道村子里的地主恶霸是谁就足够了。他们眼看着共产党的工作队来了,那些欺压盘剥百姓的人威风扫地了,而且他们分到了世代梦想的土地。他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他们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老蒋的军队确实不行了。很少有人意识到,有着支前经历的数以百万的农民,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宣传力量。当他们从战场上往回走的时候,见到国民党军的俘虏队伍就会停下来问:“啥地方的?在家给地主干过吗?受过欺负吗?把帽子换了吧!”一回到村里,支前民工个个都成了见过世面的人,他们会对村民们说:“‘人’是什么?就是叉开两腿站着,顶天立地地站着!”

    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看见的情景令他终生难忘:

    第十二兵团十一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蒙城、永城一线,第十八军也光顾过,真有“军行所至,鸡犬为空”的模样。我那时还认为黄河改道冲洗,造成一片荒凉,再加上双方拉锯战,更使人烟稀少……这次我当了俘虏,被解放军由双堆集附近押送到临涣集集中,经过几十里的行程,举目四顾,不禁有江山依旧,面目全非,换了一个世界之感。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我从前也打这些地方经过,茅屋土舍,依稀可辨。只是那时门户紧闭,死寂无人。而这时不仅家家有人,户户炊烟,而且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身上有钱的俘虏都争着去买来吃。押送的解放军亦不禁阻,他们对馒头、花生是久别重逢……还看见一辆辆大车从面前经过,有的车上装载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这些地方时,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过村庄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欢笑,有的围着一个锅台烧饭,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与军装制式不同外,简直分不出军与民的界限……我们这些国民党军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民心所向是什么?

    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是不横行乡里,不草菅人命,不横征暴敛,不贪赃枉法,不独裁专制。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是对于正在夺取政权,还是正在巩固政权的所有政治集团而言,这是必须牢记的。

    一九四八年冬,在淮海战场上,共产党人和老百姓一个大缸里喝水,一个锅台上做饭,一张热炕上睡觉;老百姓则倾其所有,不畏战火,甚至不畏牺牲,心甘情愿地支持共产党人。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那些经历着一场又一场残酷战斗的子弟兵,更是与这片土地上最广大的贫苦百姓血脉相连,生死相依。山东来的支前民工回家的时候,有不少人是从徐州乘坐火车回去的。当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走进徐州城的时候,街道上挤满了欢送他们的解放军官兵。在中山路附近,街道中央矗立着一座“胜利门”,民工们兴奋地一一从门下通过。徐州市民看见不少民工身上穿着从战场上缴获的国民党军的大衣,都说:“看这样子,‘中央军’真的完蛋了。”民工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他们高兴地说:“坐火车回家过年,多美!”“一九四九年的元旦,并没有给蒋介石带来任何欢乐。”

    南京城里,“大人先生们一反往例,谁也不敢擅离职守去上海寻欢作乐,秦淮河歌声虽炽,但官僚们敛足不前。”

    陈官庄包围圈里,每天至少需要粮食肉类等二百四十吨,弹药和其他各类物资一百六十吨。总计四百吨的数量,每天需出动飞机一百二十架次。国民党军空军的两个空运大队都不够用,还要租用美国人陈纳德开设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同时,必须调动所有水陆交通工具,日夜不停地从各地向南京大校场机场运送物资。一九四九年元旦前后,通往机场的公路上车辆往来如梭,南京城上空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国民党军联合勤务部、空军和国防部第三、第四厅联合指挥,为空投陈官庄忙碌的人员达万人以上,动员规模在国民党军的空投史上尚无前例。蒋介石要求,必须把空投的数量和杜聿明实际接收的物资数量,每天列成详细的报表送到他的侍从室。但是,这两个总数总是无法吻合,无论蒋介石如何训斥,就是无法查明具体原因。

    杜聿明的参谋长舒适存的报告是:“陈官庄的骑兵变成步兵,马早已吃光了。陈官庄能烧的都烧光了,木桥和棺材也光了,大米猪肉无法煮熟,需要的是大饼和罐头,希望投大饼时用投物伞,免得碰到地面都成了碎末。陈官庄有大小两个投物场,投下物品时,部队、家属都抢,有的被物品压死,有的在争夺物品时相互对打,有的开冷枪射击。”为了把空投的大米猪肉改为大饼罐头,南京城内外,包括句容、汤山等地,凡是制作大饼和饼干的工厂和作坊被迫日夜生产。为了查清空投数量与杜聿明实际接收数量不符的真实原因,国民党军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陪同蒋经国亲自飞到陈官庄上空查看。蒋经国从空中看下去,陈官庄简直就像个光怪陆离的大市场,到处是各色降落伞搭起的帐篷,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壕沟外围却是死寂一片。飞机在一千公尺的高度试着顺风空投,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物资能够落在陈官庄预定的空投场内,其余的都落到了壕沟外围。蒋经国让飞行员飞低一点再投一次,飞行员说解放军的对空射击很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