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帝国争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团浴血奋战多年所做出的牺牲都将付诸东流,西方列强的政府与执政党,也将由此遭受巨大的考验。
说严重点,世界局势甚至会因此完全失控。
利用这个问题,帝国海军成功让三个主要对手,也就是纽兰海军、布兰皇家海军与狭夷海军做出让步。在保持15万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可以用已有或者再建的主力舰改造四艘航母,且改造航母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5000吨。对应的,另外三国在只能改造两艘航母的前提下,把改造航母的吨位限制放宽到33000吨,而且有另外3000吨的装备追加使用权。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
谈判期间,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吹来的“可靠”消息,让同盟集团的几个成员国相信,梁夏帝国早已取消“北河”级后几艘的订单,因此能够拿来改造航母的,仅四艘还在服役的战列巡洋舰。
显然,如果梁夏帝国要改造四艘航母,就得损失四艘战列巡洋舰!
那个时候,战列巡洋舰才是跟战列舰平起平坐的主力舰,航母只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未来战舰。
站在几个列强的角度看,签署这样的协议并没吃亏。
等协议落地后,西方列强全都傻眼了。
梁夏帝国不但没取消“北河”级第二批四艘的建造工作,还在谈判开始前,对前两艘进行了部分改造。
因为无法肯定一定能拿到四艘的特权,所以最后开工的两艘只是暂停建造。
谈判期间,受帝国海军委托,南江舰船设计院完成了航母的设计工作。
关键,依然是减重。
“北河”级是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吨,大战期间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战列巡洋舰,而航母得限制在25000吨以内。
首先被减掉的就是装甲。
这成了“龙江”级几乎所有缺陷的根源。
此外,还减掉了所有的火炮。至少在当时,海军没想过要把航母变成高射炮林立的海上刺猬。
最后,肯定得在吨位上作假。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然,这也是条约期间,各国海军公开的秘密。
严格的说,也不算作家。常用的办法降低作战标准,比如原本该装满燃油,验收的时候只装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就能减轻数千吨,再加上弹药、食物等给养,甚至不让舰载机上舰。
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总算结出了果实。
因为是在已有战舰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所以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这四艘航母沿用了原有战舰的名字。
按照战列巡洋舰形态的开建时间,依次是:“龙江”、“墨河”、“横江”与“岭河”号。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25000吨
满载排水量:34500吨
总长:265米
水线长度:248米
型宽:27.2米
吃水:7.1米
定员:1920人
飞行甲板长:269.5米
飞行甲板宽:33.8米
动力
锅炉:24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6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5.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7500海里/12节
武备
高射炮:8门130毫米/ l40型(4x2)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三个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使用鱼雷机的侦查机小队。
战斗机:27架(24+3)
俯冲轰炸机:27架(24+3)
鱼雷攻击机:31架(24+3+4)
总共85架
初始状态的“龙江”级,不但算不上强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所幸,继承自“北河”级的巨大舰体,让“龙江”级获得了极其巨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改进冗余。
整个条约时期,四艘“龙江”级均保持着这种面貌,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很有必要的改进。比如在进行了几次舰队演习后,四艘“龙江”级都加装了四座40毫米四联装高射炮。
只是到了条约后期,四艘“龙江”级的标准排水量其实都超过了25000吨。
直到条约作废。
在新历97年,也就是“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因为狭夷皇国没有续约而宣布作废之后,帝国海军立即启动了针对四艘“龙江”级的改造工作,责成两大造船厂动用一切资源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当时,改造四艘“龙江”级为帝国海军的头号工程。
没啥好奇怪的,搞了十多年舰队演习,航母到底有多大价值,帝国海军比谁都清楚。
此外,帝国两大造船厂,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年。
有趣的是,四艘“龙江”级的改造是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新历97年与98年完成。
关键还有,四艘航母都两两一组,而且改造工作是交替进行。
简单的说,“龙江”号与“横江”号在新历97年接受代号“脱胎”的,以更换锅炉等内部设备为主的改造工程。“墨河”号与“岭河”号在同一年进行了代号“换骨”的,以增加装甲甲板、安装防鱼雷隔舱为核心的防护升级改造。到新历98年,四艘航母交替进行另外一项改造。
分两年进行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能让四艘航母都保持战斗状态。
此外,能够在新历97年年底进行的舰队演习中验证改造的效果。
分开进行的两次改造都能控制在一年之内,其实是在大半年之内完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
两大造船厂在此前,已经完成了四艘战列巡洋舰的升格改造工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也积累了大量的改造经验。再说了,设计“龙江”级的南江舰船设计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合。
严格说来,完成了改造之后的“龙江”级,才是真正的完成形态。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5000吨
满载排水量:41500吨
总长:272米
水线长度:250米
型宽:31米
吃水:8.6米
定员:2370人
飞行甲板长:274.5米
飞行甲板宽:34米
动力
锅炉:16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20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3.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7500海里/12节
武备
高射炮(“龙江”号):16门130毫米/ l40型(8x2),32门40毫米/l65型(8x4),40门25毫米/l70型(40x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三个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使用鱼雷机的侦查机小队。
战斗机:25架(24+1)
俯冲轰炸机:25架(24+1)
鱼雷攻击机:29架(24+1+4)
总共79架
改造增加的将近10000吨排水量,几乎都贡献给了防护!
其实,防护过于脆弱一直是“龙江”级的死穴。
改造之后,这个问题依然没得到完全解决。
初建之时,为了控制住吨位,拆掉了至关重要的装甲带与防鱼雷隔舱,对舰体结构做了简化处理。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进行第二次改造的时候,工程师发现,根本没办法增加装甲。
要说的话,也就是巨大的冗余排水量,使得改造的时候,不用担心稳定性变差。
这也正是进行第二次改造的基础条件。
任何战舰,如果稳定性不够,别说是作战,能够在高海况下正常航行就不错了。
在整个“换骨”工程中,主要就是增加防鱼雷隔舱,并且为机库增设一层厚度在五十毫米左右的装甲甲板。前者能够大幅度提高航母被鱼雷击中之后的生存能力,后者主要是应付航空炸弹。
想法是很美好,实际效果却另当别论。
当然,进行改造的时候,没人怀疑增加防鱼雷隔舱与机库装甲甲板的价值。
此外,也就是在“脱胎”项目当中更换锅炉与蒸汽轮机,把推进功率提高到了20万轴马力。凭借如此强大的动力系统,四艘“龙江”级在排水量增加了上万吨的情况下,航仅降低了两节。
当然,实际降低得更多。
在初始状态下,“龙江”号在试航当中跑出过36.7节的最快静水航速,而当时的推进功率达到了185000马力,比额定的最大功率提高了15%。这是舰队航母的速度纪录,至今都没被打破。
要说的话,最有价值的改进,其实是大幅度增强的防空火力。
四艘“龙江”级在服役期间,一直在对防空火力做调整,而且每一艘的配置情况都略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其实就是在重心允许的范围内,拼了命的往外飘甲板与舰岛上面安装高射炮。特别是战争爆发之后,任何一位舰长最为关心的,就是还有没有空地方能再装几门高射炮。
“龙江”级不但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舰队航母,还是第一种大型航母。
不管是在设计,还是在建造与改造中,帝国的舰船工程师展现出了远超国外同行的长远目光。
没任何人能够否认,“龙江”级仅是应急之作,是为了解决有无而诞生的。一口气建造四艘,也只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的那段岁月当中,帝国海军需要足够的航母来推进战术与技术改革。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龙江”级还有一个功劳,为下一级航母摸清了道路。
在建造“龙江”级之前,即便是帝国海军,也不知道航母是什么样子,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哪方面的性能为重,以及得做出哪些取舍。等到“龙江”号建成,并且投入到正常使用之中,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
正是在“龙江”级的基础上,帝国海军决心建造一种“完美”的舰队航母。
当然,这是属于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
团浴血奋战多年所做出的牺牲都将付诸东流,西方列强的政府与执政党,也将由此遭受巨大的考验。
说严重点,世界局势甚至会因此完全失控。
利用这个问题,帝国海军成功让三个主要对手,也就是纽兰海军、布兰皇家海军与狭夷海军做出让步。在保持15万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可以用已有或者再建的主力舰改造四艘航母,且改造航母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5000吨。对应的,另外三国在只能改造两艘航母的前提下,把改造航母的吨位限制放宽到33000吨,而且有另外3000吨的装备追加使用权。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
谈判期间,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吹来的“可靠”消息,让同盟集团的几个成员国相信,梁夏帝国早已取消“北河”级后几艘的订单,因此能够拿来改造航母的,仅四艘还在服役的战列巡洋舰。
显然,如果梁夏帝国要改造四艘航母,就得损失四艘战列巡洋舰!
那个时候,战列巡洋舰才是跟战列舰平起平坐的主力舰,航母只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未来战舰。
站在几个列强的角度看,签署这样的协议并没吃亏。
等协议落地后,西方列强全都傻眼了。
梁夏帝国不但没取消“北河”级第二批四艘的建造工作,还在谈判开始前,对前两艘进行了部分改造。
因为无法肯定一定能拿到四艘的特权,所以最后开工的两艘只是暂停建造。
谈判期间,受帝国海军委托,南江舰船设计院完成了航母的设计工作。
关键,依然是减重。
“北河”级是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吨,大战期间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战列巡洋舰,而航母得限制在25000吨以内。
首先被减掉的就是装甲。
这成了“龙江”级几乎所有缺陷的根源。
此外,还减掉了所有的火炮。至少在当时,海军没想过要把航母变成高射炮林立的海上刺猬。
最后,肯定得在吨位上作假。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然,这也是条约期间,各国海军公开的秘密。
严格的说,也不算作家。常用的办法降低作战标准,比如原本该装满燃油,验收的时候只装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就能减轻数千吨,再加上弹药、食物等给养,甚至不让舰载机上舰。
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总算结出了果实。
因为是在已有战舰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所以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这四艘航母沿用了原有战舰的名字。
按照战列巡洋舰形态的开建时间,依次是:“龙江”、“墨河”、“横江”与“岭河”号。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25000吨
满载排水量:34500吨
总长:265米
水线长度:248米
型宽:27.2米
吃水:7.1米
定员:1920人
飞行甲板长:269.5米
飞行甲板宽:33.8米
动力
锅炉:24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6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5.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7500海里/12节
武备
高射炮:8门130毫米/ l40型(4x2)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三个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使用鱼雷机的侦查机小队。
战斗机:27架(24+3)
俯冲轰炸机:27架(24+3)
鱼雷攻击机:31架(24+3+4)
总共85架
初始状态的“龙江”级,不但算不上强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所幸,继承自“北河”级的巨大舰体,让“龙江”级获得了极其巨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改进冗余。
整个条约时期,四艘“龙江”级均保持着这种面貌,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很有必要的改进。比如在进行了几次舰队演习后,四艘“龙江”级都加装了四座40毫米四联装高射炮。
只是到了条约后期,四艘“龙江”级的标准排水量其实都超过了25000吨。
直到条约作废。
在新历97年,也就是“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因为狭夷皇国没有续约而宣布作废之后,帝国海军立即启动了针对四艘“龙江”级的改造工作,责成两大造船厂动用一切资源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当时,改造四艘“龙江”级为帝国海军的头号工程。
没啥好奇怪的,搞了十多年舰队演习,航母到底有多大价值,帝国海军比谁都清楚。
此外,帝国两大造船厂,浦州造船厂与刺州造船厂,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年。
有趣的是,四艘“龙江”级的改造是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新历97年与98年完成。
关键还有,四艘航母都两两一组,而且改造工作是交替进行。
简单的说,“龙江”号与“横江”号在新历97年接受代号“脱胎”的,以更换锅炉等内部设备为主的改造工程。“墨河”号与“岭河”号在同一年进行了代号“换骨”的,以增加装甲甲板、安装防鱼雷隔舱为核心的防护升级改造。到新历98年,四艘航母交替进行另外一项改造。
分两年进行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能让四艘航母都保持战斗状态。
此外,能够在新历97年年底进行的舰队演习中验证改造的效果。
分开进行的两次改造都能控制在一年之内,其实是在大半年之内完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
两大造船厂在此前,已经完成了四艘战列巡洋舰的升格改造工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也积累了大量的改造经验。再说了,设计“龙江”级的南江舰船设计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合。
严格说来,完成了改造之后的“龙江”级,才是真正的完成形态。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5000吨
满载排水量:41500吨
总长:272米
水线长度:250米
型宽:31米
吃水:8.6米
定员:2370人
飞行甲板长:274.5米
飞行甲板宽:34米
动力
锅炉:16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20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3.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7500海里/12节
武备
高射炮(“龙江”号):16门130毫米/ l40型(8x2),32门40毫米/l65型(8x4),40门25毫米/l70型(40x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三个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使用鱼雷机的侦查机小队。
战斗机:25架(24+1)
俯冲轰炸机:25架(24+1)
鱼雷攻击机:29架(24+1+4)
总共79架
改造增加的将近10000吨排水量,几乎都贡献给了防护!
其实,防护过于脆弱一直是“龙江”级的死穴。
改造之后,这个问题依然没得到完全解决。
初建之时,为了控制住吨位,拆掉了至关重要的装甲带与防鱼雷隔舱,对舰体结构做了简化处理。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进行第二次改造的时候,工程师发现,根本没办法增加装甲。
要说的话,也就是巨大的冗余排水量,使得改造的时候,不用担心稳定性变差。
这也正是进行第二次改造的基础条件。
任何战舰,如果稳定性不够,别说是作战,能够在高海况下正常航行就不错了。
在整个“换骨”工程中,主要就是增加防鱼雷隔舱,并且为机库增设一层厚度在五十毫米左右的装甲甲板。前者能够大幅度提高航母被鱼雷击中之后的生存能力,后者主要是应付航空炸弹。
想法是很美好,实际效果却另当别论。
当然,进行改造的时候,没人怀疑增加防鱼雷隔舱与机库装甲甲板的价值。
此外,也就是在“脱胎”项目当中更换锅炉与蒸汽轮机,把推进功率提高到了20万轴马力。凭借如此强大的动力系统,四艘“龙江”级在排水量增加了上万吨的情况下,航仅降低了两节。
当然,实际降低得更多。
在初始状态下,“龙江”号在试航当中跑出过36.7节的最快静水航速,而当时的推进功率达到了185000马力,比额定的最大功率提高了15%。这是舰队航母的速度纪录,至今都没被打破。
要说的话,最有价值的改进,其实是大幅度增强的防空火力。
四艘“龙江”级在服役期间,一直在对防空火力做调整,而且每一艘的配置情况都略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其实就是在重心允许的范围内,拼了命的往外飘甲板与舰岛上面安装高射炮。特别是战争爆发之后,任何一位舰长最为关心的,就是还有没有空地方能再装几门高射炮。
“龙江”级不但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舰队航母,还是第一种大型航母。
不管是在设计,还是在建造与改造中,帝国的舰船工程师展现出了远超国外同行的长远目光。
没任何人能够否认,“龙江”级仅是应急之作,是为了解决有无而诞生的。一口气建造四艘,也只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的那段岁月当中,帝国海军需要足够的航母来推进战术与技术改革。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龙江”级还有一个功劳,为下一级航母摸清了道路。
在建造“龙江”级之前,即便是帝国海军,也不知道航母是什么样子,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哪方面的性能为重,以及得做出哪些取舍。等到“龙江”号建成,并且投入到正常使用之中,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
正是在“龙江”级的基础上,帝国海军决心建造一种“完美”的舰队航母。
当然,这是属于另外一种航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