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帝国争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9月9日,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海军基地。
看着从旗杆上缓缓降下的帝国海军旗,李深智产生了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就像是睁着眼睛做梦。
从第一艘帝国海军战舰驶入这座港湾,在码头上升起帝国海军旗的那一天算起,至今已有47了。
虽然按照战后跟布兰王国达成的协议,7年之后将归还整座军港,包括港口附近的军事基地,但是做为帝国海军战后的第八任夕落洋分舰队司令官,帝国海军最后一任总司令李铭博大元帅的亲侄子,李深智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在斯卡帕海军基地降下帝国海军旗的司令官。
在年初的时候,李深智一度认为,这种倒霉的事情怎么都轮不到自己。
其实,斯卡帕湾还是帝国在北夕落洋上最后的海军基地。
鼎盛时期,上次大战结束的时候,仅仅是帝国海军在北夕落洋这边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军事基地。
因为离孤大陆太远,所以当时的斯卡帕湾反到不是很受重视。
在跟纽兰共和国恢复邦交前,帝国海军在北夕落洋上的头号基地是百慕大群岛,其次是古巴关塔那摩。在鼎盛时期,波伊战争的初期,部署在这两地的岸基航空兵的作战飞机就超过了1000架。
跟纽兰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才按照建交协议,逐渐放弃了在北夕落洋西岸的军事基地。
当然,主要的原因依然是波伊战争之后的战略收缩。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斯卡帕湾的地位得到巩固,最终成为帝国在北夕落洋上唯一的海军基地。
只是,“唯一”并不代表“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斯卡帕湾更像是一个象征,帝国海军曾经是这里,是整个夕落洋与整个西半球的霸主。
就算现在不撤,再过几年也得撤。
当初,跟纽兰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放弃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在北夕落洋上夺取与控制的军事基地。对等的,纽兰共和国承诺搁置霍瓦依群岛的争议,且不以武力破坏现状。
为了绕过这个问题,帝国当局就跟布兰王国签署了一份协议,租用斯卡帕湾20年。
通过这份协议,帝国海军保住了斯卡帕湾。
虽然协议里面规定,在到期前的一年,只要双方不反对,租期就自动延长5年,并且一直此类推,但是以当前情况,特别是布兰王国已经明显倒向了纽兰共和国,没理由继续延长租期。
这么一来,7年后就得把斯卡帕湾归还给布兰王国。
不过,归还与撤退显然是两码事。
码头旁边,最后出发的“武州”号巡洋舰拉响了起锚的汽笛。
那也是帝国海军北夕落洋分舰队旗舰,一艘已经服役了20多年,排水量还不到1万吨的巡洋舰。
够寒酸的!
鼎盛时期,北夕落洋分舰队有大大小小14艘航母,以及上百艘舰艇,此外还有近千架作战飞机。
时至今日,只有不到10艘舰艇,以及区区数架直升机。
不过,这能怪谁呢?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由盛转衰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廉旭升。
首先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廉旭升提出帮助包括战败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重建,并且拿出数百亿金元。正是依靠帝国提供的援助,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大陆国家,才能在战后迅速恢复元气。
虽然在帝国的援助对象当中,还没有当时并没建交的纽兰共和国,但是纽兰共和国同样获益匪浅,其完成重建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出口贸易,而把订单送给纽兰企业的就是西大陆的国家。
其次,廉旭升积极主张出兵波伊,而帝国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跌落神坛。
显然,这样的观点其实非常片面。
在大战结束后,帝国帮助其他的国家进行战后重建,更像是资本输出,而帝国也由此获得了金融霸权。
换个角度,如果没有战后的资本输出,就不可能有以帝国金元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
即便在由盛转衰的情况之下,跟石油绑定的帝国金元依然是全球主要结算货币,而帝国也以此牢牢的掌握着石油定价权,并且靠此主宰国际金融与贸易,通过掌握铸币权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利益。
这个,能说是廉旭升的错吗?
显然,如果当年廉旭升没有玩这一手,帝国根本不可能获得金融霸权!
至于波伊战争,换成别的首辅也一样。
此外还有,在取代忒尔共和国成为主要参战国之前,即便是最为厉害的军事家,也没法想到,竟然会遭受惨败。
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拥有全球最多人口与最强军队,还得到数十个盟国支持的梁夏帝国,竟然不是只有5000万人,而且连工业化都没有完成,此前已经在战火当中煎熬了数年的波伊国的对手。
当然,根源还是国际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在此后的八年苦战当中,帝国的对手不止是波伊国,还有纽兰共和国。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帝国没在波伊国遭遇挫折,也会在别的地方,比如距离纽兰共和国更近的墨西哥遭受惨败。
简单的说,在纽兰共和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三极的情况下,帝国在战略层面上的扩张也到头了。
由战略扩张到战略收缩是必然的事情。
在根本上,盛极必衰是任何一个强大帝国都无法避免的结局。
只要列强的竞争还存在,只要帝国无法一直保持最强的发展势头,那么与其他列强的实力对比迟早会发生改变。当帝国的优势缩小的时候,就必然得由扩张转为收缩,也必须得放弃一部分利益。
显然,这并非某个首辅不给力的原因。
客观的讲,在波伊战争后期,廉旭升的撤军决定反到保住了复兴资本,为十几年后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
关键也就一点。
在波伊战争的后期,如果是文职首辅,绝对没办法压住军方将领,让军方老老实实接受撤军决定。
以当时的情况,换文职首辅,甚至有可能爆发军事政变。
原因也很简单,帝国军队在波伊国苦战了八年,投入数十万大军,阵亡与失踪将士超过了五万人。
说撤就撤?
在大战后,帝国军队还没打过败仗呢!
当时能够控制住局势的,也就只有像廉旭升这种在军队里面有着绝对威望,对军队有着绝对控制力的统帅。
即便是廉旭升,都足... -->>
9月9日,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海军基地。
看着从旗杆上缓缓降下的帝国海军旗,李深智产生了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就像是睁着眼睛做梦。
从第一艘帝国海军战舰驶入这座港湾,在码头上升起帝国海军旗的那一天算起,至今已有47了。
虽然按照战后跟布兰王国达成的协议,7年之后将归还整座军港,包括港口附近的军事基地,但是做为帝国海军战后的第八任夕落洋分舰队司令官,帝国海军最后一任总司令李铭博大元帅的亲侄子,李深智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在斯卡帕海军基地降下帝国海军旗的司令官。
在年初的时候,李深智一度认为,这种倒霉的事情怎么都轮不到自己。
其实,斯卡帕湾还是帝国在北夕落洋上最后的海军基地。
鼎盛时期,上次大战结束的时候,仅仅是帝国海军在北夕落洋这边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军事基地。
因为离孤大陆太远,所以当时的斯卡帕湾反到不是很受重视。
在跟纽兰共和国恢复邦交前,帝国海军在北夕落洋上的头号基地是百慕大群岛,其次是古巴关塔那摩。在鼎盛时期,波伊战争的初期,部署在这两地的岸基航空兵的作战飞机就超过了1000架。
跟纽兰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才按照建交协议,逐渐放弃了在北夕落洋西岸的军事基地。
当然,主要的原因依然是波伊战争之后的战略收缩。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斯卡帕湾的地位得到巩固,最终成为帝国在北夕落洋上唯一的海军基地。
只是,“唯一”并不代表“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斯卡帕湾更像是一个象征,帝国海军曾经是这里,是整个夕落洋与整个西半球的霸主。
就算现在不撤,再过几年也得撤。
当初,跟纽兰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放弃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在北夕落洋上夺取与控制的军事基地。对等的,纽兰共和国承诺搁置霍瓦依群岛的争议,且不以武力破坏现状。
为了绕过这个问题,帝国当局就跟布兰王国签署了一份协议,租用斯卡帕湾20年。
通过这份协议,帝国海军保住了斯卡帕湾。
虽然协议里面规定,在到期前的一年,只要双方不反对,租期就自动延长5年,并且一直此类推,但是以当前情况,特别是布兰王国已经明显倒向了纽兰共和国,没理由继续延长租期。
这么一来,7年后就得把斯卡帕湾归还给布兰王国。
不过,归还与撤退显然是两码事。
码头旁边,最后出发的“武州”号巡洋舰拉响了起锚的汽笛。
那也是帝国海军北夕落洋分舰队旗舰,一艘已经服役了20多年,排水量还不到1万吨的巡洋舰。
够寒酸的!
鼎盛时期,北夕落洋分舰队有大大小小14艘航母,以及上百艘舰艇,此外还有近千架作战飞机。
时至今日,只有不到10艘舰艇,以及区区数架直升机。
不过,这能怪谁呢?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由盛转衰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廉旭升。
首先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廉旭升提出帮助包括战败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重建,并且拿出数百亿金元。正是依靠帝国提供的援助,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大陆国家,才能在战后迅速恢复元气。
虽然在帝国的援助对象当中,还没有当时并没建交的纽兰共和国,但是纽兰共和国同样获益匪浅,其完成重建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出口贸易,而把订单送给纽兰企业的就是西大陆的国家。
其次,廉旭升积极主张出兵波伊,而帝国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跌落神坛。
显然,这样的观点其实非常片面。
在大战结束后,帝国帮助其他的国家进行战后重建,更像是资本输出,而帝国也由此获得了金融霸权。
换个角度,如果没有战后的资本输出,就不可能有以帝国金元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
即便在由盛转衰的情况之下,跟石油绑定的帝国金元依然是全球主要结算货币,而帝国也以此牢牢的掌握着石油定价权,并且靠此主宰国际金融与贸易,通过掌握铸币权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利益。
这个,能说是廉旭升的错吗?
显然,如果当年廉旭升没有玩这一手,帝国根本不可能获得金融霸权!
至于波伊战争,换成别的首辅也一样。
此外还有,在取代忒尔共和国成为主要参战国之前,即便是最为厉害的军事家,也没法想到,竟然会遭受惨败。
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拥有全球最多人口与最强军队,还得到数十个盟国支持的梁夏帝国,竟然不是只有5000万人,而且连工业化都没有完成,此前已经在战火当中煎熬了数年的波伊国的对手。
当然,根源还是国际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在此后的八年苦战当中,帝国的对手不止是波伊国,还有纽兰共和国。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帝国没在波伊国遭遇挫折,也会在别的地方,比如距离纽兰共和国更近的墨西哥遭受惨败。
简单的说,在纽兰共和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三极的情况下,帝国在战略层面上的扩张也到头了。
由战略扩张到战略收缩是必然的事情。
在根本上,盛极必衰是任何一个强大帝国都无法避免的结局。
只要列强的竞争还存在,只要帝国无法一直保持最强的发展势头,那么与其他列强的实力对比迟早会发生改变。当帝国的优势缩小的时候,就必然得由扩张转为收缩,也必须得放弃一部分利益。
显然,这并非某个首辅不给力的原因。
客观的讲,在波伊战争后期,廉旭升的撤军决定反到保住了复兴资本,为十几年后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
关键也就一点。
在波伊战争的后期,如果是文职首辅,绝对没办法压住军方将领,让军方老老实实接受撤军决定。
以当时的情况,换文职首辅,甚至有可能爆发军事政变。
原因也很简单,帝国军队在波伊国苦战了八年,投入数十万大军,阵亡与失踪将士超过了五万人。
说撤就撤?
在大战后,帝国军队还没打过败仗呢!
当时能够控制住局势的,也就只有像廉旭升这种在军队里面有着绝对威望,对军队有着绝对控制力的统帅。
即便是廉旭升,都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