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异底洞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鬼吹灯1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反问Shirley杨道:“咱们三个人越变越小?这话从何说起?”
Shirley杨对我说:“附近可以参照的物体,包括植物和昆虫,还有大量的古树化石,都大得异乎寻常,所以我才想会不会这葫芦形的山洞里,有什么奥妙的所在,把进来的人身体逐渐变小。”
这件事听上去实在是匪夷所思,现在我们正在漫无边际的地下水中飘荡起伏,一时也难以断定,我对Shirley杨说:“就算是身体可能被变小了,难道连衣服鞋子也一同可以变小吗?我看这里是由于环境特殊,所以形成的生态系统都比外界要庞大。”
不过我这话说的是半点把握也没有,这山洞倒真是极象山神殿中的红葫芦,洞口小肚子大,而且呈喇叭圆弧形,往深处走洞壁变会逐渐扩大,而且没有人为加工修造的痕迹,完全都是天然形成的,说不定这是个比献王墓更古老的遗迹,当地人可能是把这葫芦形的山洞当做圣地,才在山神殿中供奉个葫芦造像,至于这个山洞是否真有什么特异之处,实属难言,毕竟我们现在两眼一抹黑,所见的范围,只不过维持在大约二十米以内的距离,对自身或者稍远环境的变化很难察觉。
附近的昆虫都比正常的大了许多,特别是太古时代树木的化石,更是大得吓人,一株株张牙舞爪的探出水面,与上面垂下来的藤萝纠结在一起,象是一只只老龙的怪爪。
我想应该找些植物一类的目标,当作参照物看一看,以便确认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因为进了这葫芦形山洞而逐渐变小,否则就不能继续前进,只好先按原路退回去,再做理会.
然而那些老藤的粗细几乎和人体相差无几,在外边的丛林里,也有这么粗的藤萝,所以无法以藤箩和植物根茎做参照物,目前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潜入水中,看看附近的水草大小,那些藻类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生长得大小有异,不论在哪种场合环境下,几乎都差不多。
但是我一想起水下那具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好象鬼魅般的女性尸体,心里多少有几分发怵,当下只好把“安全锁”挂在“充气囊”上,对胖子和Shirley杨打个招呼,让他们两人暂时先不要向前移动,等我下水探明情况再说。
我把登山头盔上的潜水镜放下来,硬着头皮钻入幽暗的水底,登山头盔上的战术射灯,即使在水中也应该有十五米的照明范围,但是这里的地下水中杂质很多,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以及藻类水草植物,可视范围降低到了极限,只有不到五米。
水很深,摸不到底,我觉得现在还没到使用氧气的时候,只凭着自身的水性,闭住一口气不断向水下游去,透过潜水镜,水下的世界更加模糊,黑暗中,隐约见有一大团黑呼呼的物体在水底慢慢漂浮,由于光源的缺乏,我只能看到那东西有车轮大小,看不清楚是水底的动物,还是什么水草类植物。
这时水底那团黑呼呼的物体,又和我接近了一些,我认为鱼类没有这样的体形,应该是某种水生植物,难道是水草纠缠在一起,长成了这样一大团,倘若水草也是这般大,那我们可真就遇到大麻烦了。
我想到这里,把手伸向那团漆黑的物体,准备抓一把到眼前看一看,究竟是不是大团的水草,谁知刚一伸手,那东西忽然猛地向前一蹿,斜刺里朝头上的水面弹了出去,在距离水面一两米的位置停住,静静的潜伏在那里。
在那团车轮状的物体在水底蹿动的时候,我已经瞧得清清楚楚,不是大团的水草,那东西缩在一起时显得圆滚滚的,划水的时候,则伸出两条弓起来的后腿和前肢,身上缠绕了不少水草,原来竟然是一只硕大的红背蟾蜍,而且四周好象不止这一只,另有不少,都聚集到距离水面一米左右的地方,漆黑一团的水底之中,很难分辨究竟有多少这么大型的蟾蜍,也不知是否还有更大的什么东西。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赖蛤蟆”,我一惊之下,险些喝了口地下水,感觉这口气有些憋不住了,也无心再潜到水底寻找藻类植物,急忙向上浮起,拨水而出,我头一出水,赶紧深吸一口气,对胖子与Shirley杨说:“水底下有东西,咱们的赶快离开这里,先爬到那棵横倒下来的化石大树上去。”
在这里地下洞穴的水面上,有整座古老森林的化石,其中一些大树的化石,由于自然的原因,倒塌断裂,那些倒下的化石树,横架在周围的化石上,而没有沉入水底,在密密麻麻的化石森林中,形成了一条条天然石桥。
我们前边不远,就刚好有这么一棵横倒在水面,被其余化石卡住的老树干化石,树干上有很多枝叉。
三人急忙把刚才取出来的武器重新装回防水袋中,迅速向那横倒的化石树游去,等到我们游到近前,Shirley杨先伸手抓住化石树的树杈,我和胖子托着她的脚,先协助Shirley杨爬上了横倒的化石树身,然后我也跟着爬了上去,垂下登山索给胖子,留在水中的胖子把充气气囊中的空气迅速放净,用登山索将背包挂在自己身上,我连拉带拽,把胖子也弄上了树干,最后在把装备背包吊了上来。
脚下踩到了石头,心中方觉稍微安稳,但是我们三个人仍然不敢懈怠,以最快的速度把武器重新从防水袋中取出,胖子问我道:“一个李向阳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水底下究竟有什么东西?”
Shirley杨也问我道:“是看见那具沉在水底的女尸了吗?”
&... -->>
我反问Shirley杨道:“咱们三个人越变越小?这话从何说起?”
Shirley杨对我说:“附近可以参照的物体,包括植物和昆虫,还有大量的古树化石,都大得异乎寻常,所以我才想会不会这葫芦形的山洞里,有什么奥妙的所在,把进来的人身体逐渐变小。”
这件事听上去实在是匪夷所思,现在我们正在漫无边际的地下水中飘荡起伏,一时也难以断定,我对Shirley杨说:“就算是身体可能被变小了,难道连衣服鞋子也一同可以变小吗?我看这里是由于环境特殊,所以形成的生态系统都比外界要庞大。”
不过我这话说的是半点把握也没有,这山洞倒真是极象山神殿中的红葫芦,洞口小肚子大,而且呈喇叭圆弧形,往深处走洞壁变会逐渐扩大,而且没有人为加工修造的痕迹,完全都是天然形成的,说不定这是个比献王墓更古老的遗迹,当地人可能是把这葫芦形的山洞当做圣地,才在山神殿中供奉个葫芦造像,至于这个山洞是否真有什么特异之处,实属难言,毕竟我们现在两眼一抹黑,所见的范围,只不过维持在大约二十米以内的距离,对自身或者稍远环境的变化很难察觉。
附近的昆虫都比正常的大了许多,特别是太古时代树木的化石,更是大得吓人,一株株张牙舞爪的探出水面,与上面垂下来的藤萝纠结在一起,象是一只只老龙的怪爪。
我想应该找些植物一类的目标,当作参照物看一看,以便确认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因为进了这葫芦形山洞而逐渐变小,否则就不能继续前进,只好先按原路退回去,再做理会.
然而那些老藤的粗细几乎和人体相差无几,在外边的丛林里,也有这么粗的藤萝,所以无法以藤箩和植物根茎做参照物,目前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潜入水中,看看附近的水草大小,那些藻类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生长得大小有异,不论在哪种场合环境下,几乎都差不多。
但是我一想起水下那具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好象鬼魅般的女性尸体,心里多少有几分发怵,当下只好把“安全锁”挂在“充气囊”上,对胖子和Shirley杨打个招呼,让他们两人暂时先不要向前移动,等我下水探明情况再说。
我把登山头盔上的潜水镜放下来,硬着头皮钻入幽暗的水底,登山头盔上的战术射灯,即使在水中也应该有十五米的照明范围,但是这里的地下水中杂质很多,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以及藻类水草植物,可视范围降低到了极限,只有不到五米。
水很深,摸不到底,我觉得现在还没到使用氧气的时候,只凭着自身的水性,闭住一口气不断向水下游去,透过潜水镜,水下的世界更加模糊,黑暗中,隐约见有一大团黑呼呼的物体在水底慢慢漂浮,由于光源的缺乏,我只能看到那东西有车轮大小,看不清楚是水底的动物,还是什么水草类植物。
这时水底那团黑呼呼的物体,又和我接近了一些,我认为鱼类没有这样的体形,应该是某种水生植物,难道是水草纠缠在一起,长成了这样一大团,倘若水草也是这般大,那我们可真就遇到大麻烦了。
我想到这里,把手伸向那团漆黑的物体,准备抓一把到眼前看一看,究竟是不是大团的水草,谁知刚一伸手,那东西忽然猛地向前一蹿,斜刺里朝头上的水面弹了出去,在距离水面一两米的位置停住,静静的潜伏在那里。
在那团车轮状的物体在水底蹿动的时候,我已经瞧得清清楚楚,不是大团的水草,那东西缩在一起时显得圆滚滚的,划水的时候,则伸出两条弓起来的后腿和前肢,身上缠绕了不少水草,原来竟然是一只硕大的红背蟾蜍,而且四周好象不止这一只,另有不少,都聚集到距离水面一米左右的地方,漆黑一团的水底之中,很难分辨究竟有多少这么大型的蟾蜍,也不知是否还有更大的什么东西。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赖蛤蟆”,我一惊之下,险些喝了口地下水,感觉这口气有些憋不住了,也无心再潜到水底寻找藻类植物,急忙向上浮起,拨水而出,我头一出水,赶紧深吸一口气,对胖子与Shirley杨说:“水底下有东西,咱们的赶快离开这里,先爬到那棵横倒下来的化石大树上去。”
在这里地下洞穴的水面上,有整座古老森林的化石,其中一些大树的化石,由于自然的原因,倒塌断裂,那些倒下的化石树,横架在周围的化石上,而没有沉入水底,在密密麻麻的化石森林中,形成了一条条天然石桥。
我们前边不远,就刚好有这么一棵横倒在水面,被其余化石卡住的老树干化石,树干上有很多枝叉。
三人急忙把刚才取出来的武器重新装回防水袋中,迅速向那横倒的化石树游去,等到我们游到近前,Shirley杨先伸手抓住化石树的树杈,我和胖子托着她的脚,先协助Shirley杨爬上了横倒的化石树身,然后我也跟着爬了上去,垂下登山索给胖子,留在水中的胖子把充气气囊中的空气迅速放净,用登山索将背包挂在自己身上,我连拉带拽,把胖子也弄上了树干,最后在把装备背包吊了上来。
脚下踩到了石头,心中方觉稍微安稳,但是我们三个人仍然不敢懈怠,以最快的速度把武器重新从防水袋中取出,胖子问我道:“一个李向阳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水底下究竟有什么东西?”
Shirley杨也问我道:“是看见那具沉在水底的女尸了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