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武唐第一佞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三月十三,卯时一刻。
婺州勇康县同林乡,宽阔平整的官道,有马队向南行。十三匹马开路,三十骑兵断后,中间三辆牛车。头两车装载粮袋,袋中白花花稻米;第三辆装载玉帛,白色蚕丝布匹。
年初立李弘为太子,改元显庆元年,李九送出福利:大赦天下,死刑以下赦免;民酺三日,允许百姓喝酒三天;八十以上粟帛,年龄超过八十的,赐两斛米和两匹帛。
正月份的政令,因为距离遥远,三天前才到婺州。朝廷给的福利,必须贯彻落实,昨天召开碰头会,长史长孙诠缺席。据钱顺汇报,初八那天开始,他整天宿醉不醒。武康表示理解,任何男人戴绿帽,心情都会糟糕。
婺州官员到齐,司户参军张柬之,会上作统计报告。婺州共有耆老九十,勇康县最多,有三十五人。其中二十一人,在同林乡三童村,也是有名的长寿村。
唐朝的老人,福利相当好:庶人超过八十岁,可以拄拐入朝堂,见皇帝不行礼。每逢春节,地方官员来拜年,送米一斛、绢一匹。每逢朝廷大喜,诸如册立太子、新皇登基、年号改元等,也有丰厚福利。
唐朝养老制度,非常完善:庶人超过八十岁,官府分配一名官奴;超过九十岁,分配两名官奴服侍;超过一百岁,分配五名官奴服侍。常年住家中,照顾生活起居,不收取任何费用。
官员养老更完善,拿武康来说,兼任三个职位,年薪接近千贯。若现在退休,退休金是年薪的一半,甚至拿到全额。怪不得天师钟馗,做梦都想把妹妹,嫁给九品小官,终身衣食无忧啊。
任刺史四年,因为种种原因,没给耆老拜过年。现在有机会,又身在婺州,决定去长寿村,弥补这个遗憾。五更天出发,带上大米和玉帛,由录参、户参和法参陪同,前往勇康县三童村。
道路两边,无尽稻田,无数百姓,辛勤劳碌。恰逢插秧,秧马上场,一人坐马上,不断扭腰身,插颗颗秧苗。插完这片,双脚蹬地,秧马后退,省时省力。
宋朝的秧马,被武康搬运。因为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经过两年推广,基本普及婺州。感觉很欣慰,洋洋自得道:“秧马普及,婺州幸事,三位兄长,居功至伟。婺州农业大发展,经济中心会逐渐南移,你们名垂青史啊。”
大佬的马屁很受用,狄仁杰笑的开心,张柬之自谦:“功劳最大的,是怀英和观光,就不要提我啦。怀英起草告示,数次下乡推广;观光的《秧马歌》,妙笔生花,通俗易懂,起决定性作用。”
两人自谦,马屁送回,商业互吹后,都开怀大笑。当初创作秧马歌,为了让百姓听懂,骆宾王数易其稿。每次改完后,念给母亲听,直到母亲听懂了,再找狄仁杰点评。
武康竖拇指点赞:“大俗即大雅,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卖弄文笔,而是服务百姓。当初在长安,圣人、皇后读秧马歌,不吝赞美之词。圣人当时拍板,任命观光兄,为婺州司法参军。先历练两年,以后定有大用。”
又是爽朗笑声,老狄和老张恭喜,老骆抱拳道谢。四人有说有笑,渐渐靠近村庄。村北有座庙,是最高的建筑,应该是土地庙。走到庙前,瞠目结舌,武康当场懵逼。
祠堂丈许高,两丈宽,朱红门,黑牌匾,上书“武公生祠”。所谓的生祠,是给活人建祠庙,并加以奉祀,对象都是官员。看牌匾所书,生祠主人姓武,不会就是我吧?
狄仁杰捋山羊胡,拍大佬马屁:“汉景帝时,栾布为燕相,燕齐之民,为其立社,称为栾公社;汉武帝时,石庆为齐相,齐人立石相祠,是立生祠之始。万万没想到,勇康县百姓,给大佬立生祠,肯定传为佳话。”
张柬之不甘示弱:“汉光武帝时,任延是九真太守,九真郡百姓,为其立生祠;汉顺帝时,王堂任巴郡太守,韦义任广都长,民皆为立生祠。上述先贤,深得民心,下官为武公贺。”
读书人的马屁,拍的真舒服,武康假惺惺谦虚:“两位兄台谬赞,有生祠的官员,未必深得民心。下级官员阿谀奉承,给上级官员立祠,犹如过江之鲫。”
老狄和老张鄙视,大佬您就装吧,瞧把您乐的,眼珠子都没了。直男骆宾王,翻身下马,进生祠参观。三人相视而笑,纷纷下马跟随,也去一探究竟。
见到供奉的雕像,武康眉开眼笑,可不就是我嘛。身躯伟岸挺拔,穿官袍戴官帽,金鱼带挂横刀。左手按刀鞘,右手持秧苗,左脚踩山峦,右脚踏硕鼠,真的很形象。
美中不足的是,脸颊刀疤太扎眼,不要这么写实嘛。香炉里装满香灰,有未燃尽的清香,看来香火很旺。听骆宾王招呼,三人到功德碑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阐述武公的政绩,强调占城稻和萤石矿。
建祠单位,勇康县三童村;建祠时间,永徽六年九月;建祠人很多,估计全村有份,石碑刻满名字;出资者两人,孙耆老和王耆老。还真是凑巧,发福利的对象。
看完碑文介绍,老骆心服口服,抱拳鞠躬到底。武康搀他起来,惺惺作态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分内之事。这种风
气不好,就算有些功劳,记心里就行,形式主义要不得。”
得了便宜还卖乖,老狄、老张表示鄙夷。老骆表示认可,一番慷慨激昂,绝对直男癌晚期。武康见耽搁已久,呵呵笑道:“咱们立刻进村,发放完福利,返回婺州城。”
四人离开祠堂,带队伍进村,武康有些感动。回想过往几年,经历太多风浪,干过不少好事。即将卸任进京,能收到生祠礼,婺州刺史之任,没有遗憾喽。
进入三童村,见很多新瓦房,青砖砌的院墙。农村标配篱笆墙、柴扉,本村寥寥无几,村民挺富裕嘛。武康来了兴趣,随口说了句:“看来三童村民,生活相当不错。”
狄仁杰回话:“大佬有所不知,村南五里开外,就是三童萤石山。萤石随处可见,埋藏的很浅,有色萤石很多,成色也很好。彩虹桥镇纸,以及七色念珠,都出自此山。”
原来如此啊,靠近大矿山,想不富都难。张柬之收起文书,指着前方篱笆门:“大佬您看,那是孙耆老家,高龄八十五,身体非常好。户衙分配的官婢,被他打发走了,理由是不需要。”
有点儿意思,保姆都不要,身体应该不错。想到武公祠铭文,应该是出资者,必须先去拜访。沉吟片刻开始行动,带队伍到门口,缰绳交给钱顺,吩咐众人下马。
院子里摆满石头,三间破旧堂屋,两间东西厢房。耍木刀的孩童,见大批陌生人,吓的跑进屋。不到半分钟,妇人探出脑袋,小心翼翼张望。
武康抱拳行礼,挂和煦微笑:“婺州刺史武康,录事参军事狄,司户参军事张,司法参军事骆,前来探望孙老先生。带着朝廷赏赐,还请娘子通报,我等感激不尽。”
脑袋唰的消失,感觉很尴尬,妹子好羞涩呦。不到半分钟,妹子再次出现,搀扶白发老叟。老人见紫色官袍,以及脸颊刀疤,瞬间眉开眼笑。甩开妇人的搀扶,一路小跑迎上来:“刺史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诸位快快有请。”
篱笆门打开,武康再次行礼,却被握住双手,便颜悦色道:“婺州刺史武康,携数位同僚,给老先生见礼。去年腊月,武昭仪荣登皇后;今年正月,代王立为皇太子,耆老之上,皆有重赏。”
孙老闻言,神色庄重,面朝长安。恭敬三鞠躬,礼数做足,嘴里振振有词:“庶民孙正茂,屡沐皇恩,受之有愧。拜谢陛下圣恩,拜谢皇后赏赐,太子殿下万寿。”
套路走完,再拉武康手,使劲往... -->>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三月十三,卯时一刻。
婺州勇康县同林乡,宽阔平整的官道,有马队向南行。十三匹马开路,三十骑兵断后,中间三辆牛车。头两车装载粮袋,袋中白花花稻米;第三辆装载玉帛,白色蚕丝布匹。
年初立李弘为太子,改元显庆元年,李九送出福利:大赦天下,死刑以下赦免;民酺三日,允许百姓喝酒三天;八十以上粟帛,年龄超过八十的,赐两斛米和两匹帛。
正月份的政令,因为距离遥远,三天前才到婺州。朝廷给的福利,必须贯彻落实,昨天召开碰头会,长史长孙诠缺席。据钱顺汇报,初八那天开始,他整天宿醉不醒。武康表示理解,任何男人戴绿帽,心情都会糟糕。
婺州官员到齐,司户参军张柬之,会上作统计报告。婺州共有耆老九十,勇康县最多,有三十五人。其中二十一人,在同林乡三童村,也是有名的长寿村。
唐朝的老人,福利相当好:庶人超过八十岁,可以拄拐入朝堂,见皇帝不行礼。每逢春节,地方官员来拜年,送米一斛、绢一匹。每逢朝廷大喜,诸如册立太子、新皇登基、年号改元等,也有丰厚福利。
唐朝养老制度,非常完善:庶人超过八十岁,官府分配一名官奴;超过九十岁,分配两名官奴服侍;超过一百岁,分配五名官奴服侍。常年住家中,照顾生活起居,不收取任何费用。
官员养老更完善,拿武康来说,兼任三个职位,年薪接近千贯。若现在退休,退休金是年薪的一半,甚至拿到全额。怪不得天师钟馗,做梦都想把妹妹,嫁给九品小官,终身衣食无忧啊。
任刺史四年,因为种种原因,没给耆老拜过年。现在有机会,又身在婺州,决定去长寿村,弥补这个遗憾。五更天出发,带上大米和玉帛,由录参、户参和法参陪同,前往勇康县三童村。
道路两边,无尽稻田,无数百姓,辛勤劳碌。恰逢插秧,秧马上场,一人坐马上,不断扭腰身,插颗颗秧苗。插完这片,双脚蹬地,秧马后退,省时省力。
宋朝的秧马,被武康搬运。因为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经过两年推广,基本普及婺州。感觉很欣慰,洋洋自得道:“秧马普及,婺州幸事,三位兄长,居功至伟。婺州农业大发展,经济中心会逐渐南移,你们名垂青史啊。”
大佬的马屁很受用,狄仁杰笑的开心,张柬之自谦:“功劳最大的,是怀英和观光,就不要提我啦。怀英起草告示,数次下乡推广;观光的《秧马歌》,妙笔生花,通俗易懂,起决定性作用。”
两人自谦,马屁送回,商业互吹后,都开怀大笑。当初创作秧马歌,为了让百姓听懂,骆宾王数易其稿。每次改完后,念给母亲听,直到母亲听懂了,再找狄仁杰点评。
武康竖拇指点赞:“大俗即大雅,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卖弄文笔,而是服务百姓。当初在长安,圣人、皇后读秧马歌,不吝赞美之词。圣人当时拍板,任命观光兄,为婺州司法参军。先历练两年,以后定有大用。”
又是爽朗笑声,老狄和老张恭喜,老骆抱拳道谢。四人有说有笑,渐渐靠近村庄。村北有座庙,是最高的建筑,应该是土地庙。走到庙前,瞠目结舌,武康当场懵逼。
祠堂丈许高,两丈宽,朱红门,黑牌匾,上书“武公生祠”。所谓的生祠,是给活人建祠庙,并加以奉祀,对象都是官员。看牌匾所书,生祠主人姓武,不会就是我吧?
狄仁杰捋山羊胡,拍大佬马屁:“汉景帝时,栾布为燕相,燕齐之民,为其立社,称为栾公社;汉武帝时,石庆为齐相,齐人立石相祠,是立生祠之始。万万没想到,勇康县百姓,给大佬立生祠,肯定传为佳话。”
张柬之不甘示弱:“汉光武帝时,任延是九真太守,九真郡百姓,为其立生祠;汉顺帝时,王堂任巴郡太守,韦义任广都长,民皆为立生祠。上述先贤,深得民心,下官为武公贺。”
读书人的马屁,拍的真舒服,武康假惺惺谦虚:“两位兄台谬赞,有生祠的官员,未必深得民心。下级官员阿谀奉承,给上级官员立祠,犹如过江之鲫。”
老狄和老张鄙视,大佬您就装吧,瞧把您乐的,眼珠子都没了。直男骆宾王,翻身下马,进生祠参观。三人相视而笑,纷纷下马跟随,也去一探究竟。
见到供奉的雕像,武康眉开眼笑,可不就是我嘛。身躯伟岸挺拔,穿官袍戴官帽,金鱼带挂横刀。左手按刀鞘,右手持秧苗,左脚踩山峦,右脚踏硕鼠,真的很形象。
美中不足的是,脸颊刀疤太扎眼,不要这么写实嘛。香炉里装满香灰,有未燃尽的清香,看来香火很旺。听骆宾王招呼,三人到功德碑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阐述武公的政绩,强调占城稻和萤石矿。
建祠单位,勇康县三童村;建祠时间,永徽六年九月;建祠人很多,估计全村有份,石碑刻满名字;出资者两人,孙耆老和王耆老。还真是凑巧,发福利的对象。
看完碑文介绍,老骆心服口服,抱拳鞠躬到底。武康搀他起来,惺惺作态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分内之事。这种风
气不好,就算有些功劳,记心里就行,形式主义要不得。”
得了便宜还卖乖,老狄、老张表示鄙夷。老骆表示认可,一番慷慨激昂,绝对直男癌晚期。武康见耽搁已久,呵呵笑道:“咱们立刻进村,发放完福利,返回婺州城。”
四人离开祠堂,带队伍进村,武康有些感动。回想过往几年,经历太多风浪,干过不少好事。即将卸任进京,能收到生祠礼,婺州刺史之任,没有遗憾喽。
进入三童村,见很多新瓦房,青砖砌的院墙。农村标配篱笆墙、柴扉,本村寥寥无几,村民挺富裕嘛。武康来了兴趣,随口说了句:“看来三童村民,生活相当不错。”
狄仁杰回话:“大佬有所不知,村南五里开外,就是三童萤石山。萤石随处可见,埋藏的很浅,有色萤石很多,成色也很好。彩虹桥镇纸,以及七色念珠,都出自此山。”
原来如此啊,靠近大矿山,想不富都难。张柬之收起文书,指着前方篱笆门:“大佬您看,那是孙耆老家,高龄八十五,身体非常好。户衙分配的官婢,被他打发走了,理由是不需要。”
有点儿意思,保姆都不要,身体应该不错。想到武公祠铭文,应该是出资者,必须先去拜访。沉吟片刻开始行动,带队伍到门口,缰绳交给钱顺,吩咐众人下马。
院子里摆满石头,三间破旧堂屋,两间东西厢房。耍木刀的孩童,见大批陌生人,吓的跑进屋。不到半分钟,妇人探出脑袋,小心翼翼张望。
武康抱拳行礼,挂和煦微笑:“婺州刺史武康,录事参军事狄,司户参军事张,司法参军事骆,前来探望孙老先生。带着朝廷赏赐,还请娘子通报,我等感激不尽。”
脑袋唰的消失,感觉很尴尬,妹子好羞涩呦。不到半分钟,妹子再次出现,搀扶白发老叟。老人见紫色官袍,以及脸颊刀疤,瞬间眉开眼笑。甩开妇人的搀扶,一路小跑迎上来:“刺史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诸位快快有请。”
篱笆门打开,武康再次行礼,却被握住双手,便颜悦色道:“婺州刺史武康,携数位同僚,给老先生见礼。去年腊月,武昭仪荣登皇后;今年正月,代王立为皇太子,耆老之上,皆有重赏。”
孙老闻言,神色庄重,面朝长安。恭敬三鞠躬,礼数做足,嘴里振振有词:“庶民孙正茂,屡沐皇恩,受之有愧。拜谢陛下圣恩,拜谢皇后赏赐,太子殿下万寿。”
套路走完,再拉武康手,使劲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