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工业民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埃里克松参与管理之后,向中方管理层提出了产品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力主实施。同时,他还提出了汽车零配件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他的想法汽车集团上下必须抓紧落实这两项管理办法。如果成功,集团也将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柯马公司的岗前培训,其中就透漏了一点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汽车厂的领导干部们也曾经跟在意大利人的身后努力学习,认真记载外国人管理企业的一点一滴,但是人家只负责工人的岗前培训,并没有教授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意思。中方人员只好自行探索,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因此汽车厂的领导们即使白天努力的把见到的记在脑子里,晚上加班加点的讨论,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因为国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现代化大生产,一切的经验都是来自于人多力量大搞大运动大建设,搞人民战争的那个经验,并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化生产,人少了反倒不知道如何施展了,觉得始终缺人手。
所以意大利人走后,标准化管理不但没学到,面对这么大的工厂这么少的人马一时还有点不适应,即使想把意大利人的那套捡起来也不知道从何抓起。
这阵子,厂领导班子竟然还因为是否要多招些人而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原工厂的林向荣常远庭等人并不愿意多招人,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适应了少少的人大大的工厂,而李刚带来的一批管理者却认为要想厂子发展必须再多招募职工。
埃里克松这个外方经理的到来,事实上把两方的火药味强行的压了下去。
作为外方经理,埃里克松首先给中方管理层先上了一堂课,介绍西方的标准化之路。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美国的妇女需要往墙上安装一个钉子。事实上,她真的是安装上去的。她会使用一种筒式工具,套住钉子,然后拉动筒后面的手柄,啪啪几下钉子就被打进了墙里面,然后用特殊胶水把缝隙填平。根本看不出来钉子是怎么弄进去的,钉子周围被抹的平平的。
欧美国家的工厂对标准化执行的较为彻底,甚至往墙上敲个钉子都得动用专用工具,他们的工人没有标准是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动手做东西的。
甚至在一些日常生活中,这种标准化生活也随处可见,例如美国的街区门牌号,一排结束之后不管到了多少号,另一排的门牌都会重新开始记号,大大的方便了出行的路人。
在欧美的装修行业中。甚至这种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施工也随处可见,美国的装修工人利用专业工具把活干的又好又快,人家的装修处处体现着工业化的味道。这些专业设备甚至能主动的帮助工人把活干好,它们本身就是被专业人士设计出来的,工人只需按着说明操作即可。
中国的装修工到了人家的地方往往不会使用这些专用工具,只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动手,结果不但事倍功半,没准还会因为质量问题或者扰民等等因素遭到业主的投诉。
这就看出来西方人对标准制定的非常详细。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连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制定到家。每个鸡毛蒜皮的细节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的。所以你只要严格的按照标准去做,傻子也能做出那个产品。
他们的优势在于整体工业水平发达,从材料生产就开始严格控制质量,保证了后面加工的时候形变应力内耗等,都在控制范围之内,的的确确是按照产品说明里给定的参数变化的。
对于很多特殊形状的构件。他们都有专门设计模具,哪怕是几百年都不见得用上一次,他们也要花时间做一个。
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就是建立在不相信人的基础之上的,不指望用工人的经验和小聪明来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问题的解决全部是按照写在字面上的标准化步骤。
耍小聪明走捷径差不多就行。想要依靠这种思想来解决问题是要被开除的,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被鼓励的。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也会用榔头修形,用锉刀改变尺寸,绝对是大错特错。也许验证时有这种情况,但是量产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
如果下线板材不能拼合起来,要么是工人加工的问题,那就换人;要么是设计的问题,那就重新设计;要么是材料的问题,让搞材料的人解决,绝对不允许人工敲进去。
这种事故一旦出现,那就必须是大事故,必须受到管理方的关注,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绝对不允许糊弄过去
另外国内工人还有着不少传统的好习惯,他们会主动的为工厂考虑,为工厂节约材料也是他们自学徒工起养成的习惯。
恰恰相反,西方人制定规定之后,什么工具用到什么时限,规定之后就要完全按照标准执行。比如加工过程中的专用钻头和钻具,钻头使用一定时间必须换掉报废,不管看上去有多么的完好。规定打多少个孔后扔掉,工人是绝对不敢不扔的。这里没有节约一说,因为按照标准,100的钻头可以安全使用这么久,即便是80还能多使用几次也必须扔掉。因为一旦有某个钻头在加工时断裂,造成一个孔有点问题,整个工件就要作废,代价更大。这种严格管理已经深入到每个工人的脑子里了,让他不换他都不敢。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内的工人习惯小作坊的做法,还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个别技术精湛的工人可以做出好的产品,但是不能保... -->>
埃里克松参与管理之后,向中方管理层提出了产品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力主实施。同时,他还提出了汽车零配件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他的想法汽车集团上下必须抓紧落实这两项管理办法。如果成功,集团也将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柯马公司的岗前培训,其中就透漏了一点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汽车厂的领导干部们也曾经跟在意大利人的身后努力学习,认真记载外国人管理企业的一点一滴,但是人家只负责工人的岗前培训,并没有教授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意思。中方人员只好自行探索,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因此汽车厂的领导们即使白天努力的把见到的记在脑子里,晚上加班加点的讨论,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因为国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现代化大生产,一切的经验都是来自于人多力量大搞大运动大建设,搞人民战争的那个经验,并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化生产,人少了反倒不知道如何施展了,觉得始终缺人手。
所以意大利人走后,标准化管理不但没学到,面对这么大的工厂这么少的人马一时还有点不适应,即使想把意大利人的那套捡起来也不知道从何抓起。
这阵子,厂领导班子竟然还因为是否要多招些人而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原工厂的林向荣常远庭等人并不愿意多招人,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适应了少少的人大大的工厂,而李刚带来的一批管理者却认为要想厂子发展必须再多招募职工。
埃里克松这个外方经理的到来,事实上把两方的火药味强行的压了下去。
作为外方经理,埃里克松首先给中方管理层先上了一堂课,介绍西方的标准化之路。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美国的妇女需要往墙上安装一个钉子。事实上,她真的是安装上去的。她会使用一种筒式工具,套住钉子,然后拉动筒后面的手柄,啪啪几下钉子就被打进了墙里面,然后用特殊胶水把缝隙填平。根本看不出来钉子是怎么弄进去的,钉子周围被抹的平平的。
欧美国家的工厂对标准化执行的较为彻底,甚至往墙上敲个钉子都得动用专用工具,他们的工人没有标准是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动手做东西的。
甚至在一些日常生活中,这种标准化生活也随处可见,例如美国的街区门牌号,一排结束之后不管到了多少号,另一排的门牌都会重新开始记号,大大的方便了出行的路人。
在欧美的装修行业中。甚至这种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施工也随处可见,美国的装修工人利用专业工具把活干的又好又快,人家的装修处处体现着工业化的味道。这些专业设备甚至能主动的帮助工人把活干好,它们本身就是被专业人士设计出来的,工人只需按着说明操作即可。
中国的装修工到了人家的地方往往不会使用这些专用工具,只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动手,结果不但事倍功半,没准还会因为质量问题或者扰民等等因素遭到业主的投诉。
这就看出来西方人对标准制定的非常详细。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连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制定到家。每个鸡毛蒜皮的细节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的。所以你只要严格的按照标准去做,傻子也能做出那个产品。
他们的优势在于整体工业水平发达,从材料生产就开始严格控制质量,保证了后面加工的时候形变应力内耗等,都在控制范围之内,的的确确是按照产品说明里给定的参数变化的。
对于很多特殊形状的构件。他们都有专门设计模具,哪怕是几百年都不见得用上一次,他们也要花时间做一个。
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就是建立在不相信人的基础之上的,不指望用工人的经验和小聪明来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问题的解决全部是按照写在字面上的标准化步骤。
耍小聪明走捷径差不多就行。想要依靠这种思想来解决问题是要被开除的,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被鼓励的。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也会用榔头修形,用锉刀改变尺寸,绝对是大错特错。也许验证时有这种情况,但是量产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
如果下线板材不能拼合起来,要么是工人加工的问题,那就换人;要么是设计的问题,那就重新设计;要么是材料的问题,让搞材料的人解决,绝对不允许人工敲进去。
这种事故一旦出现,那就必须是大事故,必须受到管理方的关注,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绝对不允许糊弄过去
另外国内工人还有着不少传统的好习惯,他们会主动的为工厂考虑,为工厂节约材料也是他们自学徒工起养成的习惯。
恰恰相反,西方人制定规定之后,什么工具用到什么时限,规定之后就要完全按照标准执行。比如加工过程中的专用钻头和钻具,钻头使用一定时间必须换掉报废,不管看上去有多么的完好。规定打多少个孔后扔掉,工人是绝对不敢不扔的。这里没有节约一说,因为按照标准,100的钻头可以安全使用这么久,即便是80还能多使用几次也必须扔掉。因为一旦有某个钻头在加工时断裂,造成一个孔有点问题,整个工件就要作废,代价更大。这种严格管理已经深入到每个工人的脑子里了,让他不换他都不敢。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内的工人习惯小作坊的做法,还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个别技术精湛的工人可以做出好的产品,但是不能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