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草原特种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巴根台在烈日下奔波了几日,收获很大,掌握了很多实际情况。要想把农业彻底搞上去,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第一步是合理的分配土地,开荒种田,提高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这一步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二步,就是改变粮食结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提高单产。
因为河朔地区水旱交征,所以种植的最多的还是粟、豆类、苎麻等旱地低产作物,这很难保证百姓的口粮,更不要说养活大量军队了。如果想短期内提高亩产,只有推行稻麦两熟农业体系,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中国南方之所以几百年土地肥力不减,跟这种先进的农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收割小麦之后,麦秆短茬经过一冬的腐烂,会成为很好的肥料,有利于第二年的春耕。我国古代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过那时候冬季是种植苕草、紫云英、蚕豆等,这些很难作为口粮,种小麦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证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种植水稻,这避免了种植小麦干旱造成的盐碱冗余,盐碱现象再不存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就荒掉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
推广稻麦两熟制可以把旱地亩产提高2倍以上,2、30亩地就可以养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规模的开荒,粮荒问题将不复存在,还有余粮养活大量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是取决于水利啊,必须要大兴水利,没有水利就没有水田,没有水田就没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数十万流民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中去,以工代赈。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沿河地带数十里之内修建水渠,开垦水田。开荒多少,就分给流民多少。流民兴高采烈,拼命的干,早开出荒地,自己家里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浇田啊,谁不卖命。
每条干渠都修建水闸,调节水量。在远离水源,无法修建沟渠的地方,巴根台的办法是打井,建造脚踏水车提水。他有强大的工匠队伍,这些都不是问题。河朔地区风力资 源丰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风车,用来取水和磨面,大大节省了人力。
水利问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术的改善就容易的多。总体来说,河朔地区的土地是渐趋贫瘠,干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盐渍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亩产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时代,农民已经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对地力的巨大帮助,主要是用人畜粪便和植物茎叶堆肥为主。但是这还在原始的阶段,跟现代堆肥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堆料配比不靠谱儿。堆后管理不善,遍生蛆虫,污水横流。水分掌握,通气程度,腐熟的标准都没有一定之规,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几个老农在一起,天天在臭气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诉农民们,在堆肥场上,一定要设置通气沟。在已平整夯实的场地上,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扎成束的长条状粗硬秸杆,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在堆肥处,还要挖掘排水沟,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制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节堆制,现在这个季节不合适。而函肥任何季节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农们制作的就是这种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种作物秸杆、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可以适当覆盖一层薄土,当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应该加酵母菌。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东西的,只好加入适量骡马粪或老堆肥、暗沟泥或者肥沃泥土,促进腐解。巴根台在现代野战部队也种过地,养过猪,当地的老农常说一句农谚: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堆积场的通气沟和排水沟挖好之后,将已处理好的生料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和水,再均匀的撒上羊马粪或者老堆肥或接种高温纤维分解细菌。每层需“吃饱、喝足、盖严”。直至高达4—6尺为止。堆好后及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密实的苇席密封,有利保温、保水、保肥。
一般堆后3—5天,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70℃。高温容易造成堆内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份和温度变化的情况。检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手感觉发温约30℃,感觉发热约40—50℃,感觉发烫约60℃以上。检查水份可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如果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如果堆内水分、通气适当,一般堆后头几天温度逐渐上升,一个星期左右可达到最高,维持高温... -->>
巴根台在烈日下奔波了几日,收获很大,掌握了很多实际情况。要想把农业彻底搞上去,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第一步是合理的分配土地,开荒种田,提高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这一步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二步,就是改变粮食结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提高单产。
因为河朔地区水旱交征,所以种植的最多的还是粟、豆类、苎麻等旱地低产作物,这很难保证百姓的口粮,更不要说养活大量军队了。如果想短期内提高亩产,只有推行稻麦两熟农业体系,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中国南方之所以几百年土地肥力不减,跟这种先进的农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收割小麦之后,麦秆短茬经过一冬的腐烂,会成为很好的肥料,有利于第二年的春耕。我国古代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过那时候冬季是种植苕草、紫云英、蚕豆等,这些很难作为口粮,种小麦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证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种植水稻,这避免了种植小麦干旱造成的盐碱冗余,盐碱现象再不存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就荒掉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
推广稻麦两熟制可以把旱地亩产提高2倍以上,2、30亩地就可以养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规模的开荒,粮荒问题将不复存在,还有余粮养活大量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是取决于水利啊,必须要大兴水利,没有水利就没有水田,没有水田就没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数十万流民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中去,以工代赈。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沿河地带数十里之内修建水渠,开垦水田。开荒多少,就分给流民多少。流民兴高采烈,拼命的干,早开出荒地,自己家里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浇田啊,谁不卖命。
每条干渠都修建水闸,调节水量。在远离水源,无法修建沟渠的地方,巴根台的办法是打井,建造脚踏水车提水。他有强大的工匠队伍,这些都不是问题。河朔地区风力资 源丰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风车,用来取水和磨面,大大节省了人力。
水利问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术的改善就容易的多。总体来说,河朔地区的土地是渐趋贫瘠,干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盐渍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亩产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时代,农民已经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对地力的巨大帮助,主要是用人畜粪便和植物茎叶堆肥为主。但是这还在原始的阶段,跟现代堆肥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堆料配比不靠谱儿。堆后管理不善,遍生蛆虫,污水横流。水分掌握,通气程度,腐熟的标准都没有一定之规,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几个老农在一起,天天在臭气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诉农民们,在堆肥场上,一定要设置通气沟。在已平整夯实的场地上,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扎成束的长条状粗硬秸杆,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在堆肥处,还要挖掘排水沟,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制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节堆制,现在这个季节不合适。而函肥任何季节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农们制作的就是这种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种作物秸杆、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可以适当覆盖一层薄土,当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应该加酵母菌。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东西的,只好加入适量骡马粪或老堆肥、暗沟泥或者肥沃泥土,促进腐解。巴根台在现代野战部队也种过地,养过猪,当地的老农常说一句农谚: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堆积场的通气沟和排水沟挖好之后,将已处理好的生料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和水,再均匀的撒上羊马粪或者老堆肥或接种高温纤维分解细菌。每层需“吃饱、喝足、盖严”。直至高达4—6尺为止。堆好后及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密实的苇席密封,有利保温、保水、保肥。
一般堆后3—5天,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70℃。高温容易造成堆内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份和温度变化的情况。检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手感觉发温约30℃,感觉发热约40—50℃,感觉发烫约60℃以上。检查水份可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如果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如果堆内水分、通气适当,一般堆后头几天温度逐渐上升,一个星期左右可达到最高,维持高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