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回到明朝当太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前两份旨意不同。这一封圣旨念完之后,百官一阵哗然。第一份旨意大家没什么好说的。这件事情本就该这样处置。既是对蒋瓛的家人有所宽恕,百官心里虽对蒋瓛不感兴趣。但,也是欢迎的。毕竟洪武朝的刑罚也确实太严苛了些。今日宽恕了蒋瓛,来日自然也有机会宽恕别人。
第二道旨意,那就更不管他们的事儿了。锦衣卫说到底是皇帝亲军。指挥使的任命,皇上说就是了。轮不到他们说话。但是这第三道旨意,也太骇人听闻了些。
本朝吸取前元的经验。前元广设行省。朱元璋开国之后,认为地方权柄过重。所以在地方设三司以相互制约。分别是分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分管军务的都指挥使司,以及分管一省刑狱的按察使司。现在朱元璋居然打破惯例,命一个皇孙去总督一省。且不提这个皇孙只有12岁。但是这份权柄,就足以滋养出一个皇亲的叛乱之心。浙江又离京畿如此之近。给了他一个省还不够,还要再给两卫兵马。而且右军大都督。又统两卫兵马。也就是说,他手里是有调兵符的。那么他可以调动的可就不止这两卫人马了。京畿部队也有权调动。京畿部队的调动,只有皇帝才有这个权力。兵符下发之后,部队听调。事毕之后,兵符上交。但是统兵出外,兵符势必短时间内不会上交。那么大明的京畿部队就同时又两个人可以调动了。
如此重权交予一个12岁的孩子。满朝文武怎能不哗然?一时之间,群臣激愤。鸿胪寺的礼仪官员们呵斥不住。御门之前,京师嘈杂的同菜市场一般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道“有事且奏便是,如此喧哗,成何体统?”朱元璋声音并不如何大。但是传播却广。这就是建立宫殿时候的作用了。
一个二品官员越众而出,大声道“启奏圣上,三殿下虽天资聪颖过人。但终归太过年幼,总督一省是否不妥。另外,京畿部队是天子亲军。负有拱卫京师之责。权柄下移。臣恐有不忍言之事。”说完长跪不起。
说到这儿,有件事儿却是不得不说的了。朱允熥虽自幼翻阅奏折。大臣们的名字是知晓的。但人却不认得了。他又身居宫中。每次出宫不是去找舅姥爷就是去看看舅舅。与大臣们也不是很熟悉。所以,今日上朝。武官之中,倒是认识不少的人。很多人还都和他甚是熟悉。但是文臣中,认识的就少之又少。也就黄子澄身为他的老师,他算是认得。其余的,也就不认识了。这其中,既有朱允熥身处皇宫的不便之处。也是朱允熥故意为之。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得到皇位。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的爷爷,无论朝中百官如何支持。朱元璋不点头,一切都是白搭。只要获得了朱元璋的首肯,自然有人愿意立这份从龙之功。而现在结交大臣却是不很不智的选择。搞不好,还要引火烧身。所以,朱允熥对满朝文臣一点儿都不熟悉。
但朝中身着二品服饰的文官,想也知道。只有六部尚书才有这个资格。这话说完,朝中文臣们也就不再喧哗了。这位已经把大家的心声都说了出来。但是,还有一个人。也越众而出,跪言道“启奏圣上,臣以为赐殿下明黄服饰也不妥。”
这一句说出来,满朝文武就更安静了。在此之前,大家关注的都是这份圣旨的后两句。总督浙江,右军都督。这样的重权交给一个孩子。满朝文武都要以为朱元璋疯了。就算他天资聪颖又立下了功劳。但也要徐徐锻炼啊。一上来就给一个省,再加上京畿地区的军权,这也太重了些。
但是对那句“赐明黄服饰,”满朝文武不是听不懂。而是故意忽略了。对于锦衣卫,他们是半分好感也欠奉。恨不得亲手宰了这帮屠夫。今天,这位小皇孙帮了自己这样一个大忙。明黄服饰赐了也就赐了。就当自己还他一个人情就是了。所以满朝文武,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后面两句,为大明计,为君王计。这都不是一个臣子所该赞成的。所以,他们必须跳出来反对。这是读书人的骨气,更是读书人的责任。为天下计,不畏生死。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示意他听到了下面官员的话。又等了等,道“还有谁要说什么吗?”下面自然无人答话。这话怎么接?貌似怎么接都有问题啊。
朱元璋又等了等,接着道“没人说,那就退朝吧。”说完自顾自的走了。鸿胪寺卿甚至都愣住了,没有喊出恭送的口令。满朝文武也愣住了。哪有这样上朝的?大臣的建议既不批驳,也不反对。直接无视。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儿啊。
就连站在朱元璋身边的朱标都是一脸呆滞。这是什么情况?更古未闻啊?更何况,大家说的也不是什么国本的大事儿。皇上要如此甩众臣的面子。
只有站在百官前面的朱允熥跪了下去,略显稚嫩的童声,大声道“臣恭送皇上。”声音有些突兀,这才惊醒了满朝文武。都跟着跪下。朗声称贺。朱标也才反应过来。跟着朱元璋走了。
 ... -->>
和前两份旨意不同。这一封圣旨念完之后,百官一阵哗然。第一份旨意大家没什么好说的。这件事情本就该这样处置。既是对蒋瓛的家人有所宽恕,百官心里虽对蒋瓛不感兴趣。但,也是欢迎的。毕竟洪武朝的刑罚也确实太严苛了些。今日宽恕了蒋瓛,来日自然也有机会宽恕别人。
第二道旨意,那就更不管他们的事儿了。锦衣卫说到底是皇帝亲军。指挥使的任命,皇上说就是了。轮不到他们说话。但是这第三道旨意,也太骇人听闻了些。
本朝吸取前元的经验。前元广设行省。朱元璋开国之后,认为地方权柄过重。所以在地方设三司以相互制约。分别是分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分管军务的都指挥使司,以及分管一省刑狱的按察使司。现在朱元璋居然打破惯例,命一个皇孙去总督一省。且不提这个皇孙只有12岁。但是这份权柄,就足以滋养出一个皇亲的叛乱之心。浙江又离京畿如此之近。给了他一个省还不够,还要再给两卫兵马。而且右军大都督。又统两卫兵马。也就是说,他手里是有调兵符的。那么他可以调动的可就不止这两卫人马了。京畿部队也有权调动。京畿部队的调动,只有皇帝才有这个权力。兵符下发之后,部队听调。事毕之后,兵符上交。但是统兵出外,兵符势必短时间内不会上交。那么大明的京畿部队就同时又两个人可以调动了。
如此重权交予一个12岁的孩子。满朝文武怎能不哗然?一时之间,群臣激愤。鸿胪寺的礼仪官员们呵斥不住。御门之前,京师嘈杂的同菜市场一般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道“有事且奏便是,如此喧哗,成何体统?”朱元璋声音并不如何大。但是传播却广。这就是建立宫殿时候的作用了。
一个二品官员越众而出,大声道“启奏圣上,三殿下虽天资聪颖过人。但终归太过年幼,总督一省是否不妥。另外,京畿部队是天子亲军。负有拱卫京师之责。权柄下移。臣恐有不忍言之事。”说完长跪不起。
说到这儿,有件事儿却是不得不说的了。朱允熥虽自幼翻阅奏折。大臣们的名字是知晓的。但人却不认得了。他又身居宫中。每次出宫不是去找舅姥爷就是去看看舅舅。与大臣们也不是很熟悉。所以,今日上朝。武官之中,倒是认识不少的人。很多人还都和他甚是熟悉。但是文臣中,认识的就少之又少。也就黄子澄身为他的老师,他算是认得。其余的,也就不认识了。这其中,既有朱允熥身处皇宫的不便之处。也是朱允熥故意为之。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得到皇位。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的爷爷,无论朝中百官如何支持。朱元璋不点头,一切都是白搭。只要获得了朱元璋的首肯,自然有人愿意立这份从龙之功。而现在结交大臣却是不很不智的选择。搞不好,还要引火烧身。所以,朱允熥对满朝文臣一点儿都不熟悉。
但朝中身着二品服饰的文官,想也知道。只有六部尚书才有这个资格。这话说完,朝中文臣们也就不再喧哗了。这位已经把大家的心声都说了出来。但是,还有一个人。也越众而出,跪言道“启奏圣上,臣以为赐殿下明黄服饰也不妥。”
这一句说出来,满朝文武就更安静了。在此之前,大家关注的都是这份圣旨的后两句。总督浙江,右军都督。这样的重权交给一个孩子。满朝文武都要以为朱元璋疯了。就算他天资聪颖又立下了功劳。但也要徐徐锻炼啊。一上来就给一个省,再加上京畿地区的军权,这也太重了些。
但是对那句“赐明黄服饰,”满朝文武不是听不懂。而是故意忽略了。对于锦衣卫,他们是半分好感也欠奉。恨不得亲手宰了这帮屠夫。今天,这位小皇孙帮了自己这样一个大忙。明黄服饰赐了也就赐了。就当自己还他一个人情就是了。所以满朝文武,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后面两句,为大明计,为君王计。这都不是一个臣子所该赞成的。所以,他们必须跳出来反对。这是读书人的骨气,更是读书人的责任。为天下计,不畏生死。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示意他听到了下面官员的话。又等了等,道“还有谁要说什么吗?”下面自然无人答话。这话怎么接?貌似怎么接都有问题啊。
朱元璋又等了等,接着道“没人说,那就退朝吧。”说完自顾自的走了。鸿胪寺卿甚至都愣住了,没有喊出恭送的口令。满朝文武也愣住了。哪有这样上朝的?大臣的建议既不批驳,也不反对。直接无视。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儿啊。
就连站在朱元璋身边的朱标都是一脸呆滞。这是什么情况?更古未闻啊?更何况,大家说的也不是什么国本的大事儿。皇上要如此甩众臣的面子。
只有站在百官前面的朱允熥跪了下去,略显稚嫩的童声,大声道“臣恭送皇上。”声音有些突兀,这才惊醒了满朝文武。都跟着跪下。朗声称贺。朱标也才反应过来。跟着朱元璋走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