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实说, 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父亲,朱元璋出人意料的开明,不过,想想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他若是那种古板不知道变通的人,也走不到如今这一步。朱元璋是自己赤手空拳起家打下来的天下, 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也不要吃老本,能够有自己的事业。
在见识过舒云的能力之后, 再加上看到当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家庭,而是开始真正进入社会表现出来的力量之后,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自然不可能还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女子参与到劳动中的比例越大, 对于整个国家财政,乃至其他方面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的。
别的不说,这年头虽说没有所谓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各种间接的税种却不少。女性有钱之后, 她们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前舍不得花钱,一方面是勤俭持家的缘故, 另一方面, 还是因为自己不挣钱,或者是挣钱很少,所以,自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花钱, 稍微买点东西,说不定就要被冠以“败家娘们”的称号。而她们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朝廷都能从作坊,从商铺那里收到相应的赋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自然是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真正进入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会去限制自个的女儿,不会用女孩子不用那么辛苦,只需要安安稳稳享福什么的借口,限制自家女儿的成长。靠谁都是假的,唯有靠自己才是真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十多个女儿里头,几乎每一个真正幸福的,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她们嫁得都是勋贵子弟,结果呢,胡惟庸案,蓝玉案,然后又是靖难之役,被卷入其中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朱元璋那个嫉恶如仇的性子,勋贵子弟若是犯到他手上,他也是不管人家到底是不是驸马的。
当然,朱元璋目前来说还没想那么多,或者说,有着与那一段时间线上不同的经历,朱元璋的性格自然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说,如今的淮西勋贵,并不像是那段时间线上表现出来得那般强势,这个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国家,思想也在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勋贵,还是文臣,或者说是儒家,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说白了,不管是什么立场,什么学派,大家都不能餐风饮露活下去,就算是那位被封圣的孔夫子,也是要吃饭的,饿到了一定的程度,甭管弟子拿来的饭和肉是怎么来的,一声不吭自个也就吃了!孔圣人尚且如此,这些门徒真要论起节cao来,说一代不如一代也不为过。面对孔方兄还能保持节cao的人,在面对白花花金灿灿的时候,也就嘴上还能道貌岸然,心里头早就真香了!
大家到了这个时候,发现不管是皇帝,还是在整个社会上,大家都更讲究实际,只会讲究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更赚钱,而不是什么学问能够让他们思想品德更高尚。像是现在,科举考到秀才之后就直接转行做商人的已经有不少了,相比较于皓首穷经,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考一个举人乃至进士,结果到头来没有门路,或者说是培训考核不通过的话,没准仕途都不如一个退役的军士,那可就太丢人了!
舒云之所以建议改革科举也是为了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人才,不光是官方需要这样专业的人才,而民间更需要这样的人,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舒云恨不得直接直接开始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了!
朱元璋也开始发现,他其实压根没必要依靠一帮子儒生来治国,如果说他们之前的社会影响力是九的话,现在可就差多了!说白了,儒生之前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学问的解释权,另一部分就是他们所代表的的阶级,掌握了天下近半的土地,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土地,有着这样的资本,也就是元廷是一帮不怎么讲究,会随意剥夺他们这些耕读世家财产的,才不把他们当回事,其他人,不管是谁当皇帝,都得尊重他们的意见。皇帝可以杀掉一部分读书人,却不可能和所有的读书人相对抗。
而现在呢,国家的经济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下降太多了,粮食什么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如葛根,山药之类不挑土地的植物在原本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广泛种植,另一方面呢,海贸的盛行,也让大明粮食的来源不再仅限于大明国内,朝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其他藩国进口粮食囤积起来了。另外,朱元璋如今正在对安南那边虎视眈眈。中原如今种的占城稻就产自安南,虽说口感差了些,但是产量是真的比较高。放到安南那边,更是一年三熟。口感这玩意没什么好说的,大米口感再差,那也是粮食,何况,普通百姓根本没到可以在乎口感的地步呢!
正好,安南那边一直不怎么老实,暗地里头各种小动作,还企图跟大明讨价还价,所以,朱元璋一直想要想个办法,让那里变成大明的粮仓。朱元璋甚至考虑过,选个人入赘安南,然后直接让安南改姓算了!当然,要是安南那边实在是不安份,朱元璋并不介意将那里变成自个某个儿子的封国。
所以,在如今的情况下,儒家压根没有足够的底牌跟朱元璋对抗,越往后,他们的话语权也会越发被挤压,而一些真正的实干派才会真的走上前台。
儒家也算是老实多了,刚开国那会儿,还有人喊着要依从旧例,册封曲阜孔家,现在已经没人敢吭声了!其实要说旧例,衍圣公的封号也就是从北宋那会儿才有的,有宋一代对孔家不可谓不厚待了,结果呢,人家转眼就有了新主子。抓住这一点,朱元璋就表示,孔子要是知道自家有这样一个对蛮夷卑躬屈膝的子孙,只怕宁可自己绝嗣,所以,这衍圣两个字,他们孔家配得上吗?
朱元璋对那个所谓的衍圣公一府知道得越多,就越厌恶,所以,太庙里头固然还有孔子,但是却也增加了诸子百家,而衍圣公这一脉却是不可能再加封了。至于原本的衍圣公府,朱元璋直接派人将那里变成了孔庙,或者说是祭祀儒家先贤的庙宇。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但是事实上,孔子过世之后,儒家在实质意义上就分裂了,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子孙都觉得自个是正统,而荀子呢,更是直接开创了法家,儒家的派别那时候真的是很多,光是治诗经的就一大堆,还有治春秋的又是一堆,互相之间差点没将狗脑子都打出来,董仲舒那时候算是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罢黜百家的时候,可是差不多顺便将儒家其他不同派别的一块儿给踹下去了!你拿着后来的所谓的什么《五经正义》放到那个时候去,那些学派只怕一个都不肯认!
朱元璋表示,我就是个粗人,当初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就是后来才念了几本书,也不知道你们儒家自个内部也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学派,所以,我就将古往今来,所有儒家的先贤都放孔庙里头去了,毕竟,都是孔圣人的门徒,放在一块儿,孔圣人还能不认他们不成?
朱元璋这么一表态,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总不能说那些不能算儒家先贤吧,你是想欺师灭祖吗?
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数一多,就不值钱了,横竖原本的衍圣公府几百年扩建下来,地方也大得很,朱元璋又恶心孔家人,将人都赶走了,因此,里头能塞下的先贤人物也很多,甚至一些牵强附会的也塞进去了,这下子,孔庙都显得拥挤起来了。
不知道的人,自然觉得这里挺神圣的,感觉就像是文曲星汇聚一样,实际上呢,知道的那些读书人,都觉得自个跟吃了苍蝇一样。
朱元璋暗中差点没笑破了肚皮,对此还振振有词,对于孔子来说,说不定大家都是一帮不肖子孙,那么多点少点也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这般神来之笔,弄得儒家颜面全无,但是还又有苦说不出,也只能认了!事实上,儒家其实是一个非常善于改变的学派,或者说,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学派有足够的生命力,他们随时都能化身舔狗。所以,已经有一些儒生开始在圣人的微言大义中挑选合适的条目,想要来跟上朱元璋的主张和节奏了!
像是刘基,就是个典型,刘基不能算是纯粹的儒家子弟,儒家的学问不过就是他用来敲开仕途之门的敲门砖而已,在元廷那里,他的抱负是得不到施展的,而到了朱元璋这里,朱元璋对于儒家的学问不感兴趣,反而对于法家,对于他其他的一些杂学很感兴趣,或者说,朱元璋是不管你是什么学派的,只看你的学问有没有用!
像是当初的李善长,论起学问,算个啥呢?人家就是站对了立场,然后呢,虽说做事有些不择手段了点,但是人家成功了,那么,就是功臣!你学问再好,不能做事,那也是白搭。当初宋濂还是朱标的老师呢,结果差点就被赶回去吃他自己了!
刘基如今就琢磨着,是不是弄出一门学问出来,来解释一下如今的这个世道,没错,这个世道让刘基也有点看不懂了!当然,搞学术这种事情,刘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后世虽说将他神化了,实际上真正的他,就是个精于杂学的,嗯,学霸而已。作为一个学霸,自然是有着著书立说的野心的,别人能变成圣贤,为什么他不能呢?
朱元璋对此乐见其成,这样就再好不过了,他天生具备那种统治阶级唯我独尊的意识,一切的理论都应该是为他服务的,而不是让他去屈从于某种理论!所以,甭管别人私底下说什么,朱元璋依旧是遵从自个的意志选择相应的道路。
朱樨还在为了自个的建城大业东奔西走的时候,朱标的大婚终于开始了。
大婚仪式非常得复杂,一帮儒生为了显示自个的存在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礼记》,还有前面几个朝代的诸多记载,终于搞出了一整套像模像样的仪式出来,几乎精确到要走几步路,走路的时候应该先迈那只脚!也亏得如今大明手工业非常发达,要不然,光是看他们仪式里头所需要的各种服饰礼器,准备起来就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了!
好在大婚的主角是朱标,朱元璋跟舒云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过多出面。
作为皇太子,朱标的大婚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私事,而是一件家国大事,这让从小见惯了大世面的朱标也有些紧张。至于那位即将成为太子妃的常家的小姑娘,自然只有更紧张的。
虽说作为常遇春的女儿,常如月其实也是个颇为彪悍的小姑娘,或者说,生在他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子会是什么温柔贤淑性子的真的不那么多见,尤其是如今是开国初年,常遇春原本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常如月的母亲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
常遇春是个聪明人,当初虽说不知道自个的女儿会是太子妃,但是他也知道,自个女儿不太可能在什么文官家里找对象,所以,他对女儿也就没多少约束,尤其后来瞧见帝后二人如何教育自个的亲生女儿朱樨之后,常遇春对常如月的教育就跟教自个儿子差不多了。
所以,常如月虽说不能算是什么女中豪杰,但是也算是见识过不少世面的了!她刚开始在知道自个会成为太子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感,她又不是没见过朱标,在她眼里,朱标就跟自家兄长差不多,性子也比较和气,不像是朱樉一样,性格比较霸道。舒云也没有觉得这位是自个未来的儿媳妇,就提前派出宫里的人去调jiao,那就是不信任常家的教养了!反正大婚之后,有的是时间磨合,没必要剥夺小姑娘婚前这么一点自由的时间。而常家这边呢,大家之前也都是土鳖,压根不明白在女儿大婚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干脆只好就是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所以,常如月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就没有自个要嫁人,嫁的还是皇太子这个自觉。
一直到快要大婚了,整个京城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她才后知后觉起来,等到真到了这一天之后,感觉到周围可以说是肃穆庄严的气氛,常如月简直要紧张得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好在虽说比较紧张,在礼官的引导下,还有宫人的伺候下,大褶子上头并没有出任何差错,常如月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仪式,最终走进洞房的时候,脑子里头已经是一片空白。
“说起来时间过得真快,标儿都成婚了!”舒云看着朱标这会儿恢复了常态,已经可以从容自在地跟一帮子勋贵大臣周旋了,她不由悄声跟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也有些感慨,要知道他年轻那会儿,还以为自己要做一辈子和尚,永远娶不上媳妇了呢!那个时候,哪里能够想到,他朱老四居然还有这么一天呢?想到这里,他看向了舒云,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
除了那些乡邻之外,郭子兴是头一个欣赏朱元璋的,也正是因为那份欣赏,他才有了一个贤内助。
老实说,朱元璋其实一直都很好奇,舒云到底是怎么长大的,才能够有如今这样的见识和学问。或者说,许多东西,大概就属于人们所说的天授吧!朱元璋自个在某种程度上,就算得上是个天才,而且还非常勤奋,他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识字,如今不管是作诗,还是写文章,都已经一套一套的了!
而舒云呢,老实说,郭子兴自个也就是那个水平,张氏呢,也就是那个样子,张氏自个的女儿呢,跟舒云比起来,简直就是个草包!不过,朱元璋也能够理解,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和一个从小被千娇万宠长大的独女,那肯定是不一样的,舒云不得不懂事,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用起来。
朱元璋自我脑补了一番,顿时觉得舒云与自己简直是绝配,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自己拯救了舒云,这么一想,他心里就舒畅多了!
朱元璋这样想着,然后也轻声说道:“是啊,可惜的是,我当年跟标儿一样大的时候,却没能遇见秀秀你!”朱元璋跟朱标一样大的时候,还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而那个时候,舒云还没有恢复之前的记忆,她父亲也还没有因为杀了人,去投奔郭子兴呢!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舒云有些愕然,朱元璋绝不是什么喜欢说甜言蜜语的人,舒云一时间都没有心理准备,不过,听到他这般说,舒云还是有些感怀的,她也是轻声说道:“可是,终究我们还是相遇了,不是吗?”
帝后二人的温情,下面的人或许没注意到,又或许注意到了,但是也没人会这么没眼色,随... -->>
老实说, 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父亲,朱元璋出人意料的开明,不过,想想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他若是那种古板不知道变通的人,也走不到如今这一步。朱元璋是自己赤手空拳起家打下来的天下, 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也不要吃老本,能够有自己的事业。
在见识过舒云的能力之后, 再加上看到当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家庭,而是开始真正进入社会表现出来的力量之后,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自然不可能还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女子参与到劳动中的比例越大, 对于整个国家财政,乃至其他方面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的。
别的不说,这年头虽说没有所谓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各种间接的税种却不少。女性有钱之后, 她们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前舍不得花钱,一方面是勤俭持家的缘故, 另一方面, 还是因为自己不挣钱,或者是挣钱很少,所以,自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花钱, 稍微买点东西,说不定就要被冠以“败家娘们”的称号。而她们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朝廷都能从作坊,从商铺那里收到相应的赋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自然是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真正进入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会去限制自个的女儿,不会用女孩子不用那么辛苦,只需要安安稳稳享福什么的借口,限制自家女儿的成长。靠谁都是假的,唯有靠自己才是真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十多个女儿里头,几乎每一个真正幸福的,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她们嫁得都是勋贵子弟,结果呢,胡惟庸案,蓝玉案,然后又是靖难之役,被卷入其中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朱元璋那个嫉恶如仇的性子,勋贵子弟若是犯到他手上,他也是不管人家到底是不是驸马的。
当然,朱元璋目前来说还没想那么多,或者说,有着与那一段时间线上不同的经历,朱元璋的性格自然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说,如今的淮西勋贵,并不像是那段时间线上表现出来得那般强势,这个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国家,思想也在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勋贵,还是文臣,或者说是儒家,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说白了,不管是什么立场,什么学派,大家都不能餐风饮露活下去,就算是那位被封圣的孔夫子,也是要吃饭的,饿到了一定的程度,甭管弟子拿来的饭和肉是怎么来的,一声不吭自个也就吃了!孔圣人尚且如此,这些门徒真要论起节cao来,说一代不如一代也不为过。面对孔方兄还能保持节cao的人,在面对白花花金灿灿的时候,也就嘴上还能道貌岸然,心里头早就真香了!
大家到了这个时候,发现不管是皇帝,还是在整个社会上,大家都更讲究实际,只会讲究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更赚钱,而不是什么学问能够让他们思想品德更高尚。像是现在,科举考到秀才之后就直接转行做商人的已经有不少了,相比较于皓首穷经,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考一个举人乃至进士,结果到头来没有门路,或者说是培训考核不通过的话,没准仕途都不如一个退役的军士,那可就太丢人了!
舒云之所以建议改革科举也是为了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人才,不光是官方需要这样专业的人才,而民间更需要这样的人,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舒云恨不得直接直接开始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了!
朱元璋也开始发现,他其实压根没必要依靠一帮子儒生来治国,如果说他们之前的社会影响力是九的话,现在可就差多了!说白了,儒生之前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学问的解释权,另一部分就是他们所代表的的阶级,掌握了天下近半的土地,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土地,有着这样的资本,也就是元廷是一帮不怎么讲究,会随意剥夺他们这些耕读世家财产的,才不把他们当回事,其他人,不管是谁当皇帝,都得尊重他们的意见。皇帝可以杀掉一部分读书人,却不可能和所有的读书人相对抗。
而现在呢,国家的经济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下降太多了,粮食什么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如葛根,山药之类不挑土地的植物在原本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广泛种植,另一方面呢,海贸的盛行,也让大明粮食的来源不再仅限于大明国内,朝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其他藩国进口粮食囤积起来了。另外,朱元璋如今正在对安南那边虎视眈眈。中原如今种的占城稻就产自安南,虽说口感差了些,但是产量是真的比较高。放到安南那边,更是一年三熟。口感这玩意没什么好说的,大米口感再差,那也是粮食,何况,普通百姓根本没到可以在乎口感的地步呢!
正好,安南那边一直不怎么老实,暗地里头各种小动作,还企图跟大明讨价还价,所以,朱元璋一直想要想个办法,让那里变成大明的粮仓。朱元璋甚至考虑过,选个人入赘安南,然后直接让安南改姓算了!当然,要是安南那边实在是不安份,朱元璋并不介意将那里变成自个某个儿子的封国。
所以,在如今的情况下,儒家压根没有足够的底牌跟朱元璋对抗,越往后,他们的话语权也会越发被挤压,而一些真正的实干派才会真的走上前台。
儒家也算是老实多了,刚开国那会儿,还有人喊着要依从旧例,册封曲阜孔家,现在已经没人敢吭声了!其实要说旧例,衍圣公的封号也就是从北宋那会儿才有的,有宋一代对孔家不可谓不厚待了,结果呢,人家转眼就有了新主子。抓住这一点,朱元璋就表示,孔子要是知道自家有这样一个对蛮夷卑躬屈膝的子孙,只怕宁可自己绝嗣,所以,这衍圣两个字,他们孔家配得上吗?
朱元璋对那个所谓的衍圣公一府知道得越多,就越厌恶,所以,太庙里头固然还有孔子,但是却也增加了诸子百家,而衍圣公这一脉却是不可能再加封了。至于原本的衍圣公府,朱元璋直接派人将那里变成了孔庙,或者说是祭祀儒家先贤的庙宇。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但是事实上,孔子过世之后,儒家在实质意义上就分裂了,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子孙都觉得自个是正统,而荀子呢,更是直接开创了法家,儒家的派别那时候真的是很多,光是治诗经的就一大堆,还有治春秋的又是一堆,互相之间差点没将狗脑子都打出来,董仲舒那时候算是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罢黜百家的时候,可是差不多顺便将儒家其他不同派别的一块儿给踹下去了!你拿着后来的所谓的什么《五经正义》放到那个时候去,那些学派只怕一个都不肯认!
朱元璋表示,我就是个粗人,当初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就是后来才念了几本书,也不知道你们儒家自个内部也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学派,所以,我就将古往今来,所有儒家的先贤都放孔庙里头去了,毕竟,都是孔圣人的门徒,放在一块儿,孔圣人还能不认他们不成?
朱元璋这么一表态,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总不能说那些不能算儒家先贤吧,你是想欺师灭祖吗?
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数一多,就不值钱了,横竖原本的衍圣公府几百年扩建下来,地方也大得很,朱元璋又恶心孔家人,将人都赶走了,因此,里头能塞下的先贤人物也很多,甚至一些牵强附会的也塞进去了,这下子,孔庙都显得拥挤起来了。
不知道的人,自然觉得这里挺神圣的,感觉就像是文曲星汇聚一样,实际上呢,知道的那些读书人,都觉得自个跟吃了苍蝇一样。
朱元璋暗中差点没笑破了肚皮,对此还振振有词,对于孔子来说,说不定大家都是一帮不肖子孙,那么多点少点也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这般神来之笔,弄得儒家颜面全无,但是还又有苦说不出,也只能认了!事实上,儒家其实是一个非常善于改变的学派,或者说,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学派有足够的生命力,他们随时都能化身舔狗。所以,已经有一些儒生开始在圣人的微言大义中挑选合适的条目,想要来跟上朱元璋的主张和节奏了!
像是刘基,就是个典型,刘基不能算是纯粹的儒家子弟,儒家的学问不过就是他用来敲开仕途之门的敲门砖而已,在元廷那里,他的抱负是得不到施展的,而到了朱元璋这里,朱元璋对于儒家的学问不感兴趣,反而对于法家,对于他其他的一些杂学很感兴趣,或者说,朱元璋是不管你是什么学派的,只看你的学问有没有用!
像是当初的李善长,论起学问,算个啥呢?人家就是站对了立场,然后呢,虽说做事有些不择手段了点,但是人家成功了,那么,就是功臣!你学问再好,不能做事,那也是白搭。当初宋濂还是朱标的老师呢,结果差点就被赶回去吃他自己了!
刘基如今就琢磨着,是不是弄出一门学问出来,来解释一下如今的这个世道,没错,这个世道让刘基也有点看不懂了!当然,搞学术这种事情,刘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后世虽说将他神化了,实际上真正的他,就是个精于杂学的,嗯,学霸而已。作为一个学霸,自然是有着著书立说的野心的,别人能变成圣贤,为什么他不能呢?
朱元璋对此乐见其成,这样就再好不过了,他天生具备那种统治阶级唯我独尊的意识,一切的理论都应该是为他服务的,而不是让他去屈从于某种理论!所以,甭管别人私底下说什么,朱元璋依旧是遵从自个的意志选择相应的道路。
朱樨还在为了自个的建城大业东奔西走的时候,朱标的大婚终于开始了。
大婚仪式非常得复杂,一帮儒生为了显示自个的存在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礼记》,还有前面几个朝代的诸多记载,终于搞出了一整套像模像样的仪式出来,几乎精确到要走几步路,走路的时候应该先迈那只脚!也亏得如今大明手工业非常发达,要不然,光是看他们仪式里头所需要的各种服饰礼器,准备起来就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了!
好在大婚的主角是朱标,朱元璋跟舒云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过多出面。
作为皇太子,朱标的大婚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私事,而是一件家国大事,这让从小见惯了大世面的朱标也有些紧张。至于那位即将成为太子妃的常家的小姑娘,自然只有更紧张的。
虽说作为常遇春的女儿,常如月其实也是个颇为彪悍的小姑娘,或者说,生在他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子会是什么温柔贤淑性子的真的不那么多见,尤其是如今是开国初年,常遇春原本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常如月的母亲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
常遇春是个聪明人,当初虽说不知道自个的女儿会是太子妃,但是他也知道,自个女儿不太可能在什么文官家里找对象,所以,他对女儿也就没多少约束,尤其后来瞧见帝后二人如何教育自个的亲生女儿朱樨之后,常遇春对常如月的教育就跟教自个儿子差不多了。
所以,常如月虽说不能算是什么女中豪杰,但是也算是见识过不少世面的了!她刚开始在知道自个会成为太子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感,她又不是没见过朱标,在她眼里,朱标就跟自家兄长差不多,性子也比较和气,不像是朱樉一样,性格比较霸道。舒云也没有觉得这位是自个未来的儿媳妇,就提前派出宫里的人去调jiao,那就是不信任常家的教养了!反正大婚之后,有的是时间磨合,没必要剥夺小姑娘婚前这么一点自由的时间。而常家这边呢,大家之前也都是土鳖,压根不明白在女儿大婚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干脆只好就是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所以,常如月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就没有自个要嫁人,嫁的还是皇太子这个自觉。
一直到快要大婚了,整个京城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她才后知后觉起来,等到真到了这一天之后,感觉到周围可以说是肃穆庄严的气氛,常如月简直要紧张得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好在虽说比较紧张,在礼官的引导下,还有宫人的伺候下,大褶子上头并没有出任何差错,常如月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仪式,最终走进洞房的时候,脑子里头已经是一片空白。
“说起来时间过得真快,标儿都成婚了!”舒云看着朱标这会儿恢复了常态,已经可以从容自在地跟一帮子勋贵大臣周旋了,她不由悄声跟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也有些感慨,要知道他年轻那会儿,还以为自己要做一辈子和尚,永远娶不上媳妇了呢!那个时候,哪里能够想到,他朱老四居然还有这么一天呢?想到这里,他看向了舒云,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
除了那些乡邻之外,郭子兴是头一个欣赏朱元璋的,也正是因为那份欣赏,他才有了一个贤内助。
老实说,朱元璋其实一直都很好奇,舒云到底是怎么长大的,才能够有如今这样的见识和学问。或者说,许多东西,大概就属于人们所说的天授吧!朱元璋自个在某种程度上,就算得上是个天才,而且还非常勤奋,他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识字,如今不管是作诗,还是写文章,都已经一套一套的了!
而舒云呢,老实说,郭子兴自个也就是那个水平,张氏呢,也就是那个样子,张氏自个的女儿呢,跟舒云比起来,简直就是个草包!不过,朱元璋也能够理解,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和一个从小被千娇万宠长大的独女,那肯定是不一样的,舒云不得不懂事,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用起来。
朱元璋自我脑补了一番,顿时觉得舒云与自己简直是绝配,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自己拯救了舒云,这么一想,他心里就舒畅多了!
朱元璋这样想着,然后也轻声说道:“是啊,可惜的是,我当年跟标儿一样大的时候,却没能遇见秀秀你!”朱元璋跟朱标一样大的时候,还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而那个时候,舒云还没有恢复之前的记忆,她父亲也还没有因为杀了人,去投奔郭子兴呢!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舒云有些愕然,朱元璋绝不是什么喜欢说甜言蜜语的人,舒云一时间都没有心理准备,不过,听到他这般说,舒云还是有些感怀的,她也是轻声说道:“可是,终究我们还是相遇了,不是吗?”
帝后二人的温情,下面的人或许没注意到,又或许注意到了,但是也没人会这么没眼色,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