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开始的时候, 刘邦的心理预期不过就是赵佗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如今呢,赵佗一开口就是内附,顿时将所有人都搞蒙了,大家这会儿根本没想到是汉室这边表现出来国力和潜力给吓着了。
主要是因为汉室如今其实不愿意再打仗了,大家都累了, 如今朝堂上下,许多人经历过始皇帝一统六国时候的战乱, 也经历过后来天下一统之后,各地四起的反抗,还有秦二世登基之后不久,就烽烟四起的时代, 等到秦朝灭亡,紧接着又迎来了楚汉之争,总之一句话,大家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要老老实实种田。
对匈奴那是没办法, 但是对上南越,那就没必要了!刘邦想着无非就是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结果赵佗这么一来, 一下子就将里子也补齐了。
既然赵佗这么识相,那么情况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刘邦那边递过去了一个善意的口信,南越的使臣就屁颠屁颠地往长安来了。
接下来呢, 自然就是谈判,赵佗可以继续做他的南越王,但是呢,相应的,南越那边的官员需要逐步开始由汉室这边来任命,日后呢,赵佗也需要遵从汉室这边的推恩令,等到他百年之后,南越就会被他的那些儿子们瓜分。
这对赵佗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因为赵佗虽说年纪不小了,但是王宫里头,来自百越的美人那真是不少,所以,他现在光是儿子的数量就已经上了两位数,但是想要就此不再继续生,还又不可能,毕竟,百越诸族,总得一碗水端平了吧,总不能一部分有孩子,将来可以继承一部分封国,另一部分没孩子,导致将来自己的势力被其他部族吞并吧!
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赵佗呢,很快也就不多想了,与其担心后来的事情,不如先将如今这一关给过了。
事实上,当使团返回南越,给赵佗讲述一路上的见闻的时候,赵佗就直接暗中给自己点了三十二个赞!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真要是一直死扛着,那真的是要倒霉了。
等到几年之后,赵佗只会更庆幸,汉室大肆开启了与南越之间的蔗糖贸易,在汉室那里,对于南越这里的一年两熟并不在意,事实上,南越多山地,想要开垦出足够的良田,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且产量其实也一般,以前的时候之所以这么搞,算是行政强制,毕竟,那时候中原战乱,大家都缺粮,南越可以通过出口粮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种种物资。
可是现在呢,大家很快就发现,种植甘蔗,比种植粮食赚钱多了。
甘蔗种下去之后,能收获好几年,不需要花费太多功夫照顾,粗制的蔗糖就可以卖出很好的价格,霜糖和冰糖在贵族那里非常受欢迎,民间最喜欢的还是红糖,一碗红糖水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
甚至,红糖还成为了欈市的新宠,草原上那些贵族,同样喜欢这种甜滋滋的东西,在这个天然的甜味剂非常稀缺的年代,匈奴人比起汉人,更缺少甜味的刺激,可以说,在西元前,甜党才是王道,咸党就是异端。一小块红糖融化到加了茶末的羊奶里头,那个滋味,总之在欈市上,一罐子红糖,就能换到一头牛,以至于欈市上的那些商人都为此疯狂起来了。
可以说,到了后来,谁要是敢说跟汉室决裂,那些百越贵族就能跳出来将人给撕了。因为没有汉人,这些蔗糖卖给谁?汉人那边精加工过的雪白的大米,柔软的丝绸布帛,同样雪花一样的咸盐,乃至各种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物资从什么地方来?以前的时候,哪怕赵佗极力汉化,但是,百越中的贵族很多也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有几分体面,实际上呢,大家还是在山里住着山洞,或者是用树枝木料搭建起来的房子,吃的东西也非常粗糙。至于普通的百越人,也就是比那些野人生番稍微强一些而已。
而现在呢,他们可以住在新修建的城池里头,住着高大宽广的砖房,不用再担心风雨吹到屋子里面来,每天都能吃上丰盛的食物,穿着与汉人无异的广袖深衣,家里的妻子女儿,可以戴着漂亮的首饰,不再需要辛勤劳作,年纪轻轻就满面风霜,运气好的,还能够将家里的儿子送到楚国,齐国甚至是长安求学,日后说不得还能够在中原混个一官半职……总之,无论是百越贵族还是普通的越人,都在这样的经济贸易中得到了足够的好处,那么,赵佗是谁?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南越几年之内就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整个天下发生的变化更大。
事实上,之前刘邦一时兴起,返回沛县宴请同乡子弟的时候,一路上就觉得自己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了。
这几年刘邦其实生活得非常滋润,天下太平,民间安心修生养息,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数据也非常漂亮,府库里头的粮食和钱财都开始增长,刚刚开国的时候,刘邦连四匹拉车的同色白马都凑不出来,寻常的彻侯干脆只能坐牛车。而现在呢,跟匈奴之间的贸易让民间牛马的数量大大增长,自然皇家的马厩里头,就多出了不少品相好的良马,拉车的马天天换不重样的不至于,一个月换一次,却是没什么问题的。汉室已经挑选了几处开阔的地方,开始施行马政,毕竟,虽说如今可以继续与匈奴互市,但是之后双方还是要靠拳头来决定谁才是老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自然也起了衣锦还乡的心思。
结果一路上,刘邦就觉得自己眼睛不够用了!
刘邦并不是那种养在深宫的帝王,他前面大半生都是在民间,一直到天下太平,没了什么战事之后,才留在了长安,安享太平。在他看来,长安一日日繁华起来,这是正常的事情,刘邦当初还是个亭长的时候,因为公事还去过咸阳,那时候的咸阳也非常繁华。
甚至关中繁华,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关中作为中原腹地,大量的资源流入了关中,关中不繁华,那才叫奇怪了呢!
问题是,出了关中之后,这些原本因为战乱,满目疮痍的地方,如今也开始迅速恢复了经济,甚至比起刘邦当年所见的还要繁盛,顿时就让他有些接受不能了!
事实上,这根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刘邦呢,这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知人用人,他做皇帝也是这番做派,选择有本事的人,让这些人去做事。就像他在发现舒云这个皇后在财务上头有着极高的天赋之后,就直接对舒云进行放权。
然后舒云也不客气,她管不了税,但是,属于皇室收入的赋她却是可以管的,趁着天下刚刚平定,直接就摊丁入亩,无论官民,皆一体纳税,一体服役,当然,可以用钱来抵。
然后呢,她就对一些赋税进行改革,有的摊派直接被取消,有的呢,直接合并起来,然后呢,减少了徭役,或者说,不是减少了徭役,而是利用皇室的收入来补贴下面的百姓。也就是说,如果百姓从事一些比较危险的徭役,比如说,修长城,或者是为军方转运粮食什么的,总之,所有的徭役项目都被划分了等级。最普通的,自然就是那种在自个家乡,修建水利和道路的徭役,这是最简单的,因此,不会有什么额外的补贴,但是,当徭役离开家乡的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然后根据距离还有危险等级,开始给予补贴。有的呢,可以包两顿饭,有的呢,可以包三顿,甚至还能多吃一两块肉,还有的呢,就可以抵扣下一年的口赋,总之,不会让这些服役的百姓吃亏就是了。
而少府满天下搞出了各种产业,百姓在农忙之余,就可以进入这些产业做工,民间的资本自然也会跟上,然后呢,舒云就趁机开始向商人征税,如同在上一世所作的那样,对商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哪怕是天下大乱,但是依旧是有发战争财的,还是有许多富户大户,这些人在战乱的时候,有钱也只能藏在地窖里头不敢多花,生怕直接被吃了大户,等到天下太平之后,眼看着政策宽松下来了,汉律比起秦法来说,可是宽松太多了,因此,这些商人自然也就活跃起来了。
经济这种东西,从来不是什么孤立的,百姓仓库里头有粮食,箱子里头有衣服,罐子里头有铜钱,那么,他们自然会消费,如此一来,钱自然也就流通起来了,而钱流通起来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又能够收税,总之,一切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开始滋长,自然一切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模样。
事实上,就算是没有舒云搞出来的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政策,一般情况下,开国的时候,只要皇帝不是太喜欢折腾,经济总是会往好处发展的。
只不过,因为舒云通过少府这个机构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最重要的是,打通了南越,匈奴这两个体量还算是不错的市场,这也导致了哪怕是民间的小作坊,不管生产什么东西,生产了多少数量,总能卖得出价钱来。
尤其,民间的产品,其实拼质量是拼不过少府的,因此,他们只能拼成本了!少府名下的作坊如今因为工人不够,不得不在民间招工,少府的工钱开得是比较大方的,而且伙食也有保障。别的不说,南方的稻米那是管饱的。如此一来,有点办法,有点技术的百姓自然会选择进入少府的作坊做事,而那些民间的作坊呢,为了降低成本,自然只能使用奴工。
如今开国时候,哪怕是为了国家的人口滋生,朝廷都是不会鼓励蓄奴的,因此,舒云自然是再次针对不同的阶层,在蓄奴问题上,弄了个上限,不同等级的爵位,蓄奴的数量都会有区别,超过这个数量,那么,口赋就要翻番,甚至更多。刘邦呢,从舒云的政策里头得了个灵感,更是直接表示,不管是什么人家,汉人奴婢的口赋要翻倍,而如果是夷狄奴婢,那么口赋是原本的一半,如此一来,里外就是四倍的差距了,顿时,汉室跟匈奴,跟南越,乃至东瓯,闽越,南海等诸侯国的人口贸易就变得异常昌盛起来。
匈奴那边呢,正常会将俘虏变成部族的奴隶,他们原本呢,攻打一些不臣服他们的小部落,会将高于车轮的男子都杀死,甚至年纪小一点的孩童,若是存了反抗之心,也会被杀死,剩下的才会作为奴婢。
而如今汉人需要奴婢了,他们干脆就将能够抓到的人全装在大车上,直接就运到欈市上头出售。匈奴人对于五铢钱,对于黄金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在欈市上头,最喜欢的还是以物易物。汉人跟他们做买卖的时候,还算是公平合理,并没有太过压榨他们那些货物的价格。若是跟民间的那些普通商人交易觉得不划算,好可以直接找欈市那边少府开办的商会交易,少府给出来的价格一直比较公道。
刘邦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钱几乎是想疯了,他很快将这个收税的手段扩展到了妻妾上头。怎么说呢,因为多年战乱的缘故,民间呢,女多男少,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娶不上媳妇。答案很简单,权贵还有那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占据的女性资源太多了,自然底层的百姓占据的女性资源就少了。
因此,刘邦为了让底层的百姓也能娶到媳妇,自然得出点别的歪主意。那就是严格限制了各个等级爵位所能有的妻妾的数量。实际上,二十级的爵位,前面五级都是不能纳妾的。理论上来说,那些单纯的商人和地主,都属于不能纳妾的范畴,但是呢,只要每年多交一笔税,那么,就可以纳妾。但是,这个税呢,几乎是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可以说,一个中产之家,如果家里有两个妾,那么,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是后来的那几个朝代,哪怕朝廷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纳妾的数量,但是呢,大家总能以其他的理由进行规避,比如说权贵人家的通房姨娘,还有就是市井人家的所谓养女,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妾而已,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但问题是,这种擦边球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说,你有一个妾一直没有登记,而是以奴婢的形式放在身边,但是,这个小妾有了儿女,那么,如果想要让儿女上主家的户籍,成为良民,那么,就会课以惩罚性的赋税。偏偏这个时代可没什么靠谱的避孕手段,除非男人真的狠心到拿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辈子做奴婢,没有出头之日,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认罚,要么呢,就干脆管好自己腰上那根裤腰带。
而作为这个律法的补充,那就是如果百姓娶夷狄女子为妻,那么,就可以减免两年的口赋。这也算是给了不少给不起聘礼,娶不了媳妇的百姓另外一条出路。相应的呢,民间采买夷狄女子的风气也涨起来了。夷狄女子价格不高,起码比起正常的聘礼来说,要少很多,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娶回来之后,她们同样勤劳能干,也能撑起一个家来。
总之,在刘邦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如今民间的情况已经与几年前有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因为百姓已经不会满足于耕种,心思也越来越不安定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地方,儒家的学问没了市场,反而是原本已经没落的杂家变得兴盛了起来,毕竟,杂家的理论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仪,所以,大家想要赚钱,想要发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
至于儒家嘛,他们之前也就是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时候,露了一次脸,但是很显然,刘邦是个用完就丢的性子,儒家的学问他并不喜欢,只是册封了几个太学博士,然后呢,就不再理会了。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是黄老,另外呢,因为匈奴还有南越,乃至西南那边小国的缘故,因此,纵横家和兵家也有一定的出路,至于儒家嘛,呵呵,他们之前作死的次数实在是有点多,朝中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就没有儒家的大臣,既然学儒家不能出仕,那么,愿意学儒家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没办法,如今呢,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让学习知识的门槛下降了不少,儒家以前能吸引人的无非就是所谓有教无类,在招收弟子上头,比较开放,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朝廷鼓励民间私人教学,如果教学的人... -->>
一开始的时候, 刘邦的心理预期不过就是赵佗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如今呢,赵佗一开口就是内附,顿时将所有人都搞蒙了,大家这会儿根本没想到是汉室这边表现出来国力和潜力给吓着了。
主要是因为汉室如今其实不愿意再打仗了,大家都累了, 如今朝堂上下,许多人经历过始皇帝一统六国时候的战乱, 也经历过后来天下一统之后,各地四起的反抗,还有秦二世登基之后不久,就烽烟四起的时代, 等到秦朝灭亡,紧接着又迎来了楚汉之争,总之一句话,大家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要老老实实种田。
对匈奴那是没办法, 但是对上南越,那就没必要了!刘邦想着无非就是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结果赵佗这么一来, 一下子就将里子也补齐了。
既然赵佗这么识相,那么情况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刘邦那边递过去了一个善意的口信,南越的使臣就屁颠屁颠地往长安来了。
接下来呢, 自然就是谈判,赵佗可以继续做他的南越王,但是呢,相应的,南越那边的官员需要逐步开始由汉室这边来任命,日后呢,赵佗也需要遵从汉室这边的推恩令,等到他百年之后,南越就会被他的那些儿子们瓜分。
这对赵佗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因为赵佗虽说年纪不小了,但是王宫里头,来自百越的美人那真是不少,所以,他现在光是儿子的数量就已经上了两位数,但是想要就此不再继续生,还又不可能,毕竟,百越诸族,总得一碗水端平了吧,总不能一部分有孩子,将来可以继承一部分封国,另一部分没孩子,导致将来自己的势力被其他部族吞并吧!
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赵佗呢,很快也就不多想了,与其担心后来的事情,不如先将如今这一关给过了。
事实上,当使团返回南越,给赵佗讲述一路上的见闻的时候,赵佗就直接暗中给自己点了三十二个赞!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真要是一直死扛着,那真的是要倒霉了。
等到几年之后,赵佗只会更庆幸,汉室大肆开启了与南越之间的蔗糖贸易,在汉室那里,对于南越这里的一年两熟并不在意,事实上,南越多山地,想要开垦出足够的良田,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且产量其实也一般,以前的时候之所以这么搞,算是行政强制,毕竟,那时候中原战乱,大家都缺粮,南越可以通过出口粮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种种物资。
可是现在呢,大家很快就发现,种植甘蔗,比种植粮食赚钱多了。
甘蔗种下去之后,能收获好几年,不需要花费太多功夫照顾,粗制的蔗糖就可以卖出很好的价格,霜糖和冰糖在贵族那里非常受欢迎,民间最喜欢的还是红糖,一碗红糖水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
甚至,红糖还成为了欈市的新宠,草原上那些贵族,同样喜欢这种甜滋滋的东西,在这个天然的甜味剂非常稀缺的年代,匈奴人比起汉人,更缺少甜味的刺激,可以说,在西元前,甜党才是王道,咸党就是异端。一小块红糖融化到加了茶末的羊奶里头,那个滋味,总之在欈市上,一罐子红糖,就能换到一头牛,以至于欈市上的那些商人都为此疯狂起来了。
可以说,到了后来,谁要是敢说跟汉室决裂,那些百越贵族就能跳出来将人给撕了。因为没有汉人,这些蔗糖卖给谁?汉人那边精加工过的雪白的大米,柔软的丝绸布帛,同样雪花一样的咸盐,乃至各种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物资从什么地方来?以前的时候,哪怕赵佗极力汉化,但是,百越中的贵族很多也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有几分体面,实际上呢,大家还是在山里住着山洞,或者是用树枝木料搭建起来的房子,吃的东西也非常粗糙。至于普通的百越人,也就是比那些野人生番稍微强一些而已。
而现在呢,他们可以住在新修建的城池里头,住着高大宽广的砖房,不用再担心风雨吹到屋子里面来,每天都能吃上丰盛的食物,穿着与汉人无异的广袖深衣,家里的妻子女儿,可以戴着漂亮的首饰,不再需要辛勤劳作,年纪轻轻就满面风霜,运气好的,还能够将家里的儿子送到楚国,齐国甚至是长安求学,日后说不得还能够在中原混个一官半职……总之,无论是百越贵族还是普通的越人,都在这样的经济贸易中得到了足够的好处,那么,赵佗是谁?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南越几年之内就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整个天下发生的变化更大。
事实上,之前刘邦一时兴起,返回沛县宴请同乡子弟的时候,一路上就觉得自己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了。
这几年刘邦其实生活得非常滋润,天下太平,民间安心修生养息,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数据也非常漂亮,府库里头的粮食和钱财都开始增长,刚刚开国的时候,刘邦连四匹拉车的同色白马都凑不出来,寻常的彻侯干脆只能坐牛车。而现在呢,跟匈奴之间的贸易让民间牛马的数量大大增长,自然皇家的马厩里头,就多出了不少品相好的良马,拉车的马天天换不重样的不至于,一个月换一次,却是没什么问题的。汉室已经挑选了几处开阔的地方,开始施行马政,毕竟,虽说如今可以继续与匈奴互市,但是之后双方还是要靠拳头来决定谁才是老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自然也起了衣锦还乡的心思。
结果一路上,刘邦就觉得自己眼睛不够用了!
刘邦并不是那种养在深宫的帝王,他前面大半生都是在民间,一直到天下太平,没了什么战事之后,才留在了长安,安享太平。在他看来,长安一日日繁华起来,这是正常的事情,刘邦当初还是个亭长的时候,因为公事还去过咸阳,那时候的咸阳也非常繁华。
甚至关中繁华,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关中作为中原腹地,大量的资源流入了关中,关中不繁华,那才叫奇怪了呢!
问题是,出了关中之后,这些原本因为战乱,满目疮痍的地方,如今也开始迅速恢复了经济,甚至比起刘邦当年所见的还要繁盛,顿时就让他有些接受不能了!
事实上,这根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刘邦呢,这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知人用人,他做皇帝也是这番做派,选择有本事的人,让这些人去做事。就像他在发现舒云这个皇后在财务上头有着极高的天赋之后,就直接对舒云进行放权。
然后舒云也不客气,她管不了税,但是,属于皇室收入的赋她却是可以管的,趁着天下刚刚平定,直接就摊丁入亩,无论官民,皆一体纳税,一体服役,当然,可以用钱来抵。
然后呢,她就对一些赋税进行改革,有的摊派直接被取消,有的呢,直接合并起来,然后呢,减少了徭役,或者说,不是减少了徭役,而是利用皇室的收入来补贴下面的百姓。也就是说,如果百姓从事一些比较危险的徭役,比如说,修长城,或者是为军方转运粮食什么的,总之,所有的徭役项目都被划分了等级。最普通的,自然就是那种在自个家乡,修建水利和道路的徭役,这是最简单的,因此,不会有什么额外的补贴,但是,当徭役离开家乡的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然后根据距离还有危险等级,开始给予补贴。有的呢,可以包两顿饭,有的呢,可以包三顿,甚至还能多吃一两块肉,还有的呢,就可以抵扣下一年的口赋,总之,不会让这些服役的百姓吃亏就是了。
而少府满天下搞出了各种产业,百姓在农忙之余,就可以进入这些产业做工,民间的资本自然也会跟上,然后呢,舒云就趁机开始向商人征税,如同在上一世所作的那样,对商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哪怕是天下大乱,但是依旧是有发战争财的,还是有许多富户大户,这些人在战乱的时候,有钱也只能藏在地窖里头不敢多花,生怕直接被吃了大户,等到天下太平之后,眼看着政策宽松下来了,汉律比起秦法来说,可是宽松太多了,因此,这些商人自然也就活跃起来了。
经济这种东西,从来不是什么孤立的,百姓仓库里头有粮食,箱子里头有衣服,罐子里头有铜钱,那么,他们自然会消费,如此一来,钱自然也就流通起来了,而钱流通起来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又能够收税,总之,一切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开始滋长,自然一切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模样。
事实上,就算是没有舒云搞出来的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政策,一般情况下,开国的时候,只要皇帝不是太喜欢折腾,经济总是会往好处发展的。
只不过,因为舒云通过少府这个机构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最重要的是,打通了南越,匈奴这两个体量还算是不错的市场,这也导致了哪怕是民间的小作坊,不管生产什么东西,生产了多少数量,总能卖得出价钱来。
尤其,民间的产品,其实拼质量是拼不过少府的,因此,他们只能拼成本了!少府名下的作坊如今因为工人不够,不得不在民间招工,少府的工钱开得是比较大方的,而且伙食也有保障。别的不说,南方的稻米那是管饱的。如此一来,有点办法,有点技术的百姓自然会选择进入少府的作坊做事,而那些民间的作坊呢,为了降低成本,自然只能使用奴工。
如今开国时候,哪怕是为了国家的人口滋生,朝廷都是不会鼓励蓄奴的,因此,舒云自然是再次针对不同的阶层,在蓄奴问题上,弄了个上限,不同等级的爵位,蓄奴的数量都会有区别,超过这个数量,那么,口赋就要翻番,甚至更多。刘邦呢,从舒云的政策里头得了个灵感,更是直接表示,不管是什么人家,汉人奴婢的口赋要翻倍,而如果是夷狄奴婢,那么口赋是原本的一半,如此一来,里外就是四倍的差距了,顿时,汉室跟匈奴,跟南越,乃至东瓯,闽越,南海等诸侯国的人口贸易就变得异常昌盛起来。
匈奴那边呢,正常会将俘虏变成部族的奴隶,他们原本呢,攻打一些不臣服他们的小部落,会将高于车轮的男子都杀死,甚至年纪小一点的孩童,若是存了反抗之心,也会被杀死,剩下的才会作为奴婢。
而如今汉人需要奴婢了,他们干脆就将能够抓到的人全装在大车上,直接就运到欈市上头出售。匈奴人对于五铢钱,对于黄金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在欈市上头,最喜欢的还是以物易物。汉人跟他们做买卖的时候,还算是公平合理,并没有太过压榨他们那些货物的价格。若是跟民间的那些普通商人交易觉得不划算,好可以直接找欈市那边少府开办的商会交易,少府给出来的价格一直比较公道。
刘邦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钱几乎是想疯了,他很快将这个收税的手段扩展到了妻妾上头。怎么说呢,因为多年战乱的缘故,民间呢,女多男少,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娶不上媳妇。答案很简单,权贵还有那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占据的女性资源太多了,自然底层的百姓占据的女性资源就少了。
因此,刘邦为了让底层的百姓也能娶到媳妇,自然得出点别的歪主意。那就是严格限制了各个等级爵位所能有的妻妾的数量。实际上,二十级的爵位,前面五级都是不能纳妾的。理论上来说,那些单纯的商人和地主,都属于不能纳妾的范畴,但是呢,只要每年多交一笔税,那么,就可以纳妾。但是,这个税呢,几乎是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可以说,一个中产之家,如果家里有两个妾,那么,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是后来的那几个朝代,哪怕朝廷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纳妾的数量,但是呢,大家总能以其他的理由进行规避,比如说权贵人家的通房姨娘,还有就是市井人家的所谓养女,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妾而已,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但问题是,这种擦边球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说,你有一个妾一直没有登记,而是以奴婢的形式放在身边,但是,这个小妾有了儿女,那么,如果想要让儿女上主家的户籍,成为良民,那么,就会课以惩罚性的赋税。偏偏这个时代可没什么靠谱的避孕手段,除非男人真的狠心到拿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辈子做奴婢,没有出头之日,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认罚,要么呢,就干脆管好自己腰上那根裤腰带。
而作为这个律法的补充,那就是如果百姓娶夷狄女子为妻,那么,就可以减免两年的口赋。这也算是给了不少给不起聘礼,娶不了媳妇的百姓另外一条出路。相应的呢,民间采买夷狄女子的风气也涨起来了。夷狄女子价格不高,起码比起正常的聘礼来说,要少很多,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娶回来之后,她们同样勤劳能干,也能撑起一个家来。
总之,在刘邦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如今民间的情况已经与几年前有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因为百姓已经不会满足于耕种,心思也越来越不安定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地方,儒家的学问没了市场,反而是原本已经没落的杂家变得兴盛了起来,毕竟,杂家的理论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仪,所以,大家想要赚钱,想要发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
至于儒家嘛,他们之前也就是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时候,露了一次脸,但是很显然,刘邦是个用完就丢的性子,儒家的学问他并不喜欢,只是册封了几个太学博士,然后呢,就不再理会了。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是黄老,另外呢,因为匈奴还有南越,乃至西南那边小国的缘故,因此,纵横家和兵家也有一定的出路,至于儒家嘛,呵呵,他们之前作死的次数实在是有点多,朝中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就没有儒家的大臣,既然学儒家不能出仕,那么,愿意学儒家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没办法,如今呢,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让学习知识的门槛下降了不少,儒家以前能吸引人的无非就是所谓有教无类,在招收弟子上头,比较开放,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朝廷鼓励民间私人教学,如果教学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