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新二战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距离斯诺尔罗夫镇不足二十公里的针叶林里,尼扬斯基和他的部队潜伏在距离树林边缘大约不到五百米的地方,静静的等待着方面军电令中指示的可能会出现在这一线的德军小股坦克部队。
这里是通往斯诺尔罗夫镇的必经之路,尼扬斯基不得不承认,方面军指挥部在挑选战场这方面,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显然最适合进行一场有准备的伏击战。
绵延无际的针叶丛林是别洛耶湖区水网地带最常见的植被群落,这种植物挺拔茂盛,最重要的,它还是常绿植被,冬季不落叶的。当一场大雪过后,整个树林里积满了淤雪,厚厚实实的,一脚踩上去嘎嘎作响。
而在林外大约七八米的地方,就是通往斯诺尔罗夫镇的大道,大道的另一侧,是镇上集体农庄开辟出来的宽四米,深达两米半的引水干沟。这是天然的反坦克壕,布伊诺夫如是想道。
从战场角度来看,尼扬斯基认为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狙击一支十几辆坦克组成的小股德军部队并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前提是,处在丛林战场东西两翼的部队,必须在战斗打响之后,堵住德军坦克前进与后退的通道,否则的话,要想全歼这支部队,可以说没有多少可能性。
尼扬斯基也知道,要想打赢这场战役,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躲过德军的侦查兵搜索。这在以往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几天前的大雪给这一切都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避免雪地上脚印会引起德军部队的注意,尼扬斯基不得不命令自己的部队在较远的地带迂回近丛林之中,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再由树林深处折回到这里。这一番迂回,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消耗体力。
从内心来说,尼扬斯基也和布伊诺夫持一个相同的观点,他也并不赞成在这个时候袭击德国人前进的坦克部队,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袭击德国人火力强大、机动性能高的坦克部队,会给自己手中原来就数量不多的部队造成很大伤亡,同那点微不足道的战果相比,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要袭击德国人的部队,最切实的方法,应该是挑选那些战斗力相对薄弱,但是在战争中地位却相当重要的后勤补给队。按照常规计算,德军的坦克部队一般只能随军携带大约四五天的燃料补给,照此而论,他们的主力前锋部队已经在这一区域开过去两天了,那么后续在此一地区出现的,就将是紧随而至的运输队了。到那时,再对敌人发起进攻,显然是最切合实际,同时也是成效最高的时候。按照楚思南在前阶段警备师主要干部作战会议上的发言,他的战略意图显然也在于此,只是为什么现在起了变化呢?难道说有什么突然的变化出现了?尼扬斯基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点,在目前这种战况下,整个方面军的零散部队可以说是都集中在了敌后的位置,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部队所需要的,应该是隐藏实力,尽量不去引起德军的注意,唯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存实力,以待反攻时机。
如今,楚思南一意孤行,势必要在这一线上围歼一股力量并不是如何强大的德军坦克部队,且不论这场战斗是否能够获得完胜,即便是自己身边这三个团,能够毫发不损的歼灭德军部队,那之后呢?毫无疑问,这一战打下来,如果十几辆坦克全部折损,那么一定会引起德军北方集群指挥部的重视。十几辆坦克,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自从苏德开展以来,六月份到十二月份的整整半年时间里,苏军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也不过才区区不到三千之数。如今,在自己的占领区内,一次被击毁十余辆坦克,这样的损失怎么能不引起德军高层的重视?
不过,尼扬斯基虽然是有这种想法,也反对进行这一场战斗,但是现在他不敢表示任何反对意见,布伊诺夫的下场,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在楚思南发给师指挥部的电报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谁反对这场作战,就革除谁的职务,如今,布伊诺夫已经失去了指挥战斗的权利,对于一个师级指挥员来说,这和撤了他的职务没有什么分别。另外,楚思南的警告也摆在那里,无论是谁迟滞进攻,都要被调到西西伯利亚去服苦役。尽管革命工作不分苦逸贵贱,但是作为一个师级的军事委员,尼扬斯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被当成一个囚犯一样,跑到西西伯利亚去干苦工的。
丛林里很安静,用万籁俱寂来形容也毫不过分,就在这份安静之中,尼扬斯基的耳朵里突然隐约听到一阵阵儿马达的振颤声。
“德军的坦克来了!”
尼扬斯基在心中对自己说道,他甚至感觉自己已经能够嗅到坦克行进间那股浓浓的硝烟气息了。
此时,在树林外的大道上,由西向东缓缓的驶来了一支坦克部队,而行进在最前列的,却是十余辆三轮摩托车,跟随其后的,是两辆浅黄色的装甲车,再之后,才是尼扬斯基的真正目标德军坦克。
这支德军部队在行进间非常谨慎,一小队负责侦查的步兵,不时地潜进道路旁的树林内,进行着搜索。而那些摩托车副舱内的机枪,也始终如一的瞄准树林的方向。
大雪是足以掩埋天地间一切污秽的好东西,而它在战场上,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存在。
这厚厚的积雪,为尼扬斯基布置伏击任务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相对的,它也为林中的苏军部队做了很大的遮掩。因为尼扬斯基注意到了积雪的存在,并采用迂回的方式设下伏击圈,所以,林外边缘地带的平整雪面,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军步兵的警惕性。他们的侦查范围始终局限在林内二三百米的地方,再也没有深入过,这样的疏忽,无疑将给他们带来追悔莫及的灭顶之灾。
在距离斯诺尔罗夫镇不足二十公里的针叶林里,尼扬斯基和他的部队潜伏在距离树林边缘大约不到五百米的地方,静静的等待着方面军电令中指示的可能会出现在这一线的德军小股坦克部队。
这里是通往斯诺尔罗夫镇的必经之路,尼扬斯基不得不承认,方面军指挥部在挑选战场这方面,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显然最适合进行一场有准备的伏击战。
绵延无际的针叶丛林是别洛耶湖区水网地带最常见的植被群落,这种植物挺拔茂盛,最重要的,它还是常绿植被,冬季不落叶的。当一场大雪过后,整个树林里积满了淤雪,厚厚实实的,一脚踩上去嘎嘎作响。
而在林外大约七八米的地方,就是通往斯诺尔罗夫镇的大道,大道的另一侧,是镇上集体农庄开辟出来的宽四米,深达两米半的引水干沟。这是天然的反坦克壕,布伊诺夫如是想道。
从战场角度来看,尼扬斯基认为在这种地形条件下,狙击一支十几辆坦克组成的小股德军部队并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前提是,处在丛林战场东西两翼的部队,必须在战斗打响之后,堵住德军坦克前进与后退的通道,否则的话,要想全歼这支部队,可以说没有多少可能性。
尼扬斯基也知道,要想打赢这场战役,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躲过德军的侦查兵搜索。这在以往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几天前的大雪给这一切都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避免雪地上脚印会引起德军部队的注意,尼扬斯基不得不命令自己的部队在较远的地带迂回近丛林之中,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再由树林深处折回到这里。这一番迂回,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消耗体力。
从内心来说,尼扬斯基也和布伊诺夫持一个相同的观点,他也并不赞成在这个时候袭击德国人前进的坦克部队,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袭击德国人火力强大、机动性能高的坦克部队,会给自己手中原来就数量不多的部队造成很大伤亡,同那点微不足道的战果相比,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要袭击德国人的部队,最切实的方法,应该是挑选那些战斗力相对薄弱,但是在战争中地位却相当重要的后勤补给队。按照常规计算,德军的坦克部队一般只能随军携带大约四五天的燃料补给,照此而论,他们的主力前锋部队已经在这一区域开过去两天了,那么后续在此一地区出现的,就将是紧随而至的运输队了。到那时,再对敌人发起进攻,显然是最切合实际,同时也是成效最高的时候。按照楚思南在前阶段警备师主要干部作战会议上的发言,他的战略意图显然也在于此,只是为什么现在起了变化呢?难道说有什么突然的变化出现了?尼扬斯基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点,在目前这种战况下,整个方面军的零散部队可以说是都集中在了敌后的位置,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部队所需要的,应该是隐藏实力,尽量不去引起德军的注意,唯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存实力,以待反攻时机。
如今,楚思南一意孤行,势必要在这一线上围歼一股力量并不是如何强大的德军坦克部队,且不论这场战斗是否能够获得完胜,即便是自己身边这三个团,能够毫发不损的歼灭德军部队,那之后呢?毫无疑问,这一战打下来,如果十几辆坦克全部折损,那么一定会引起德军北方集群指挥部的重视。十几辆坦克,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自从苏德开展以来,六月份到十二月份的整整半年时间里,苏军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也不过才区区不到三千之数。如今,在自己的占领区内,一次被击毁十余辆坦克,这样的损失怎么能不引起德军高层的重视?
不过,尼扬斯基虽然是有这种想法,也反对进行这一场战斗,但是现在他不敢表示任何反对意见,布伊诺夫的下场,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在楚思南发给师指挥部的电报中,已经明确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谁反对这场作战,就革除谁的职务,如今,布伊诺夫已经失去了指挥战斗的权利,对于一个师级指挥员来说,这和撤了他的职务没有什么分别。另外,楚思南的警告也摆在那里,无论是谁迟滞进攻,都要被调到西西伯利亚去服苦役。尽管革命工作不分苦逸贵贱,但是作为一个师级的军事委员,尼扬斯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被当成一个囚犯一样,跑到西西伯利亚去干苦工的。
丛林里很安静,用万籁俱寂来形容也毫不过分,就在这份安静之中,尼扬斯基的耳朵里突然隐约听到一阵阵儿马达的振颤声。
“德军的坦克来了!”
尼扬斯基在心中对自己说道,他甚至感觉自己已经能够嗅到坦克行进间那股浓浓的硝烟气息了。
此时,在树林外的大道上,由西向东缓缓的驶来了一支坦克部队,而行进在最前列的,却是十余辆三轮摩托车,跟随其后的,是两辆浅黄色的装甲车,再之后,才是尼扬斯基的真正目标德军坦克。
这支德军部队在行进间非常谨慎,一小队负责侦查的步兵,不时地潜进道路旁的树林内,进行着搜索。而那些摩托车副舱内的机枪,也始终如一的瞄准树林的方向。
大雪是足以掩埋天地间一切污秽的好东西,而它在战场上,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存在。
这厚厚的积雪,为尼扬斯基布置伏击任务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相对的,它也为林中的苏军部队做了很大的遮掩。因为尼扬斯基注意到了积雪的存在,并采用迂回的方式设下伏击圈,所以,林外边缘地带的平整雪面,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军步兵的警惕性。他们的侦查范围始终局限在林内二三百米的地方,再也没有深入过,这样的疏忽,无疑将给他们带来追悔莫及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