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再启风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昨日,杨荣先是面见,力陈父死子继,后又上书,满篇满言虽无名言,却也是表明了外朝的意见,那就是抗拒兄死弟及,支持父死子继。而张太后也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内廷一直没有处置,那么后面的事态,怕是会一发不可收拾,以前朝的能力伤害她本人可能还无法做到,可要是针对襄王,那就不好说了,若是态势失控襄王怕是想要安享富贵而不可得了,这也绝非是太后想要看到的。
泄露消息这样的手段,虽说办的稚嫩了些,可也让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了,由此可知,朱祁镇身上的潜质,成为明君的潜质,若是带在身边悉心调教,未来未尝不可为大明留下一位圣明之君。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祖孙之间未能早早沟通,看朱祁镇今日的动作,怕是与自己嫌隙已深,若是一个做不好,就要为今后埋下祸根了。
如今只能当机立断了,想到此处,太后立刻吩咐道“来人,为太子更衣”
朱祁镇有些不明就里,可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太后身边的宫女为他患上了太子衮服,外面罩着一层孝衣,随即二人一前一后坐上了步撵,朱祁镇看着步撵的方向,心中渐渐安定,方向朝南。
紫禁城坐北朝南,前殿就在紫禁城的南面而今所去方向正是向南。这是要去见外朝大臣了。
果然,太后带着朱祁镇穿过长长的宫墙,来到了一片工党的广场之中,这片广场北大骚得干干净净,中轴之上有三个平台,三个高台不是别的,正是三大殿遗址,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永乐年间,太宗皇帝发力夫百万修建紫禁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也是最先倒霉的,史载,三大殿明清两朝,被雷击共计千余次,仅仅是明朝因雷击焚毁就有好几次,因雷击起火就有百余次,现如今的高台就是永乐年间遭受雷击,引发大火刚刚修缮一新的三大殿,还没入住就被烧了个精光,可是烧毁容易,重建可就困难重重了,不仅仅是财力问题,还有材料问题,就说三大殿所用的梁木,需要的是整根的楠木,可是成才的楠木只有四川南部云南有,要想从云贵群山之中运送出来,何其艰难,又要靡费多少钱粮,再加上永乐之后,国家财政难以支撑,仁宗皇帝又是个心疼百姓的,刚一登基就“罢一切不急之务”,四面八方都在执行战略收缩,甚至是一度放弃交址,像是三大殿这样的大工程,自然是先放放了。
一群太监、宫女簇拥着太后和太子,向东走过几道宫墙,不多时就看到了一座特殊的宫殿,故宫的宫殿基本都是红砖金瓦,唯独一处是青砖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筑,取的也与天一楼意义相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以冷色象水,辟火”这就是紫禁城的藏书楼,文渊阁,也是内阁办公所在。
此时已经有不少的官员迎接出来了。朱祁镇远远的看到,打头的五位头发霜白的老人,四个文官样式,一个公侯蟒袍,只是都套着孝衣,他们身后则是十七八个中书舍人。
“恭迎太后,太子殿下金安”几人齐声施礼,
“起来吧”太后一手牵着朱祁镇,一边说道。然后走进了文渊阁。
一进文渊阁,朱祁镇就闻到了一股书香,文渊阁乃是紫禁城最大的藏书阁,为了保养书籍,自然要用到不少驱虫的药材,这些药材的味道和墨水的味道交错在一起就形成了独有的书香味,现代人几乎很少会闻到这样的味道了,毕竟印刷手段日新月异,书籍的养护手段也是突飞猛进,这样的味道却是再难闻到了。
文渊阁主殿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正座,左右两边摆放着一溜长桌,长桌下却是一排排的长凳,正座的金交椅就是御座了,京城各衙门都有正座,那是主官的座位,而文渊阁中的正座自然是皇城唯一的主人,皇帝的。
太后拉着朱祁镇,身后跟着的是一众官员,随后目光一转,看向五位大臣,然后开口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就见一名老者率先施以大礼高呼“臣,杨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叩请吾皇万福金安。”
随着杨荣大礼参拜,其他四人也都跟着施以大礼“臣杨士奇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杨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胡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张辅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看了一眼太后,却见太后沉默不语,一连正色,也只能清了清嗓子,“父皇不幸,委孤以冲龄担天下之责,还请诸位师傅看在太宗、仁宗与先帝的面子上,相助与孤”,说罢躬身回礼。
首辅杨士奇见此赶紧侧身回避,然后道“请陛下安心,臣等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镇此时暗暗观察着眼前的五人,第一个站出来的应是杨荣无疑了,看起来几人之中较为年轻,而起身说话的是杨士奇,虽然宣宗皇帝将杨荣依为心腹,但是首辅却是杨士奇,无人之中杨士奇年龄最长,资格最老。
而杨荣对于杨士奇的首辅之位,自然是垂涎三尺的,要不然当初宣宗皇帝也不会因为废立皇后之事以首辅之位诱之了。最年轻的也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三辅杨,至于那位鹤发童颜之人则是有着长寿之称的礼部尚书胡濙了,至于五人之中唯一的一位公候服饰的,自然是英国公张辅。
英国公也不亏为一战而灭越南的名将,黑发最多,身材魁梧是五人之中最不显老的一个。
这五人就是宣宗皇帝指定的辅政大臣。
“诸位师傅请起”朱祁镇台了抬手,然后转身吩咐侍立一旁的王振,“大伴,给诸位师傅换上锦墩。”
王振躬身应是,随即为几人搬来锦墩。
&nb... -->>
昨日,杨荣先是面见,力陈父死子继,后又上书,满篇满言虽无名言,却也是表明了外朝的意见,那就是抗拒兄死弟及,支持父死子继。而张太后也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内廷一直没有处置,那么后面的事态,怕是会一发不可收拾,以前朝的能力伤害她本人可能还无法做到,可要是针对襄王,那就不好说了,若是态势失控襄王怕是想要安享富贵而不可得了,这也绝非是太后想要看到的。
泄露消息这样的手段,虽说办的稚嫩了些,可也让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了,由此可知,朱祁镇身上的潜质,成为明君的潜质,若是带在身边悉心调教,未来未尝不可为大明留下一位圣明之君。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祖孙之间未能早早沟通,看朱祁镇今日的动作,怕是与自己嫌隙已深,若是一个做不好,就要为今后埋下祸根了。
如今只能当机立断了,想到此处,太后立刻吩咐道“来人,为太子更衣”
朱祁镇有些不明就里,可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太后身边的宫女为他患上了太子衮服,外面罩着一层孝衣,随即二人一前一后坐上了步撵,朱祁镇看着步撵的方向,心中渐渐安定,方向朝南。
紫禁城坐北朝南,前殿就在紫禁城的南面而今所去方向正是向南。这是要去见外朝大臣了。
果然,太后带着朱祁镇穿过长长的宫墙,来到了一片工党的广场之中,这片广场北大骚得干干净净,中轴之上有三个平台,三个高台不是别的,正是三大殿遗址,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永乐年间,太宗皇帝发力夫百万修建紫禁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也是最先倒霉的,史载,三大殿明清两朝,被雷击共计千余次,仅仅是明朝因雷击焚毁就有好几次,因雷击起火就有百余次,现如今的高台就是永乐年间遭受雷击,引发大火刚刚修缮一新的三大殿,还没入住就被烧了个精光,可是烧毁容易,重建可就困难重重了,不仅仅是财力问题,还有材料问题,就说三大殿所用的梁木,需要的是整根的楠木,可是成才的楠木只有四川南部云南有,要想从云贵群山之中运送出来,何其艰难,又要靡费多少钱粮,再加上永乐之后,国家财政难以支撑,仁宗皇帝又是个心疼百姓的,刚一登基就“罢一切不急之务”,四面八方都在执行战略收缩,甚至是一度放弃交址,像是三大殿这样的大工程,自然是先放放了。
一群太监、宫女簇拥着太后和太子,向东走过几道宫墙,不多时就看到了一座特殊的宫殿,故宫的宫殿基本都是红砖金瓦,唯独一处是青砖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筑,取的也与天一楼意义相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以冷色象水,辟火”这就是紫禁城的藏书楼,文渊阁,也是内阁办公所在。
此时已经有不少的官员迎接出来了。朱祁镇远远的看到,打头的五位头发霜白的老人,四个文官样式,一个公侯蟒袍,只是都套着孝衣,他们身后则是十七八个中书舍人。
“恭迎太后,太子殿下金安”几人齐声施礼,
“起来吧”太后一手牵着朱祁镇,一边说道。然后走进了文渊阁。
一进文渊阁,朱祁镇就闻到了一股书香,文渊阁乃是紫禁城最大的藏书阁,为了保养书籍,自然要用到不少驱虫的药材,这些药材的味道和墨水的味道交错在一起就形成了独有的书香味,现代人几乎很少会闻到这样的味道了,毕竟印刷手段日新月异,书籍的养护手段也是突飞猛进,这样的味道却是再难闻到了。
文渊阁主殿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正座,左右两边摆放着一溜长桌,长桌下却是一排排的长凳,正座的金交椅就是御座了,京城各衙门都有正座,那是主官的座位,而文渊阁中的正座自然是皇城唯一的主人,皇帝的。
太后拉着朱祁镇,身后跟着的是一众官员,随后目光一转,看向五位大臣,然后开口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就见一名老者率先施以大礼高呼“臣,杨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叩请吾皇万福金安。”
随着杨荣大礼参拜,其他四人也都跟着施以大礼“臣杨士奇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杨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胡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张辅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看了一眼太后,却见太后沉默不语,一连正色,也只能清了清嗓子,“父皇不幸,委孤以冲龄担天下之责,还请诸位师傅看在太宗、仁宗与先帝的面子上,相助与孤”,说罢躬身回礼。
首辅杨士奇见此赶紧侧身回避,然后道“请陛下安心,臣等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镇此时暗暗观察着眼前的五人,第一个站出来的应是杨荣无疑了,看起来几人之中较为年轻,而起身说话的是杨士奇,虽然宣宗皇帝将杨荣依为心腹,但是首辅却是杨士奇,无人之中杨士奇年龄最长,资格最老。
而杨荣对于杨士奇的首辅之位,自然是垂涎三尺的,要不然当初宣宗皇帝也不会因为废立皇后之事以首辅之位诱之了。最年轻的也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三辅杨,至于那位鹤发童颜之人则是有着长寿之称的礼部尚书胡濙了,至于五人之中唯一的一位公候服饰的,自然是英国公张辅。
英国公也不亏为一战而灭越南的名将,黑发最多,身材魁梧是五人之中最不显老的一个。
这五人就是宣宗皇帝指定的辅政大臣。
“诸位师傅请起”朱祁镇台了抬手,然后转身吩咐侍立一旁的王振,“大伴,给诸位师傅换上锦墩。”
王振躬身应是,随即为几人搬来锦墩。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