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时代巨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风行的上市承销商最后确定为5家投行,分别为Goldman Sachs(高盛)、 JP Morgan Chase(JP摩根)、Credit Suisse(瑞信), Morgan Stanley(摩根斯丹利), Citigroup(花旗)。
其中高盛为主承销商。
这五家承销商的分工各有不同:
高盛、瑞信与大摩负责招股说明书的内容,然后就是负责监管上市后的禁售期(一般为上市后的90到180天)。
JP摩根主要负责估值与发行的结构(即老股与新股的比例等等)。
同时,高盛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担任股价稳定机构。也就是最坏的情况下首日不能跌破发行价(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选择权”,该机制可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好的情况下如何稳步推高股价。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活,高盛也是整个华尔街交易方面的最大行家,这个工作非高盛莫属。
当然,作为主承销商,并且承担了重要的工作,高盛获得的佣金将会是其他投行的2倍!
除了这五家承销商之外,还设立了一家协调行,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这家欧洲老牌投行在全球金融圈根深蒂固,适当的分一些好处,对于风行股票在发行时的全球认购自然大有裨益。
同时,作为独立股权咨询公司,罗斯柴尔德并不参与承销,但是以独立顾问身份为风行提供建议,担任风行和承销行的中间人,他们丰富的金融经验也可以帮助风行与承销商进行博弈……
双方的第一次博弈就出现在询价前的第一次初始定价时。
一般而言,投行在给上市公司定价时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为了给资产估值还是定价?如果是为了协助完成交易,保证IPO顺利进行,那么所有该做的就是确保不出现重大落差和失败。为了得到一家公司IPO的确切价格,大致有5个重要步骤:
一、使用定价指标和同类公司来估计投资者大致会为股票支付多少价格:这些定价指标形式多样,包括利润、包括帐面价值、营业收入以及其他公开上市的同类公司。
这个过程显然会有主观判断在其中,选择何种指标,与哪些公司相比较,如何控制差异等等。
比如,使用哪个估值方式(市盈率、市净率,EV / EBITDA,EV /销售额或EV /投资资本)?选择哪些同类公司(盛大、百度、线上广告,线上零售,线上服务、网络游戏等所有网络公司)?如何计算行业平均值(简单平均值、中位数、总合价值)?
对于风行的估值,投行都倾向于:基于连续的12个月数据,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额外增加了现金,减少了债务来获得估值。
二、测量需求:投行通过估计潜在投资者愿意为股票支付多少,测量需求来确定价格。如果投资者对于某个价格反应强烈,就提高价格,反应平平就会降低价格。
按照风行如今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投资者对风行股票的欢迎度很高,就可以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价格。
三、制造“宠儿”:投行们热衷的可不是得到合适的股价,而是偏离的价格。定价合适的IPO是,开盘日股票上升10-15%,减轻投行承购的责任,迅速地回报核心客户(愿意按照开盘价认购),同时,为媒体制造轰动话题,为发行者留有价格上涨的空间以便后续发行。这方面需要的是IR的能力,进行宣传和营销。
四、估值理论模型:投行们似乎认为他们必须把定价用一种估值理论模型来包装,也就是说,让他们给出的定价看起来像是固有估值的结果。于是,就有了DCF(Discounted Cash Flow现金流量折现方法),输入的数据总是扭曲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更改,直到获得想要的数字(根据前3步获得)。
设计该环节也是为了避免法律处罚,因为法庭似乎也认为此过程的合法清查也需要DCF估值。
五、再评估需求:尽管认为路演是为了帮助发行公司及其投行向投资者宣传销售,信息是双向传播的。投资者的观点和反应能够帮助投行重新定价开盘区间,直到上市看盘日,最终价格才会被确定,给投行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反复调整。
说白了,这一场定价游戏,核心还是来自评估投资者情绪和对股价的期待趋势。
风行2006年度的盈利为48亿人民币(6.15亿美元),2007年一季度的盈利达到了16亿人民币(2亿美元),如果按照纽交所平均的市盈率20倍来计算,风行的估值不过160亿美元,即使进行一些权数的增加,估值也在200亿-250亿左右。如果按照发行1亿ADS(1股/ADS)计算,投行给出的每股初始发行价为48美元。
但这个价格,林风并不认同!
要知道,前世时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市盈率可是达到了80倍!
在风行现在受到全球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下,依然以常规的市盈率去估算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风行的负债率极低,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又非常充裕。
要知道,即使不上市,现在风行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了!
所以林风坚持认为,风行的初始定价不应该低于4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估值320亿美元,这个价格才是比较合理的发行价格。
但投行则认为这个价格偏高了,这样的话每股发行价将达到80美元,很少有公司在这么高的价格上发行!
双方争执不下,林风态度非常坚决。
到最后,他甚至提出了如果低于这个价格,风行将暂停IPO的狠话……
最后,还是协调行罗斯柴尔德方提出了一个建议,进行一轮配股,将总股本由计划的4亿股变成8亿股,发行股份增加到2亿股,这样即使按照320亿美元的估值,发行价也在40美元左右。
投行其实也知道以风行如今的热度,比较合理的价格应该在300亿左右,只是从发行的角度考虑毕竟会有一定风险,所以才希望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进行第一轮的询价。
但林风的态度让他们明白,林风需要的是高价!高价!高价!
好吧,那试一试喽,一众投行的专业人士们耸耸肩。
他们并不知道,林风之所以在07年就要将风行上市,为的是要在08年金融危机前圈一大笔钱,所以他暂时不会去考虑长期和投资者的想法,而是尽可能的拿到高的价格!
反正无论定价高低,在金融危机中投资者都必然会遭受巨大损失,林风只希望能够拿到更多的现金,保证风行能够在之后的几年有充足的弹药进行发展。
最终,再次进行了一轮总股本的扩充之后,重新向SEC增补了招股书,在增补的招股书中,风行的第一轮的询价,发行定价为38美元!
br /> 风行的上市承销商最后确定为5家投行,分别为Goldman Sachs(高盛)、 JP Morgan Chase(JP摩根)、Credit Suisse(瑞信), Morgan Stanley(摩根斯丹利), Citigroup(花旗)。
其中高盛为主承销商。
这五家承销商的分工各有不同:
高盛、瑞信与大摩负责招股说明书的内容,然后就是负责监管上市后的禁售期(一般为上市后的90到180天)。
JP摩根主要负责估值与发行的结构(即老股与新股的比例等等)。
同时,高盛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担任股价稳定机构。也就是最坏的情况下首日不能跌破发行价(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选择权”,该机制可以稳定大盘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好的情况下如何稳步推高股价。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活,高盛也是整个华尔街交易方面的最大行家,这个工作非高盛莫属。
当然,作为主承销商,并且承担了重要的工作,高盛获得的佣金将会是其他投行的2倍!
除了这五家承销商之外,还设立了一家协调行,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这家欧洲老牌投行在全球金融圈根深蒂固,适当的分一些好处,对于风行股票在发行时的全球认购自然大有裨益。
同时,作为独立股权咨询公司,罗斯柴尔德并不参与承销,但是以独立顾问身份为风行提供建议,担任风行和承销行的中间人,他们丰富的金融经验也可以帮助风行与承销商进行博弈……
双方的第一次博弈就出现在询价前的第一次初始定价时。
一般而言,投行在给上市公司定价时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为了给资产估值还是定价?如果是为了协助完成交易,保证IPO顺利进行,那么所有该做的就是确保不出现重大落差和失败。为了得到一家公司IPO的确切价格,大致有5个重要步骤:
一、使用定价指标和同类公司来估计投资者大致会为股票支付多少价格:这些定价指标形式多样,包括利润、包括帐面价值、营业收入以及其他公开上市的同类公司。
这个过程显然会有主观判断在其中,选择何种指标,与哪些公司相比较,如何控制差异等等。
比如,使用哪个估值方式(市盈率、市净率,EV / EBITDA,EV /销售额或EV /投资资本)?选择哪些同类公司(盛大、百度、线上广告,线上零售,线上服务、网络游戏等所有网络公司)?如何计算行业平均值(简单平均值、中位数、总合价值)?
对于风行的估值,投行都倾向于:基于连续的12个月数据,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额外增加了现金,减少了债务来获得估值。
二、测量需求:投行通过估计潜在投资者愿意为股票支付多少,测量需求来确定价格。如果投资者对于某个价格反应强烈,就提高价格,反应平平就会降低价格。
按照风行如今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投资者对风行股票的欢迎度很高,就可以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价格。
三、制造“宠儿”:投行们热衷的可不是得到合适的股价,而是偏离的价格。定价合适的IPO是,开盘日股票上升10-15%,减轻投行承购的责任,迅速地回报核心客户(愿意按照开盘价认购),同时,为媒体制造轰动话题,为发行者留有价格上涨的空间以便后续发行。这方面需要的是IR的能力,进行宣传和营销。
四、估值理论模型:投行们似乎认为他们必须把定价用一种估值理论模型来包装,也就是说,让他们给出的定价看起来像是固有估值的结果。于是,就有了DCF(Discounted Cash Flow现金流量折现方法),输入的数据总是扭曲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更改,直到获得想要的数字(根据前3步获得)。
设计该环节也是为了避免法律处罚,因为法庭似乎也认为此过程的合法清查也需要DCF估值。
五、再评估需求:尽管认为路演是为了帮助发行公司及其投行向投资者宣传销售,信息是双向传播的。投资者的观点和反应能够帮助投行重新定价开盘区间,直到上市看盘日,最终价格才会被确定,给投行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反复调整。
说白了,这一场定价游戏,核心还是来自评估投资者情绪和对股价的期待趋势。
风行2006年度的盈利为48亿人民币(6.15亿美元),2007年一季度的盈利达到了16亿人民币(2亿美元),如果按照纽交所平均的市盈率20倍来计算,风行的估值不过160亿美元,即使进行一些权数的增加,估值也在200亿-250亿左右。如果按照发行1亿ADS(1股/ADS)计算,投行给出的每股初始发行价为48美元。
但这个价格,林风并不认同!
要知道,前世时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市盈率可是达到了80倍!
在风行现在受到全球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下,依然以常规的市盈率去估算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风行的负债率极低,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又非常充裕。
要知道,即使不上市,现在风行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了!
所以林风坚持认为,风行的初始定价不应该低于4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估值320亿美元,这个价格才是比较合理的发行价格。
但投行则认为这个价格偏高了,这样的话每股发行价将达到80美元,很少有公司在这么高的价格上发行!
双方争执不下,林风态度非常坚决。
到最后,他甚至提出了如果低于这个价格,风行将暂停IPO的狠话……
最后,还是协调行罗斯柴尔德方提出了一个建议,进行一轮配股,将总股本由计划的4亿股变成8亿股,发行股份增加到2亿股,这样即使按照320亿美元的估值,发行价也在40美元左右。
投行其实也知道以风行如今的热度,比较合理的价格应该在300亿左右,只是从发行的角度考虑毕竟会有一定风险,所以才希望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进行第一轮的询价。
但林风的态度让他们明白,林风需要的是高价!高价!高价!
好吧,那试一试喽,一众投行的专业人士们耸耸肩。
他们并不知道,林风之所以在07年就要将风行上市,为的是要在08年金融危机前圈一大笔钱,所以他暂时不会去考虑长期和投资者的想法,而是尽可能的拿到高的价格!
反正无论定价高低,在金融危机中投资者都必然会遭受巨大损失,林风只希望能够拿到更多的现金,保证风行能够在之后的几年有充足的弹药进行发展。
最终,再次进行了一轮总股本的扩充之后,重新向SEC增补了招股书,在增补的招股书中,风行的第一轮的询价,发行定价为3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