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北宋小文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诸事准备停妥,春耕前杜甫草堂便开始动工了。
这次杜甫居住的几间茅屋乃是由王家人出资修葺,当年韦庄复原的杜甫草堂遗址还在,选的地方很不错,张方平觉得暗合杜甫诗中之景,便没换地方,只让王家人在原址上修复。
桃树、绵竹、李树、梅花之类的,春天也正是移栽的好时节,几家人麻利地派人把花木种了下去。
唯一需要大兴土木的是杜甫祠,这是原本没有的,得从零开始建,还得为杜甫造像。估计到移栽的花木适应好浣花溪这边的水土,杜甫祠才能看到眉目!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张方平把事情安排下去便转去落实春耕之事。
巴蜀之地山很多,要不是前人修了都江堰,也成不了众人口中的“天府之国”。
正因如此,春耕才得好好落实下去,免得今年的收成出问题!
去年京东、京西的大旱一直延续到如今,那边的粮食缺口得靠其他地方补上,也不知会不会落到成都府头上,他们得早做准备。不管怎么样,总不能让自己任地上的百姓挨饿!
忙忙碌碌又到了盛夏,苏辂已经在成都府住了一年。
苏辂每日都跟着苏轼他们一起读书,接受两个大文豪的双倍熏陶,偶尔闲着没事也会应李绍他们的邀出去玩,认识认识成都府的年轻人们。
成都府离眉山近,比他爹的任地利州更适合发展为他们的后方根据地。
反正多认识几个人总没坏处。
随着暑意渐浓,苏轼一行人也到了返乡的时候。
他们祖籍眉州,乡试也得在眉州参加,还有两个多月就是乡试了,他们得回去准备准备。
苏辂自然没理由单独留下。
苏辂与张家小娘子依依惜别,让张家小娘子必须给他写信,过了年他还会再来的。
到时他可能会陪堂哥他们进京赴考。
苏辂本来打算去他爹那边看一看,可惜春天太多雨夏天太热,秋天太干燥冬天又太冷,没哪个季节适合走崎岖的山路。
李白他老人家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就不去挑战这终极难度了,还是跟堂哥他们去开封溜达一圈吧。
上回他们一家途经开封,只匆匆呆了几天就回眉山来了,这次他得好好赏玩一下开封的风光。
回到眉山,苏轼父子三个就得开始做考前准备。
这是精细活。
考生们得自己搞一本档案,把自己的籍贯履历家庭情况等等都写在上头。
这本小本本会跟着考生从乡试到省试。
有些信誉好的书铺会帮考生们包办这些事情的,他们有经验,不容易出错,收费也不高,主要是想着要是考生高中了,他们也可以沾沾对方的光!
苏洵不是头一回应试了,没有委托外头的书铺帮忙我,而是自己带着两个儿子糊应试名册。
苏辂在旁观察完全程,觉得长见识了。
苏洵见苏辂一脸好奇地凑在旁边,又随口给苏辂科普科举之事,说这应试名册得写明三代以内的家属情况,提防的是有人“移籍应试”。
原来大宋的乡试是把名额分配到各州去,各州名额不同,考试难易度和竞争者强弱也大不相同,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出了“科举移民”的情况!
如果本州考出头的希望渺茫,有的人会跑去竞争小的落后地区混个名额,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跑开封认门假亲戚、喊别人当爹,只为混个留在京城考试的资格。
毕竟开封府的录取率可是特别高的。
眼看这些钻空子的行为越来越常见,朝廷自然得着手堵漏洞... -->>
诸事准备停妥,春耕前杜甫草堂便开始动工了。
这次杜甫居住的几间茅屋乃是由王家人出资修葺,当年韦庄复原的杜甫草堂遗址还在,选的地方很不错,张方平觉得暗合杜甫诗中之景,便没换地方,只让王家人在原址上修复。
桃树、绵竹、李树、梅花之类的,春天也正是移栽的好时节,几家人麻利地派人把花木种了下去。
唯一需要大兴土木的是杜甫祠,这是原本没有的,得从零开始建,还得为杜甫造像。估计到移栽的花木适应好浣花溪这边的水土,杜甫祠才能看到眉目!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张方平把事情安排下去便转去落实春耕之事。
巴蜀之地山很多,要不是前人修了都江堰,也成不了众人口中的“天府之国”。
正因如此,春耕才得好好落实下去,免得今年的收成出问题!
去年京东、京西的大旱一直延续到如今,那边的粮食缺口得靠其他地方补上,也不知会不会落到成都府头上,他们得早做准备。不管怎么样,总不能让自己任地上的百姓挨饿!
忙忙碌碌又到了盛夏,苏辂已经在成都府住了一年。
苏辂每日都跟着苏轼他们一起读书,接受两个大文豪的双倍熏陶,偶尔闲着没事也会应李绍他们的邀出去玩,认识认识成都府的年轻人们。
成都府离眉山近,比他爹的任地利州更适合发展为他们的后方根据地。
反正多认识几个人总没坏处。
随着暑意渐浓,苏轼一行人也到了返乡的时候。
他们祖籍眉州,乡试也得在眉州参加,还有两个多月就是乡试了,他们得回去准备准备。
苏辂自然没理由单独留下。
苏辂与张家小娘子依依惜别,让张家小娘子必须给他写信,过了年他还会再来的。
到时他可能会陪堂哥他们进京赴考。
苏辂本来打算去他爹那边看一看,可惜春天太多雨夏天太热,秋天太干燥冬天又太冷,没哪个季节适合走崎岖的山路。
李白他老人家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就不去挑战这终极难度了,还是跟堂哥他们去开封溜达一圈吧。
上回他们一家途经开封,只匆匆呆了几天就回眉山来了,这次他得好好赏玩一下开封的风光。
回到眉山,苏轼父子三个就得开始做考前准备。
这是精细活。
考生们得自己搞一本档案,把自己的籍贯履历家庭情况等等都写在上头。
这本小本本会跟着考生从乡试到省试。
有些信誉好的书铺会帮考生们包办这些事情的,他们有经验,不容易出错,收费也不高,主要是想着要是考生高中了,他们也可以沾沾对方的光!
苏洵不是头一回应试了,没有委托外头的书铺帮忙我,而是自己带着两个儿子糊应试名册。
苏辂在旁观察完全程,觉得长见识了。
苏洵见苏辂一脸好奇地凑在旁边,又随口给苏辂科普科举之事,说这应试名册得写明三代以内的家属情况,提防的是有人“移籍应试”。
原来大宋的乡试是把名额分配到各州去,各州名额不同,考试难易度和竞争者强弱也大不相同,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出了“科举移民”的情况!
如果本州考出头的希望渺茫,有的人会跑去竞争小的落后地区混个名额,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跑开封认门假亲戚、喊别人当爹,只为混个留在京城考试的资格。
毕竟开封府的录取率可是特别高的。
眼看这些钻空子的行为越来越常见,朝廷自然得着手堵漏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