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1章 鲁国三桓 (2/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桀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知道还以为是基佬呢!
不过,在这个战国乱世,两个大男人搂搂抱抱算什么,抵足而眠才是最为真挚的!
说到底,这是宋君偃在给姬仇一个面子,一个暗示。
“宋君啊,直到此时寡人才知道你宋国变法之时的困难呐,感同身受。”姬仇感慨万千地道。
子偃笑着道:“你鲁国要改革比我宋国更难,三桓的权柄太甚了,在你鲁国乃至于天下列国,大家只知道鲁国有三桓而不知道有公室,亦不知道有你鲁公的存在。不外乎三桓尊而公室卑矣!你们鲁国也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非变不可地步了。”
“有宋君你的这席话,寡人的心里不胜欣慰啊。”
鲁国的三桓是怎么形成的呢?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之所以叫东周,就是因为天子都城搬到了洛阳,原来不是天子都城在西方的镐京,所以那时叫西周。
后来的西东汉、南北宋等等称谓,也都是随都城方位变化而来的。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初的鲁国,第一个执政者是鲁隐公,因他是庶出(即是说,他的母亲不是鲁国国君的正夫人),只是代未成年的嫡子暂时执政,可惜后来弟弟鲁桓公执政后,因听信小人谗言,竟枉杀了贤能的兄长。
桓公也没得到好下场,妻子文姜与哥哥齐襄公私通,桓公只是表示了一下不满,就被齐襄公唆使手下将他害死,魂飘异乡,身归故国,也是很凄凉的。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其中庆父、叔牙是庶出。
庆父在四兄弟中其实年龄最大,但在嫡子面前要装样子表示自己谦逊,故称仲;在庶出中又属长兄,应称孟(庶长称孟,嫡长称伯),所以他的后代有孟孙和仲孙两种称呼。
鲁国的国姓和周天子是一样的,就是“姬”;庆父这一支发展出来的氏,就有孟和仲两种,秦以后姓氏不分,就是今天的孟姓和仲姓了。
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是庆父的后裔。叔牙的后代称叔孙氏,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叔孙豹了,儒家“三不朽”之说就出自他的口中。
桓公嫡子姬同继位,为鲁庄公。
国君是永远只有一个姓的,就是他的国姓;国君是宗主,其他兄弟是小宗,是“孽子”,就像一棵植物,主干之外尚有分枝,为了便于区分,就发展出来“氏”。
所以氏是相对于姓而言的,标明着其小宗的身份。
当时平民无所谓姓氏,只有一个名字,做陶器的叫陶某,做木工的叫匠某《庄子徐无鬼》里面有个会使大斧子的匠石,还记得吧?就是叫石的一个木匠。所以职业也是后来姓氏的一个来源。
姬同之外其他三子当时还不称“三桓”,要到下一辈以后,相对于鲁庄公的后裔,表明来处不同,才有了三桓之说,意为同出于鲁桓公。
三桓是公室之外的政治力量,一直致力于与公室争夺权柄,相互之间也争斗不息,直到最后季氏胜出。
季氏是季友的后代,《论语》里面有一则《季氏将伐颛臾》就是说的孔子时代的那一个季氏。
从季文子掌权到最后季氏为家臣阳虎所架空,这个过程差不多与春秋时期的鲁国史相始终。阳虎据说与孔子长得很像,可见不能以貌取人,坏人有时候也会长个圣人样子呢!
据史载,“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当礼崩乐坏,上下颠倒,悲剧其实都是一样的内容:上面天子无颜,中间诸侯失位,下面大夫辱于家臣。权倾一时的季氏,也许根本想不到最后这个结局。
两个国君见面,便相当于两国会盟了。
宋君偃说道:“鲁公一路鞍马劳顿,必是极累了吧?寡人已经命人在宫中备好美酒佳肴,还请鲁公与寡人携众大臣一道入宫,稍事休息之后,夜宴沙丘宫啊。”
“宋君美意,不敢推辞。”这正迎合了姬仇的心思,他当然不会推辞啦。
,不知道还以为是基佬呢!
不过,在这个战国乱世,两个大男人搂搂抱抱算什么,抵足而眠才是最为真挚的!
说到底,这是宋君偃在给姬仇一个面子,一个暗示。
“宋君啊,直到此时寡人才知道你宋国变法之时的困难呐,感同身受。”姬仇感慨万千地道。
子偃笑着道:“你鲁国要改革比我宋国更难,三桓的权柄太甚了,在你鲁国乃至于天下列国,大家只知道鲁国有三桓而不知道有公室,亦不知道有你鲁公的存在。不外乎三桓尊而公室卑矣!你们鲁国也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非变不可地步了。”
“有宋君你的这席话,寡人的心里不胜欣慰啊。”
鲁国的三桓是怎么形成的呢?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之所以叫东周,就是因为天子都城搬到了洛阳,原来不是天子都城在西方的镐京,所以那时叫西周。
后来的西东汉、南北宋等等称谓,也都是随都城方位变化而来的。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初的鲁国,第一个执政者是鲁隐公,因他是庶出(即是说,他的母亲不是鲁国国君的正夫人),只是代未成年的嫡子暂时执政,可惜后来弟弟鲁桓公执政后,因听信小人谗言,竟枉杀了贤能的兄长。
桓公也没得到好下场,妻子文姜与哥哥齐襄公私通,桓公只是表示了一下不满,就被齐襄公唆使手下将他害死,魂飘异乡,身归故国,也是很凄凉的。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其中庆父、叔牙是庶出。
庆父在四兄弟中其实年龄最大,但在嫡子面前要装样子表示自己谦逊,故称仲;在庶出中又属长兄,应称孟(庶长称孟,嫡长称伯),所以他的后代有孟孙和仲孙两种称呼。
鲁国的国姓和周天子是一样的,就是“姬”;庆父这一支发展出来的氏,就有孟和仲两种,秦以后姓氏不分,就是今天的孟姓和仲姓了。
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是庆父的后裔。叔牙的后代称叔孙氏,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叔孙豹了,儒家“三不朽”之说就出自他的口中。
桓公嫡子姬同继位,为鲁庄公。
国君是永远只有一个姓的,就是他的国姓;国君是宗主,其他兄弟是小宗,是“孽子”,就像一棵植物,主干之外尚有分枝,为了便于区分,就发展出来“氏”。
所以氏是相对于姓而言的,标明着其小宗的身份。
当时平民无所谓姓氏,只有一个名字,做陶器的叫陶某,做木工的叫匠某《庄子徐无鬼》里面有个会使大斧子的匠石,还记得吧?就是叫石的一个木匠。所以职业也是后来姓氏的一个来源。
姬同之外其他三子当时还不称“三桓”,要到下一辈以后,相对于鲁庄公的后裔,表明来处不同,才有了三桓之说,意为同出于鲁桓公。
三桓是公室之外的政治力量,一直致力于与公室争夺权柄,相互之间也争斗不息,直到最后季氏胜出。
季氏是季友的后代,《论语》里面有一则《季氏将伐颛臾》就是说的孔子时代的那一个季氏。
从季文子掌权到最后季氏为家臣阳虎所架空,这个过程差不多与春秋时期的鲁国史相始终。阳虎据说与孔子长得很像,可见不能以貌取人,坏人有时候也会长个圣人样子呢!
据史载,“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当礼崩乐坏,上下颠倒,悲剧其实都是一样的内容:上面天子无颜,中间诸侯失位,下面大夫辱于家臣。权倾一时的季氏,也许根本想不到最后这个结局。
两个国君见面,便相当于两国会盟了。
宋君偃说道:“鲁公一路鞍马劳顿,必是极累了吧?寡人已经命人在宫中备好美酒佳肴,还请鲁公与寡人携众大臣一道入宫,稍事休息之后,夜宴沙丘宫啊。”
“宋君美意,不敢推辞。”这正迎合了姬仇的心思,他当然不会推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