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镇魂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林甫以年老多病、力有不逮为由,上表请求解除朔方节度使之职,皇帝立刻就准了。不过李林甫举荐接替自己的朔方留后李元纮皇帝却没有受纳。批复是:李元纮失胡心,致李献忠叛逃,难辞其咎,不宜领朔方节度,以免诸胡愤怨。
李林甫自那日与子李岫游园,心中郁结有所纾解,病情倒渐渐好转,歇了几日,能出来行走了。见皇帝驳回了他的表请,急忙又重拟了一份表书,举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兼领朔方。
安思顺河西节度使之职曾险些被高仙芝取代,他让下属诸胡割耳血谏才保住自己职位。李林甫当时曾帮他说过两句话,因而安思顺感怀在心。
皇帝驳回李元纮,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朔方到底是给东边的安禄山,还是给西边的哥舒翰。哥舒翰与安禄山素来不协,他二人一东一西,中间隔着朔方,本也相安无事。一旦朔方被其中一人得到,这种势力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但不给他们吧,又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朔方这样的地方,北面是突厥的诸胡部落,混乱复杂,东西各有安禄山和哥舒翰两个藩镇大吏。处理得好,四方平和,以一制全;处理得不好,就一团乱糟。也只有李林甫这老狐狸能摆得平,他一退下,还有谁能顶上?
李林甫也不愿意这两人中任何一个取得朔方。安禄山表面对李林甫是恭恭敬敬,但是他兵力强盛,野心勃勃,李林甫对他也有所忌惮,所以先前一直笼络北方诸胡加以牵制;而哥舒翰原是王忠嗣的部下,王忠嗣被贬,李林甫是罪魁祸,哥舒翰对他颇有微词,而且最近听说哥舒翰和杨昭陈希烈二人往来密切,李林甫是决计不能让他再坐大的。
安思顺此人比起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将兵之才明显要低一等,但他不失为调谐哥舒翰、安禄山的一个很好的缓冲。安思顺与哥舒翰有隙,也曾进言安禄山有反心而使安禄山对其生恨,让他夹在中间,两不相帮,也不失为缓和之计。而且安思顺曾担任过朔方节度,对朔方也比较熟悉。皇帝思量一阵,便准了。
李林甫深感自己抱病这段时日朝局越来越脱离他的掌控,杨陈二人得志更让他倍感危机重重。好不容易能下床走动了,就坚持要上朝。谁知轿子走到宫门口被高力士挡了回来,说陛下念在右相年迈体弱,大病初愈,特恩准一月内不必上朝,好生歇息将养。
不久罢免李林甫、任命安思顺的制书下来,李林甫借口进宫谢恩,请求再见皇帝。这次皇帝又未准许,高力士还不冷不热地刺了他几句。这样一拖再拖,皇帝总也不肯见他,李林甫竟接连两月多不曾见到皇帝的面了。
李林甫越想越不对劲。以往他抱病在床,皇帝三天两头赏赐他各种珍贵药材补品,不绝于路,还曾特许太医前来为他诊治;如今他病有好转,却一反以往宠遇,连见他一面都不肯。于是使人查探,才知道又是杨昭搞的鬼。王鉷一案已经了解,他却仍然追究不休,又逢李献忠叛逃,便密奏右相李林甫与王鉷兄弟、李献忠都有私交,哥舒翰陈希烈从而证之。皇帝虽然不信李林甫和这些人有私交就会有什么逆思,但是也不由地对李林甫疏远了。又有术士进谗言,说李林甫年纪与皇帝相若,身染恶疾,皇帝见他会沾染晦气,因此连面也不许李林甫见了。
李林甫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憋了一口气,病情又有所恶化。原本皇帝只让他在家休息一月,一月之后他却下不了病榻,还是没法见皇帝。
而另一边,杨昭正值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皇帝疏远李林甫,李林甫自己的身体又不争气,杨昭虽不是宰相,权势却胜过左相陈希烈,再加上内有贵妃相助,上有皇帝隆宠,可谓贵震天下。杨昭与右相不协,朝臣早有察觉,到李献忠一事才确认他二人真是为仇为敌了。李林甫原有亲党无数,这时候看情势不妙,也纷纷见风转舵脱离李林甫,有些自命中立,有些索性直接投奔杨昭去了。
六月,剑南留后李宓遣使入朝献捷。剑南节度使杨昭上奏,说吐蕃兵六十万增援南诏,在云南与剑南军邂逅,剑南军大败之,并攻下了隰州等三城,俘敌六千三百名。因为道路遥远,仅挑选其中年青力壮的一千多名俘虏以及兵败投降的酋长献给朝廷。
云南距京师千里之遥,蜀道难行,谁也不知道那边战况如何,一千多名俘虏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杨昭这么说,谁也不敢质疑,纷纷附会其言上表祝贺。皇帝当然是喜笑颜开,重加赏赐,愈信任杨昭。
早在李林甫当政时,皇帝就自恃天下承平,无复可忧,政事几乎全都托给李林甫,自己深居禁中纵情声色。杨昭本就善于揣摩迎合皇帝心意,内有贵妃提点帮助,总能想皇帝之所想,令皇帝对他十分满意。时皇帝春秋已高,年近古稀精力不济,每旬例行的朝参常常匆忙结束。杨昭就提前私下将需要处理的政事全都议好,朝上只向皇帝报备,皇帝根本不需费神,更以为他精明强干是栋梁之材,朝政几乎都交由他来处理。杨昭同时身兼三十余使,势力遍布朝中各个角落。
莲静觉得自己兼任太仆少卿和监察御史,又为李林甫办事,就有些分身乏术了;一人兼三十多个职务,又都是大权在握的重职,他真能忙得过来么?
她望着数丈之外百官列的杨昭,他满脸堆笑,远看去神采飞扬。她已有三四个月不曾近见他,刚看了一眼,他就好似侧里也长着眼睛,把目光投向她,一面就向这边走来。从她身边经过时,突然说了一声:“陛下——”
莲静本是低着头不看他,听他喊陛下,以为皇帝到了,不由翘去看。这么一闪神的功夫,杨昭就转了身,在她身边站定,转过脸来冲她笑了一笑:“——怎么还没来。”
莲静懊恼地抬头看他,蓦然现他和几个月之前相比有了一点变化,眼角出现了细密的纹路,一笑起来,就像刀刻似的掩也掩不住。那凤目的尾梢本是飞扬跋扈地向上斜掠而起,如今却显出了倦意,眼下透出淡淡的青黑色。他今年好像有……三十七了?
“岁月不饶人。”他好像知道她的心思似的,突然开口,“吉少卿看我是不是老了很多?哪像少卿,虽然劳心劳力,这些年来还是一点都没变化。”他转盯着莲静面庞细瞧,眼光在他脸上一圈一圈地打转,看得莲静浑身不自如起来。
杨昭自顾自地说着:“我记得初见你时,看来就比你实际的年龄小,二十刚出头的模样;而今又过七年,竟然还是没有变样。吉少卿,你实话实说,是不是有什么养生秘方能使青春永驻?也说来让我学学呀。”
莲静瞥他一眼:“怎么大夫很怕老么?”
“我不怕老,我只是怕……比你老这么多。”杨昭轻道,莲静正闻言忐忑,他又笑了出来,“原本以我的年纪样貌,群臣中也找不出几个比我年轻的,还小小得意了一回。但是吉少卿你一出来,可不立刻就把我给比下去了。我明明只大你六岁,看起来却像相差十多岁似的,亏我还一向自负相貌不差。吉少卿,你说我这心里头能安稳么?”
莲静道:“大夫是太操劳了。”
杨昭道:“我也不想如此,可是没有办法。王鉷现在不在了,我一个人要忙以前两个人的事,真是焦头烂额。”
莲静听他说起王鉷,心中微恼,道:“大夫如此不甘不愿,难道是谁逼你的?”
他侧过身来,声音近在耳边:“你说,是谁逼的?”
她明知该气他得了便宜还卖乖,心下却莫名地虚慌,只别过脸去,看着远处渐近的皇帝仪仗銮舆,轻声道:“陛下到了。”
他淡淡地瞅她一眼,站直身子,出列上前去迎接。
天宝八年二月时皇帝就参观过一次左藏库,盛赞杨昭富国有术,逾制赐其三品紫衣金鱼。如今他身为御史大夫,名正言顺的正三品大员,一身簇新的紫色官服,腰间鱼袋金光闪闪,无不昭示着他在朝中无与伦比的权势地位。
莲静垂目看着他腰间的金鱼袋,不期然被旁边一块玉佩吸引住视线。那是一块质地上乘的羊脂白玉,晶莹通透,不见一丝杂色,只是形状有些奇怪。一般的佩玉都是琢成环状,好穿丝线;或者雕出鱼纹水纹,以求吉祥。杨昭腰里缀的那枚玉佩却是半圆的形状,平口朝上,圆弧朝下,如同一只碗的侧影,还有些不圆润的凸角。但实在隔得远,看不见上头的花纹,不知是何造型。
这时皇帝突然指着一间库房的屋顶诧异地问:“杨卿,那是什么?为何与别处不同?”
&n... -->>
李林甫以年老多病、力有不逮为由,上表请求解除朔方节度使之职,皇帝立刻就准了。不过李林甫举荐接替自己的朔方留后李元纮皇帝却没有受纳。批复是:李元纮失胡心,致李献忠叛逃,难辞其咎,不宜领朔方节度,以免诸胡愤怨。
李林甫自那日与子李岫游园,心中郁结有所纾解,病情倒渐渐好转,歇了几日,能出来行走了。见皇帝驳回了他的表请,急忙又重拟了一份表书,举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兼领朔方。
安思顺河西节度使之职曾险些被高仙芝取代,他让下属诸胡割耳血谏才保住自己职位。李林甫当时曾帮他说过两句话,因而安思顺感怀在心。
皇帝驳回李元纮,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朔方到底是给东边的安禄山,还是给西边的哥舒翰。哥舒翰与安禄山素来不协,他二人一东一西,中间隔着朔方,本也相安无事。一旦朔方被其中一人得到,这种势力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但不给他们吧,又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朔方这样的地方,北面是突厥的诸胡部落,混乱复杂,东西各有安禄山和哥舒翰两个藩镇大吏。处理得好,四方平和,以一制全;处理得不好,就一团乱糟。也只有李林甫这老狐狸能摆得平,他一退下,还有谁能顶上?
李林甫也不愿意这两人中任何一个取得朔方。安禄山表面对李林甫是恭恭敬敬,但是他兵力强盛,野心勃勃,李林甫对他也有所忌惮,所以先前一直笼络北方诸胡加以牵制;而哥舒翰原是王忠嗣的部下,王忠嗣被贬,李林甫是罪魁祸,哥舒翰对他颇有微词,而且最近听说哥舒翰和杨昭陈希烈二人往来密切,李林甫是决计不能让他再坐大的。
安思顺此人比起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将兵之才明显要低一等,但他不失为调谐哥舒翰、安禄山的一个很好的缓冲。安思顺与哥舒翰有隙,也曾进言安禄山有反心而使安禄山对其生恨,让他夹在中间,两不相帮,也不失为缓和之计。而且安思顺曾担任过朔方节度,对朔方也比较熟悉。皇帝思量一阵,便准了。
李林甫深感自己抱病这段时日朝局越来越脱离他的掌控,杨陈二人得志更让他倍感危机重重。好不容易能下床走动了,就坚持要上朝。谁知轿子走到宫门口被高力士挡了回来,说陛下念在右相年迈体弱,大病初愈,特恩准一月内不必上朝,好生歇息将养。
不久罢免李林甫、任命安思顺的制书下来,李林甫借口进宫谢恩,请求再见皇帝。这次皇帝又未准许,高力士还不冷不热地刺了他几句。这样一拖再拖,皇帝总也不肯见他,李林甫竟接连两月多不曾见到皇帝的面了。
李林甫越想越不对劲。以往他抱病在床,皇帝三天两头赏赐他各种珍贵药材补品,不绝于路,还曾特许太医前来为他诊治;如今他病有好转,却一反以往宠遇,连见他一面都不肯。于是使人查探,才知道又是杨昭搞的鬼。王鉷一案已经了解,他却仍然追究不休,又逢李献忠叛逃,便密奏右相李林甫与王鉷兄弟、李献忠都有私交,哥舒翰陈希烈从而证之。皇帝虽然不信李林甫和这些人有私交就会有什么逆思,但是也不由地对李林甫疏远了。又有术士进谗言,说李林甫年纪与皇帝相若,身染恶疾,皇帝见他会沾染晦气,因此连面也不许李林甫见了。
李林甫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憋了一口气,病情又有所恶化。原本皇帝只让他在家休息一月,一月之后他却下不了病榻,还是没法见皇帝。
而另一边,杨昭正值春风得意,如日中天。皇帝疏远李林甫,李林甫自己的身体又不争气,杨昭虽不是宰相,权势却胜过左相陈希烈,再加上内有贵妃相助,上有皇帝隆宠,可谓贵震天下。杨昭与右相不协,朝臣早有察觉,到李献忠一事才确认他二人真是为仇为敌了。李林甫原有亲党无数,这时候看情势不妙,也纷纷见风转舵脱离李林甫,有些自命中立,有些索性直接投奔杨昭去了。
六月,剑南留后李宓遣使入朝献捷。剑南节度使杨昭上奏,说吐蕃兵六十万增援南诏,在云南与剑南军邂逅,剑南军大败之,并攻下了隰州等三城,俘敌六千三百名。因为道路遥远,仅挑选其中年青力壮的一千多名俘虏以及兵败投降的酋长献给朝廷。
云南距京师千里之遥,蜀道难行,谁也不知道那边战况如何,一千多名俘虏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杨昭这么说,谁也不敢质疑,纷纷附会其言上表祝贺。皇帝当然是喜笑颜开,重加赏赐,愈信任杨昭。
早在李林甫当政时,皇帝就自恃天下承平,无复可忧,政事几乎全都托给李林甫,自己深居禁中纵情声色。杨昭本就善于揣摩迎合皇帝心意,内有贵妃提点帮助,总能想皇帝之所想,令皇帝对他十分满意。时皇帝春秋已高,年近古稀精力不济,每旬例行的朝参常常匆忙结束。杨昭就提前私下将需要处理的政事全都议好,朝上只向皇帝报备,皇帝根本不需费神,更以为他精明强干是栋梁之材,朝政几乎都交由他来处理。杨昭同时身兼三十余使,势力遍布朝中各个角落。
莲静觉得自己兼任太仆少卿和监察御史,又为李林甫办事,就有些分身乏术了;一人兼三十多个职务,又都是大权在握的重职,他真能忙得过来么?
她望着数丈之外百官列的杨昭,他满脸堆笑,远看去神采飞扬。她已有三四个月不曾近见他,刚看了一眼,他就好似侧里也长着眼睛,把目光投向她,一面就向这边走来。从她身边经过时,突然说了一声:“陛下——”
莲静本是低着头不看他,听他喊陛下,以为皇帝到了,不由翘去看。这么一闪神的功夫,杨昭就转了身,在她身边站定,转过脸来冲她笑了一笑:“——怎么还没来。”
莲静懊恼地抬头看他,蓦然现他和几个月之前相比有了一点变化,眼角出现了细密的纹路,一笑起来,就像刀刻似的掩也掩不住。那凤目的尾梢本是飞扬跋扈地向上斜掠而起,如今却显出了倦意,眼下透出淡淡的青黑色。他今年好像有……三十七了?
“岁月不饶人。”他好像知道她的心思似的,突然开口,“吉少卿看我是不是老了很多?哪像少卿,虽然劳心劳力,这些年来还是一点都没变化。”他转盯着莲静面庞细瞧,眼光在他脸上一圈一圈地打转,看得莲静浑身不自如起来。
杨昭自顾自地说着:“我记得初见你时,看来就比你实际的年龄小,二十刚出头的模样;而今又过七年,竟然还是没有变样。吉少卿,你实话实说,是不是有什么养生秘方能使青春永驻?也说来让我学学呀。”
莲静瞥他一眼:“怎么大夫很怕老么?”
“我不怕老,我只是怕……比你老这么多。”杨昭轻道,莲静正闻言忐忑,他又笑了出来,“原本以我的年纪样貌,群臣中也找不出几个比我年轻的,还小小得意了一回。但是吉少卿你一出来,可不立刻就把我给比下去了。我明明只大你六岁,看起来却像相差十多岁似的,亏我还一向自负相貌不差。吉少卿,你说我这心里头能安稳么?”
莲静道:“大夫是太操劳了。”
杨昭道:“我也不想如此,可是没有办法。王鉷现在不在了,我一个人要忙以前两个人的事,真是焦头烂额。”
莲静听他说起王鉷,心中微恼,道:“大夫如此不甘不愿,难道是谁逼你的?”
他侧过身来,声音近在耳边:“你说,是谁逼的?”
她明知该气他得了便宜还卖乖,心下却莫名地虚慌,只别过脸去,看着远处渐近的皇帝仪仗銮舆,轻声道:“陛下到了。”
他淡淡地瞅她一眼,站直身子,出列上前去迎接。
天宝八年二月时皇帝就参观过一次左藏库,盛赞杨昭富国有术,逾制赐其三品紫衣金鱼。如今他身为御史大夫,名正言顺的正三品大员,一身簇新的紫色官服,腰间鱼袋金光闪闪,无不昭示着他在朝中无与伦比的权势地位。
莲静垂目看着他腰间的金鱼袋,不期然被旁边一块玉佩吸引住视线。那是一块质地上乘的羊脂白玉,晶莹通透,不见一丝杂色,只是形状有些奇怪。一般的佩玉都是琢成环状,好穿丝线;或者雕出鱼纹水纹,以求吉祥。杨昭腰里缀的那枚玉佩却是半圆的形状,平口朝上,圆弧朝下,如同一只碗的侧影,还有些不圆润的凸角。但实在隔得远,看不见上头的花纹,不知是何造型。
这时皇帝突然指着一间库房的屋顶诧异地问:“杨卿,那是什么?为何与别处不同?”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