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悍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推恩必然会带来收权,收权也必然会带来人事变动,赵王胜五年冬天到六年春天这一段时间内,赵国的政治结构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说起来自古变革从来没有不伴随着血腥的,至少也得有激烈的斗争,总少不了几颗人头落地,比如商鞅变法的时候每天都要砍好几百颗脑袋,后来实在不够凑数的了,干脆连商鞅自己的脑袋也算了进去;与此相同的自然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没什么必要细述。再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但新旧党之争依然让数不清的人命丧岭南烟瘴之地,最后还活生生的覆灭了一个王朝。
古古今今的教训很多,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律,赵胜也没指望自己假借继承赵武灵王遗志的变革能从这条“定律绳索”上脱出身来,只不过他很幸运,掉脑袋以血相洗的事已经在全面推开变革之前进行过了,虽然同样掉了无数脑袋,但先掉总比后掉好,至少如今围绕在赵胜身边实掌庶务大权的人都已经是铁杆的变法派了。
既然大家都已经是一派,心往一处想了,那么人事变动似乎有些不合常情,至少是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赵胜并不这样认为,他看得见庶务长官们之外的三公六卿那些老资格、守旧派对朝廷的影响力,虽然他们在强权君王的压制之下无法插手庶务,但万一哪天当真憋急了吼上那么一嗓子或者抬抬手、动动脚,造成的影响却是不会太小的。
这方面的事必须要改,必须彻底消除他们的影响。可是在先秦这个依然开化不足的时代,虽然孔老夫子早已经替世人说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世俗调侃,已经表明此时的华夏早已不再像西方人那样惟鬼神论,但同时也说明华夏人依然还是对鬼神颇为敬畏的。
那么与此相应的,以宗室为主要力量的三公六卿这些超脱庶务的大人在很大程度上所代表的恰恰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不想信却又不敢不信,到最后只得妥协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鬼神思想,而正是因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这些超越庶务的行政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王权的,而且在民间也具有很大的市场,要想轻而易举的将他们拿下根本连想都别想。
这么多年了,赵胜早已学会在妥协中前进,这一次同样是如此,既然来硬的不符合成本概算,那么不妨来软的,反正两千年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不用也是白瞎,用在这上头又有何妨?
谋定而后动是赵胜一向的行事原则,既然想清楚了,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具体去做。
首先,既然不能硬摔,那么不妨先捧一捧为好,所以在宗室亲贵们五味杂陈的接收了推恩令之后,赵胜先是大肆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借题发挥明诏强调宗族宗法的重要性,并将学宫祭酒荀况正式提升为上卿,任命他为礼教署大司成,督导凭借钱庄资源已经在赵国境内逐渐推开的平民教育,并强调不论是何种程度的教育还是何种门类的教育,都必须将宗学礼法以及孔子家国天下思想、墨子“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的兼爱思想作为必学必过的科目。
发展教育与宗室贵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三公六卿之位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琢磨就能发现这根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三公六卿也好,宗室贵族也好,他们之所以能掌握超越庶务的权力,根源就在于他们是统治赵国的这个家族中的一份子,只有自觉维护这个家族维护这个国家才能保证他们长久的权力和利益,虽然人上一百各有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有这个觉悟,但这一思想却是公开的主流,每一个人自小都会被父母和师傅们有意无意地往这方面引导,以致形成潜意识里的思想。
宗室贵族们是这样,普通的家族同样是这样,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交集形成一张关系复杂、无法拆分,别人既是我、我既是别人的大网,这才是一个国家得以拧成一股绳的根本原因所在。
赵胜宗学礼法、家国天下思想教育的原因正在于此,他要想让所有赵国人团结起来,必须通过灌输这种思想才能做到。事实上赵胜这样做也并非违心而为,如果前世时他只是生活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思想大碰撞,整个社会都处于迷茫期的时代,那么他或许会觉着什么“礼”、什么“宗”完全是扯淡,完全是束缚个性的有毒物质,但他很幸运的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纪,并且亲眼见证了恐怖天灾之下的中外对比以及其余种种,这就让他不免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再也没有了对某种思想的盲从,对某种社会架构的向往,同时也让他真正看明白了秦国商鞅变法为什么能使国家强盛,却不能让国家长存的原因所在。
出于本心方能成事,反之就算骗得了自己也骗不了别人。于是这场本来另有目的却事实上符合赵国人想法的治学大政普一推开便得到了交口称赞、群情景从,宗室贵族们更是合不拢嘴了。
大家都高兴了,但紧接着赵胜又推出了其次——敬天而不畏天。什么叫敬天而不畏天呢?明诏洋洋洒洒举了许多例子,什么大水倾世,禹王相治;十九年得退水而存兆民等等等等。整篇明诏就像讲故事一样,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句话,只要尊崇道德,老天爷就灭不了我们。
这些话很符合大家的想法,好像赵胜发这些明诏就是为了劝善似的,还有谁会不点头?于是接下来又到了再次——为敬天而不畏天计,为宗法礼制巩固人心道德计,为家国长盛不衰计……准备调整朝廷各司职权,亦即新政。
人心都是思安而不愿变的,但当所有人在一道道明诏推波助乱下已经形成了赵胜要在强国的同时维护传统秩序的潜意识之后,抵触却是少之又少,大家没有了心理负担,全都在饶有兴致的看着赵胜准备弄出什么幺蛾子。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中,被后世称为“六合天下第一政”的赵胜新政终于在六年春社之前的几天里隆重推出了。
赵王胜六年春正月二十九,朝廷明诏调整规范各官各司职权,除昔日已有司士(吏)、司徒(户)、司马(兵)、司寇(刑)、司空(工)五署之外,另以六卿之太祝署划归庶务,改称司礼(礼),以此形成六司之制,并分立左右相邦,左相邦分管司士、司寇、司礼三署、右相邦分管司徒、司马、司空三署,以此达到分权目的。同时定职左右相邦为上卿,六司命及佐官为亚卿。
正月三十再次明诏,合并掌管教育的学宫、官学为“学司”,改掌管典籍制度的六卿太宰署为“典司”,一并置于司礼署管辖;改管理宗室贵族牒谱的太宗署为“宗司”,置于司士署管辖。新设三司及六署原下属司职官定为下卿,因原学宫祭酒、太宰公、太宗公俱为上卿,故保留其上卿位,除祭酒荀况以司礼佐贰官职兼任“学司命”,越制享上卿位,今后除职,继任者以司礼佐贰兼任“学司命”为定制之外,原太宰与太宗皆调任新设官署任职,其司命之职由原佐贰代任。
二月初一日续发明诏,在庶务六司之外另设司卿署,司命为上卿,与左右丞相平级直归君王管辖,将原六卿之中掌管祭祀的太祝署改为“司祭”,掌管史书记载的太史署改为“司史”,掌管占筮卜卦的太卜署改为“司卦”,掌管观察天象已定四时的太士署为“司运”,并称四卿,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因四司原长官为上卿,除将原太宰、太宗调任正副司卿以外,四卿皆已原任为上卿,待去职后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
这一系列变动看似眼花缭乱,其实还是赵胜一向抱定的温水煮青蛙之法,虽然降低了六卿署的地位和... -->>
推恩必然会带来收权,收权也必然会带来人事变动,赵王胜五年冬天到六年春天这一段时间内,赵国的政治结构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说起来自古变革从来没有不伴随着血腥的,至少也得有激烈的斗争,总少不了几颗人头落地,比如商鞅变法的时候每天都要砍好几百颗脑袋,后来实在不够凑数的了,干脆连商鞅自己的脑袋也算了进去;与此相同的自然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没什么必要细述。再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但新旧党之争依然让数不清的人命丧岭南烟瘴之地,最后还活生生的覆灭了一个王朝。
古古今今的教训很多,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律,赵胜也没指望自己假借继承赵武灵王遗志的变革能从这条“定律绳索”上脱出身来,只不过他很幸运,掉脑袋以血相洗的事已经在全面推开变革之前进行过了,虽然同样掉了无数脑袋,但先掉总比后掉好,至少如今围绕在赵胜身边实掌庶务大权的人都已经是铁杆的变法派了。
既然大家都已经是一派,心往一处想了,那么人事变动似乎有些不合常情,至少是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赵胜并不这样认为,他看得见庶务长官们之外的三公六卿那些老资格、守旧派对朝廷的影响力,虽然他们在强权君王的压制之下无法插手庶务,但万一哪天当真憋急了吼上那么一嗓子或者抬抬手、动动脚,造成的影响却是不会太小的。
这方面的事必须要改,必须彻底消除他们的影响。可是在先秦这个依然开化不足的时代,虽然孔老夫子早已经替世人说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世俗调侃,已经表明此时的华夏早已不再像西方人那样惟鬼神论,但同时也说明华夏人依然还是对鬼神颇为敬畏的。
那么与此相应的,以宗室为主要力量的三公六卿这些超脱庶务的大人在很大程度上所代表的恰恰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不想信却又不敢不信,到最后只得妥协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鬼神思想,而正是因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这些超越庶务的行政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王权的,而且在民间也具有很大的市场,要想轻而易举的将他们拿下根本连想都别想。
这么多年了,赵胜早已学会在妥协中前进,这一次同样是如此,既然来硬的不符合成本概算,那么不妨来软的,反正两千年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不用也是白瞎,用在这上头又有何妨?
谋定而后动是赵胜一向的行事原则,既然想清楚了,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具体去做。
首先,既然不能硬摔,那么不妨先捧一捧为好,所以在宗室亲贵们五味杂陈的接收了推恩令之后,赵胜先是大肆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借题发挥明诏强调宗族宗法的重要性,并将学宫祭酒荀况正式提升为上卿,任命他为礼教署大司成,督导凭借钱庄资源已经在赵国境内逐渐推开的平民教育,并强调不论是何种程度的教育还是何种门类的教育,都必须将宗学礼法以及孔子家国天下思想、墨子“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的兼爱思想作为必学必过的科目。
发展教育与宗室贵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三公六卿之位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琢磨就能发现这根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三公六卿也好,宗室贵族也好,他们之所以能掌握超越庶务的权力,根源就在于他们是统治赵国的这个家族中的一份子,只有自觉维护这个家族维护这个国家才能保证他们长久的权力和利益,虽然人上一百各有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有这个觉悟,但这一思想却是公开的主流,每一个人自小都会被父母和师傅们有意无意地往这方面引导,以致形成潜意识里的思想。
宗室贵族们是这样,普通的家族同样是这样,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交集形成一张关系复杂、无法拆分,别人既是我、我既是别人的大网,这才是一个国家得以拧成一股绳的根本原因所在。
赵胜宗学礼法、家国天下思想教育的原因正在于此,他要想让所有赵国人团结起来,必须通过灌输这种思想才能做到。事实上赵胜这样做也并非违心而为,如果前世时他只是生活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思想大碰撞,整个社会都处于迷茫期的时代,那么他或许会觉着什么“礼”、什么“宗”完全是扯淡,完全是束缚个性的有毒物质,但他很幸运的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纪,并且亲眼见证了恐怖天灾之下的中外对比以及其余种种,这就让他不免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再也没有了对某种思想的盲从,对某种社会架构的向往,同时也让他真正看明白了秦国商鞅变法为什么能使国家强盛,却不能让国家长存的原因所在。
出于本心方能成事,反之就算骗得了自己也骗不了别人。于是这场本来另有目的却事实上符合赵国人想法的治学大政普一推开便得到了交口称赞、群情景从,宗室贵族们更是合不拢嘴了。
大家都高兴了,但紧接着赵胜又推出了其次——敬天而不畏天。什么叫敬天而不畏天呢?明诏洋洋洒洒举了许多例子,什么大水倾世,禹王相治;十九年得退水而存兆民等等等等。整篇明诏就像讲故事一样,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句话,只要尊崇道德,老天爷就灭不了我们。
这些话很符合大家的想法,好像赵胜发这些明诏就是为了劝善似的,还有谁会不点头?于是接下来又到了再次——为敬天而不畏天计,为宗法礼制巩固人心道德计,为家国长盛不衰计……准备调整朝廷各司职权,亦即新政。
人心都是思安而不愿变的,但当所有人在一道道明诏推波助乱下已经形成了赵胜要在强国的同时维护传统秩序的潜意识之后,抵触却是少之又少,大家没有了心理负担,全都在饶有兴致的看着赵胜准备弄出什么幺蛾子。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中,被后世称为“六合天下第一政”的赵胜新政终于在六年春社之前的几天里隆重推出了。
赵王胜六年春正月二十九,朝廷明诏调整规范各官各司职权,除昔日已有司士(吏)、司徒(户)、司马(兵)、司寇(刑)、司空(工)五署之外,另以六卿之太祝署划归庶务,改称司礼(礼),以此形成六司之制,并分立左右相邦,左相邦分管司士、司寇、司礼三署、右相邦分管司徒、司马、司空三署,以此达到分权目的。同时定职左右相邦为上卿,六司命及佐官为亚卿。
正月三十再次明诏,合并掌管教育的学宫、官学为“学司”,改掌管典籍制度的六卿太宰署为“典司”,一并置于司礼署管辖;改管理宗室贵族牒谱的太宗署为“宗司”,置于司士署管辖。新设三司及六署原下属司职官定为下卿,因原学宫祭酒、太宰公、太宗公俱为上卿,故保留其上卿位,除祭酒荀况以司礼佐贰官职兼任“学司命”,越制享上卿位,今后除职,继任者以司礼佐贰兼任“学司命”为定制之外,原太宰与太宗皆调任新设官署任职,其司命之职由原佐贰代任。
二月初一日续发明诏,在庶务六司之外另设司卿署,司命为上卿,与左右丞相平级直归君王管辖,将原六卿之中掌管祭祀的太祝署改为“司祭”,掌管史书记载的太史署改为“司史”,掌管占筮卜卦的太卜署改为“司卦”,掌管观察天象已定四时的太士署为“司运”,并称四卿,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因四司原长官为上卿,除将原太宰、太宗调任正副司卿以外,四卿皆已原任为上卿,待去职后司命官定为亚卿下衔。
这一系列变动看似眼花缭乱,其实还是赵胜一向抱定的温水煮青蛙之法,虽然降低了六卿署的地位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