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大唐广播站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度一旦超过200里,电报机就难以正常运作了。
他们试过增加电堆,但电线越长,电堆的数量就增加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要知道电堆也是消耗品,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数量太大的话连朝廷也难以承受。
王院长向朝廷提出了建议:在长安和洛阳的电报线路上设立三个中转站。这样一来,每个站都派人驻守,电报就可以一站接一站地传递过去,多费一点时间,却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朝廷一听这主意,觉得甚妙,于是两地电报线路工程便轰轰烈烈地开工了。从长安一路架设电线,在地上立起一根根木杆,将电线架在空中,一路延伸出去,通往洛阳。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朝廷动用了大批民工,他们沿着铁路线一路挖坑、埋木杆、拉电线,忙得不可开交。这活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李隆基坐在御书房里,手里拿着电报工程的报告,一边看一边点头。他对目前的进度相当满意,心里琢磨着等这电报线一通,那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通信可就方便多了。
等长安和洛阳的电报开通后,再继续向别的城池延伸,让电报遍布大唐。
到时候,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能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动态,这大唐的江山,可就更稳固了。
李隆基再拿起下一张奏章,却见是太子李亨写的。
他地展开奏折,只见上面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
“向民间集资修建洛阳到余杭的铁路?”李隆基读完这几个字,心中一惊,手上的奏折都不慎滑落到了地上。他赶紧捡起,一口气将奏章读完。
奏章中,李亨详细阐述了修建洛阳到余杭铁路的诸多好处,从经济到战略意义,都一一列举得清清楚楚。他还估算了整个项目的成本,并展望了建成后的巨大收益。
最让李隆基震惊的是,奏折中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将建造铁路的资金分成许多份,向民间售卖。
长安到洛阳的铁路,是李隆基亲自下旨建造,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建成,其中的难处他一清二楚。
多少次修到关键的时候没钱了,他这个皇帝也是左右为难。
想修没钱,不修的话,之前的钱就白花了。
最后咬着牙关,东挪西凑,甚至将大唐银行的钱也挪用了不少,差点引起大乱,才坚持了下来,最终将这条铁路建成。
要说再建一条比这还长的铁路,李隆基是万万不敢想了。
如今,太子李亨提出再建一条比长安到洛阳还要长的铁路,李隆基原本是不敢想象的。但看了奏折后,他心中的顾虑竟然渐渐消散了。
李隆基知道,这奏章绝对不可能是太子写的,且不说奏章里列出的这么详细的数据,还有这无可反驳的理由,单单是这种绝妙法子就不可能是太子想出来的。
这奏章必然是太子身边的李沁写的。
这个李沁,真是个奇才啊!
想到这里,李隆基不禁感到欣慰。
太子李亨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他这人听劝,对李沁的计策言听计从。将来他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李亨,有李沁辅佐,也可以放心了。
度一旦超过200里,电报机就难以正常运作了。
他们试过增加电堆,但电线越长,电堆的数量就增加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要知道电堆也是消耗品,用了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数量太大的话连朝廷也难以承受。
王院长向朝廷提出了建议:在长安和洛阳的电报线路上设立三个中转站。这样一来,每个站都派人驻守,电报就可以一站接一站地传递过去,多费一点时间,却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朝廷一听这主意,觉得甚妙,于是两地电报线路工程便轰轰烈烈地开工了。从长安一路架设电线,在地上立起一根根木杆,将电线架在空中,一路延伸出去,通往洛阳。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朝廷动用了大批民工,他们沿着铁路线一路挖坑、埋木杆、拉电线,忙得不可开交。这活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李隆基坐在御书房里,手里拿着电报工程的报告,一边看一边点头。他对目前的进度相当满意,心里琢磨着等这电报线一通,那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通信可就方便多了。
等长安和洛阳的电报开通后,再继续向别的城池延伸,让电报遍布大唐。
到时候,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能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动态,这大唐的江山,可就更稳固了。
李隆基再拿起下一张奏章,却见是太子李亨写的。
他地展开奏折,只见上面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
“向民间集资修建洛阳到余杭的铁路?”李隆基读完这几个字,心中一惊,手上的奏折都不慎滑落到了地上。他赶紧捡起,一口气将奏章读完。
奏章中,李亨详细阐述了修建洛阳到余杭铁路的诸多好处,从经济到战略意义,都一一列举得清清楚楚。他还估算了整个项目的成本,并展望了建成后的巨大收益。
最让李隆基震惊的是,奏折中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将建造铁路的资金分成许多份,向民间售卖。
长安到洛阳的铁路,是李隆基亲自下旨建造,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建成,其中的难处他一清二楚。
多少次修到关键的时候没钱了,他这个皇帝也是左右为难。
想修没钱,不修的话,之前的钱就白花了。
最后咬着牙关,东挪西凑,甚至将大唐银行的钱也挪用了不少,差点引起大乱,才坚持了下来,最终将这条铁路建成。
要说再建一条比这还长的铁路,李隆基是万万不敢想了。
如今,太子李亨提出再建一条比长安到洛阳还要长的铁路,李隆基原本是不敢想象的。但看了奏折后,他心中的顾虑竟然渐渐消散了。
李隆基知道,这奏章绝对不可能是太子写的,且不说奏章里列出的这么详细的数据,还有这无可反驳的理由,单单是这种绝妙法子就不可能是太子想出来的。
这奏章必然是太子身边的李沁写的。
这个李沁,真是个奇才啊!
想到这里,李隆基不禁感到欣慰。
太子李亨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他这人听劝,对李沁的计策言听计从。将来他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李亨,有李沁辅佐,也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