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五代群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他28岁考取了进士,考取进士便要进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就像他的名言所说,只要他的母亲在,他就要在身边,不会远离。直到36岁包拯的父母逝世后,他才放下心去天长县做知县大人。
包拯刚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桉子。有一农人至县衙,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走了,请求捉拿罪犯。割牛舌并无财利可图,包拯推断此事肯定是仇家所为,于是叫农人回家把牛杀掉卖肉。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疑桉遂破。
天长县有个富翁姓张,妻房已丧,没有孩儿,止生一女,招得个女婿。那张老年纪已过六十,因此把田产都交?给女婿,并做一家赖其奉养。女儿女婿开始还也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不想以后渐渐疏懒,老大不堪。张老自想道:“‘女儿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纪虽老,精力未衰,何不娶个偏房?倘或生得一个男儿,也是张门后代。”于是又央媒娶了个鲁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张老十分欢喜,亲威之间都来庆贺。惟有女儿女婿暗暗烦恼。张老随将儿子取名一飞,众人皆称他为张一郎。
又过了二年,张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道:“我只为女婿女儿不孝,故娶你做个偏房。天可怜见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给你们,争奈他年纪幼小,你又是个女人,不能支持门户,不得不与女婿管理。我若明说他年要归我儿,又怕他暗生毒计加害你们。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待我儿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着廉明官府自有主张。”鲁氏依言收藏过了。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来,嘱咐了儿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一看,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就交?付浑家收讫。张老数日之后病重而死,那女婿殡葬丈人已毕,道是家财尽是他的,夫妻两口洋洋得意。鲁氏母子另外赁间房子居住。
却说鲁氏抚养儿子,渐渐长成。因忆张老遗言,带了遗书当官告诉。包拯问她有何凭据。鲁氏掏出遗书,只见上面写着: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包拯问孩子到底叫张一还是叫张一飞。鲁氏和女婿都说叫张一飞。包拯于是对女婿说:家财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岳父怎么把‘飞’字写做‘非’字?只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谋害,故此用这机关。如今被我识破,再有何说?”当下举笔把家财都判还张一飞,众人拱服而散。后人有时赞曰:
异姓如何拥厚资?
应归亲子不须疑。
书中哑谜谁能识?
包公神明果足奇。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敛取无数砚台赠送给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记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他出言不逊,邻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邻人告官。问成死罪。不久右首邻家生了一子,口里才能说话,便把前生事体都说了。他说:“我就是耕者,被邻人打死。死后见阴司,阴司怜我无罪,命我复生。我说尸首已坏,阴司就把我托生为右邻之子。历历述说无一不记。看见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叹为异事。此话传到狱中,那个抵罪的邻人便道:“吾杀了耕者,问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该放条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这一死还是抵谁的?”包公断道:“一死自抵前生,岂以再世幸免?”不准其诉。
有一个寺僧和妇人通奸,被一个小孩撞见,僧人就杀掉了小孩。后来事情败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会判死刑,就胡乱招供说他和三十多个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庙附近的曹氏。包公把这些妇人都抓起来准备审问。这天开堂之后,曹氏忽然站出来,神色自若地说愿意和僧人对质。州官就带和尚来指认。和尚指着曹氏说:”你不是曹家的女儿吗?我和你最为亲近了!“曹氏女说:”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你应该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曹氏当场请女官检查,原来她的小肚子上有个很大一块痣。包公这才知道僧人胡说,就好言安慰曹氏回家。曹氏长叹一声说:”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个废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说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后来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响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八个大字,流传至今。要做到这八个字,只能先从自身做起。他平时办桉执法没有私人请托条子,没有亲朋好友因私事打扰,为秉公执法而“六亲不认”。
他调任庐州(含合肥)知州时,家乡亲友个人笑逐颜开,以为可以大沾其光,纷纷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他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总会得点照顾,但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七十大板。从此以后亲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谁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亲友们有的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末两句意思是:史书中记载着圣贤的教诲,我要身体力行,决不违背,免得给后人留下耻辱。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包拯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太监在送来的礼品盒上题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过挥笔回敬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赵祯赞叹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廷对于这种威胁自然要讨伐,事起仓促之际临时起兵,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此时调防边境,真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构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和训练,积贫积弱造成的状况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因此也就不敢轻易出兵再战,只能暂时稳定下来,徐图后计。
就在这段时间,范仲淹写下那首着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 -->>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他28岁考取了进士,考取进士便要进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就像他的名言所说,只要他的母亲在,他就要在身边,不会远离。直到36岁包拯的父母逝世后,他才放下心去天长县做知县大人。
包拯刚上任,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桉子。有一农人至县衙,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走了,请求捉拿罪犯。割牛舌并无财利可图,包拯推断此事肯定是仇家所为,于是叫农人回家把牛杀掉卖肉。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疑桉遂破。
天长县有个富翁姓张,妻房已丧,没有孩儿,止生一女,招得个女婿。那张老年纪已过六十,因此把田产都交?给女婿,并做一家赖其奉养。女儿女婿开始还也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不想以后渐渐疏懒,老大不堪。张老自想道:“‘女儿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纪虽老,精力未衰,何不娶个偏房?倘或生得一个男儿,也是张门后代。”于是又央媒娶了个鲁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张老十分欢喜,亲威之间都来庆贺。惟有女儿女婿暗暗烦恼。张老随将儿子取名一飞,众人皆称他为张一郎。
又过了二年,张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道:“我只为女婿女儿不孝,故娶你做个偏房。天可怜见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给你们,争奈他年纪幼小,你又是个女人,不能支持门户,不得不与女婿管理。我若明说他年要归我儿,又怕他暗生毒计加害你们。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待我儿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着廉明官府自有主张。”鲁氏依言收藏过了。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来,嘱咐了儿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一看,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就交?付浑家收讫。张老数日之后病重而死,那女婿殡葬丈人已毕,道是家财尽是他的,夫妻两口洋洋得意。鲁氏母子另外赁间房子居住。
却说鲁氏抚养儿子,渐渐长成。因忆张老遗言,带了遗书当官告诉。包拯问她有何凭据。鲁氏掏出遗书,只见上面写着: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包拯问孩子到底叫张一还是叫张一飞。鲁氏和女婿都说叫张一飞。包拯于是对女婿说:家财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岳父怎么把‘飞’字写做‘非’字?只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谋害,故此用这机关。如今被我识破,再有何说?”当下举笔把家财都判还张一飞,众人拱服而散。后人有时赞曰:
异姓如何拥厚资?
应归亲子不须疑。
书中哑谜谁能识?
包公神明果足奇。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敛取无数砚台赠送给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记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他出言不逊,邻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邻人告官。问成死罪。不久右首邻家生了一子,口里才能说话,便把前生事体都说了。他说:“我就是耕者,被邻人打死。死后见阴司,阴司怜我无罪,命我复生。我说尸首已坏,阴司就把我托生为右邻之子。历历述说无一不记。看见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叹为异事。此话传到狱中,那个抵罪的邻人便道:“吾杀了耕者,问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该放条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这一死还是抵谁的?”包公断道:“一死自抵前生,岂以再世幸免?”不准其诉。
有一个寺僧和妇人通奸,被一个小孩撞见,僧人就杀掉了小孩。后来事情败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会判死刑,就胡乱招供说他和三十多个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庙附近的曹氏。包公把这些妇人都抓起来准备审问。这天开堂之后,曹氏忽然站出来,神色自若地说愿意和僧人对质。州官就带和尚来指认。和尚指着曹氏说:”你不是曹家的女儿吗?我和你最为亲近了!“曹氏女说:”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你应该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曹氏当场请女官检查,原来她的小肚子上有个很大一块痣。包公这才知道僧人胡说,就好言安慰曹氏回家。曹氏长叹一声说:”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个废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说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后来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响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八个大字,流传至今。要做到这八个字,只能先从自身做起。他平时办桉执法没有私人请托条子,没有亲朋好友因私事打扰,为秉公执法而“六亲不认”。
他调任庐州(含合肥)知州时,家乡亲友个人笑逐颜开,以为可以大沾其光,纷纷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他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总会得点照顾,但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七十大板。从此以后亲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谁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亲友们有的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末两句意思是:史书中记载着圣贤的教诲,我要身体力行,决不违背,免得给后人留下耻辱。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包拯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太监在送来的礼品盒上题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过挥笔回敬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赵祯赞叹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廷对于这种威胁自然要讨伐,事起仓促之际临时起兵,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此时调防边境,真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构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和训练,积贫积弱造成的状况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因此也就不敢轻易出兵再战,只能暂时稳定下来,徐图后计。
就在这段时间,范仲淹写下那首着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