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山河剑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建文点了点头,知方孝孺所说句句皆为肺腑之言,自己也感叹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朕虽坐拥天下,但若不固民心,这天下自然也坐之不稳,朕愿以民着手,减轻税赋,以安天下,对于朕之此见,学士如之奈何?”
方孝孺听建文那般说,脸上竟也浮起欣慰之色,他细细端详着身前这位年轻的皇帝,多少往事尽皆涌上心来。
想想当年自己与眼前这建文帝初遇之时,那时的建文却还是一黄口小儿,一个文弱不堪的孩童,整日生活在朱元璋的襁袍之下,朱元璋替他把粘满尖刺的权杖上的剌一根根拔除,直到朱元璋去世了,这权杖上的刺,也只剩下最后那么几根,而燕子朱棣,却是这权杖上最尖锐的那一根刺。
方孝孺道:“陛下爱民之心,天地可鉴,只是如今藩王做大各据山头,将堂堂大明河山撕扯得四分五裂,圣上若不迅速削藩,天下民心恐会生变。”
建文叹了一口气,与方孝孺道:“一句削藩说之容易,但列位叔叔皆乃朕之亲人,且叔叔们的王位均乃先皇所封,若此时朕对他们死下狠手,怕是有失道义而言。”
方孝孺凌起双眉,与建文进言:“陛下此言差矣,作为一位合格的皇帝,对于你的政治对手,绝不可心慈手软,你心中把人当亲人,别人却早已把你当了敌人,只是陛下对此丝毫不知而已。”
“学士此言即是,待朕寻到那山河剑,再兴削藩之事,可行?”建文其实打心底排斥削藩,作为一位皇帝,他已最大限度地评估过这削藩的风险。
古语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那是一位位手握重兵镇边守疆的战神,对于建文这一介文弱书生来说,他的对手尽皆是狠角色,实力也高了他不止一分半分。
他见方孝孺陷入沉思,于是问道:“话说朕那四叔与学士可有那同窗之谊,学士却决意进言要削除其藩位,实在教朕百思不得其解也。”
说起此节,方孝孺不禁感慨万千,他与建文道:“陛下有所不知,臣与那燕王的恩怨纠割,却非一言两言所讲得清楚的,想想当年年少时,臣也曾携那燕王闯荡江湖,阻止了一场惊天大屠杀。”
方孝孺说到此处竟也眉飞色舞,好似瞬间整个人又年轻了二十岁去一般,建文盯着方孝孺,无不惊奇问道:“学士竟也与我四叔同闯江湖?此事可真?学士不妨与朕讲讲那冮湖趣事,朕对此可感兴趣得紧。”
见建文一脸急迫之色,方孝孺发出了一声长叹,他道:“此事说来话长,若陛下不弃微臣话多如水,微臣便与陛下叙叙那往事吧!”
“当然不嫌弃,当然不嫌弃。”建文一脸兴奋,竟也笑如孩童般开心,他与方孝孺同行至一张长椅上并肩坐下,沐着微风和暖阳,听那方孝孺与他讲述那江湖过往:
那是洪武十三年秋的一个傍晚,晚风轻拂,落叶翻飞,在金陵北郊一条绵延北去的古道上,年仅二十岁的燕王朱棣带着亲兵爱将、眷属幕僚开赴封国北平,他的多年同窗好友方孝孺眼含热泪,依依难舍,送他送出了十几里地,直到夕阳西下,方孝孺与他作别。
朱棣心中戚然,想想这一走天南海北,封国在外,断难回京,与至交老友重遇相聚之事,怕是只存梦中了,他感叹道:“我与希直兄自小经历相仿,命运坎坷,朱棣此去前途渺茫,孤单一人知音难觅,唯此一生,怕只能与酒作伴了。”
话罢,两人四手相握,抱头痛哭,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唏嘘,心生戚然!
朱棣虽为皇帝四子,但自小不得宠,宫廷内外,无人正眼看过他,幸遇得同窗方孝孺,二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平时品酒论剑笑谈天下,谁知情谊渐深之时,父皇的一纸封令,将他从京城赶了出去,从此封国北平镇守边关,未接京师命令,不得擅自入京。
那一年,朱棣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皇子,方孝孺也不过是一个为父请命的执着青年而已,但是他们的命运,却鬼使神差的交织在了一起,从此半生相惜半生相杀,血雨腥风天下奇冤,一切的一切,就从这个看似云淡风轻的傍晚开始!
二人正抱头流泪之时,天地间登时狂风大作,黄尘漫天,满地的土尘被兀自刮来的狂风席卷而起,把那天空中的日头都给遮盖了,风沙之下,古道上飞奔着一群人,众人定眼看去,却是十数个锦衣卫手拖长刀,在风沙之中追杀一个女子。
不对,是追杀三个人。
因为那女子怀中抱着一个... -->>
建文点了点头,知方孝孺所说句句皆为肺腑之言,自己也感叹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朕虽坐拥天下,但若不固民心,这天下自然也坐之不稳,朕愿以民着手,减轻税赋,以安天下,对于朕之此见,学士如之奈何?”
方孝孺听建文那般说,脸上竟也浮起欣慰之色,他细细端详着身前这位年轻的皇帝,多少往事尽皆涌上心来。
想想当年自己与眼前这建文帝初遇之时,那时的建文却还是一黄口小儿,一个文弱不堪的孩童,整日生活在朱元璋的襁袍之下,朱元璋替他把粘满尖刺的权杖上的剌一根根拔除,直到朱元璋去世了,这权杖上的刺,也只剩下最后那么几根,而燕子朱棣,却是这权杖上最尖锐的那一根刺。
方孝孺道:“陛下爱民之心,天地可鉴,只是如今藩王做大各据山头,将堂堂大明河山撕扯得四分五裂,圣上若不迅速削藩,天下民心恐会生变。”
建文叹了一口气,与方孝孺道:“一句削藩说之容易,但列位叔叔皆乃朕之亲人,且叔叔们的王位均乃先皇所封,若此时朕对他们死下狠手,怕是有失道义而言。”
方孝孺凌起双眉,与建文进言:“陛下此言差矣,作为一位合格的皇帝,对于你的政治对手,绝不可心慈手软,你心中把人当亲人,别人却早已把你当了敌人,只是陛下对此丝毫不知而已。”
“学士此言即是,待朕寻到那山河剑,再兴削藩之事,可行?”建文其实打心底排斥削藩,作为一位皇帝,他已最大限度地评估过这削藩的风险。
古语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那是一位位手握重兵镇边守疆的战神,对于建文这一介文弱书生来说,他的对手尽皆是狠角色,实力也高了他不止一分半分。
他见方孝孺陷入沉思,于是问道:“话说朕那四叔与学士可有那同窗之谊,学士却决意进言要削除其藩位,实在教朕百思不得其解也。”
说起此节,方孝孺不禁感慨万千,他与建文道:“陛下有所不知,臣与那燕王的恩怨纠割,却非一言两言所讲得清楚的,想想当年年少时,臣也曾携那燕王闯荡江湖,阻止了一场惊天大屠杀。”
方孝孺说到此处竟也眉飞色舞,好似瞬间整个人又年轻了二十岁去一般,建文盯着方孝孺,无不惊奇问道:“学士竟也与我四叔同闯江湖?此事可真?学士不妨与朕讲讲那冮湖趣事,朕对此可感兴趣得紧。”
见建文一脸急迫之色,方孝孺发出了一声长叹,他道:“此事说来话长,若陛下不弃微臣话多如水,微臣便与陛下叙叙那往事吧!”
“当然不嫌弃,当然不嫌弃。”建文一脸兴奋,竟也笑如孩童般开心,他与方孝孺同行至一张长椅上并肩坐下,沐着微风和暖阳,听那方孝孺与他讲述那江湖过往:
那是洪武十三年秋的一个傍晚,晚风轻拂,落叶翻飞,在金陵北郊一条绵延北去的古道上,年仅二十岁的燕王朱棣带着亲兵爱将、眷属幕僚开赴封国北平,他的多年同窗好友方孝孺眼含热泪,依依难舍,送他送出了十几里地,直到夕阳西下,方孝孺与他作别。
朱棣心中戚然,想想这一走天南海北,封国在外,断难回京,与至交老友重遇相聚之事,怕是只存梦中了,他感叹道:“我与希直兄自小经历相仿,命运坎坷,朱棣此去前途渺茫,孤单一人知音难觅,唯此一生,怕只能与酒作伴了。”
话罢,两人四手相握,抱头痛哭,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唏嘘,心生戚然!
朱棣虽为皇帝四子,但自小不得宠,宫廷内外,无人正眼看过他,幸遇得同窗方孝孺,二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平时品酒论剑笑谈天下,谁知情谊渐深之时,父皇的一纸封令,将他从京城赶了出去,从此封国北平镇守边关,未接京师命令,不得擅自入京。
那一年,朱棣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皇子,方孝孺也不过是一个为父请命的执着青年而已,但是他们的命运,却鬼使神差的交织在了一起,从此半生相惜半生相杀,血雨腥风天下奇冤,一切的一切,就从这个看似云淡风轻的傍晚开始!
二人正抱头流泪之时,天地间登时狂风大作,黄尘漫天,满地的土尘被兀自刮来的狂风席卷而起,把那天空中的日头都给遮盖了,风沙之下,古道上飞奔着一群人,众人定眼看去,却是十数个锦衣卫手拖长刀,在风沙之中追杀一个女子。
不对,是追杀三个人。
因为那女子怀中抱着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