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渥这个人是杨行密的长子,但是骄奢无度,也没有什么才能,很不被人看好。
但有一个人眼光很毒,开始在他身上押宝,这个人是徐温。
杨行密卧病的时候,辖区的宣州观察使去世了,杨行密就下放长子杨渥去做宣州观察使。本意是让他去地方历练历练,好积累一些政治资本。
在杨渥临走的时候,徐温找到他嘱咐了一番话:
“吴王(杨行密)卧病,却让嫡子出藩外任,这显然是奸臣的阴谋。以后如果有人召您回来,如果没有吴王的手令或是我的人去传信,千万不要轻信。”
这一番话不仅把敌对力量冠上了“奸臣”的帽子,又很大限度地取得了杨渥的好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说徐温最后能够在吴国执政,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能打仗,有战功,又心思活泛,懂得见风使舵,提前下注,是军政两栖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如果不在最后的斗争中胜出,谁还能胜出呢。
杨渥领了徐温的人情,千恩万谢地去宣州上任了。
去宣州的路上,杨渥想把自己的幕僚及亲兵都带上,于是向身为观察使的王茂章讨要。
按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如果王茂章能有徐温的一颗玲珑心,肯定满口答应下来,还要附带赠送一些礼品,和未来的新主人搞好关系。
可王茂章不是徐温,他是个有血性的汉子,看不惯杨渥的为人,面对对方的请求只说了四个字:“没有!滚蛋!”
杨渥深恨之,咬牙切齿地上路了。
后来杨行密病情加重,命令节度判官(实权人物,相当于二把手的位子)周隐召杨渥回来。
现在这个关头召杨渥回来,肯定是交代后事,要把位子传给他。
周隐是个直性子,瞬间就急了,直接向卧床不起的杨行密开怼:
“您这个儿子啊,真是不像话,他到了宣州之后就忙着打球饮酒,寻欢作乐,把宣州的政务都荒废了,这不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呀。
而大王您的其他儿子都还年幼,也不能接任。您看这样行不行,庐州刺史刘威,他在微贱的时候就跟随大王您创业,一定不会辜负大王,不如先把位子传给他,等您幼子长大以后再把位子还回来。”
罗隐很有才,而且向来有啥说啥,从来不拐弯抹角,他的这番话肯定也是出于真心。
但这个人太直了,也就杨行密这样的人物才能容得下他,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早把他杀了十回八回了。
杨行密还是很宽厚的,他也没有动怒(估计是之前被怼习惯了),只是不说话。
不说话就代表着反对。
这时候左右牙指挥使徐温和张颢出来说话了。
徐温对杨行密说:“大王戎马一生,千辛万苦为子孙打下来的江山基业,怎么能够交给外人呢!”
这句话杨行密很受用,他说:“真能把位子传给他,我死也能瞑目了。”
过了几天,将领们去杨行密那里探望,此时杨行密的病情更重了,等到将领们探望完回去的时候,杨行密略有深意地看了幕僚严可求一眼。
严可求会意,故意走在后面,留了下来。
杨行密说话已经有些吃力了,严苛求主动问道:“大王如有不测,军府大事可怎么办呢?”
杨行密说:“我已经命令周隐把吾子杨渥召回扬州,现在我撑着一口气,就是为了等儿子回来。”
有了这句话,严苛求心里有底了。
他找到了徐温,两个人一起去拜见周隐。
到了周隐家里,看到召杨渥回扬州的手令还在桌子上放着呢,根本就没有送出去。
两个人也不等周隐出来了,拿了手令就走,派使者快马加鞭赶去宣州。
杨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使者给盼来了,立马启程回扬州。到了扬州之后,直接被杨行密任命为淮南留后
留后这个位子相当于太子,节度使翘掉以后,留后就能接位了。
然后杨行密就真的死了,长子杨渥即位,成为新的节度使,而且把王位也一起继承了下来。
即位后的杨渥就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这是一个记仇的人,他其实很想先把内部的仇人干掉,像是得罪过他的王茂章啦、周隐啦,这些人通通该死。
但你才刚上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想着杀人,这就有点过分了。
为了不那么过分,杨渥先把精力放在了外面,想通过出门打架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打架的对手还是很好找的,向北是朱温,往南是钟传,东南边有个钱镠,西南方向还有个马殷。
这些人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每个人都有好几把刷子,不是好惹的。
杨渥开始挑选自己的挑战对象。
朱温肯定不能惹,现在朱泼三都称帝了,手下地痞无赖多的是,你去招惹他,那不是找死吗。
钱镠也不好对付,虽然他和老爹杨行密打架一直充当挨揍的角色,但被揍了这么多次竟然还活着,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自己才刚上位,冒冒失失上去耍一耍,如果被对方给咬一口那就不好看了。
剩下的就只有湖南的马殷和江西的钟传了。
杨渥认为这两个人是软柿子,可以尝试着去捏一捏。
首先被捏的就是钟传。
钟传也很配合,在被捏之前就自己薨掉了。
钟传这个人很厉害,当时被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三十余年,很有政绩。
政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文教,一个是善政。
在文教方面,钟传规定,辖区各州县不举行乡贡(科举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通过推荐、举荐来提拔人才。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个疑问了,科举考试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取士制度吗,放着这个好制度不用,反而走回头路,利用早已经过时的举荐(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人才,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其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进行是非判断。
科举制度是好,但也要分时候。>
杨渥这个人是杨行密的长子,但是骄奢无度,也没有什么才能,很不被人看好。
但有一个人眼光很毒,开始在他身上押宝,这个人是徐温。
杨行密卧病的时候,辖区的宣州观察使去世了,杨行密就下放长子杨渥去做宣州观察使。本意是让他去地方历练历练,好积累一些政治资本。
在杨渥临走的时候,徐温找到他嘱咐了一番话:
“吴王(杨行密)卧病,却让嫡子出藩外任,这显然是奸臣的阴谋。以后如果有人召您回来,如果没有吴王的手令或是我的人去传信,千万不要轻信。”
这一番话不仅把敌对力量冠上了“奸臣”的帽子,又很大限度地取得了杨渥的好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说徐温最后能够在吴国执政,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能打仗,有战功,又心思活泛,懂得见风使舵,提前下注,是军政两栖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如果不在最后的斗争中胜出,谁还能胜出呢。
杨渥领了徐温的人情,千恩万谢地去宣州上任了。
去宣州的路上,杨渥想把自己的幕僚及亲兵都带上,于是向身为观察使的王茂章讨要。
按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如果王茂章能有徐温的一颗玲珑心,肯定满口答应下来,还要附带赠送一些礼品,和未来的新主人搞好关系。
可王茂章不是徐温,他是个有血性的汉子,看不惯杨渥的为人,面对对方的请求只说了四个字:“没有!滚蛋!”
杨渥深恨之,咬牙切齿地上路了。
后来杨行密病情加重,命令节度判官(实权人物,相当于二把手的位子)周隐召杨渥回来。
现在这个关头召杨渥回来,肯定是交代后事,要把位子传给他。
周隐是个直性子,瞬间就急了,直接向卧床不起的杨行密开怼:
“您这个儿子啊,真是不像话,他到了宣州之后就忙着打球饮酒,寻欢作乐,把宣州的政务都荒废了,这不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呀。
而大王您的其他儿子都还年幼,也不能接任。您看这样行不行,庐州刺史刘威,他在微贱的时候就跟随大王您创业,一定不会辜负大王,不如先把位子传给他,等您幼子长大以后再把位子还回来。”
罗隐很有才,而且向来有啥说啥,从来不拐弯抹角,他的这番话肯定也是出于真心。
但这个人太直了,也就杨行密这样的人物才能容得下他,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早把他杀了十回八回了。
杨行密还是很宽厚的,他也没有动怒(估计是之前被怼习惯了),只是不说话。
不说话就代表着反对。
这时候左右牙指挥使徐温和张颢出来说话了。
徐温对杨行密说:“大王戎马一生,千辛万苦为子孙打下来的江山基业,怎么能够交给外人呢!”
这句话杨行密很受用,他说:“真能把位子传给他,我死也能瞑目了。”
过了几天,将领们去杨行密那里探望,此时杨行密的病情更重了,等到将领们探望完回去的时候,杨行密略有深意地看了幕僚严可求一眼。
严可求会意,故意走在后面,留了下来。
杨行密说话已经有些吃力了,严苛求主动问道:“大王如有不测,军府大事可怎么办呢?”
杨行密说:“我已经命令周隐把吾子杨渥召回扬州,现在我撑着一口气,就是为了等儿子回来。”
有了这句话,严苛求心里有底了。
他找到了徐温,两个人一起去拜见周隐。
到了周隐家里,看到召杨渥回扬州的手令还在桌子上放着呢,根本就没有送出去。
两个人也不等周隐出来了,拿了手令就走,派使者快马加鞭赶去宣州。
杨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使者给盼来了,立马启程回扬州。到了扬州之后,直接被杨行密任命为淮南留后
留后这个位子相当于太子,节度使翘掉以后,留后就能接位了。
然后杨行密就真的死了,长子杨渥即位,成为新的节度使,而且把王位也一起继承了下来。
即位后的杨渥就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这是一个记仇的人,他其实很想先把内部的仇人干掉,像是得罪过他的王茂章啦、周隐啦,这些人通通该死。
但你才刚上位,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想着杀人,这就有点过分了。
为了不那么过分,杨渥先把精力放在了外面,想通过出门打架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打架的对手还是很好找的,向北是朱温,往南是钟传,东南边有个钱镠,西南方向还有个马殷。
这些人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每个人都有好几把刷子,不是好惹的。
杨渥开始挑选自己的挑战对象。
朱温肯定不能惹,现在朱泼三都称帝了,手下地痞无赖多的是,你去招惹他,那不是找死吗。
钱镠也不好对付,虽然他和老爹杨行密打架一直充当挨揍的角色,但被揍了这么多次竟然还活着,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自己才刚上位,冒冒失失上去耍一耍,如果被对方给咬一口那就不好看了。
剩下的就只有湖南的马殷和江西的钟传了。
杨渥认为这两个人是软柿子,可以尝试着去捏一捏。
首先被捏的就是钟传。
钟传也很配合,在被捏之前就自己薨掉了。
钟传这个人很厉害,当时被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三十余年,很有政绩。
政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文教,一个是善政。
在文教方面,钟传规定,辖区各州县不举行乡贡(科举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通过推荐、举荐来提拔人才。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个疑问了,科举考试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取士制度吗,放着这个好制度不用,反而走回头路,利用早已经过时的举荐(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人才,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其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进行是非判断。
科举制度是好,但也要分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