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五代:从围殴黄巢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封建社会遵循的是精英统治,政治规矩是由公卿士大夫阶层来遵守的,待到底层人物一跃而上成为统治阶层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按照以前的规矩来行事了。

    跟这些人打仗(尤其是朱温),那将是一件很磨人的事。

    提到贵族战争我们首先要想到宋襄公。

    这位老兄是春秋五霸之一,然而这并不是他名留青史的主要原因。他的出名,是因为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就是宋、楚之间的泓水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宋襄公放弃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机会,非要等到对方列阵完毕了再堂堂正正地开打,然后被对方杀得大败,从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下来。

    宋襄公因为这一次精彩表演,一直成为后世战争教学中的反面教材,后人笑他迂腐,笑他死板,更笑他不懂兵。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对于历史人物,一定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来进行评价。

    春秋时期的历史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

    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贵族战争。

    贵族战争有个特点:“不为阻隘”,“不鼓不成列”。

    意思是说不在地形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不在敌军没有列成阵势之前发动攻击。

    这样说来,宋襄公在战场上的做法就有章可循了。他是按照当时的战争规矩来打仗的,这样打仗,即便是输了,那也服气,脸上也有光。

    整个春秋时期,大家都是这样打仗的,也都是守规矩的,所以你不能说他错。

    那当时有不守规矩的人吗,也有,但很少,简直是凤毛麟角。

    《左传》中记载的战争有几百场,其中只有四场是没有按规矩来打的,比例估计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时候大家就要想了,战争是凶器,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是应该兵不厌诈,奉行诡道吗,那时候怎么可以存在这么不可理喻的臭规矩。

    不得不说,当时类似的臭规矩还有很多。

    比如说贵族要正衣冠,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仪表。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受人围攻的时候帽带断了,帽子开始往下掉,为了把帽子固定好,他放弃抵抗,一心一意地去系帽带,最后就被敌人给杀死了,大有一种头可断,血可流,帽子不能丢的气节。

    春秋时期战争还是贵族的专利,当时的军队主要是车兵,打起仗来也是车兵对冲,而车兵全部由贵族子弟组成。

    那时候由平民和奴隶组成的步卒是不参与战争的,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后勤,用来运输辎重和喂养战马。

    所以当时经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像是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说这个国家可以投入千辆战车或者万辆战车作战。

    而车战的规矩尤其多。

    首先你打仗可以,不能误了农时,即便是到了不得不打的时候,也要等到庄稼收完了再打。

    其次,打仗之前要去祭拜祖先,跟他们说一声我要去打仗了,问祖先同不同意。

    祖先的意见是通过占卜来反映的,占卜的结果是吉,那说明祖先同意,就去打;结果是凶,那就是祖先不同意,这仗就打不成。

    第三,你打仗就打仗,不能烧杀抢掠,不能毁坏庄稼,不能破坏对方的庙堂圣地,也不能抢劫牲畜和粮食、器械。而且打仗要大摇大摆地去,不能搞偷袭,要选择空旷的野外作战,不能伤害无辜百姓。

    第四,开战之前要先单挑,规范说法叫做“致师”。单挑的时候不能杀人,往往只能活捉,为的就是打击对方士气。

    第五,车战的时候不能拿战车正面冲撞,因为这样杀伤力太大了。双方要把战车交错开,错身而过的时候车上的战士相互攻杀。

    这个攻杀也有规定,每个战士要守在车上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越位,每个位置手持的武器也是有规定的,有的是长兵器,有的是短兵器,这也不能错。

    所以一个对冲下来,你往往只能使出一招,想乱砍乱杀,没门!

    最搞笑的是你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了对方国君,还不能直接去打,必须从战车上跳下来脱帽(头盔)致礼,行完了礼再上车打仗。

    战场上碰到了老弱病残,你还不能杀他,如果战争结束了,你俘虏了对方受伤的士兵,也不能杀,还要带回去好好给他治病,治好了把人家放回去。

    第六,战争的输赢也有特殊规定。

    有的在单挑结束后就认输了,这样战争就结束了,短平快。

    有的是战车冲锋之后,一方的阵型乱了,那不好意思,你输了,这仗也不能再打下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