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我在现代留过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福宁殿后御花园。
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其中,欣赏着五月份御花园中,姹紫嫣红的美景。
蝴蝶飞舞,蜜蜂环绕。
母子两人,并肩而走,说着些宫里面的事情。
左右不过是些妃嫔们,想给自己家里谋些好处,又或者是哪家的外戚,近来准备嫁娶了,想要宫里面赐点什么。
都是琐事,赵煦听着,也只是附和一二。
这些事情他兴趣不大,也懒得去关注。
说着说着,向太后就谈起了国事——这些日子,赵煦刻意的避免了自己参与国事朝政,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
向太后便时常来福宁殿,陪赵煦说话,也陪赵煦读书,顺便将一些国事,和赵煦通气。
“六哥,吐蕃的阿里骨,遣使来上书,乞令熙河种朴等人,勿过境招蕃人……”
“朝堂之中,议论不休,有不少大臣以为,当诏诫种朴等人,更当严令守臣赵卨,约束种朴等,勿起边畔……”
“六哥以为呢?”说着,向太后就看着赵煦。
赵煦听着,轻声笑了笑,道:“母后,此事儿臣听向国舅密报过……”
“言是那河州、湟州的吐蕃大首领青宜结鬼章,凌虐治下百姓,迫其等无有生计,知我德政,于是纷纷来投……”
“此乃圣人仁义之教的胜利!”
“那青宜结鬼章,不用仁义,不施礼法,不能安民,百姓自然来投我朝。他们还有脸面,来汴京告状?”
向太后愕然:“向宗回一直有与六哥报熙河之事?”
赵煦嗯了一声:“国舅自去熙河,时常以急脚马递入京,或与儿臣问安,或和儿臣言熙河风土人情,只说是:臣在边关,见百姓疾苦,士民多艰,略具一二,愿陛下详查……”
“儿臣因此知晓了不少远方之事……”
熙河路那边的底细,其实赵煦大概能知道一些。
向宗回、高公纪,隔三差五就会通过马递或者急脚马递的方式,向他上书汇报有关棉田、熙河地方情况以及买马场买马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宪留在熙河的那几个内臣,也会定期和他汇报。
赵卨等熙河方面的文武大臣,也会按照制度定期上报朝堂一些事情。
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和赵煦、朝堂说出当地真正的实情——欺上瞒下,这是官僚的传统作风,报喜不报忧,更是官场的常规操作。
可你一嘴,我一语,多少还是可以勾勒出了一些东西。
加上赵煦身边,现在有着李宪、甘昭吉这样的老边臣辅佐,担任顾问、参谋,协助赵煦理解熙河、鄜延、泾原等地的情况。
于是,让赵煦得以虽然身在汴京,还是能知晓数千里外的事情。
以赵煦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熙河那边,现在应该是劳动力开始紧缺了。
主要是棉花田的开垦、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好多人,尽管赶不上今年的棉田了。
可他们看到向宗回他们的棉田,听说了可能的预期收益后,也都开始了垦荒工作。
熙河那边,别的不多。
就是无主的荒地多!
于是,随着熙河的文武大臣和地方上的蕃汉豪强,都开始投入垦荒建设。
熙河的人力紧缺的问题开始凸显了。
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开始稀缺。
但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
熙河那边的文武大臣,乃至于地方上的蕃汉豪强,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那些操作?
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他们疯狂的开始向外引进劳动力。
根据李宪的那几个旧部报告的情况来看,他们最初似乎是通过朝圣的吐蕃、党项以及汉人队伍,招徕劳动力。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样的招工速度太慢了,不得劲。
所以,他们开始主动起来。
这些人主动起来的后果,就是熙河周边的党项、羌人、吐蕃人,都被大量吸引,前往熙河路。
熙河宋军,可能开展过几次武装护送的行动——甚至可能还和温溪心、温巴心这样不服阿里骨的吐蕃大首领,联手做过一些可能不方便让朝堂知道的行动,从青宜结鬼章那边,‘带走’了不少人。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有差别,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
那么,吐蕃人和党项人,会坐视熙河方面这么吸血吗?
不可能的!
现在,吐蕃人跑来汴京告状,很可能就是他们内部的主和派在做最后的尝试。
一旦,汴京这边答复不合他们的心意。
赵煦感觉,战争很可能就要提前了。
因为,今年的旱灾,还在继续,甚至有扩大的可能。
旱情正在从淮南路,向北方蔓延,京西那边也出现了旱情。
在全球性的小冰期气候影响下,位于降水线内的中原都在干旱。
青唐河湟灵夏河西呢?
恐怕灾情只会更严重。
而旱灾之下,活不下的人,会越来越多。
为了活命,逃亡大宋的吐蕃人、党项人、羌人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这些人逃亡大宋境内,是很方便的。
熙河那边没有长城,那边也没有什么边境概念。
尤其是游牧民族,随着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
特别是那些小部落,真的是随意往来。
党项那边可能还好点,管的严一些。
青唐吐蕃那个松散的政权,就别想管住下面的那些小部落了。
人家活不下去,润到大宋这边逃难,不费吹灰之力。
过去的话,熙河可能会嫌弃这些人。
河湟的穷鬼,跑大宋要饭来了!
滚!
现在嘛……
恐怕是欢迎都来不及。
这来的哪里是什么要饭的?
分明是财神爷的童子。
所以啊,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而且,这还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战争。
赵煦从向宗回、高公纪的密报,以及赵卨、王文郁、李浩等人的奏报文字里,能看到这些家伙潜藏的跃跃欲试。
他们是故意的。
他们在挑衅!
他们巴不得打起来!
这是赵煦上上辈子的经验——大臣们是敢打还是不敢打,是可以从文字里看出来的。
而吐蕃人、党项人,就算是没有这些事情。
在旱灾的胁迫下,也会做出同样出兵南下的选择的。
上上辈子,大宋这边退让了那么多,司马光甚至割地来祈求和平,可最后战争还是爆发了。
何况如今,大宋这边强硬的很,熙河方面甚至还在主动的挑衅、激化矛盾。
双向奔赴之下,赵煦知道,战争一定会提前爆发。
所以前些天他才起意安排种建中、种师中兄弟去熙河,先占个坑,刷一波经验。
向太后那里知道这些弯弯绕?
她一听赵煦的话,心里面就美滋滋的。
对向宗回的恭谨、小心、为国着想、深明大义等表现非常满意。
在她看来,向家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富贵,才是福泽子孙,懋衍家族的正确选择。
于是笑着道:“向宗回虽不太成器,可终究还是知道公忠体国,知道要和六哥说地方情弊的……这才是外戚该有的样子!”
赵煦听着就开心的... -->>
福宁殿后御花园。
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其中,欣赏着五月份御花园中,姹紫嫣红的美景。
蝴蝶飞舞,蜜蜂环绕。
母子两人,并肩而走,说着些宫里面的事情。
左右不过是些妃嫔们,想给自己家里谋些好处,又或者是哪家的外戚,近来准备嫁娶了,想要宫里面赐点什么。
都是琐事,赵煦听着,也只是附和一二。
这些事情他兴趣不大,也懒得去关注。
说着说着,向太后就谈起了国事——这些日子,赵煦刻意的避免了自己参与国事朝政,一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
向太后便时常来福宁殿,陪赵煦说话,也陪赵煦读书,顺便将一些国事,和赵煦通气。
“六哥,吐蕃的阿里骨,遣使来上书,乞令熙河种朴等人,勿过境招蕃人……”
“朝堂之中,议论不休,有不少大臣以为,当诏诫种朴等人,更当严令守臣赵卨,约束种朴等,勿起边畔……”
“六哥以为呢?”说着,向太后就看着赵煦。
赵煦听着,轻声笑了笑,道:“母后,此事儿臣听向国舅密报过……”
“言是那河州、湟州的吐蕃大首领青宜结鬼章,凌虐治下百姓,迫其等无有生计,知我德政,于是纷纷来投……”
“此乃圣人仁义之教的胜利!”
“那青宜结鬼章,不用仁义,不施礼法,不能安民,百姓自然来投我朝。他们还有脸面,来汴京告状?”
向太后愕然:“向宗回一直有与六哥报熙河之事?”
赵煦嗯了一声:“国舅自去熙河,时常以急脚马递入京,或与儿臣问安,或和儿臣言熙河风土人情,只说是:臣在边关,见百姓疾苦,士民多艰,略具一二,愿陛下详查……”
“儿臣因此知晓了不少远方之事……”
熙河路那边的底细,其实赵煦大概能知道一些。
向宗回、高公纪,隔三差五就会通过马递或者急脚马递的方式,向他上书汇报有关棉田、熙河地方情况以及买马场买马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宪留在熙河的那几个内臣,也会定期和他汇报。
赵卨等熙河方面的文武大臣,也会按照制度定期上报朝堂一些事情。
虽然这些人,未必会和赵煦、朝堂说出当地真正的实情——欺上瞒下,这是官僚的传统作风,报喜不报忧,更是官场的常规操作。
可你一嘴,我一语,多少还是可以勾勒出了一些东西。
加上赵煦身边,现在有着李宪、甘昭吉这样的老边臣辅佐,担任顾问、参谋,协助赵煦理解熙河、鄜延、泾原等地的情况。
于是,让赵煦得以虽然身在汴京,还是能知晓数千里外的事情。
以赵煦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熙河那边,现在应该是劳动力开始紧缺了。
主要是棉花田的开垦、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好多人,尽管赶不上今年的棉田了。
可他们看到向宗回他们的棉田,听说了可能的预期收益后,也都开始了垦荒工作。
熙河那边,别的不多。
就是无主的荒地多!
于是,随着熙河的文武大臣和地方上的蕃汉豪强,都开始投入垦荒建设。
熙河的人力紧缺的问题开始凸显了。
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开始稀缺。
但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
熙河那边的文武大臣,乃至于地方上的蕃汉豪强,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那些操作?
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他们疯狂的开始向外引进劳动力。
根据李宪的那几个旧部报告的情况来看,他们最初似乎是通过朝圣的吐蕃、党项以及汉人队伍,招徕劳动力。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样的招工速度太慢了,不得劲。
所以,他们开始主动起来。
这些人主动起来的后果,就是熙河周边的党项、羌人、吐蕃人,都被大量吸引,前往熙河路。
熙河宋军,可能开展过几次武装护送的行动——甚至可能还和温溪心、温巴心这样不服阿里骨的吐蕃大首领,联手做过一些可能不方便让朝堂知道的行动,从青宜结鬼章那边,‘带走’了不少人。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有差别,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
那么,吐蕃人和党项人,会坐视熙河方面这么吸血吗?
不可能的!
现在,吐蕃人跑来汴京告状,很可能就是他们内部的主和派在做最后的尝试。
一旦,汴京这边答复不合他们的心意。
赵煦感觉,战争很可能就要提前了。
因为,今年的旱灾,还在继续,甚至有扩大的可能。
旱情正在从淮南路,向北方蔓延,京西那边也出现了旱情。
在全球性的小冰期气候影响下,位于降水线内的中原都在干旱。
青唐河湟灵夏河西呢?
恐怕灾情只会更严重。
而旱灾之下,活不下的人,会越来越多。
为了活命,逃亡大宋的吐蕃人、党项人、羌人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这些人逃亡大宋境内,是很方便的。
熙河那边没有长城,那边也没有什么边境概念。
尤其是游牧民族,随着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
特别是那些小部落,真的是随意往来。
党项那边可能还好点,管的严一些。
青唐吐蕃那个松散的政权,就别想管住下面的那些小部落了。
人家活不下去,润到大宋这边逃难,不费吹灰之力。
过去的话,熙河可能会嫌弃这些人。
河湟的穷鬼,跑大宋要饭来了!
滚!
现在嘛……
恐怕是欢迎都来不及。
这来的哪里是什么要饭的?
分明是财神爷的童子。
所以啊,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而且,这还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战争。
赵煦从向宗回、高公纪的密报,以及赵卨、王文郁、李浩等人的奏报文字里,能看到这些家伙潜藏的跃跃欲试。
他们是故意的。
他们在挑衅!
他们巴不得打起来!
这是赵煦上上辈子的经验——大臣们是敢打还是不敢打,是可以从文字里看出来的。
而吐蕃人、党项人,就算是没有这些事情。
在旱灾的胁迫下,也会做出同样出兵南下的选择的。
上上辈子,大宋这边退让了那么多,司马光甚至割地来祈求和平,可最后战争还是爆发了。
何况如今,大宋这边强硬的很,熙河方面甚至还在主动的挑衅、激化矛盾。
双向奔赴之下,赵煦知道,战争一定会提前爆发。
所以前些天他才起意安排种建中、种师中兄弟去熙河,先占个坑,刷一波经验。
向太后那里知道这些弯弯绕?
她一听赵煦的话,心里面就美滋滋的。
对向宗回的恭谨、小心、为国着想、深明大义等表现非常满意。
在她看来,向家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富贵,才是福泽子孙,懋衍家族的正确选择。
于是笑着道:“向宗回虽不太成器,可终究还是知道公忠体国,知道要和六哥说地方情弊的……这才是外戚该有的样子!”
赵煦听着就开心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