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大明国师姜星火朱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据说在本雅失里这里。
“传国玉玺被你藏到了哪里?”
传国玉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作为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的正统信物。
自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得天命,将其奉若国之神器。
如果哪个皇帝登基却没有这玩意,甚至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
老朱登基的时候就没有,他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自己弄了一堆玉玺,但其实心里很在乎,当年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如果他能找到,那么得到的封赏恐怕就不仅仅是凉国公了。
而这东西,在元末由元顺帝在至正二十八年从大都出逃后带入漠北,北元经历了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列战役后,基本上已经瓦解,可别管逃跑的姿势多狼狈,北元皇帝都没把传国玉玺落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而朱棣作为篡位者,自然无比渴望传国玉玺,找回了这东西,再配合上扫清漠北的巨大功绩,那么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将会极大地增加。
可惜,本雅失里却没能让朱棣如愿。
“在阿鲁台手里.阿鲁台始终没给我,所有诏书都是他用印的。”
“阿鲁台”
朱棣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朱棣在兀古儿扎河东侧取得了大胜后,开始马不停蹄地与朱能率领的步兵主力汇合。
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一些既没有追随本雅失里也没有追随阿鲁台的鞑靼部落知道了这边的消息后,开始慌不择路地向南逃跑。
是的,向南。
他们以为明军的大规模骑兵集群还在西面,所以不敢向西走,又不想去东面跟着阿鲁台,北面是冰原根本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开始向南润了。
这给朱棣造成了一些麻烦,因为南面就是明军的补给线,这些本来不打算跑的鞑靼部落都是穷苦人家,见到明军补给线不抢才有鬼了。
朱棣便令广恩伯刘才带着一部分骑兵运送伤员南返,配合负责维持补给线的魏国公徐辉祖,以防补给线有失。
而朱棣在汇合了朱能带领的大部队以后,获知了阿鲁台的情况。
阿鲁台一如既往的狡猾,他得知明军主力在饮马河附近筑城扎营后,带领部下更换了行军路线。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什么,阿鲁台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让他多跑几日,明军一样能追上。
阿鲁台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没法不带着这些人,因为这都是他的家底,没了这些人,如果只有他的少部分亲信,那么他们根本无法在草原上立足,阿鲁台的仇人是如此之多,瓦剌部、兀良哈部.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部族。
成吉思汗只有一个,失势以后还想要东山再起,在草原上真的是极小概率事件。
所以阿鲁台在不断收到明军的情报后,他反而不跑了。
利用时间差,阿鲁台安置了妇孺以后,开始准备口袋阵,要给急于追上他的明军来一记重拳。
实际上,阿鲁台的策略很老道,如果是淇国公丘福来指挥,没准就真中圈套了。
在姜星火前世,丘福的死因就是轻敌冒进。
丘福带领明军北征,就是在饮马河以南击败鞑靼游骑后趁胜渡河得到了俘虏的假情报,丘福深信不疑,决定疾驰前往,诸将纷纷反对,建议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丘福却拒不采纳,结果中了阿鲁台的圈套,鞑靼大军将丘福等人重重包围,一位公爵四位侯爵再加上数千明军精锐全军覆没。
不过在这个时空里,指挥北征大军的是朱棣。
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并没有被击败本雅失里的巨大胜利所冲昏头脑,相反,跟之前带领数万骑兵不顾疲惫长途奔袭不同,这次朱棣的节奏慢了下来。
朱棣可以侵略如火,自然也可以其徐如林。
虽然不知道阿鲁台的伏击计划,但朱棣还是带领三大营十几万人继续沿着饮马河、阔滦河不断匀速东进,准备全歼阿鲁台,夺回传国玉玺。
为了找到阿鲁台的踪迹,明军每天只在黎明及日暮之前才生火做饭,同时派出了大量斥候遮蔽己方。
最终,明军停在了兀儿古纳河。
阿鲁台在一个名为“飞云壑”的天然山谷中集结了他的全部主力,趁着明军渡河的时候猛然从山谷中冲了出来。
诚然,阿鲁台费尽心机的隐蔽与突袭,在战术层面,其实并没有达成什么突然性,因为前往飞云壑探查的明军斥候都再无音讯,明军很快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所以早有准备,但在战役层面,阿鲁台却无疑占了先手。
朱棣不慌不忙,带着忠义卫的数百骑登上了一座小山包,然后指挥明军沿河布阵。
在战役的最初阶段,明军的渡河速度,就让阿鲁台感到吃惊不已,明军的舟桥准备极其充分,这些东西全都带着没落下,因此数十道浮桥让兀儿古纳河两岸根本没有太大阻碍,大量的明军以极高的组织度,有序度过浮桥来到东岸。
朱棣指挥各级明军将领根据地形开始布置军阵,形成了左右相距十二里的战线。
他身披赤红棉甲,坐在高大的战马上,眼神如炬,直视着前方。
下面三大营的将士们,如铁壁铜墙,列阵于东岸,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芒。
随着号角和鼓声起,战士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震天动地。
而阿鲁台则由于信息差犯了一个错误。
一个他不知道是错误的错误。
——阿鲁台认知里的明军,依旧是捕鱼儿海之战时候的明军。
自从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人已经跟大明有十七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役了。
而这十七年,足够让明军脱胎换骨。
可惜他们对于明军的理解,却依旧停留在过去。
所以,阿鲁台祭出了“曼古歹”战术。
也就是让鞑靼轻骑兵发挥自身机动能力强的特点时进时退,刻意与进犯的明军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这段距离将在明军的攻击范围之外,但是一定要在弓箭的射程之内,这样一来,鞑靼人作为主力的弓骑兵就可以在避免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不断用手中的弓箭来杀伤明军。
蒙古人当年就是靠着这一手,连续干碎了金、宋、西夏、花拉子模乃至东欧联军。
然而时代变了。
鞑靼人的“曼古歹”战术迎面就撞上了火炮。
明军一路被拖着走没开过火的大炮,更是第一次在鞑靼人面前展露了他们的威力。
原始的开花弹让以密集阵型冲锋的鞑靼轻骑兵知道了什么叫神雷天降,同时,鞑靼人那可怜的防御装备,更是让火炮的威力得以发挥到最大。
也有勇敢的鞑靼将领不愿意放弃,继续嗷嗷叫着带领部队向着明军继续冲锋,打算到骑弓射程内的时候还以颜色,然后再利用他们精湛的骑术侧切出去。
而神机营的火铳却开始了排队铳毙。
整个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在武器的代差面前,鞑靼轻骑兵的弓箭几乎毫无作用,当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完成预定的战役目标“给明军一个半渡而击”以后,鞑靼人发挥了他们从北元继承的又一优良传统,开始作鸟兽散。
阿鲁台润的很快,各部落的妇孺他已经安排往各个方向分头跑了,能跑多少是多少,既然这仗打不了,那么他也润。
明军开始了追击,骑兵一口气追出了数百里,直到补给耗尽。
而在追击的时候,明军也有了重要收获。
在长秀川,明军咬住了阿鲁台部队的尾巴,阿鲁台被迫断尾求生,他抛下了大量的辎重,用前来负责清点辎重的金幼孜的话说就是“牛羊杂畜满山谷,及河之两旁,连绵百余里”。
并且,明军骑兵抓住了被阿鲁台嫌跑得慢而抛弃的妻儿。
嗯,刘邦点了个赞。
而在阿鲁台的现任妻子,这位流淌着黄金家族血液的前任大汗的妻子这里,明军意外获得了传国玉玺。
谁也没有想到,被踹下马的时候,她从阿鲁台身上顺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道具。
为此,这个献上了传国玉玺的女人得到了朱棣的丰厚赏赐。
在朱棣的沉着指挥下,明军重创了鞑靼部,夺回了传国玉玺,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也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北征的目标,朱棣倒是想追到天边去,但鉴于补给线遭到了破坏,又完全达成了战略目标,在这里空耗着也不会有更多的实质性收获,所以选择了撤军。
虽然阿鲁台润了,但影响并不大,他的实力已经远不如前,鞑靼部的衰落已经成为了必然,他们也不可能在大明对付远征而来的帖木儿的时候,从大明的背后捅一刀了。
然而,对于明军来说,这次北征无疑是一次辉煌至极的胜利,他们不仅歼灭了大量的敌军,还带回了二十余万头牛羊,夺回了许多被蒙古人侵占的土地,在漠南建立了新的卫所,把大明的北部边界向北推进了上千里。
朱棣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也明白这背后凝聚了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牺牲,战役结束后,他立即下令犒赏三军准备班师,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北京报信。
而朱高煦,这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二皇子,也在胜利之后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不那么成熟的政治手腕。
朱高煦有姜星火的指导,他很明白,虽然对鞑靼部的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接下来的治理和安抚工作同样重要。
大明不可能永远驻扎在漠北,拉一派打一派很重要。
因此,他主动请缨,与被俘的鞑靼部贵族们交谈。
朱高煦的威名和他的勇猛表现,获得了这些鞑靼部贵族的尊敬,有相当数量的中小部落首领愿意效忠大明,跟随明军一起南迁,作为缓冲区在漠南放牧。
朱高煦做的很不错,朱棣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对朱高煦办的事表示了高度认可。
这次北征让他明白,这个二儿子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治理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才能,朱棣倒是真的认真考虑起是否要赋予朱高煦更大的权力(画更大的饼),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朱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无论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总的来说,这场战争的结局是辉煌的。
第一次北征结束后,明朝的内外局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在军事上,明朝通过击败鞑靼部蒙古人,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提高了北部边疆的安全,这场胜利也提升了新组建的明军京营三大营的士气和战斗力,为后续的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在政治上,朱棣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位,他成功地打出了完全不逊色于捕鱼儿海之战的大胜,把鞑靼人打回了蛮荒时代,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并且夺回了代表皇位正统性的传国玉玺,从而加强了皇权和自己的合法性。
此外,朱棣还通过犒赏三军、提拔有功将士等手段,进一步笼络了军心,增强了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让一部分整编进入京营的非燕军嫡系,也变得对他忠诚了起来。
然而,第一次北征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解决明朝内部的问题,在朝廷内部,仍然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派系之争。
同时,由于这次战争那足以让徐辉祖精神崩溃的补给消耗,大明的经济也面临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但无论如何,永乐二年算是翻篇了。
(本章完)
但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据说在本雅失里这里。
“传国玉玺被你藏到了哪里?”
传国玉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作为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的正统信物。
自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得天命,将其奉若国之神器。
如果哪个皇帝登基却没有这玩意,甚至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
老朱登基的时候就没有,他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自己弄了一堆玉玺,但其实心里很在乎,当年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如果他能找到,那么得到的封赏恐怕就不仅仅是凉国公了。
而这东西,在元末由元顺帝在至正二十八年从大都出逃后带入漠北,北元经历了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列战役后,基本上已经瓦解,可别管逃跑的姿势多狼狈,北元皇帝都没把传国玉玺落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而朱棣作为篡位者,自然无比渴望传国玉玺,找回了这东西,再配合上扫清漠北的巨大功绩,那么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将会极大地增加。
可惜,本雅失里却没能让朱棣如愿。
“在阿鲁台手里.阿鲁台始终没给我,所有诏书都是他用印的。”
“阿鲁台”
朱棣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朱棣在兀古儿扎河东侧取得了大胜后,开始马不停蹄地与朱能率领的步兵主力汇合。
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一些既没有追随本雅失里也没有追随阿鲁台的鞑靼部落知道了这边的消息后,开始慌不择路地向南逃跑。
是的,向南。
他们以为明军的大规模骑兵集群还在西面,所以不敢向西走,又不想去东面跟着阿鲁台,北面是冰原根本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开始向南润了。
这给朱棣造成了一些麻烦,因为南面就是明军的补给线,这些本来不打算跑的鞑靼部落都是穷苦人家,见到明军补给线不抢才有鬼了。
朱棣便令广恩伯刘才带着一部分骑兵运送伤员南返,配合负责维持补给线的魏国公徐辉祖,以防补给线有失。
而朱棣在汇合了朱能带领的大部队以后,获知了阿鲁台的情况。
阿鲁台一如既往的狡猾,他得知明军主力在饮马河附近筑城扎营后,带领部下更换了行军路线。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什么,阿鲁台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让他多跑几日,明军一样能追上。
阿鲁台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没法不带着这些人,因为这都是他的家底,没了这些人,如果只有他的少部分亲信,那么他们根本无法在草原上立足,阿鲁台的仇人是如此之多,瓦剌部、兀良哈部.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部族。
成吉思汗只有一个,失势以后还想要东山再起,在草原上真的是极小概率事件。
所以阿鲁台在不断收到明军的情报后,他反而不跑了。
利用时间差,阿鲁台安置了妇孺以后,开始准备口袋阵,要给急于追上他的明军来一记重拳。
实际上,阿鲁台的策略很老道,如果是淇国公丘福来指挥,没准就真中圈套了。
在姜星火前世,丘福的死因就是轻敌冒进。
丘福带领明军北征,就是在饮马河以南击败鞑靼游骑后趁胜渡河得到了俘虏的假情报,丘福深信不疑,决定疾驰前往,诸将纷纷反对,建议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丘福却拒不采纳,结果中了阿鲁台的圈套,鞑靼大军将丘福等人重重包围,一位公爵四位侯爵再加上数千明军精锐全军覆没。
不过在这个时空里,指挥北征大军的是朱棣。
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并没有被击败本雅失里的巨大胜利所冲昏头脑,相反,跟之前带领数万骑兵不顾疲惫长途奔袭不同,这次朱棣的节奏慢了下来。
朱棣可以侵略如火,自然也可以其徐如林。
虽然不知道阿鲁台的伏击计划,但朱棣还是带领三大营十几万人继续沿着饮马河、阔滦河不断匀速东进,准备全歼阿鲁台,夺回传国玉玺。
为了找到阿鲁台的踪迹,明军每天只在黎明及日暮之前才生火做饭,同时派出了大量斥候遮蔽己方。
最终,明军停在了兀儿古纳河。
阿鲁台在一个名为“飞云壑”的天然山谷中集结了他的全部主力,趁着明军渡河的时候猛然从山谷中冲了出来。
诚然,阿鲁台费尽心机的隐蔽与突袭,在战术层面,其实并没有达成什么突然性,因为前往飞云壑探查的明军斥候都再无音讯,明军很快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所以早有准备,但在战役层面,阿鲁台却无疑占了先手。
朱棣不慌不忙,带着忠义卫的数百骑登上了一座小山包,然后指挥明军沿河布阵。
在战役的最初阶段,明军的渡河速度,就让阿鲁台感到吃惊不已,明军的舟桥准备极其充分,这些东西全都带着没落下,因此数十道浮桥让兀儿古纳河两岸根本没有太大阻碍,大量的明军以极高的组织度,有序度过浮桥来到东岸。
朱棣指挥各级明军将领根据地形开始布置军阵,形成了左右相距十二里的战线。
他身披赤红棉甲,坐在高大的战马上,眼神如炬,直视着前方。
下面三大营的将士们,如铁壁铜墙,列阵于东岸,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芒。
随着号角和鼓声起,战士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震天动地。
而阿鲁台则由于信息差犯了一个错误。
一个他不知道是错误的错误。
——阿鲁台认知里的明军,依旧是捕鱼儿海之战时候的明军。
自从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人已经跟大明有十七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役了。
而这十七年,足够让明军脱胎换骨。
可惜他们对于明军的理解,却依旧停留在过去。
所以,阿鲁台祭出了“曼古歹”战术。
也就是让鞑靼轻骑兵发挥自身机动能力强的特点时进时退,刻意与进犯的明军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这段距离将在明军的攻击范围之外,但是一定要在弓箭的射程之内,这样一来,鞑靼人作为主力的弓骑兵就可以在避免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不断用手中的弓箭来杀伤明军。
蒙古人当年就是靠着这一手,连续干碎了金、宋、西夏、花拉子模乃至东欧联军。
然而时代变了。
鞑靼人的“曼古歹”战术迎面就撞上了火炮。
明军一路被拖着走没开过火的大炮,更是第一次在鞑靼人面前展露了他们的威力。
原始的开花弹让以密集阵型冲锋的鞑靼轻骑兵知道了什么叫神雷天降,同时,鞑靼人那可怜的防御装备,更是让火炮的威力得以发挥到最大。
也有勇敢的鞑靼将领不愿意放弃,继续嗷嗷叫着带领部队向着明军继续冲锋,打算到骑弓射程内的时候还以颜色,然后再利用他们精湛的骑术侧切出去。
而神机营的火铳却开始了排队铳毙。
整个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在武器的代差面前,鞑靼轻骑兵的弓箭几乎毫无作用,当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完成预定的战役目标“给明军一个半渡而击”以后,鞑靼人发挥了他们从北元继承的又一优良传统,开始作鸟兽散。
阿鲁台润的很快,各部落的妇孺他已经安排往各个方向分头跑了,能跑多少是多少,既然这仗打不了,那么他也润。
明军开始了追击,骑兵一口气追出了数百里,直到补给耗尽。
而在追击的时候,明军也有了重要收获。
在长秀川,明军咬住了阿鲁台部队的尾巴,阿鲁台被迫断尾求生,他抛下了大量的辎重,用前来负责清点辎重的金幼孜的话说就是“牛羊杂畜满山谷,及河之两旁,连绵百余里”。
并且,明军骑兵抓住了被阿鲁台嫌跑得慢而抛弃的妻儿。
嗯,刘邦点了个赞。
而在阿鲁台的现任妻子,这位流淌着黄金家族血液的前任大汗的妻子这里,明军意外获得了传国玉玺。
谁也没有想到,被踹下马的时候,她从阿鲁台身上顺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道具。
为此,这个献上了传国玉玺的女人得到了朱棣的丰厚赏赐。
在朱棣的沉着指挥下,明军重创了鞑靼部,夺回了传国玉玺,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也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北征的目标,朱棣倒是想追到天边去,但鉴于补给线遭到了破坏,又完全达成了战略目标,在这里空耗着也不会有更多的实质性收获,所以选择了撤军。
虽然阿鲁台润了,但影响并不大,他的实力已经远不如前,鞑靼部的衰落已经成为了必然,他们也不可能在大明对付远征而来的帖木儿的时候,从大明的背后捅一刀了。
然而,对于明军来说,这次北征无疑是一次辉煌至极的胜利,他们不仅歼灭了大量的敌军,还带回了二十余万头牛羊,夺回了许多被蒙古人侵占的土地,在漠南建立了新的卫所,把大明的北部边界向北推进了上千里。
朱棣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也明白这背后凝聚了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牺牲,战役结束后,他立即下令犒赏三军准备班师,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北京报信。
而朱高煦,这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二皇子,也在胜利之后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不那么成熟的政治手腕。
朱高煦有姜星火的指导,他很明白,虽然对鞑靼部的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接下来的治理和安抚工作同样重要。
大明不可能永远驻扎在漠北,拉一派打一派很重要。
因此,他主动请缨,与被俘的鞑靼部贵族们交谈。
朱高煦的威名和他的勇猛表现,获得了这些鞑靼部贵族的尊敬,有相当数量的中小部落首领愿意效忠大明,跟随明军一起南迁,作为缓冲区在漠南放牧。
朱高煦做的很不错,朱棣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对朱高煦办的事表示了高度认可。
这次北征让他明白,这个二儿子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治理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才能,朱棣倒是真的认真考虑起是否要赋予朱高煦更大的权力(画更大的饼),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朱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无论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总的来说,这场战争的结局是辉煌的。
第一次北征结束后,明朝的内外局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在军事上,明朝通过击败鞑靼部蒙古人,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提高了北部边疆的安全,这场胜利也提升了新组建的明军京营三大营的士气和战斗力,为后续的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在政治上,朱棣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位,他成功地打出了完全不逊色于捕鱼儿海之战的大胜,把鞑靼人打回了蛮荒时代,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并且夺回了代表皇位正统性的传国玉玺,从而加强了皇权和自己的合法性。
此外,朱棣还通过犒赏三军、提拔有功将士等手段,进一步笼络了军心,增强了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让一部分整编进入京营的非燕军嫡系,也变得对他忠诚了起来。
然而,第一次北征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解决明朝内部的问题,在朝廷内部,仍然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派系之争。
同时,由于这次战争那足以让徐辉祖精神崩溃的补给消耗,大明的经济也面临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但无论如何,永乐二年算是翻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