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考后的第二天,楚如白带着另外七位同学到了南漳,这里面包括了叶清灵、黄薇和张伯伦,还有新闻学院的四位同学叶鹏飞、丁志宇、全清煌、郭馨,加上何志彬和叶琳瑶,正好十人。
十个人原本同一天从上海出发,到武汉的时候,楚如白提议就地游览几日,由叶清灵做向导,正好另外几位同学之前都没有到过武汉,大家就接受了这个建议。考虑到对郑雨的承诺,何志彬提出先行一步,五日后在南漳会合。见何志彬这样,叶琳瑶也无心与楚如白他们同游武汉,就提出与何志彬同行,就这样十个人在武汉兵分两路。
“探访荆山艺术之行”最早是由何志彬提出来的,当时只是想着带楚如白和郑雨一同进山,去漳河源探访冯家兄妹,谁知道楚如白把这件事宣扬了出去,借着之前艺术展的余热,这件事就有了名号,报名的人数超出了何志彬的预期,考虑到安全问题,他们合计了一下就只挑选了四位同学组成一队一起前往,正好那时候学校还有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他未加入的同学倒也没再强求。
楚如白提前打电话给叶清灵,让她在武汉等着。五天的时间足够饱览三镇风光。
黄薇原本想和何志彬他们一起去南漳,还是张伯伦考虑的周到,觉得叶琳瑶第一次去何志彬家,他们一同前去并不方便,得给他们一些独立相处的时间。黄薇知道,张伯伦这是在暗示自己。
叶清灵虽然在武汉读了两个学期的书,但是平时出去闲逛的时间并不多,她对除了学校所在区域外,其他地方并不熟悉。还好楚如白一早做了功课,规划了一条游览路线,不过,五天的时间也只是做了三天的规划,另外两天他是想留给大家在襄樊玩的时间。
在大家看来,武汉和上海的城市格局、风格都差不太多,那些民国时期遗存的建筑都讲述着城市的沧桑与过往。不同的是,武汉山、湖众多,山水之城显得更有灵气些;上海临江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些。
楚如白的路线里,第一天是武昌。
武昌之名始于元朝,辛亥革命时期令这座城市一举成名。虽然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却历经战火,保留的足迹并不太多。武汉人对武昌的称谓是一个大区域的概念,武汉三镇的称谓同样如此,并非指武汉只有三个建制镇合并而成,而是以长江和汉江分界,将分割出来的三个区域分别命名为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是泛指长江以南区域。
武昌既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座科教名城,湖北半数的高校设在区域内,并且含金量极高,也因此,到武昌浏览的目的地除了名胜古迹外,像武汉大学这样的高校也成了必游景点。
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楚如白和叶清灵带着同学们粗略地闲逛了一下。先是起义门、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然后才是武汉大学、东湖。一天的时间大家总觉得不够尽兴,像东湖,走了不到一半的距离天就黑了,远看着磨山想上去却担心第二天没了精力,错过了更好的风景。
晚上的时候,楚如白带大家到了昙花林一带,这片区域算是保存的比较好的古街区,里面不仅有旧民居,也深藏着众多武汉小吃,大家对这些小吃都赞不绝口,也总会拿这些小吃与上海的小吃对比。比如葱油拌面与热干面,同样是干拌面,热干面的内容就要丰富许多;再比如葱油饼与武汉豆皮,感觉上都是饼,但武汉豆皮每一口下去都能遇见惊喜;更别说面窝和糊汤粉,这种小吃在上海简直就是异类,在此时却成了一种享受。
第二天的时间安排在汉阳,其实也不全是汉阳。
按楚如白的规划,早上爬蛇山、登黄鹤楼,眺望长江彼岸,体悟唐代诗人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之后徒步穿越武汉长江大桥,感受大江之上的升腾气势;随后到达汉阳,登龟山,上电视塔,于半空中俯瞰整个江城;再接着,过晴川阁、访归元寺、遇古琴台……一路下来,已是黄昏,循着夕阳,沿着江边一路向前到达武汉关,钟楼传来的钟声令所有同学想起了上海的外滩,同样的殖民文化遗存这让两座城市在此刻重叠起来。
第三天的时间原本是安排去汉口,考虑到晚上要出发去襄樊,大家决定留在返程时再做游览,就再次去了武汉大学,实际上是想弥补第一天的遗憾,登上磨山。
整个行程下来,所有同学对楚如白都赞赏有佳,觉得他身为湖北人十分称职,不仅博学还很热情,倒是与武汉这座城市的风格十分想像。
三天的时间虽然不多,但足以初步了解一座城市,大家通过武汉对接下来深入荆山的行程充满了期待。他们到达襄樊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
在襄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饱览市内的人文景观。楚如白带他们游览了古隆中,拜访了诸葛孔明的躬耕之地,在樊城的古街巷中穿行,遍尝襄樊美食,唯一遗憾的是,襄阳古城正在修葺的北街和昭明台还没有落成开放,只能草草的游览了谯楼、习家池、仲宣楼、夫人城、襄阳公园这些景点,虽然不及武汉那样丰富,却也令同学们感觉到满足。
就在楚如白带着同学们游览汉襄两地的名胜时,何志彬已经着手在南漳安排起进山的事宜。
对于何志彬发起的这项活动,何博文觉得很有意义,他就这件事写了一报告递交给了文化局,因为之前艺术展的事情,文化局也十分重视,又向上进行了汇报,这才让一帮孩子的行为变得正式起来。
陪这帮同学一起进山的除了何博文,还有文化局负责民间文化整理的柯岩林以及博物馆的研究员赖启明,这三个人都是经常在荆山来回穿行的文化工作者,用何志彬的话讲,他们是荆山的“灵魂守护者”,正是有他们,荆山的文化之魂才得以存续。文化局还特意帮这群学生在县招待所安排了住宿,出发的当天局长亲自到场送行助威,他希望同学们返校后能用好手中的笔和相机,真实记录与报道此次荆山之行的所见所闻,更加希望荆山之中散落的那些艺术之魂能被更多人感受到。
文化局找来了一辆面包车,两边车身都披挂着“复旦大学探访荆山艺术之行”横幅,除了原有的人员之外,县里还派来了一名医护人员和两名民警,以确保整个行程的安全。加上郑雨、卢佩姗、陈晓娜、司机,一行二十人,从便河路的商业大厦出发,一路向西而行。
考试前,钱碧尘就和陈晓娜约好一起去广州找陆春莺,一来陪她和聂青风补下蜜月之行,二来去实地看下广州音乐学院。陈晓娜也很想去,不仅是钱碧尘所说的这两个理由,她对陆春莺一再提到的“海上花”充满了好奇心。不过,在何志彬讲到此次荆山之行的事情时,她更想参与其中,这对于她说可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她想起去年春节与堂兄弟一起登上青龙寨时的情景,很想知道在荆山之中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山寨等待人们靠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令她十分向往。也正是这个原因,她第一次拒绝了钱碧尘的邀请,原以为钱老师会为此而生气,却不料钱碧尘一听说这件事不仅没生气反而大赞一番,还说如果不是为了爱情,她一定要会申请参与其中。
按何博文、柯岩林、赖启明三人提供的路线,“复旦大学探访荆山艺术之行”从县城出发,先后到达薛坪、板桥、巡检、东巩、肖堰五个乡镇,最后回到县城,共计十天的时间。此次“艺术之行”也可以说是何博文他们工作成果的一次全方位展示,涉及到民间艺术、传统手作工艺、古遗址、古民居、已发掘景观等五个方面。
何博文他们三人长期搭班深入荆山腹地,这条路线走过多少次,已经没人能计算清楚,但是对于其中的风险,却没人会忘记,特别是那些风险易发点,更是烂熟于心,这些都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回来的。
虽说有风险,何博文他们依旧向险而行。面对巍巍荆山,处处隐藏的神秘与未知吸引着他们,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整个荆山山脉,四季不同,风光旖旎,不仅植被茂密,而且物产丰富,唯一的缺憾就是交通不畅,或许这也是优点,正因为这个缺憾,这些地方未遭到灭绝性的破坏。山人十分纯朴,待人也十分热情,传统礼仪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或许正是因为山人的这种特点,许多传统的手工业、种植业以及山人的娱乐形式得到了传承,而这一切,在新时代里,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给经济驱动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
面包车开始进入山区时,同学们已经被沿途的风光所吸引,尽管所行之路并非坦途,但是那种颠簸反而让同学们觉得是种享受,这可能也和这些同学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有关,偶尔换一种环境,总是会激发大家内心的惊奇。
作为博物馆的研究员,赖启明在面包车离开县城之后就开始如数家珍式的向同学们介绍起南漳的历史。同学们显然是被赖启明生动形象的介绍所吸引,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低头做着笔记。
赖启明从远古时期讲到现代文明,从三叠纪遗存的恐龙化石群讲到新石器时代的罗川遗址;从古罗国、古卢戎国讲到楚人的荜路蓝缕;从秦伊庐建制讲到隋南漳建制初始;从卞和献玉讲到白起攻鄢再到水镜荐诸葛……在同学们看来,其貌不扬的赖启明就像一部百科全书的语音播放器,令所有人都沉浸其中。
柯岩林在赖启明之后把他们这些年在这五个乡镇收集整理的民间艺术成果也做了讲述。这些艺术成果涵盖了传统音乐、美术、体育、曲艺、戏剧、方言、歌谣和游艺、技艺、竞技,涉及到山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成果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端公舞、皮影戏、剪纸、漳河鱼灯、呜音喇叭、垦荒锣鼓、秧田歌、东巩高跷、闹年锣鼓、划旱船、打花棍、喊彩等多个艺术形式。有些是山人日常生活常见常用的形式;有些用来祭祀庆祝;有些只有春节和其他重大节日时才能看到;还有一些是抒发山人情绪的最佳形式。这些成果不同赖启明的历史溯源,需要在亲眼验证或亲身体验之后才会有所体悟,柯岩林也承诺,在这次艺术之行中,他所提到的这些艺术成果分别会在五年乡镇一一展示给同学们,这让所有人充满了期待。
最后临到何博文了,他主攻的方向是散落在荆山深处的文化遗产,除了像冯家兄妹所住的冯家老宅、陈晓娜老家的陈家老屋,还有几十座类似的居民散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老宅要么是成功人士归隐所建,要么就是素人打拼光宗耀祖,无一不见证了荆山原住民曾经的辉煌历史。除此之外,还有像陈晓娜去过的青龙寨这样的历史遗存,虽然墙石冰冷,但是立于山颠的巍峨雄姿却极有温度,抚石而过,兵戈铁马迎光而至,马嘶铁呛随风而入,总能令人重返那段历史。像这样的山寨,何博文和同事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他们相信,在久远的那个年代,这样的建筑在荆山还有很多,有一些是他们暂时无法抵达的地方,需要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寻找方能重见天日。当然,令何博文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冯天源家世代相传的古法造纸技艺,虽然在科技时代,这种技法并不能创造规模效应,但是成品所带来的自然气息,是那些化学制剂所不能媲美的。在何博文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种古法技艺不仅只局限于造纸,还有竹编、木雕、根艺、织染、布艺、制茶、酿酒等,有些技艺已经濒临灭绝,幸好有何博文这类人的存在。
&n... -->>
高考后的第二天,楚如白带着另外七位同学到了南漳,这里面包括了叶清灵、黄薇和张伯伦,还有新闻学院的四位同学叶鹏飞、丁志宇、全清煌、郭馨,加上何志彬和叶琳瑶,正好十人。
十个人原本同一天从上海出发,到武汉的时候,楚如白提议就地游览几日,由叶清灵做向导,正好另外几位同学之前都没有到过武汉,大家就接受了这个建议。考虑到对郑雨的承诺,何志彬提出先行一步,五日后在南漳会合。见何志彬这样,叶琳瑶也无心与楚如白他们同游武汉,就提出与何志彬同行,就这样十个人在武汉兵分两路。
“探访荆山艺术之行”最早是由何志彬提出来的,当时只是想着带楚如白和郑雨一同进山,去漳河源探访冯家兄妹,谁知道楚如白把这件事宣扬了出去,借着之前艺术展的余热,这件事就有了名号,报名的人数超出了何志彬的预期,考虑到安全问题,他们合计了一下就只挑选了四位同学组成一队一起前往,正好那时候学校还有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他未加入的同学倒也没再强求。
楚如白提前打电话给叶清灵,让她在武汉等着。五天的时间足够饱览三镇风光。
黄薇原本想和何志彬他们一起去南漳,还是张伯伦考虑的周到,觉得叶琳瑶第一次去何志彬家,他们一同前去并不方便,得给他们一些独立相处的时间。黄薇知道,张伯伦这是在暗示自己。
叶清灵虽然在武汉读了两个学期的书,但是平时出去闲逛的时间并不多,她对除了学校所在区域外,其他地方并不熟悉。还好楚如白一早做了功课,规划了一条游览路线,不过,五天的时间也只是做了三天的规划,另外两天他是想留给大家在襄樊玩的时间。
在大家看来,武汉和上海的城市格局、风格都差不太多,那些民国时期遗存的建筑都讲述着城市的沧桑与过往。不同的是,武汉山、湖众多,山水之城显得更有灵气些;上海临江沿海,城市显得更加多元化些。
楚如白的路线里,第一天是武昌。
武昌之名始于元朝,辛亥革命时期令这座城市一举成名。虽然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却历经战火,保留的足迹并不太多。武汉人对武昌的称谓是一个大区域的概念,武汉三镇的称谓同样如此,并非指武汉只有三个建制镇合并而成,而是以长江和汉江分界,将分割出来的三个区域分别命名为武昌、汉口、汉阳,武昌是泛指长江以南区域。
武昌既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座科教名城,湖北半数的高校设在区域内,并且含金量极高,也因此,到武昌浏览的目的地除了名胜古迹外,像武汉大学这样的高校也成了必游景点。
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楚如白和叶清灵带着同学们粗略地闲逛了一下。先是起义门、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然后才是武汉大学、东湖。一天的时间大家总觉得不够尽兴,像东湖,走了不到一半的距离天就黑了,远看着磨山想上去却担心第二天没了精力,错过了更好的风景。
晚上的时候,楚如白带大家到了昙花林一带,这片区域算是保存的比较好的古街区,里面不仅有旧民居,也深藏着众多武汉小吃,大家对这些小吃都赞不绝口,也总会拿这些小吃与上海的小吃对比。比如葱油拌面与热干面,同样是干拌面,热干面的内容就要丰富许多;再比如葱油饼与武汉豆皮,感觉上都是饼,但武汉豆皮每一口下去都能遇见惊喜;更别说面窝和糊汤粉,这种小吃在上海简直就是异类,在此时却成了一种享受。
第二天的时间安排在汉阳,其实也不全是汉阳。
按楚如白的规划,早上爬蛇山、登黄鹤楼,眺望长江彼岸,体悟唐代诗人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之后徒步穿越武汉长江大桥,感受大江之上的升腾气势;随后到达汉阳,登龟山,上电视塔,于半空中俯瞰整个江城;再接着,过晴川阁、访归元寺、遇古琴台……一路下来,已是黄昏,循着夕阳,沿着江边一路向前到达武汉关,钟楼传来的钟声令所有同学想起了上海的外滩,同样的殖民文化遗存这让两座城市在此刻重叠起来。
第三天的时间原本是安排去汉口,考虑到晚上要出发去襄樊,大家决定留在返程时再做游览,就再次去了武汉大学,实际上是想弥补第一天的遗憾,登上磨山。
整个行程下来,所有同学对楚如白都赞赏有佳,觉得他身为湖北人十分称职,不仅博学还很热情,倒是与武汉这座城市的风格十分想像。
三天的时间虽然不多,但足以初步了解一座城市,大家通过武汉对接下来深入荆山的行程充满了期待。他们到达襄樊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
在襄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饱览市内的人文景观。楚如白带他们游览了古隆中,拜访了诸葛孔明的躬耕之地,在樊城的古街巷中穿行,遍尝襄樊美食,唯一遗憾的是,襄阳古城正在修葺的北街和昭明台还没有落成开放,只能草草的游览了谯楼、习家池、仲宣楼、夫人城、襄阳公园这些景点,虽然不及武汉那样丰富,却也令同学们感觉到满足。
就在楚如白带着同学们游览汉襄两地的名胜时,何志彬已经着手在南漳安排起进山的事宜。
对于何志彬发起的这项活动,何博文觉得很有意义,他就这件事写了一报告递交给了文化局,因为之前艺术展的事情,文化局也十分重视,又向上进行了汇报,这才让一帮孩子的行为变得正式起来。
陪这帮同学一起进山的除了何博文,还有文化局负责民间文化整理的柯岩林以及博物馆的研究员赖启明,这三个人都是经常在荆山来回穿行的文化工作者,用何志彬的话讲,他们是荆山的“灵魂守护者”,正是有他们,荆山的文化之魂才得以存续。文化局还特意帮这群学生在县招待所安排了住宿,出发的当天局长亲自到场送行助威,他希望同学们返校后能用好手中的笔和相机,真实记录与报道此次荆山之行的所见所闻,更加希望荆山之中散落的那些艺术之魂能被更多人感受到。
文化局找来了一辆面包车,两边车身都披挂着“复旦大学探访荆山艺术之行”横幅,除了原有的人员之外,县里还派来了一名医护人员和两名民警,以确保整个行程的安全。加上郑雨、卢佩姗、陈晓娜、司机,一行二十人,从便河路的商业大厦出发,一路向西而行。
考试前,钱碧尘就和陈晓娜约好一起去广州找陆春莺,一来陪她和聂青风补下蜜月之行,二来去实地看下广州音乐学院。陈晓娜也很想去,不仅是钱碧尘所说的这两个理由,她对陆春莺一再提到的“海上花”充满了好奇心。不过,在何志彬讲到此次荆山之行的事情时,她更想参与其中,这对于她说可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她想起去年春节与堂兄弟一起登上青龙寨时的情景,很想知道在荆山之中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山寨等待人们靠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令她十分向往。也正是这个原因,她第一次拒绝了钱碧尘的邀请,原以为钱老师会为此而生气,却不料钱碧尘一听说这件事不仅没生气反而大赞一番,还说如果不是为了爱情,她一定要会申请参与其中。
按何博文、柯岩林、赖启明三人提供的路线,“复旦大学探访荆山艺术之行”从县城出发,先后到达薛坪、板桥、巡检、东巩、肖堰五个乡镇,最后回到县城,共计十天的时间。此次“艺术之行”也可以说是何博文他们工作成果的一次全方位展示,涉及到民间艺术、传统手作工艺、古遗址、古民居、已发掘景观等五个方面。
何博文他们三人长期搭班深入荆山腹地,这条路线走过多少次,已经没人能计算清楚,但是对于其中的风险,却没人会忘记,特别是那些风险易发点,更是烂熟于心,这些都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回来的。
虽说有风险,何博文他们依旧向险而行。面对巍巍荆山,处处隐藏的神秘与未知吸引着他们,让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整个荆山山脉,四季不同,风光旖旎,不仅植被茂密,而且物产丰富,唯一的缺憾就是交通不畅,或许这也是优点,正因为这个缺憾,这些地方未遭到灭绝性的破坏。山人十分纯朴,待人也十分热情,传统礼仪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或许正是因为山人的这种特点,许多传统的手工业、种植业以及山人的娱乐形式得到了传承,而这一切,在新时代里,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给经济驱动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
面包车开始进入山区时,同学们已经被沿途的风光所吸引,尽管所行之路并非坦途,但是那种颠簸反而让同学们觉得是种享受,这可能也和这些同学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有关,偶尔换一种环境,总是会激发大家内心的惊奇。
作为博物馆的研究员,赖启明在面包车离开县城之后就开始如数家珍式的向同学们介绍起南漳的历史。同学们显然是被赖启明生动形象的介绍所吸引,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低头做着笔记。
赖启明从远古时期讲到现代文明,从三叠纪遗存的恐龙化石群讲到新石器时代的罗川遗址;从古罗国、古卢戎国讲到楚人的荜路蓝缕;从秦伊庐建制讲到隋南漳建制初始;从卞和献玉讲到白起攻鄢再到水镜荐诸葛……在同学们看来,其貌不扬的赖启明就像一部百科全书的语音播放器,令所有人都沉浸其中。
柯岩林在赖启明之后把他们这些年在这五个乡镇收集整理的民间艺术成果也做了讲述。这些艺术成果涵盖了传统音乐、美术、体育、曲艺、戏剧、方言、歌谣和游艺、技艺、竞技,涉及到山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成果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端公舞、皮影戏、剪纸、漳河鱼灯、呜音喇叭、垦荒锣鼓、秧田歌、东巩高跷、闹年锣鼓、划旱船、打花棍、喊彩等多个艺术形式。有些是山人日常生活常见常用的形式;有些用来祭祀庆祝;有些只有春节和其他重大节日时才能看到;还有一些是抒发山人情绪的最佳形式。这些成果不同赖启明的历史溯源,需要在亲眼验证或亲身体验之后才会有所体悟,柯岩林也承诺,在这次艺术之行中,他所提到的这些艺术成果分别会在五年乡镇一一展示给同学们,这让所有人充满了期待。
最后临到何博文了,他主攻的方向是散落在荆山深处的文化遗产,除了像冯家兄妹所住的冯家老宅、陈晓娜老家的陈家老屋,还有几十座类似的居民散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老宅要么是成功人士归隐所建,要么就是素人打拼光宗耀祖,无一不见证了荆山原住民曾经的辉煌历史。除此之外,还有像陈晓娜去过的青龙寨这样的历史遗存,虽然墙石冰冷,但是立于山颠的巍峨雄姿却极有温度,抚石而过,兵戈铁马迎光而至,马嘶铁呛随风而入,总能令人重返那段历史。像这样的山寨,何博文和同事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他们相信,在久远的那个年代,这样的建筑在荆山还有很多,有一些是他们暂时无法抵达的地方,需要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寻找方能重见天日。当然,令何博文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冯天源家世代相传的古法造纸技艺,虽然在科技时代,这种技法并不能创造规模效应,但是成品所带来的自然气息,是那些化学制剂所不能媲美的。在何博文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种古法技艺不仅只局限于造纸,还有竹编、木雕、根艺、织染、布艺、制茶、酿酒等,有些技艺已经濒临灭绝,幸好有何博文这类人的存在。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