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ddbiquge.co,我的芳华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代中期复古文学的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孝宗弘治年间,他们先后考中进士,在京师任职,不时聚会,诗酒唱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
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局面,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格的目的,这便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这在李梦阳的复古主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学习古诗根据体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认为“诗至唐,古调亡矣。”他对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皮日休,陆龟蒙亦甚为不满,所以主张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其目的是要取发乎上,学习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如严羽所说的从“第一义悟入”。
前七子的另一代表人物何景明也曾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他还认为:“予谓古书自下,先秦、两汉之文,其刻而有传者,亦足读之矣。”
又说:“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由此可见,何景明的主张和李梦阳是一样的。
对于唐宋诗的比较,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庭坚、陈师道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塞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
他指出宋诗不如唐诗及唐以前的古诗,其根本问题就是在以理易情,以理语代替形象,专在文辞上下工夫,这就和诗歌的艺术特征相违背,而和非文学的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了。
在这方面,何景明与他的看法同样是一致的:
“唐诗工词,宋诗谈理。”
然而,李梦阳对宋诗的评价很不全面,直接抹杀了其成就,但对其弊病的理论分析却相当深刻。
他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所谓的“行气诗”,其实那不过是对理学思想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借助风云月露,鸢飞鱼跃来进行理学说教。
宋诗主理,与其受理学的影响分不开。
李梦阳复古主一思想文学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
何景明则批评他写诗拘泥于古人法式,容易陷入形迹上的模拟蹈袭,所以何景明学古与李梦阳不同:“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nb... -->>
明代中期复古文学的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孝宗弘治年间,他们先后考中进士,在京师任职,不时聚会,诗酒唱和,研讨艺文,倡导复古。
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局面,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格的目的,这便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这在李梦阳的复古主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学习古诗根据体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认为“诗至唐,古调亡矣。”他对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皮日休,陆龟蒙亦甚为不满,所以主张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其目的是要取发乎上,学习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如严羽所说的从“第一义悟入”。
前七子的另一代表人物何景明也曾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他还认为:“予谓古书自下,先秦、两汉之文,其刻而有传者,亦足读之矣。”
又说:“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由此可见,何景明的主张和李梦阳是一样的。
对于唐宋诗的比较,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庭坚、陈师道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塞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
他指出宋诗不如唐诗及唐以前的古诗,其根本问题就是在以理易情,以理语代替形象,专在文辞上下工夫,这就和诗歌的艺术特征相违背,而和非文学的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了。
在这方面,何景明与他的看法同样是一致的:
“唐诗工词,宋诗谈理。”
然而,李梦阳对宋诗的评价很不全面,直接抹杀了其成就,但对其弊病的理论分析却相当深刻。
他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所谓的“行气诗”,其实那不过是对理学思想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借助风云月露,鸢飞鱼跃来进行理学说教。
宋诗主理,与其受理学的影响分不开。
李梦阳复古主一思想文学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
何景明则批评他写诗拘泥于古人法式,容易陷入形迹上的模拟蹈袭,所以何景明学古与李梦阳不同:“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