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前三章都是就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相方面来说明“自作自受”的道理,比较容易了解;在更前面,讲了许多属于理性方面的道理,佛恐怕我们误会,以为只要了解佛理就好了,因此,本章训勉我们,光只是了解,或者听闻佛法,却不用脑筋去思惟;或者只是思惟而没有实行,结果还是等于零,唯有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向道上去会,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受用。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博闻爱道”博,广博的意思。博闻,广博多闻,闻,不一定完全是用耳朵听闻说法,我们阅读经典、研究佛学,从文字方面了解佛法,都称为“闻”所以博闻,是从多方面去听闻,广博地了解。“爱道”爱,就是喜爱,道,就是佛道,也就是圣道。我们对于佛的圣道,有一种爱慕之心,却停留在只是听听这个阶段,这圣道是非常高深,很难得去体会的,单单凭着我们的信仰与爱护,去听听、研究研究,是不够的,要体会到圣道是不可能的。
道,也可以说是道理、佛道、佛的道理。佛的道理很多,一部大藏经,涵盖了三藏十二部,都是佛所说的道理,不论是显教、密教、性宗、相宗,总而言之,都是佛的道理。光是在佛的教理上研究,那是不够的。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显密性相,我稍说明一下:显,就是显教;密,就是密宗。那些仁波切、上师、活佛,就是密宗的出家人,称为“密”密宗有它的一套思想体系,认为修密是持咒,可以“即身成佛”其实认真说起来,修持密法必需要十二年在显教方面去下功夫,穷通教理的。显,密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称为显教,所以显密是一对的。至于性相,性,就是本性,我们的真性,我们一般所研究的经典,好象般若经,是讲关于性宗的道理。相,是法相,属于唯识宗的道理。总而言之,十宗中,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是佛教的道理。
“博闻”属于闻,闻而不思──只是听闻而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明辨、抉择。“爱道”内心的羡慕、喜爱,而没有好好地下功夫,就是思而不修──没有切实地身体力行“道必难会”我们只是在外表上博学多闻,对于各种教理非常爱慕,力求其广泛,但是,必须知道,不论是在文字上、言语上,种种的“闻”都是心向外去驰求。而“道”我们的真性,并不在外,我们向外去追求,结果是徒劳无功的,对无上的“道”必定是很难体会到的。因此,单凭着闻、思,没有办法体会到“道”本来的面目。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假使我们立定了坚固的志愿,能够坚守我们的志愿,坚定我们的信心,念念趣向于菩提,不杂有名利之心,发愿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攀缘、追求。也就是回光返照,坚守成佛的志节,时时刻刻在“道”上面下功夫,念念遵奉佛的圣道去修持,最后就能够道成就──在菩提这条大道上才能够达到目的地,成就一定是很大的。换句话说,能够时时地从闻思而起修,听了、看了经典以后,进一步更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对佛道一定有确实的受用。
本章完全是讲理的,我们没有证悟到那种境界,怎么说也是说不清的,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你每天精进修行,功夫到家了,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就好象这杯茶,究竟是热的?是温的?是冷的?我如果告诉你,那是温的,比较烫一点,到底烫到什么程度,说不清的,必须要你亲自喝了这茶以后,才知道它究竟是热到什么程度。佛法也是这样,你没有亲自去体验,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要靠自己去下功夫,去修持,去体会,才能了解。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前三章都是就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相方面来说明“自作自受”的道理,比较容易了解;在更前面,讲了许多属于理性方面的道理,佛恐怕我们误会,以为只要了解佛理就好了,因此,本章训勉我们,光只是了解,或者听闻佛法,却不用脑筋去思惟;或者只是思惟而没有实行,结果还是等于零,唯有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向道上去会,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受用。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博闻爱道”博,广博的意思。博闻,广博多闻,闻,不一定完全是用耳朵听闻说法,我们阅读经典、研究佛学,从文字方面了解佛法,都称为“闻”所以博闻,是从多方面去听闻,广博地了解。“爱道”爱,就是喜爱,道,就是佛道,也就是圣道。我们对于佛的圣道,有一种爱慕之心,却停留在只是听听这个阶段,这圣道是非常高深,很难得去体会的,单单凭着我们的信仰与爱护,去听听、研究研究,是不够的,要体会到圣道是不可能的。
道,也可以说是道理、佛道、佛的道理。佛的道理很多,一部大藏经,涵盖了三藏十二部,都是佛所说的道理,不论是显教、密教、性宗、相宗,总而言之,都是佛的道理。光是在佛的教理上研究,那是不够的。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显密性相,我稍说明一下:显,就是显教;密,就是密宗。那些仁波切、上师、活佛,就是密宗的出家人,称为“密”密宗有它的一套思想体系,认为修密是持咒,可以“即身成佛”其实认真说起来,修持密法必需要十二年在显教方面去下功夫,穷通教理的。显,密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称为显教,所以显密是一对的。至于性相,性,就是本性,我们的真性,我们一般所研究的经典,好象般若经,是讲关于性宗的道理。相,是法相,属于唯识宗的道理。总而言之,十宗中,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是佛教的道理。
“博闻”属于闻,闻而不思──只是听闻而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明辨、抉择。“爱道”内心的羡慕、喜爱,而没有好好地下功夫,就是思而不修──没有切实地身体力行“道必难会”我们只是在外表上博学多闻,对于各种教理非常爱慕,力求其广泛,但是,必须知道,不论是在文字上、言语上,种种的“闻”都是心向外去驰求。而“道”我们的真性,并不在外,我们向外去追求,结果是徒劳无功的,对无上的“道”必定是很难体会到的。因此,单凭着闻、思,没有办法体会到“道”本来的面目。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假使我们立定了坚固的志愿,能够坚守我们的志愿,坚定我们的信心,念念趣向于菩提,不杂有名利之心,发愿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攀缘、追求。也就是回光返照,坚守成佛的志节,时时刻刻在“道”上面下功夫,念念遵奉佛的圣道去修持,最后就能够道成就──在菩提这条大道上才能够达到目的地,成就一定是很大的。换句话说,能够时时地从闻思而起修,听了、看了经典以后,进一步更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对佛道一定有确实的受用。
本章完全是讲理的,我们没有证悟到那种境界,怎么说也是说不清的,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你每天精进修行,功夫到家了,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就好象这杯茶,究竟是热的?是温的?是冷的?我如果告诉你,那是温的,比较烫一点,到底烫到什么程度,说不清的,必须要你亲自喝了这茶以后,才知道它究竟是热到什么程度。佛法也是这样,你没有亲自去体验,再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完全要靠自己去下功夫,去修持,去体会,才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