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没出家前,有时候恐怕连佛也没学过,是不是?就算学,也没有人家学得好。
所以说不能有家,出家人首先就得断掉家的概念。你有个家的概念,就是我的概念。不光有衣服是个“我”你有家庭,你身外只要有一物,都是我的概念,你有身体都是我的概念,何况那些物呢?是不是?我们不能给自己留后路,留了后路,你等于留了一个大我,一个大尾巴,你想要飞上天,就是尾巴都能把你给拽下来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后路断掉,我们不能叫它抓住。你对一个物质的喜爱,那都是我的概念。
以前金碧峰禅师在打坐的时候,那鬼来找他,找不着他,最后土地告诉小鬼,说:“你要找他好办,他最喜欢那个紫晶钵,你一敲,就能把他找着了。”虚空里都找不着他,你说这个人修得多好啊,那么厉害。最后一敲钵,他一动心念,就现前了,鬼一下就把他找着了。
因为那鬼要的不是你这个人,要的是你这里面的神识,他不要你那个身体。要那身体干吗?他知道那本来就是个假的,那身体看得太多了,那坟地有的是,到处都是死尸,那有什么用啊?那鬼从来都不抓你这个东西,抓你身体没有用。所以你打坐入定的时候,鬼都找不着你。我们一看人在打坐“啊,这人不在那吗?”所以我们有时候看问题还不如他们,光看到表面现象,没看到里面的东西。
金碧峰,修为那么高的禅师,因为对钵的喜爱,这种余习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那鬼就能把他找出来。我们修道可不能叫他找着。金碧峰也不明白,他本来已经入定了,入了无我的这种三昧里去了,无我,你怎么还能把我找着了?这不麻烦了?他就问:“你怎么找到我的?”
这鬼就告诉他:“土地告诉我了,说一敲钵就能把你找着。”“哦!一敲钵就给找着了,闹半天在这地方还留个‘我’。”他在那地方留个“我”最后,他把这个钵拿起来,一下给摔地下了,给摔碎了,最后他那几句怎么念的?“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就这个意思,无我的时候就像虚空一样,你找不着。
我们人活着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心在无我上,虽然说你还有这个肉体的存在,实际上谁都抓不住你,任何事物都抓不住你,什么汽车、什么人你看看,无我的时候,就办事都有意思。见面的时候,他本来想跟你唠几句嗑,你要是无我的时候,他走到你跟前,他都不唠嗑。
我有一次,那是刚信佛的时候,曾经在市场上看见一个疯子,女人,就是挺大岁数了,光个脚躺在水泥地上,就是马路的水泥地上。当时我就动了个念:“哎呀,这个人修行真好,你看修到这么个地步了。”那个脸非常的自在祥和,给我羡慕得了不得“哎呀,这个人,我得供养供养她。”供养她什么呢?是买双鞋?太远了,离商店远。这地方有水果,我去买点水果什么的供养供养她,那时候还不懂得叫供养,就是想给她点东西。
想得是挺好,进去买菜,买完菜了“叮当叮当”就走了。还经过一个庙,庙里(广钦庵)正好那天办佛事。回到住的地方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事了“哎呀,答应给买东西,怎么没买就回来了?我这平时注意不妄语,这时候怎么变成这样式的?”脑子一片空白,想都想不起来。当买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个念生在心里,说“别多事”像自己说的,又像是别人告诉你:“你可别多事。”在回去后才想出这么一个念头。
现在仔细分析一下,这是大概推测吧,就是说她是一位修行人,如果她是无我的,放下自在,你就在她跟前,你那个念头都没有用,你的想法就告诉你“别多事”回头你脑子里马上就是一片空白,连想都想不起来。从那么老远走回去,还经过一座寺院,最后回到屋里,这个念头突然才回来。
所以说,如果你要是无我的话,谁能抓住你?走到跟前了,他都抓不住你。过去有那个人不是说吗,上银行里,那警卫都看不见他,虽然人进去了,警卫看不见。实际上不用什么法,你只要把自己心念控制住了,他有眼睛就像瞎子,想不起来要干什么,想拦你的那个念头也没有。就是说这个意思,如果无我,别人就抓不住了。我们的生死为什么被人抓住呢?为什么小鬼能把我们带走呢?就是因为有“我”字,一抓就抓住了,所以说生死就在于“我”字。
我们想了生死,就把我去掉,再微细点,就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身体、我的存在;这个活累不累,我能不能干得动;这个活不是我该干的,是那个人干的,我一干就太累了,我气不足,我身体有病;这个水我不应该踩,等等的事情。虽然很微小,在别人来讲这不算啥,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在我们修道人来讲,同样是一个大障碍。你不注意这种修行,你这个“我”字是空不掉的,所以我们平时就得注意这个。你要是注意了,不但大家自在,而且你更自在。你修,往哪去修啊?是不是?一切都是为了无我在修行。
所以说我们应该抓住根本来修,平时应该怎么去做,大家都清楚了,应该时时的去掉我。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生欢喜心,那能不生欢喜心吗?跟我们要东西,赶紧给你,那等于把“我”送出去了,那是帮助我们。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那正是去掉“我”的时候,那赶紧地让人家说,默默地领受,而且心里生欢喜,你说得越多我越高兴,因为它能破了我执。
原先有一个老和尚,修得很好,他嗔恨心老去不掉,老有火,一遇到烦恼他就发脾气了,但也不是老发,没有大事他也不发。但修行人和世间人的想法不一样,世间人的想法:这事已经不错了。但是佛法认为,有脾气那就是“我”在,有了我在,就不能了生死。所以他就得想办法去掉这个我“我怎么把这个脾气去掉?”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花钱雇人。
那个故事看来不是现在,也不是更远的年代,因为他用的什么呢?用的大洋,用大洋雇了一个专门在他身边伺候的世间人,说:“如果发现我发脾气的时候,你就给我一个嘴巴子,打一个嘴巴子给一块大洋。”他下这么个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真有人来应这个事了,除了帮他做饭、买菜、打零杂什么的,成天在他跟前,跟着他吃、跟着他喝,就等着他发脾气,但他就不发。
这一年到秋天了,有大居士来供养寺院,拉了一车粮食来了。作为一个寺院的庙主来讲,这一年就有所保证。这个大居士来了,最起码应该表示一下欢迎和关心。寺庙的菜也没有什么,平时挺艰苦的,就告诉这个世间人:“你上街去买点菜,好招待招待这个大居士,人家来一趟挺辛苦的,表示一下子。”老和尚这片心挺慈悲,看人挺辛苦的。
那人就说:“好。”就去了。老和尚就跟大居士卸粮食,卸完粮食就唠一些事情,左唠右唠,快到吃饭时间了,这人还没回来。一看快到中午了,那个人还没回来,老和尚真着急,着急也没办法,当着居士的面也不能说什么。居士一看“怎么也没预备饭呢?我走吧。”居士就走了。
走了,这个老和尚的脸面就下不来了,寻思:“你这不扯吗?人家这么辛苦送来粮食,我们就做顿饭、买个菜都做不到,太对不起人家了。另外,你得罪人了,将来过年谁给你送粮食啊?是不是?”
越想这个火越大,越想越要发脾气“这太不应该了!要是买什么别的东西,到哪个地方可能买不来,你说就买个菜,到市场那是很近的事情,顺手就买来了,他怎么就不回来呢?你太耽误事了,平时你什么事都不耽误,一到关键的时候你就给我耽误事。”在屋里也坐不住了“得了,到山门口去等着吧!”虽然看不见人,实在没办法,不能跑到市场去找,就在门口的台阶上站着瞅“等你回来,我跟你算账。”我估计那脸都气得不得了。
还别说,那居士刚走不长时间,他就回来了。你要是晚回来一段,他气可能会消一消,正好那居士刚走,他就回来了,你说这个事不气人吗?挎了个筐买点菜,哼哼呀呀的、慢慢悠悠地过来了。“你看他还慢慢悠悠呢。”老和尚离老远瞅着就生气。
这一见面了,这老和尚还是有修行的,就说:“你怎么才回来呢?”那人就说:“哦,才回来。”老和尚就发火了:“你怎么才回来!”那人一看老和尚发火了“咣”就给他一个嘴巴子。老和尚说:“哎!你怎么敢打我?”他这一说话“咣”又一个嘴巴子。打了两个嘴巴子,这老和尚:“哎呀!”一下明白过来,就念阿弥陀佛“阿阿阿”阿了半天“阿弥陀佛!”这手才合上。这手就张着,不知道将这两个手合上。当然,老和尚跟前也不是光他自己,还有很多人瞅着这个事呢。这个人为了挣大洋就打了他两个嘴巴子,这一嘴巴打完了,老和尚这个“我”一下子空掉了,当时脾气不起来了,没有想法了,这就是无我的过程。
有我的时候“你看看,你把我的事耽误了,明年的粮食人家是不是不给送了,我吃什么?我现在得了这么些粮食,我于心何安哪?”都是在“我”这下工夫。“你为什么不听我话呀?”都是“我”字。这一嘴巴打完了,这个“我”一下子空了。原先还在不断地计较“我”不断地发脾气,一计较“我”他的脾气不断地生起。当时嘴巴一打,一愣“我”空了,空了的时候,就能念声“阿弥陀佛”这时这个我恐怕就破了。破了,你就了生死,是不是?
事后有人问老和尚说:“你为什么念那个‘阿弥陀佛’念那么长啊?你这俩手怎么光举着不往一起合呢?”他说:“哎呀,这两手往一起合,重如泰山,就像举着两座山似的,那个难劲,那个沉劲。”不管怎么沉,他最后硬合起来了,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不是那么好念的,这么念完了以后,才算把“我”给破掉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发火就是我执。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管对和错,你要是发火,就是把“我”捡回来了。你要是把“我”捡回来,永远也不会发现真理,永远不会去掉“我”你只有不断地布施“我”当事情来的时候不发火,你这个“我”就逐渐地破掉了,而且逐渐地发现真理,享受在真理中。
所以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时,有人割他耳朵、胳膊的时候,他不但没生嗔恨心,而生起了无上的欢喜心,那欢喜得了不得啊!有人把他耳朵给割掉了,鼻子给割掉了,胳膊给削掉了,而他还生起那无上的欢喜。最后,他对歌利王说:“我要是成佛,第一个就度你。”他不是起嗔恨心,而是生起了无上的喜悦和欢喜,世上简直没有比这个甘露再好的了。
别人看着:“你这太残酷了,把他耳朵给割掉了,胳膊也给剁掉了,脚也剁掉了,这不完了?”但对佛来讲,一下就证到真理,证到了无我。说:“我要是成佛,我第一个度的就是你。”
我们修行叫报怨行,实际上,真正的报怨就是感激和感谢,就是这句话。我们行报怨行,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感谢,真正的感谢。你不要看人家“哎呀,别人对他不好啊,而他还不计较。”实际上他心里得到了真正的感谢心。感谢别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报怨行。
所以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批评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作对的时候、甚至不顺着我们心的时候,我们应该生起感谢心。你生起感谢心就是报怨行,你要是生计较心,那你就没有在行这个报怨行。因为你只有行报怨行才能去掉这个“我”不是去不掉,我们有时候这面努力了,那面给漏掉了。
(编者注:报怨行,出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大家把家庭都舍去了,把所有的财产都放下了,所有东西都放下了,你说我们能不去掉“我”吗?我们就是来修去掉“我”的。但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我”怎么去,我们没有掌握这个方法,所以没有行好。如果我们知道了以后,就知道怎么去做了,我们就自在了。所以说要处处的去掉我,谁能说说怎么样去掉我?
弟子: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想法。
谁能具体地说一说?
弟子: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你说一说。
弟子:无所求。
无所求,好,你说。
弟子:控制自己的分别心。
弟子:恒顺众生。
弟子:不断地布施。
什么都布施出去。对,大家答得都对。
宣化上人说了,万佛城有六大宗旨: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我们知道上人提出这个,非常重视这个六大宗旨,这个六大宗旨把我们身上的毛病、习气都给说到了。上人没有喊什么口号,而是告诉你怎么去掉这个“我”字,这就讲得很清楚,要细讲起来那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自私,自私的人叫人瞧不起,让人太瞧不起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布施心,永远和大家和合;更不能自利,只顾自己。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是万佛城的六大宗旨,上人把这个解释得很清楚。上人为什么能总结得这么清楚呢?因为上人得道就是从这得的。得道了以后,他才总结出了这么六大宗旨。你要是按着做,肯定得道,会像上人一样具足神通力、智慧和德行。我们为什么不具备这个?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这个六大宗旨去做,所以说六大宗旨太好了!
我原先看宣化上人的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不求人”告诉我“宁死都不求”当时我那个心里就像开了花似的,当时流没流眼泪不知道,忘了。当时心里就喊:“天下还有能一下说到我心里的人。”
原先我痛苦,就是这个求人。平时也是不愿意求人,但是还要办事——这个自私的事,怎么办?有时候就搞点世间法,但也是老长脾气。人家找我办事行,我如果要找别人办事要是在他求我的时候,我就不能求人家。因为啥呢?人家在求我,我再去求人家,就像成了交易了,我就不愿意那么做。但是你等人家办完事了,你再去找人家,那又觉得好像是以帮人办事要挟人家。总是在一种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从哪生起来的?最后,上人这一句话就说破了,因为我有个求的心。虽然也想做一点不求,但是做不到,所以它就痛苦。有求的心就是痛苦心。
我们为什么有痛苦、有烦恼?就因为有求,为自己求,为自己想,从来没想到过别人,所以永远是痛苦。当看到那句话——宁死也不求,我这一生就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再多的想法。有这句话,我什么都认可了,宁死都不求人就完事了。那种悲壮的心,就好像一个壮士赴刑场似的,马上就走到刑场了,那种悲壮的气氛,宁死也不求人。不求人,你才是真正——不能说“求”字了,你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无我”你要是求人,这个“我”就坚固了,所以求人是不行的。
原先行脚的时候,过了山海关,那天晚上就是挺冷,正好休息那地方可能是个猪圈还是个酒厂,墙外面反正有股酒糟味。在那家住着吧,人家狗咬。他家门口有几个草垛,我们在那歇一会儿,人家主人不让在那。我们没办法,就又走到一个地方,外面有一堆苞米秸,我们铺一铺挡挡风,就在那睡一宿,也困得不得了了。
早上起来就有点头疼,就像感冒似的,头疼。但是兜里没有药,既没有钱,又没有药,又头疼要感冒了。这可是要坏了,这要是重感冒,你死了连打招呼的人都没有,是不是?像个游子似的,背个包在这道上走。这又感冒了,你说这没有药怎么办?要是挺过去就好了,要是挺不过去呢?不就死了吗?想到死了。
如果快要死了,是否可以去化点药?像乞食似的去乞点药?乞点药是否如法?就思惟这个。说:“不能乞。”一会儿又生起一念:“哎呀!是不是应该乞点儿?”“不能乞,宁死不求人嘛!”就这么样不断地思惟,不断地走,反正终归是没有去乞,但是念头也有点活动,后来渐渐地就坚固一些。
后来走到一个道边,对面有房子,可能是铁匠还是干什么的,还寻思:“求不求?”“不求不求,佛光讲到乞食,没讲乞药,对不对?就这么地吧!”就坐在那个台上休息。休息的时候,我们俩对面坐着,性空跟我对着,他冲那头,我冲这头。背个包,包往下一靠,坐在那个石头台上就开始休息,坐一会儿,也就是坐个十来分钟、二十分钟的吧,就是这么个休息时间。
旁边有草地,小毛毛草,那地方也不会有人上那去坐着干吗,一个大石头,谁跑那去坐着干吗?热闹的地方在对面呢,它隔着一条道。这一低头的功夫,发现有药片散在地上。一看是白色药片,有一个药片是掰成两半在那放着。我当时一瞅药片,就想:有药也不见得是治你感冒的药,还没敢往上想。我想:就是有药,它没有字,你不是照样不能吃?你也吃不了,也不敢用啊,万一是别的药呢?对不对?
过去用错药的人太多了,有的人本来不应该止血,他给人用止血药,吃完了,那血也不淌了,就出毛病了。还有那样的事故。后来病人就找到医院去了,倒不是我干的,是别人做的,我还得给人家好一顿赔礼道歉,而且给人家补偿点损失,别让人去告状,后来就算过去了,那人倒挺感谢我的。而那个拿错药的人,他没有啥想法,他一听过去了,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实际上他惹了大事了。我知道吃错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你越有知识,这个胆小心更重,反而障道。
我就没有马上去捡它,我想:“这没有字也是没用。”因为我做过药,用过往药片上打字的模具,我原先就专门研究这个东西的。拿起药片看看吧,把这两个半片的拿起来,一看,那写着“安乃近”有“安乃近”仨字。我心想:“哎!这个怪啊,这是安乃近。它有字啊,不是没字。”还是掰成两半的。
我心想:“这药是什么时候洒的?”一看那药的周围都非常光滑,就和新从纸里拿出来时是一样的。就算是早晨放的,就这一会儿,一个是埋汰了,另外那个露水或什么的都会把它弄湿,因为草上嘛,它得有湿痕,有损伤的部分。没有,像新药片一样,就像刚搁那放着。就放那都不会超过十分钟、半个小时,都不会超过那么长时间,就像一瞬间放在那地方似的。
因为你早上放早了,我能看出来。你们可能不太注意这个事,但我那个眼睛能看出来,因为它的光洁度和硬度,上边的色泽、均匀不均匀这个暗面,我都能看清楚,因为过去成天地研究这个东西,这我能看不清楚吗?我一看那硬度都是非常硬的,和新的一样。当时我就纳闷,我就寻思:“谁往这放的?”找那盒还找不着,原盒也没有,就那十片药。
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啊!当时一寻思: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就别说了,说了叫人笑话。性空在旁边,我也没告诉他。捡起药,就收起来了。我寻思:跟他一说吧,还叫人笑话。“这师父,见点事情就高兴得了不得了,这算个啥事?修道,这事不是常见的事吗?”虽然是好事,好事也收起来了。那两个半片的我没要,把这九片药收起来了。
心想:行了,等找个地方,吃点药发发汗,这病不就有把握了吗?就走回来,一直走到目的地了,也没吃这个药。因为啥呢?捡到药,病也好了,这只不过是演了一场戏。这个药片,后来在什么时候扔掉了?可能闭关过了两年,也就是捡到药片的三年以后。那天我还寻思:我那里还有药呢,还有点儿储备,还有九片安乃近。一打开,全变成粉末了,早潮湿了,早就不行了。一看,这没有用了,也确实没法用了,后来就扔掉了。
这就说明什么呢?你如果不求人,你意想不到的这种佛力的感应就现前了,不但给你药,而且你的病不吃药还能好。不光是心灵上的安慰,你就是病了,它也会很快地解决你这些问题。所以说,这个“不求人”是无价之宝,是做人的本分,人这一生就要做到一个“不求人”
越是不求人,他越肯布施,而越不求人的人越有慈悲心。而不是我不求你,我就房顶开门,不与人来往,你别上我那拿东西,我也不上你那拿东西。你干吗上我这屋拿东西?那就不行了,你那不是不求人了,你是求别人别拿你的东西,你不求人的目的是来保护你自己。我们说的不求人是不再执著这个“我”字,要去掉这个“我”字,因为有了“我”永远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就宁可被大火烧、刀砍,都不愿意有“我”字,这个“我”比什么都痛苦,像刀子一样成天挖着你的心,我对这个感受最深了。
有了“我”心就不平,有了“求”的人,他的心也不平,而且特别痛苦。当你求别人,他没有办到,不能满你愿的时候,你更加痛苦万分,生起了怨言。当别人满足你的时候,你又生起了一种占便宜的那种快乐,但是后面还跟着更大的恐惧,因为别人满足了你,他将来还要找你呢,是不是?找你的时候,你又产生恐惧,你要是做不到,那不是也不行吗?所以永远是一种痛苦。
我们想做一个人,首先就要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也不能打妄语。我们想做一个佛子,就要按照这六大宗旨做,它没有错,而且我们每一天都要检查,按照六大宗旨去检查。另外还有三个:不化缘、不攀缘、不求缘,我们就得这样。
宁死不求缘,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你得有这种决心。饿死都不化缘,什么给钱有饭我就吃,没饭就拉倒。到了那个时间,佛告诉我们去乞食,我就按照佛制去,要不然我们都不去乞。你得随时准备着挨饿,随时准备死去,你修道没有这个决心是不行的。你别忌讳这个死,你要是忌讳也是不行的。常常这么思惟,你反而得自在,心里反而能放下。所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啊——报怨行,通过这个学习,我们就清楚了。
释“我既都无”:我既然没有了。“其如幻耳”:所以这个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无论是能观、所观,都是虚妄幻化的。
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因为这些东西是幻化的,不是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它本来就是个幻化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认识,所以才用无我来破这个幻化。
释若能明白身体如幻如化,就能明白空观、假观、中观的这些道理了。你能明白这些道理,你就会知道这身体是虚妄不实的了。
不光我们身体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只要有“我看见”或“我想到的”或“我知道的”或“我感受到的”是凡带有“我”字的东西,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们没出家前,有时候恐怕连佛也没学过,是不是?就算学,也没有人家学得好。
所以说不能有家,出家人首先就得断掉家的概念。你有个家的概念,就是我的概念。不光有衣服是个“我”你有家庭,你身外只要有一物,都是我的概念,你有身体都是我的概念,何况那些物呢?是不是?我们不能给自己留后路,留了后路,你等于留了一个大我,一个大尾巴,你想要飞上天,就是尾巴都能把你给拽下来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后路断掉,我们不能叫它抓住。你对一个物质的喜爱,那都是我的概念。
以前金碧峰禅师在打坐的时候,那鬼来找他,找不着他,最后土地告诉小鬼,说:“你要找他好办,他最喜欢那个紫晶钵,你一敲,就能把他找着了。”虚空里都找不着他,你说这个人修得多好啊,那么厉害。最后一敲钵,他一动心念,就现前了,鬼一下就把他找着了。
因为那鬼要的不是你这个人,要的是你这里面的神识,他不要你那个身体。要那身体干吗?他知道那本来就是个假的,那身体看得太多了,那坟地有的是,到处都是死尸,那有什么用啊?那鬼从来都不抓你这个东西,抓你身体没有用。所以你打坐入定的时候,鬼都找不着你。我们一看人在打坐“啊,这人不在那吗?”所以我们有时候看问题还不如他们,光看到表面现象,没看到里面的东西。
金碧峰,修为那么高的禅师,因为对钵的喜爱,这种余习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那鬼就能把他找出来。我们修道可不能叫他找着。金碧峰也不明白,他本来已经入定了,入了无我的这种三昧里去了,无我,你怎么还能把我找着了?这不麻烦了?他就问:“你怎么找到我的?”
这鬼就告诉他:“土地告诉我了,说一敲钵就能把你找着。”“哦!一敲钵就给找着了,闹半天在这地方还留个‘我’。”他在那地方留个“我”最后,他把这个钵拿起来,一下给摔地下了,给摔碎了,最后他那几句怎么念的?“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就这个意思,无我的时候就像虚空一样,你找不着。
我们人活着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心在无我上,虽然说你还有这个肉体的存在,实际上谁都抓不住你,任何事物都抓不住你,什么汽车、什么人你看看,无我的时候,就办事都有意思。见面的时候,他本来想跟你唠几句嗑,你要是无我的时候,他走到你跟前,他都不唠嗑。
我有一次,那是刚信佛的时候,曾经在市场上看见一个疯子,女人,就是挺大岁数了,光个脚躺在水泥地上,就是马路的水泥地上。当时我就动了个念:“哎呀,这个人修行真好,你看修到这么个地步了。”那个脸非常的自在祥和,给我羡慕得了不得“哎呀,这个人,我得供养供养她。”供养她什么呢?是买双鞋?太远了,离商店远。这地方有水果,我去买点水果什么的供养供养她,那时候还不懂得叫供养,就是想给她点东西。
想得是挺好,进去买菜,买完菜了“叮当叮当”就走了。还经过一个庙,庙里(广钦庵)正好那天办佛事。回到住的地方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事了“哎呀,答应给买东西,怎么没买就回来了?我这平时注意不妄语,这时候怎么变成这样式的?”脑子一片空白,想都想不起来。当买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个念生在心里,说“别多事”像自己说的,又像是别人告诉你:“你可别多事。”在回去后才想出这么一个念头。
现在仔细分析一下,这是大概推测吧,就是说她是一位修行人,如果她是无我的,放下自在,你就在她跟前,你那个念头都没有用,你的想法就告诉你“别多事”回头你脑子里马上就是一片空白,连想都想不起来。从那么老远走回去,还经过一座寺院,最后回到屋里,这个念头突然才回来。
所以说,如果你要是无我的话,谁能抓住你?走到跟前了,他都抓不住你。过去有那个人不是说吗,上银行里,那警卫都看不见他,虽然人进去了,警卫看不见。实际上不用什么法,你只要把自己心念控制住了,他有眼睛就像瞎子,想不起来要干什么,想拦你的那个念头也没有。就是说这个意思,如果无我,别人就抓不住了。我们的生死为什么被人抓住呢?为什么小鬼能把我们带走呢?就是因为有“我”字,一抓就抓住了,所以说生死就在于“我”字。
我们想了生死,就把我去掉,再微细点,就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身体、我的存在;这个活累不累,我能不能干得动;这个活不是我该干的,是那个人干的,我一干就太累了,我气不足,我身体有病;这个水我不应该踩,等等的事情。虽然很微小,在别人来讲这不算啥,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在我们修道人来讲,同样是一个大障碍。你不注意这种修行,你这个“我”字是空不掉的,所以我们平时就得注意这个。你要是注意了,不但大家自在,而且你更自在。你修,往哪去修啊?是不是?一切都是为了无我在修行。
所以说我们应该抓住根本来修,平时应该怎么去做,大家都清楚了,应该时时的去掉我。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我们生欢喜心,那能不生欢喜心吗?跟我们要东西,赶紧给你,那等于把“我”送出去了,那是帮助我们。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那正是去掉“我”的时候,那赶紧地让人家说,默默地领受,而且心里生欢喜,你说得越多我越高兴,因为它能破了我执。
原先有一个老和尚,修得很好,他嗔恨心老去不掉,老有火,一遇到烦恼他就发脾气了,但也不是老发,没有大事他也不发。但修行人和世间人的想法不一样,世间人的想法:这事已经不错了。但是佛法认为,有脾气那就是“我”在,有了我在,就不能了生死。所以他就得想办法去掉这个我“我怎么把这个脾气去掉?”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花钱雇人。
那个故事看来不是现在,也不是更远的年代,因为他用的什么呢?用的大洋,用大洋雇了一个专门在他身边伺候的世间人,说:“如果发现我发脾气的时候,你就给我一个嘴巴子,打一个嘴巴子给一块大洋。”他下这么个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真有人来应这个事了,除了帮他做饭、买菜、打零杂什么的,成天在他跟前,跟着他吃、跟着他喝,就等着他发脾气,但他就不发。
这一年到秋天了,有大居士来供养寺院,拉了一车粮食来了。作为一个寺院的庙主来讲,这一年就有所保证。这个大居士来了,最起码应该表示一下欢迎和关心。寺庙的菜也没有什么,平时挺艰苦的,就告诉这个世间人:“你上街去买点菜,好招待招待这个大居士,人家来一趟挺辛苦的,表示一下子。”老和尚这片心挺慈悲,看人挺辛苦的。
那人就说:“好。”就去了。老和尚就跟大居士卸粮食,卸完粮食就唠一些事情,左唠右唠,快到吃饭时间了,这人还没回来。一看快到中午了,那个人还没回来,老和尚真着急,着急也没办法,当着居士的面也不能说什么。居士一看“怎么也没预备饭呢?我走吧。”居士就走了。
走了,这个老和尚的脸面就下不来了,寻思:“你这不扯吗?人家这么辛苦送来粮食,我们就做顿饭、买个菜都做不到,太对不起人家了。另外,你得罪人了,将来过年谁给你送粮食啊?是不是?”
越想这个火越大,越想越要发脾气“这太不应该了!要是买什么别的东西,到哪个地方可能买不来,你说就买个菜,到市场那是很近的事情,顺手就买来了,他怎么就不回来呢?你太耽误事了,平时你什么事都不耽误,一到关键的时候你就给我耽误事。”在屋里也坐不住了“得了,到山门口去等着吧!”虽然看不见人,实在没办法,不能跑到市场去找,就在门口的台阶上站着瞅“等你回来,我跟你算账。”我估计那脸都气得不得了。
还别说,那居士刚走不长时间,他就回来了。你要是晚回来一段,他气可能会消一消,正好那居士刚走,他就回来了,你说这个事不气人吗?挎了个筐买点菜,哼哼呀呀的、慢慢悠悠地过来了。“你看他还慢慢悠悠呢。”老和尚离老远瞅着就生气。
这一见面了,这老和尚还是有修行的,就说:“你怎么才回来呢?”那人就说:“哦,才回来。”老和尚就发火了:“你怎么才回来!”那人一看老和尚发火了“咣”就给他一个嘴巴子。老和尚说:“哎!你怎么敢打我?”他这一说话“咣”又一个嘴巴子。打了两个嘴巴子,这老和尚:“哎呀!”一下明白过来,就念阿弥陀佛“阿阿阿”阿了半天“阿弥陀佛!”这手才合上。这手就张着,不知道将这两个手合上。当然,老和尚跟前也不是光他自己,还有很多人瞅着这个事呢。这个人为了挣大洋就打了他两个嘴巴子,这一嘴巴打完了,老和尚这个“我”一下子空掉了,当时脾气不起来了,没有想法了,这就是无我的过程。
有我的时候“你看看,你把我的事耽误了,明年的粮食人家是不是不给送了,我吃什么?我现在得了这么些粮食,我于心何安哪?”都是在“我”这下工夫。“你为什么不听我话呀?”都是“我”字。这一嘴巴打完了,这个“我”一下子空了。原先还在不断地计较“我”不断地发脾气,一计较“我”他的脾气不断地生起。当时嘴巴一打,一愣“我”空了,空了的时候,就能念声“阿弥陀佛”这时这个我恐怕就破了。破了,你就了生死,是不是?
事后有人问老和尚说:“你为什么念那个‘阿弥陀佛’念那么长啊?你这俩手怎么光举着不往一起合呢?”他说:“哎呀,这两手往一起合,重如泰山,就像举着两座山似的,那个难劲,那个沉劲。”不管怎么沉,他最后硬合起来了,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不是那么好念的,这么念完了以后,才算把“我”给破掉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发火就是我执。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管对和错,你要是发火,就是把“我”捡回来了。你要是把“我”捡回来,永远也不会发现真理,永远不会去掉“我”你只有不断地布施“我”当事情来的时候不发火,你这个“我”就逐渐地破掉了,而且逐渐地发现真理,享受在真理中。
所以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时,有人割他耳朵、胳膊的时候,他不但没生嗔恨心,而生起了无上的欢喜心,那欢喜得了不得啊!有人把他耳朵给割掉了,鼻子给割掉了,胳膊给削掉了,而他还生起那无上的欢喜。最后,他对歌利王说:“我要是成佛,第一个就度你。”他不是起嗔恨心,而是生起了无上的喜悦和欢喜,世上简直没有比这个甘露再好的了。
别人看着:“你这太残酷了,把他耳朵给割掉了,胳膊也给剁掉了,脚也剁掉了,这不完了?”但对佛来讲,一下就证到真理,证到了无我。说:“我要是成佛,我第一个度的就是你。”
我们修行叫报怨行,实际上,真正的报怨就是感激和感谢,就是这句话。我们行报怨行,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感谢,真正的感谢。你不要看人家“哎呀,别人对他不好啊,而他还不计较。”实际上他心里得到了真正的感谢心。感谢别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报怨行。
所以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批评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作对的时候、甚至不顺着我们心的时候,我们应该生起感谢心。你生起感谢心就是报怨行,你要是生计较心,那你就没有在行这个报怨行。因为你只有行报怨行才能去掉这个“我”不是去不掉,我们有时候这面努力了,那面给漏掉了。
(编者注:报怨行,出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大家把家庭都舍去了,把所有的财产都放下了,所有东西都放下了,你说我们能不去掉“我”吗?我们就是来修去掉“我”的。但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我”怎么去,我们没有掌握这个方法,所以没有行好。如果我们知道了以后,就知道怎么去做了,我们就自在了。所以说要处处的去掉我,谁能说说怎么样去掉我?
弟子: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想法。
谁能具体地说一说?
弟子: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你说一说。
弟子:无所求。
无所求,好,你说。
弟子:控制自己的分别心。
弟子:恒顺众生。
弟子:不断地布施。
什么都布施出去。对,大家答得都对。
宣化上人说了,万佛城有六大宗旨: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我们知道上人提出这个,非常重视这个六大宗旨,这个六大宗旨把我们身上的毛病、习气都给说到了。上人没有喊什么口号,而是告诉你怎么去掉这个“我”字,这就讲得很清楚,要细讲起来那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自私,自私的人叫人瞧不起,让人太瞧不起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布施心,永远和大家和合;更不能自利,只顾自己。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是万佛城的六大宗旨,上人把这个解释得很清楚。上人为什么能总结得这么清楚呢?因为上人得道就是从这得的。得道了以后,他才总结出了这么六大宗旨。你要是按着做,肯定得道,会像上人一样具足神通力、智慧和德行。我们为什么不具备这个?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这个六大宗旨去做,所以说六大宗旨太好了!
我原先看宣化上人的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不求人”告诉我“宁死都不求”当时我那个心里就像开了花似的,当时流没流眼泪不知道,忘了。当时心里就喊:“天下还有能一下说到我心里的人。”
原先我痛苦,就是这个求人。平时也是不愿意求人,但是还要办事——这个自私的事,怎么办?有时候就搞点世间法,但也是老长脾气。人家找我办事行,我如果要找别人办事要是在他求我的时候,我就不能求人家。因为啥呢?人家在求我,我再去求人家,就像成了交易了,我就不愿意那么做。但是你等人家办完事了,你再去找人家,那又觉得好像是以帮人办事要挟人家。总是在一种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从哪生起来的?最后,上人这一句话就说破了,因为我有个求的心。虽然也想做一点不求,但是做不到,所以它就痛苦。有求的心就是痛苦心。
我们为什么有痛苦、有烦恼?就因为有求,为自己求,为自己想,从来没想到过别人,所以永远是痛苦。当看到那句话——宁死也不求,我这一生就定下来了,就没有什么再多的想法。有这句话,我什么都认可了,宁死都不求人就完事了。那种悲壮的心,就好像一个壮士赴刑场似的,马上就走到刑场了,那种悲壮的气氛,宁死也不求人。不求人,你才是真正——不能说“求”字了,你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无我”你要是求人,这个“我”就坚固了,所以求人是不行的。
原先行脚的时候,过了山海关,那天晚上就是挺冷,正好休息那地方可能是个猪圈还是个酒厂,墙外面反正有股酒糟味。在那家住着吧,人家狗咬。他家门口有几个草垛,我们在那歇一会儿,人家主人不让在那。我们没办法,就又走到一个地方,外面有一堆苞米秸,我们铺一铺挡挡风,就在那睡一宿,也困得不得了了。
早上起来就有点头疼,就像感冒似的,头疼。但是兜里没有药,既没有钱,又没有药,又头疼要感冒了。这可是要坏了,这要是重感冒,你死了连打招呼的人都没有,是不是?像个游子似的,背个包在这道上走。这又感冒了,你说这没有药怎么办?要是挺过去就好了,要是挺不过去呢?不就死了吗?想到死了。
如果快要死了,是否可以去化点药?像乞食似的去乞点药?乞点药是否如法?就思惟这个。说:“不能乞。”一会儿又生起一念:“哎呀!是不是应该乞点儿?”“不能乞,宁死不求人嘛!”就这么样不断地思惟,不断地走,反正终归是没有去乞,但是念头也有点活动,后来渐渐地就坚固一些。
后来走到一个道边,对面有房子,可能是铁匠还是干什么的,还寻思:“求不求?”“不求不求,佛光讲到乞食,没讲乞药,对不对?就这么地吧!”就坐在那个台上休息。休息的时候,我们俩对面坐着,性空跟我对着,他冲那头,我冲这头。背个包,包往下一靠,坐在那个石头台上就开始休息,坐一会儿,也就是坐个十来分钟、二十分钟的吧,就是这么个休息时间。
旁边有草地,小毛毛草,那地方也不会有人上那去坐着干吗,一个大石头,谁跑那去坐着干吗?热闹的地方在对面呢,它隔着一条道。这一低头的功夫,发现有药片散在地上。一看是白色药片,有一个药片是掰成两半在那放着。我当时一瞅药片,就想:有药也不见得是治你感冒的药,还没敢往上想。我想:就是有药,它没有字,你不是照样不能吃?你也吃不了,也不敢用啊,万一是别的药呢?对不对?
过去用错药的人太多了,有的人本来不应该止血,他给人用止血药,吃完了,那血也不淌了,就出毛病了。还有那样的事故。后来病人就找到医院去了,倒不是我干的,是别人做的,我还得给人家好一顿赔礼道歉,而且给人家补偿点损失,别让人去告状,后来就算过去了,那人倒挺感谢我的。而那个拿错药的人,他没有啥想法,他一听过去了,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实际上他惹了大事了。我知道吃错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你越有知识,这个胆小心更重,反而障道。
我就没有马上去捡它,我想:“这没有字也是没用。”因为我做过药,用过往药片上打字的模具,我原先就专门研究这个东西的。拿起药片看看吧,把这两个半片的拿起来,一看,那写着“安乃近”有“安乃近”仨字。我心想:“哎!这个怪啊,这是安乃近。它有字啊,不是没字。”还是掰成两半的。
我心想:“这药是什么时候洒的?”一看那药的周围都非常光滑,就和新从纸里拿出来时是一样的。就算是早晨放的,就这一会儿,一个是埋汰了,另外那个露水或什么的都会把它弄湿,因为草上嘛,它得有湿痕,有损伤的部分。没有,像新药片一样,就像刚搁那放着。就放那都不会超过十分钟、半个小时,都不会超过那么长时间,就像一瞬间放在那地方似的。
因为你早上放早了,我能看出来。你们可能不太注意这个事,但我那个眼睛能看出来,因为它的光洁度和硬度,上边的色泽、均匀不均匀这个暗面,我都能看清楚,因为过去成天地研究这个东西,这我能看不清楚吗?我一看那硬度都是非常硬的,和新的一样。当时我就纳闷,我就寻思:“谁往这放的?”找那盒还找不着,原盒也没有,就那十片药。
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啊!当时一寻思: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就别说了,说了叫人笑话。性空在旁边,我也没告诉他。捡起药,就收起来了。我寻思:跟他一说吧,还叫人笑话。“这师父,见点事情就高兴得了不得了,这算个啥事?修道,这事不是常见的事吗?”虽然是好事,好事也收起来了。那两个半片的我没要,把这九片药收起来了。
心想:行了,等找个地方,吃点药发发汗,这病不就有把握了吗?就走回来,一直走到目的地了,也没吃这个药。因为啥呢?捡到药,病也好了,这只不过是演了一场戏。这个药片,后来在什么时候扔掉了?可能闭关过了两年,也就是捡到药片的三年以后。那天我还寻思:我那里还有药呢,还有点儿储备,还有九片安乃近。一打开,全变成粉末了,早潮湿了,早就不行了。一看,这没有用了,也确实没法用了,后来就扔掉了。
这就说明什么呢?你如果不求人,你意想不到的这种佛力的感应就现前了,不但给你药,而且你的病不吃药还能好。不光是心灵上的安慰,你就是病了,它也会很快地解决你这些问题。所以说,这个“不求人”是无价之宝,是做人的本分,人这一生就要做到一个“不求人”
越是不求人,他越肯布施,而越不求人的人越有慈悲心。而不是我不求你,我就房顶开门,不与人来往,你别上我那拿东西,我也不上你那拿东西。你干吗上我这屋拿东西?那就不行了,你那不是不求人了,你是求别人别拿你的东西,你不求人的目的是来保护你自己。我们说的不求人是不再执著这个“我”字,要去掉这个“我”字,因为有了“我”永远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就宁可被大火烧、刀砍,都不愿意有“我”字,这个“我”比什么都痛苦,像刀子一样成天挖着你的心,我对这个感受最深了。
有了“我”心就不平,有了“求”的人,他的心也不平,而且特别痛苦。当你求别人,他没有办到,不能满你愿的时候,你更加痛苦万分,生起了怨言。当别人满足你的时候,你又生起了一种占便宜的那种快乐,但是后面还跟着更大的恐惧,因为别人满足了你,他将来还要找你呢,是不是?找你的时候,你又产生恐惧,你要是做不到,那不是也不行吗?所以永远是一种痛苦。
我们想做一个人,首先就要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也不能打妄语。我们想做一个佛子,就要按照这六大宗旨做,它没有错,而且我们每一天都要检查,按照六大宗旨去检查。另外还有三个:不化缘、不攀缘、不求缘,我们就得这样。
宁死不求缘,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你得有这种决心。饿死都不化缘,什么给钱有饭我就吃,没饭就拉倒。到了那个时间,佛告诉我们去乞食,我就按照佛制去,要不然我们都不去乞。你得随时准备着挨饿,随时准备死去,你修道没有这个决心是不行的。你别忌讳这个死,你要是忌讳也是不行的。常常这么思惟,你反而得自在,心里反而能放下。所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啊——报怨行,通过这个学习,我们就清楚了。
释“我既都无”:我既然没有了。“其如幻耳”:所以这个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无论是能观、所观,都是虚妄幻化的。
无我,为什么要无我?因为这些东西是幻化的,不是有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它本来就是个幻化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认识,所以才用无我来破这个幻化。
释若能明白身体如幻如化,就能明白空观、假观、中观的这些道理了。你能明白这些道理,你就会知道这身体是虚妄不实的了。
不光我们身体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只要有“我看见”或“我想到的”或“我知道的”或“我感受到的”是凡带有“我”字的东西,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