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路北上清理朝鲜及山东、辽东沿海海盗倭寇。”
“一路南下,清剿两广倭寇,一路驻扎澎湖巡检司,以防南洋倭寇渡海北上。”
朱高煦的话里没有提到台湾,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下想要前往台湾并不太现实。 台湾海峡看着不宽,但实际上从福建出发渡海前往台湾比前往琉球或吕宋要难得多。
台湾海峡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形状,在地形影响下季风风速比东海和南海更快。
加上台湾海峡在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一,从闽南出发的话航路和季风为直角,不适合航行。
这种因素,加上台湾本岛和澎湖之间的澎湖水道海底地形复杂,海流加上强风使得这里古代船难频发,被称为黑水沟。
到澎湖就已经不易,想到台湾本岛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虽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汉人开发澎湖的记录,但台湾本岛则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得以踏足常驻。
但即便如此,哪怕到了清朝,《渡台悲歌》中形容移民台湾的结局依旧是‘六死三留一回头’,可想而知以眼下的航海技术,从福建沿海渡台是一件多么有风险的事情。
与其冒这个不确定的险,还不如选择路途虽远但相对容易,且已经确认有较大岛屿存在的吕宋。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明无法迁移人口前往台湾。
朱高煦记得清楚,在古代从东亚大陆渡海前往台湾最保险的方法是从长江口一带走直线南下,这是唯一一条比较风平浪静的路线。
当然,走这条路线的前提是,必须确定路线终点有一座可以补充补给的大岛屿,不然便是想折返去福建都很难实现,最终只能送一船尸体抵达吕宋。
这样的条件,让明朝中前期的闽浙海商对台湾一无所知,但却对遥远的吕宋了如指掌。
另外,即便到达台湾,其西部最大的嘉南平原也不一定能开垦。
嘉南平原虽然大,但是却因为过于原始而一点都不肥美。
相反,由于盐碱问题和缺乏水源,嘉南平原曾长期是台湾生产力最低的农业区,远不如台北盆地一和台中彰化一带。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日本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嘉南大圳’,情况才得以好转。
也因为嘉南平原无法提供太多粮食,所以台湾自鸦片战争以后,长时间遭遇粮食不足,需要从福建购买大米的境遇。
除非有人一口气迁移个几十上百万人前往台湾,然后利用人力来提前建造‘嘉南大圳’,那嘉南平原才能提前几百年成为台湾粮仓。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同样的人口丢到台湾,还不如直接丢到吕宋及安南,毕竟这些地方最少还有部分已经开发的土地,而台湾基本处于原始环境。
这种情况下,对于大明来说,掌握澎湖列岛的成本更低,效果也十分可观。
“我知道了,稍许我回去,会与陛下上奏此事的。”
徐辉祖对于澎湖还是很有印象的,毕竟这地方是前几年才废弃的。
“对了……”朱高煦提醒道:“舅舅若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可问问闽浙渔民台江口位置,那里渔业发达,若是重新移民澎湖,可以让当地百姓以此为生。”
“好,我晓得了。”徐辉祖点点头,而后看着朱高煦欲言又止。
朱高煦明白,他是担心自己与傅友德、冯胜的事情,但对此朱高煦也清楚,自家舅舅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帮不上自己的忙,反而会把他自己给卷进来。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抬手作揖:“舅舅慢走。”
“好……”徐辉祖表情复杂,只是应了一声,便转身向船厂深处走去。
不过他往前走了几步,却还是没忍住,他停住脚步后回头看了一眼朱高煦,欲言又止的沉吟许久,最后只能吐露一句:
“那杨俅是个不错的人,日前带着船队剿灭了一个岛上的百来名倭寇,眼下已经被都督正式实授崇明所千户了。”
杨展的父亲去了‘代千户’的代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朱高煦对徐辉祖作揖回了一礼,起身后便转身离开了龙江船厂。
他来龙江船厂,主要也就是看看自家舅舅有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做,另外再看看大明的造船工艺达到了什么程度。
眼下这两个目标都达到了,他自然没有必要久留。
当着徐辉祖的面,朱高煦身影渐行渐远,最后走出了龙江船厂。
“唉……”长叹一口气,徐辉祖也艰难转身,自顾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至于朱高煦,他在走出龙江船厂后便见到了脱下头盔和甲胄,坐在远处凉亭里休息的张广、李忠二人。
这二人穿着甲胄走了四里地,实在累得不轻,眼下已经躺在亭子里睡着了。
在他们旁边,赤驩站在草地上啃食野草。
待朱高煦走近,赤驩打了几个响鼻,李忠二人也被惊的突然坐了起来。
“殿下1二人紧紧抱着自己的甲胄和兵器,起身后便见到了站在凉亭门口的朱高煦,连忙手忙脚乱的作揖行礼。
“呵呵……”朱高煦笑了几声:“把甲胄负在赤驩身上,等近了江东门再穿上吧,别耽误我回京的时间。”
他话是这么说的,但李忠和张广都能听出,他是担心累到二人才故意这么说的。
二人有些脸红,似乎觉得自己刚才睡着的行为有些愧对朱高煦将如此好马给自己二人照顾。
“走吧。”
见二人这模样,朱高煦也摇摇头向来时的道路走去。
李忠和范广二人见状,也小心将甲胄挂在了赤驩身上,为赤驩解开缰绳,牵着他往江东门走去。
城外的他们踏上了返程,而城内的武英殿里,早朝结束的朱元璋也回到了这里。
“皇爷爷万福安康……”
见朱元璋走进殿内,朱允炆带着朱高炽三人起身作揖行礼,朱元璋则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随后坐下。
“爷爷,这里有魏国公的奏疏,是关于平倭事宜的。”
朱允炆见朱元璋坐下,也从奏疏之中拿出他前番处理的徐辉祖奏疏递上,并进一步说道:
“这事宜之中有捷报,但也有关于倭患情况的,孙儿觉得兹事体大,需要爷爷亲自过目处理后才能放心。”
“嗯……”朱元璋见朱允炆如此认真,也顺手接过了奏疏,打开一目十行的阅览了一番。
不得不说,徐辉祖的平倭成绩还是不错的,过去一个多月里,徐辉祖斩首倭寇六百余级,这还是利用以前老式战船和崇明所那几百兵卒的情况下。
如果等龙江等处船厂的大船下水,崇明岛五千水兵都能投入战斗,那近海倭寇被平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看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有些高兴,但之后徐辉祖所写的倭寇数量便让他按下了这份高兴。
虽然已经从朱高煦那里得知了如今海上倭寇由于日本南北朝战争被平定而增多,但他还是没想到倭寇数量会增加到这种程度。
“必须得早早解决才行,不能继续拖下去……”
朱元璋脑中才出想法,便抬头对朱允炆吩咐道:
“诏令户部再拨四十万贯钱、大福船六十艘交予魏国公,着魏国公从苏松常三府及浙江都司再选水兵一万五千,总编水兵两万人,设为平倭水师,魏国公为平倭都督。”
“三年内,朕要见到沿海倭患一空1
朱元璋这话说的很是提气,朱允炆也似乎早已猜到,不紧不慢的作揖应下。
在殿内的朱高炽三人听着这话,心里却十分清楚,仅凭两万水师想要荡平沿海倭寇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非后续增加兵力,不然很难见到成效。
三人的表情被朱元璋收入眼中,但此刻他想的不是他们在想什么,而是在想若是朱高煦在此,又会发表何等见解。
虽然不想承认,但朱高煦对于海外各国的见解十分丰富,便是朱元璋自己也有些倚重他。
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反而觉得这是上天垂帘他老朱家,给了他家一个出色的三代子弟。
只是可惜,这个三代子弟的性子终究还是太仁善性弱了。
大明朝不需要那么多仁善性弱的子弟,何况三代子弟中仁善且性子薄弱的太多了,他想要的还是像老四那样的人。
“唉……”朱元璋扫了一眼殿内的四个孙儿,却是觉得曾经十分顺眼的四个孙子怎么都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
想来想去,还是只有高煦那个混小子稍微符合些。
“你小子若是性格再回到几分从前便好了……”朱元璋长叹一口气,此刻倒是想起那个狠腹狡诈的朱高煦了。
他低头看向手中,虽然身体和大脑还在处理奏疏,但他脑中都是昨日朱高煦顶撞自己的画面。
不由的,朱高煦当时的模样渐渐出现在了奏疏上,那眉宇间的坚毅,让朱元璋忍不住欣赏,可惜……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目光偏离龙案,看向了窗外那阳光明媚的天色,不由微微眯了眯眼睛。
“可惜,义气英雄往往死于奸诈小人之手……”
(本章完)
,一路北上清理朝鲜及山东、辽东沿海海盗倭寇。”
“一路南下,清剿两广倭寇,一路驻扎澎湖巡检司,以防南洋倭寇渡海北上。”
朱高煦的话里没有提到台湾,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下想要前往台湾并不太现实。 台湾海峡看着不宽,但实际上从福建出发渡海前往台湾比前往琉球或吕宋要难得多。
台湾海峡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形状,在地形影响下季风风速比东海和南海更快。
加上台湾海峡在冬季吹东北季风,夏季吹西南季风一,从闽南出发的话航路和季风为直角,不适合航行。
这种因素,加上台湾本岛和澎湖之间的澎湖水道海底地形复杂,海流加上强风使得这里古代船难频发,被称为黑水沟。
到澎湖就已经不易,想到台湾本岛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虽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汉人开发澎湖的记录,但台湾本岛则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得以踏足常驻。
但即便如此,哪怕到了清朝,《渡台悲歌》中形容移民台湾的结局依旧是‘六死三留一回头’,可想而知以眼下的航海技术,从福建沿海渡台是一件多么有风险的事情。
与其冒这个不确定的险,还不如选择路途虽远但相对容易,且已经确认有较大岛屿存在的吕宋。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明无法迁移人口前往台湾。
朱高煦记得清楚,在古代从东亚大陆渡海前往台湾最保险的方法是从长江口一带走直线南下,这是唯一一条比较风平浪静的路线。
当然,走这条路线的前提是,必须确定路线终点有一座可以补充补给的大岛屿,不然便是想折返去福建都很难实现,最终只能送一船尸体抵达吕宋。
这样的条件,让明朝中前期的闽浙海商对台湾一无所知,但却对遥远的吕宋了如指掌。
另外,即便到达台湾,其西部最大的嘉南平原也不一定能开垦。
嘉南平原虽然大,但是却因为过于原始而一点都不肥美。
相反,由于盐碱问题和缺乏水源,嘉南平原曾长期是台湾生产力最低的农业区,远不如台北盆地一和台中彰化一带。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日本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嘉南大圳’,情况才得以好转。
也因为嘉南平原无法提供太多粮食,所以台湾自鸦片战争以后,长时间遭遇粮食不足,需要从福建购买大米的境遇。
除非有人一口气迁移个几十上百万人前往台湾,然后利用人力来提前建造‘嘉南大圳’,那嘉南平原才能提前几百年成为台湾粮仓。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同样的人口丢到台湾,还不如直接丢到吕宋及安南,毕竟这些地方最少还有部分已经开发的土地,而台湾基本处于原始环境。
这种情况下,对于大明来说,掌握澎湖列岛的成本更低,效果也十分可观。
“我知道了,稍许我回去,会与陛下上奏此事的。”
徐辉祖对于澎湖还是很有印象的,毕竟这地方是前几年才废弃的。
“对了……”朱高煦提醒道:“舅舅若是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可问问闽浙渔民台江口位置,那里渔业发达,若是重新移民澎湖,可以让当地百姓以此为生。”
“好,我晓得了。”徐辉祖点点头,而后看着朱高煦欲言又止。
朱高煦明白,他是担心自己与傅友德、冯胜的事情,但对此朱高煦也清楚,自家舅舅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帮不上自己的忙,反而会把他自己给卷进来。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抬手作揖:“舅舅慢走。”
“好……”徐辉祖表情复杂,只是应了一声,便转身向船厂深处走去。
不过他往前走了几步,却还是没忍住,他停住脚步后回头看了一眼朱高煦,欲言又止的沉吟许久,最后只能吐露一句:
“那杨俅是个不错的人,日前带着船队剿灭了一个岛上的百来名倭寇,眼下已经被都督正式实授崇明所千户了。”
杨展的父亲去了‘代千户’的代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朱高煦对徐辉祖作揖回了一礼,起身后便转身离开了龙江船厂。
他来龙江船厂,主要也就是看看自家舅舅有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做,另外再看看大明的造船工艺达到了什么程度。
眼下这两个目标都达到了,他自然没有必要久留。
当着徐辉祖的面,朱高煦身影渐行渐远,最后走出了龙江船厂。
“唉……”长叹一口气,徐辉祖也艰难转身,自顾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至于朱高煦,他在走出龙江船厂后便见到了脱下头盔和甲胄,坐在远处凉亭里休息的张广、李忠二人。
这二人穿着甲胄走了四里地,实在累得不轻,眼下已经躺在亭子里睡着了。
在他们旁边,赤驩站在草地上啃食野草。
待朱高煦走近,赤驩打了几个响鼻,李忠二人也被惊的突然坐了起来。
“殿下1二人紧紧抱着自己的甲胄和兵器,起身后便见到了站在凉亭门口的朱高煦,连忙手忙脚乱的作揖行礼。
“呵呵……”朱高煦笑了几声:“把甲胄负在赤驩身上,等近了江东门再穿上吧,别耽误我回京的时间。”
他话是这么说的,但李忠和张广都能听出,他是担心累到二人才故意这么说的。
二人有些脸红,似乎觉得自己刚才睡着的行为有些愧对朱高煦将如此好马给自己二人照顾。
“走吧。”
见二人这模样,朱高煦也摇摇头向来时的道路走去。
李忠和范广二人见状,也小心将甲胄挂在了赤驩身上,为赤驩解开缰绳,牵着他往江东门走去。
城外的他们踏上了返程,而城内的武英殿里,早朝结束的朱元璋也回到了这里。
“皇爷爷万福安康……”
见朱元璋走进殿内,朱允炆带着朱高炽三人起身作揖行礼,朱元璋则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随后坐下。
“爷爷,这里有魏国公的奏疏,是关于平倭事宜的。”
朱允炆见朱元璋坐下,也从奏疏之中拿出他前番处理的徐辉祖奏疏递上,并进一步说道:
“这事宜之中有捷报,但也有关于倭患情况的,孙儿觉得兹事体大,需要爷爷亲自过目处理后才能放心。”
“嗯……”朱元璋见朱允炆如此认真,也顺手接过了奏疏,打开一目十行的阅览了一番。
不得不说,徐辉祖的平倭成绩还是不错的,过去一个多月里,徐辉祖斩首倭寇六百余级,这还是利用以前老式战船和崇明所那几百兵卒的情况下。
如果等龙江等处船厂的大船下水,崇明岛五千水兵都能投入战斗,那近海倭寇被平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看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有些高兴,但之后徐辉祖所写的倭寇数量便让他按下了这份高兴。
虽然已经从朱高煦那里得知了如今海上倭寇由于日本南北朝战争被平定而增多,但他还是没想到倭寇数量会增加到这种程度。
“必须得早早解决才行,不能继续拖下去……”
朱元璋脑中才出想法,便抬头对朱允炆吩咐道:
“诏令户部再拨四十万贯钱、大福船六十艘交予魏国公,着魏国公从苏松常三府及浙江都司再选水兵一万五千,总编水兵两万人,设为平倭水师,魏国公为平倭都督。”
“三年内,朕要见到沿海倭患一空1
朱元璋这话说的很是提气,朱允炆也似乎早已猜到,不紧不慢的作揖应下。
在殿内的朱高炽三人听着这话,心里却十分清楚,仅凭两万水师想要荡平沿海倭寇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非后续增加兵力,不然很难见到成效。
三人的表情被朱元璋收入眼中,但此刻他想的不是他们在想什么,而是在想若是朱高煦在此,又会发表何等见解。
虽然不想承认,但朱高煦对于海外各国的见解十分丰富,便是朱元璋自己也有些倚重他。
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反而觉得这是上天垂帘他老朱家,给了他家一个出色的三代子弟。
只是可惜,这个三代子弟的性子终究还是太仁善性弱了。
大明朝不需要那么多仁善性弱的子弟,何况三代子弟中仁善且性子薄弱的太多了,他想要的还是像老四那样的人。
“唉……”朱元璋扫了一眼殿内的四个孙儿,却是觉得曾经十分顺眼的四个孙子怎么都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
想来想去,还是只有高煦那个混小子稍微符合些。
“你小子若是性格再回到几分从前便好了……”朱元璋长叹一口气,此刻倒是想起那个狠腹狡诈的朱高煦了。
他低头看向手中,虽然身体和大脑还在处理奏疏,但他脑中都是昨日朱高煦顶撞自己的画面。
不由的,朱高煦当时的模样渐渐出现在了奏疏上,那眉宇间的坚毅,让朱元璋忍不住欣赏,可惜……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目光偏离龙案,看向了窗外那阳光明媚的天色,不由微微眯了眯眼睛。
“可惜,义气英雄往往死于奸诈小人之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