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综名著]名侦探玛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44

    说实话,其实玛丽一直觉得自己的创作生涯非常幸运。

    虽然三个故事每个单拿出来, 放在十九世纪都十分具有讨论度。但是她第一个想到的故事是《连环杀手棋局》, 抛出了连环杀手的概念同时又直接描写了凶手的心理状态。爱德蒙的案件无疑铺垫了菲利普·路德的故事风格, 也正是这种风格, 既吸引了弗兰茨·哈维记者的认可,也换来了比尔·梅恩先生的批评。

    相比之下, 《狂欢之王》和《支票佳人》固然保留着玛丽想要保留的话题度和从现实切入的角度, 故事基调却没有那么深沉冷峻了。玛丽当然是有意为之,她不想让菲利普·路德的故事通篇灰蒙蒙的,却也得到了霍尔主编的好心警告:这样的故事有趣归有趣, 然而推理悬疑的因素不多,玛丽需要好好风格和题材之间的平衡。

    所以玛丽觉得,若是她用普鲁托或者格蕾丝女士的故事开篇, 未必会换来这样的注意。

    而这位比尔·梅恩先生呢,自《连环杀手棋局》开始就猛烈抨击菲利普·路德的故事题材剑走偏锋、哗众取宠,说对社会影响不好又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拜布莱克伍德黄鼠狼给鸡拜年所赐,玛丽有幸亲眼见过他一面,当时评论家先生本人并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未婚小姐就是菲利普·路德, 只当玛丽是个读过几本书的乡下姑娘,客客气气地敷衍几句,并没有深入交谈。

    见过那么一面, 玛丽就对比尔·梅恩先生彻底失去兴趣了:玛丽不在乎旁人瞧不起自己的性别和出身, 但有人因为这两个原因直接放弃和你交流, 只会让玛丽觉得这个人狭隘又可怜。

    连布莱克伍德为他的“邪教”选择新娘时都不看出身和阶级呢。当玛丽意识到比尔·梅恩是个觉得出身低贱、不是男性的人不配谈文学和艺术的家伙时, 他在玛丽心中就什么都不是了——玛丽还不是穷人呢,她甚至觉得比尔·梅恩先生把《连环杀手棋局》批的一文不值,就是因为他觉得穷人和工人的苦难不应该写进小说里吧。

    所以,他这么一来信让玛丽有些惊讶。

    虽说她参与了光照会一案,但最大功臣不是她。按照比尔·梅恩先生心高气傲的水平,总不会写信向她道歉的。

    思来想去,玛丽还真想不通比尔·梅恩写信给她做什么。

    和其他信件一样,在提前获得玛丽允许的情况下,比尔·梅恩的信件也已经在杂志社提前打开过了。精致的信封被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割开,里面的信件叠的工工整整,一看就经由了特殊对待。玛丽顿时哭笑不得,这封信怕是已经在《海滨杂志》的工作人员之间传遍了吧!

    真不知道比尔·梅恩先生得知此事后会怎么想!

    玛丽拿出信件,认真阅读起来。

    和她预想的不太一样,比尔·梅恩先生不是来道歉的,也不是来骂她的。

    文学评论家的字如其人,工整标准的字迹处处体现了他的体面和高傲,和心情激动的哈维先生不同,比尔·梅恩的行文措辞也相当礼貌。他本人对待玛丽也是这幅态度:礼貌,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瞧不起人。

    但面对面是一回事,写信又是一回事。他流畅的语句让玛丽反而理解了评论家的为人:不是他故意瞧不起玛丽,而是比尔·梅恩先生就是这样的性格。

    因为布莱克伍德和几位文学业界和大学教授关系不错,评论家也在其中。所以比尔·梅恩首先对玛丽表达了感谢,感谢她揭穿了布莱克伍德和光照会的真面目,其次又相当委婉地肯定了玛丽的眼界——比尔·梅恩先生的原话是“我终其一生都在同钻研学术和追求艺术的人打交道,接触的是真正拥有智慧和懂得审美的人。并非不承认除了体面绅士,其他人也或许拥有这种天赋。但那毕竟少,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请玛丽小姐千万不要在意。”

    说了这么半天,还不是别别扭扭承认自己一开始把玛丽·班纳特当成没见识的乡下姑娘是小瞧了自己嘛,你们“文学业界”的评论家都这么口嫌体正直吗?玛丽很是无奈,她第一眼还以为比尔·梅恩先生这是在写信骂她不懂艺术呢,结果仔细读下来,其实是在道歉。

    要是评论家的信件通篇都是这种拐弯抹角的话,玛丽肯定没兴趣读下去。但有了这层铺垫,接下来梅恩先生的笔锋一转,语气变得恳切起来。

    他确实是来道歉的,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他不喜欢菲利普·路德的故事。

    “出于对自我个人艺术追求的坚持,”梅恩先生写道,“我绝不认可你的创作手法,玛丽小姐,请你原谅一名评论家对文学和文字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而我的不接受也绝非毫无根据,我有我的理由——若是没有光照会的事情,没有布莱克伍德将你的身份公开,菲利普·路德其人在我眼中就是个为了杂志销量和自身名气不惜一切代价的跳梁小丑。而你的第二篇连载《狂欢之王》更是使得我确认这点。”

    这倒是符合玛丽的猜测,她在动笔写《狂欢之王》之前就预料到有人觉得菲利普·路德是在蹭热度了。严格来说也没错嘛,玛丽就是想蹭热度来着,而且她还成功了,不仅成功,甚至得到了角色原型本人的支持。

    “但等到你的身份被公开见报,而在你之前,你我竟然还有过一面。这使得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菲利普·路德——也就是你,玛丽小姐。你并非我想象的沽名钓誉之辈,而就像是我开头所说,是除了体面绅士之外难得拥有天赋的人,可惜的是你是一位女性,终究不能碰触到艺术的本质,我们的上帝还是太过残酷,在赋予你灵感的同时又让性别限制住了你。”

    玛丽:“……”

    虽然玛丽能理解这个年代的人认定女性的文学作品“小家子气”,无法拥有真正的艺术价值。但这种话直接当做夸赞说出来,玛丽是不会高兴的啊!

    当然了,玛丽不会因此生气的——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有人会以“这位女性作者的风格一点也不像女性”作为对作者本人的夸赞呢。百余年过去了,真不知道该说社会进步好,还是说社会原地踏步好。

    “我并非有意攻击你,玛丽小姐,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理性和就事论事,”梅恩先生继续写道,“甚至可以说,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因为菲利普·路德的故事完全可以写的更体面、更为精彩。你已然看到了社会上许多不平的事情,却始终将他们摆在表面,而非深入本质,揭露人性。也正因如此,弗兰茨·哈维记者说你在效仿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在我看来,他说的对,若是路德故事不能继续开拓人类的灵魂,不能直面来自人性的物质,那你的创作也只能是‘效仿’,流于肤浅,始终差了一步,这是十分可惜的。”

    看到这儿,玛丽才明白梅恩先生的意思。

    “我有一位朋友,”他最后写道,“年纪轻轻,和你一样拥有天赋。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时甚至以为我们的大不列颠要再出一名拜伦——而最终他也的确做了拜伦做的事情,创作出无数诗篇的同时,也像拜伦一样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拜伦去希腊了,而他去了法国,那是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一年。

    读到这个年份时,玛丽只觉得有用亲手碰触到历史的战栗感自背后直窜脑门。

    一八七一年的法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了后世整个世界的事件。

    那就是巴黎公社运动。

    “一名英国人,”即便看不到本人,玛丽也能从梅恩先生的信件中读出无奈,“为什么要参与别国是非呢?他说自己在巴黎看到了希望,可他的希望有如泡沫般,两个月后就彻底破碎,连同他本人一起。政治运动摧毁了一名天才,玛丽小姐,你对社会事件的过分追逐让我看到了我朋友的影子。他姑且是一名男人,而你一位未婚小姐何必如此?菲利普·路德的故事我会继续关注下去,但倘若你仍然坚持己见,我也会继续批评下去。玛丽小姐,希望你能理解我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出于自己的坚持。”

    比尔·梅恩先生的信件到此为止。

    凯瑟琳见玛丽放下信件,气鼓鼓地开口:“这人也太过分了,写文章批评也就算了,还要写信过来训斥玛丽,指手画脚告诉别人该怎么写作?”

    莉迪亚:“我看就得让他吃个亏,亲自见见布莱克伍德是什么人才好。”

    玛丽摇了摇头。

    明明收到信件的是她,玛丽反而要出言安慰两个愤愤不平的妹妹:“要训斥的话,也得当事人在意才有效。我根本不在意这些□□,你们两个就不要操心啦。”

    而且在她看来,比尔·梅恩先生也不是在指点江山。这封信件写到最后,与其说是他在和玛丽对话,不如说是梅恩先生在扪心自问。

    玛丽不了解他的为人,也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区区见过一面,只能让玛丽大概知晓他的性格,却不能深刻体会到比尔·梅恩的灵魂。

    他自诩理性和就事论事,但玛丽看来,梅恩先生绝不理性,他诉说的一切,不论是反复强调的坚持,还是“恨铁不成钢”觉得玛丽浪费天赋,苦口婆心地劝她“改邪归正”,统统基于一个根本不理智的理由:梅恩先生的好友死在了巴黎公社运动之中。

    他说他在“作者”菲利普·路德身上看到了自己天才好友的幻影,不希望“他”浪费天赋、早早夭折,无非是不理解自身好友的选择罢了。

    甚至玛丽在想,这十几年来,伴随着比尔·梅恩在文学业界的地位上升,评论家可能会越发意难平——若是好友没死,若是他不多管闲事,而自己一样关注于“艺术”,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也不算错吧,毕竟人死了什么都没了。

    玛丽既不反对比尔·梅恩先生的看法,但也绝不赞同。

    他认为自己的好友多管闲事,像其他人一样惋惜玛丽·班纳特是为女性,直言除了体面人之外的平民穷人懂得艺术是少数例外,听起来极其可恶,但说到底,仍然是自身经历和阶级左右了自身的价值观罢了。

    资本家们不理解工人罢工——明明他们都给了工资了,凭什么说一句他们“剥削”呢?这简直是无理取闹;合格淑女们不理解玛丽坚持——嫁人之后又不是不能做自己的事情,何必非得等婚前签下那份合同呢?

    观点不一样,多数和成长的环境以及阶级限制有关。玛丽能理解比尔·梅恩先生高高在上地说一句好友的牺牲毫无意义,甚至是浪费天赋,因为他不像哈维记者一样亲眼见到过穷人们究竟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她不赞同,但也不打算反驳,除非梅恩先生亲自体会过贫民窟们人们的生活,感受一下穷人只会更穷的压迫带来的绝望,否则玛丽和梅恩先生动口吵架,得到的也无非是一句轻飘飘的“穷人变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已。

    但玛丽觉得,梅恩先生纵然高高在上,他的建议也拥有自身价值。

    至少他不认同菲利普·路德,却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嘛。他在文学上的看法可谓是说到了玛丽心坎里:他说玛丽再努力也只能是“效仿”大文豪,要是想成为大文豪还有一段距离。这样评判,虽然梅恩先生嘴上说玛丽·班纳特身为女性不配接触到艺术本质,但实际上他已经是把菲利普·路德放在一个“可能名留青史”的标准来要求玛丽创作了。

    这算是反向认可吧,而且他说的对。玛丽现在的目标是畅销书作家,她的梦想是成为斯蒂芬·金,而非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不得不说比尔·梅恩先生确实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的人,他能看得出来玛丽的追求,并且指出这样的追求不对——而身为作者,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受欢迎的同时,能够拥有更深刻的意义呢?

    话又说回来,要不是认同菲利普·路德的价值,何必如此上心,《海滨杂志》的连载本身就不配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还不是希望玛丽能写的更好嘛。

    期期骂,期期追,还要写信,一边别扭地故作清高,一边又承认玛丽写得好,整封信看似充满了指点江山的教训,还有些态度自相矛盾,反而透露了梅恩先生的真正看法:他确实认为玛丽的作品很有潜力,但碍于“纯文学评论家”的面子没法直接承认罢了!

    这是什么黑粉啊!玛丽还觉得挺有趣的。

    “我得写一封回信,”玛丽想了想,宣布道,“刚好从加莱到巴黎还有一段时间,我可以在火车上写信。”

    “你要写回信?”

    凯瑟琳露出了吃惊的神情:“你还说你不在意,玛丽!哈维先生急火火给霍尔先生写信打听你的信息你都没有第一时间回复,太不公平了吧。”

    “那不一样,”玛丽失笑,“当时大家都还不知道菲利普·路德是谁呢。而且我觉得梅恩先生的语气高傲,可他的建议也确实有用。路德和他在报刊上‘交流’许久了,给个正面回应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当然了,重点在于虽然这封书信的语气还是不讨人喜欢,但玛丽觉得梅恩先生的本意不是如此。

    而且……不管梅恩先生出于什么理由选择和玛丽直接交流,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那么出于尊重,哪怕他们的看法不同,玛丽觉得自己也应该回一封信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可和一开始的哈维先生不同,记者只是好奇菲利普·路德其人,在前往米尔顿之前,他暂时还没萌生同路德沟通的欲望。

    班纳特三姐妹在船上摇摇晃晃,离开了港口,在加莱登陆。

    而踏上法国的领土不过是旅行的开端,虽然港口城市里各色人等来来往往,但周遭路人们说出口的法语叫凯瑟琳和莉迪亚又紧张又惊讶。

    玛丽多少会一点法语,可以和人们进行日常沟通,那班纳特两个姐妹则完全是前来观光浏览的了。

    艾琳托人在加莱港口接应玛丽三人,拿了钱财帮忙接送的人话并不多,只是帮助班纳特三姐妹提前买了票,叫了辆马车送她们前去火车站。

    接着又是一场极长的火车行程。

    十九世纪的法国没有TGV,玛丽和两位妹妹只能坐在车厢窗边看着车外的风景咣当咣当前行,放平心情,忽视车上的不方便外,倒是也有一番风味。

    特别是在风景之下执笔写信。

    玛丽不打算和梅恩先生讨论他的朋友多管闲事,跑来法国刚好撞上巴黎公社运动是对还是错。人已经去世二十余年了,死者为大,他是对是错如今已然不再拥有意义。

    在表达观点,她先是客客气气地感谢了比尔·梅恩先生给出的专业意见。

    “哈维先生开头之后,”玛丽写道,“读者评论家们总是要拿‘菲利普·路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我认为这完全是在捧杀这个笔名。如你所说,我执笔创作完全是出于不甘在南方乡村嫁人相夫教子,从而自谋出路,找到养活自己的办法罢了。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