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崇祯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没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统御着战争所在的中心,崇祯当下却并没有将满腹心思全都用在山海关之战上。
如今山海关中的将士全都是太祖加持的雄壮新军,单独士卒拉出来,就明显比别家的精锐都要更高一个档次,士气更是直接拉满;
将领方面,直接是接受了开国大将邓愈英魂洗礼的邓文明,虽然比起真正的大明开国统帅来说,可能差点,但是在这明末也绝对称得上当世名将。
这样的队伍,再配上山海关这等巍峨雄关,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轻松坚守数月那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有。
毕竟说到底,战争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新大明正值春耕时期,不少军队当下都在乡间巡守,算是大明略输一筹。
但是,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最多数日之后,便能全部完成。
这样一来,天时方面,两边算是打了个平手。
南面的李自成也同样如此,大顺所掌领的土地,几乎全部都是遭灾且被肆虐过的,加上闯军大败归来,春耕本来就没做什么指望,天时方面算是同样在新大明之上。
天时说完,再说到地利。
新大明尽管因为崇祯自觉暂时没办法管理好大片的土地,所以占据的地方并不大,但是北有山海关,南则正好兵临黄河。
南北两边,一为雄关,一为大河,全都是险要关隘。
所以尽管两面都有可能受敌,但是新大明防守的情况下,无论针对满清和还是大顺,都是完全占据地利的。
至于人和。
军队的士气,无论是满清还是大顺,哪里有一个能够比得上大明?哪怕是他们中,士气最高昂的队伍,只怕也比新大明军队中,士气最低落的还要低吧?
归根到底,来文的,比执政,那确实是在和崇祯比。
但要是给新大明玩硬的,那和他们对线的那就不是崇祯,而是大明太祖朱元璋了!
来软的,大家自行好好发育,至少都还能有安稳的时机,毕竟新大明也还在积蓄力量测试体制,正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执政能力。
如果其他的朝廷,能够好好维持当地秩序,那么崇祯也不会太心急火燎地扩大地盘。
但是,要是来硬的,打其他地方,也就是会死伤大量将士,但是在新大明这块,那就是大量军马直接被收为对方的军队!
“这战争来的倒也正是时候,朕正好也差不多要将村令体系推广到整个新大明所辖之地,到时候,管控这么大的地方,需要的兵力也绝不会少,正好可以收一波敌军!”
原本“只需要”处理城中政务以及村令们的上报奏请的崇祯,在满清大军进犯,李自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自然也多出了额外的一摞军事相关的情报需要查看分析,还多了相应的军务需要处理。
本来就因为春耕以及城中日常杂务忙得不行的崇祯,至此开始,每天是必须忙到天黑月明才能解决一天的事务。
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想要去实地考察一下农令们的适应情况,也根本抽不出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也只能这样安慰安慰自己。
结果,一转眼就发现,眼前居然出现了太祖的身影。
“太祖?您这是......”
崇祯刚发完牢骚,就见到太祖当面,情不自禁有些尴尬,站起身行个礼,朱元璋对着他点点头。
“当下,农令事宜才刚刚开始,这才是你最需要用心管理的事情。山海关的事宜,你就不必如之前那般操心了,全权将指挥权交予徐允祯即可。”
顿了顿,朱元璋又加了一句:
“届时,就算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会相应去管一管。”
原来,朱元璋此来,正是因为崇祯这几天将大量的军政相关事宜接手,如同之前在昌平以及应对闯军时那般,把自己当成全军统帅,然后统管起了全军的事宜。
尽管,崇祯很知道让渡权力,基本上都是在了解情况,对于其他将领所给出的军令一般都不会给出什么其他意见。
但是,毕竟军中无小事,事情同样纷杂,在这样接受事宜之后,崇祯尽管仍然将农令以及春耕当做当下的最主要之事,但是放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却不由自主地缩减了不少。
“好,那便多谢太祖了!”
崇祯听了这话,一点没有担心太祖这是在分自己的权力,反而如同一下子少了一大块压力一般。
尽管经过了这么些次的战争,崇祯对于作战也不再是新手,而且对指挥战争同样有些兴趣,但是在当下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被迫新增这么多事务,对他来说,同样是很大的负担。
此前是因为终究对于徐允祯这个此前不过是普通勋贵子弟,通过英魂洗礼才得以变成将领的人不够放心,所以崇祯才花了这么多心思查看军政事宜的处理情况。
现在既然太祖愿意打包票,帮自己承担一应后续的应对,崇祯自然喜不自胜了。
有了太祖这话,崇祯就能把那些军政事宜减少,如此一来,他也就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农令的事宜之中。
事实上,现在农令体系,与村令体系差距确实很大,而且存在明显的不同。
村令不管如何,之前要么是吏员要么是跟着吏员学过的新军将士,他们都是知道如何执行命令,如何上报工作情况的。
但是农令,本身完全是以农事的能力评选,这样一来,选上来的其实大多数都是对人际、对管理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
让他们直接负责农桑,他们自然得心应手能够做得明显比其他人优秀很多,但是让他们通过教导的方式,带领其他人学习如何更好地种田,这就明显触及到很多农令的短板了。
而且,这些农令,总共一百五十多人,但是其中能够识文断字,可以自己书写相应文字的,只有不到两成的量,其他人要么是不会写,要么是认都不会认。
但是,每天的农令工作情况,按照崇祯的要求,那都是需要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上来的。
现在来说,都是村... -->>
统御着战争所在的中心,崇祯当下却并没有将满腹心思全都用在山海关之战上。
如今山海关中的将士全都是太祖加持的雄壮新军,单独士卒拉出来,就明显比别家的精锐都要更高一个档次,士气更是直接拉满;
将领方面,直接是接受了开国大将邓愈英魂洗礼的邓文明,虽然比起真正的大明开国统帅来说,可能差点,但是在这明末也绝对称得上当世名将。
这样的队伍,再配上山海关这等巍峨雄关,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轻松坚守数月那是一点问题都不会有。
毕竟说到底,战争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方面,新大明正值春耕时期,不少军队当下都在乡间巡守,算是大明略输一筹。
但是,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最多数日之后,便能全部完成。
这样一来,天时方面,两边算是打了个平手。
南面的李自成也同样如此,大顺所掌领的土地,几乎全部都是遭灾且被肆虐过的,加上闯军大败归来,春耕本来就没做什么指望,天时方面算是同样在新大明之上。
天时说完,再说到地利。
新大明尽管因为崇祯自觉暂时没办法管理好大片的土地,所以占据的地方并不大,但是北有山海关,南则正好兵临黄河。
南北两边,一为雄关,一为大河,全都是险要关隘。
所以尽管两面都有可能受敌,但是新大明防守的情况下,无论针对满清和还是大顺,都是完全占据地利的。
至于人和。
军队的士气,无论是满清还是大顺,哪里有一个能够比得上大明?哪怕是他们中,士气最高昂的队伍,只怕也比新大明军队中,士气最低落的还要低吧?
归根到底,来文的,比执政,那确实是在和崇祯比。
但要是给新大明玩硬的,那和他们对线的那就不是崇祯,而是大明太祖朱元璋了!
来软的,大家自行好好发育,至少都还能有安稳的时机,毕竟新大明也还在积蓄力量测试体制,正在逐步改善自身的执政能力。
如果其他的朝廷,能够好好维持当地秩序,那么崇祯也不会太心急火燎地扩大地盘。
但是,要是来硬的,打其他地方,也就是会死伤大量将士,但是在新大明这块,那就是大量军马直接被收为对方的军队!
“这战争来的倒也正是时候,朕正好也差不多要将村令体系推广到整个新大明所辖之地,到时候,管控这么大的地方,需要的兵力也绝不会少,正好可以收一波敌军!”
原本“只需要”处理城中政务以及村令们的上报奏请的崇祯,在满清大军进犯,李自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自然也多出了额外的一摞军事相关的情报需要查看分析,还多了相应的军务需要处理。
本来就因为春耕以及城中日常杂务忙得不行的崇祯,至此开始,每天是必须忙到天黑月明才能解决一天的事务。
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想要去实地考察一下农令们的适应情况,也根本抽不出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也只能这样安慰安慰自己。
结果,一转眼就发现,眼前居然出现了太祖的身影。
“太祖?您这是......”
崇祯刚发完牢骚,就见到太祖当面,情不自禁有些尴尬,站起身行个礼,朱元璋对着他点点头。
“当下,农令事宜才刚刚开始,这才是你最需要用心管理的事情。山海关的事宜,你就不必如之前那般操心了,全权将指挥权交予徐允祯即可。”
顿了顿,朱元璋又加了一句:
“届时,就算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会相应去管一管。”
原来,朱元璋此来,正是因为崇祯这几天将大量的军政相关事宜接手,如同之前在昌平以及应对闯军时那般,把自己当成全军统帅,然后统管起了全军的事宜。
尽管,崇祯很知道让渡权力,基本上都是在了解情况,对于其他将领所给出的军令一般都不会给出什么其他意见。
但是,毕竟军中无小事,事情同样纷杂,在这样接受事宜之后,崇祯尽管仍然将农令以及春耕当做当下的最主要之事,但是放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却不由自主地缩减了不少。
“好,那便多谢太祖了!”
崇祯听了这话,一点没有担心太祖这是在分自己的权力,反而如同一下子少了一大块压力一般。
尽管经过了这么些次的战争,崇祯对于作战也不再是新手,而且对指挥战争同样有些兴趣,但是在当下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被迫新增这么多事务,对他来说,同样是很大的负担。
此前是因为终究对于徐允祯这个此前不过是普通勋贵子弟,通过英魂洗礼才得以变成将领的人不够放心,所以崇祯才花了这么多心思查看军政事宜的处理情况。
现在既然太祖愿意打包票,帮自己承担一应后续的应对,崇祯自然喜不自胜了。
有了太祖这话,崇祯就能把那些军政事宜减少,如此一来,他也就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农令的事宜之中。
事实上,现在农令体系,与村令体系差距确实很大,而且存在明显的不同。
村令不管如何,之前要么是吏员要么是跟着吏员学过的新军将士,他们都是知道如何执行命令,如何上报工作情况的。
但是农令,本身完全是以农事的能力评选,这样一来,选上来的其实大多数都是对人际、对管理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
让他们直接负责农桑,他们自然得心应手能够做得明显比其他人优秀很多,但是让他们通过教导的方式,带领其他人学习如何更好地种田,这就明显触及到很多农令的短板了。
而且,这些农令,总共一百五十多人,但是其中能够识文断字,可以自己书写相应文字的,只有不到两成的量,其他人要么是不会写,要么是认都不会认。
但是,每天的农令工作情况,按照崇祯的要求,那都是需要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上来的。
现在来说,都是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