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八班会谈(终) (1/2)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两栋教学楼的间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知不觉,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快要临近放学时间,陈天机想加快会议进程。
“最后我们来商议学习方面的评比规则。”
会场上陷入了安静,众人都在沉思中。
比什么,学习上能比的当然只有成绩,这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问题在于具体以什么形式来比才算作公平。比赛的公平性,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有太多无法说清。
最简单的例子,试想两个新生要比学习,随便让谁制订规则,必然是以某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谁高谁赢。但当其中一个学生屡次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另一个学生屡次成绩垫底,却同样发奋图强,希望进步。此时再于二人中进行学习的比较,该如何制订规则呢?
可能有人会说,就以成绩作为标准,绝对公平。就像高考,大学不会管你是否努力,只看你够不够分数线。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标准。假设你答应两个孩子,会对其中一个给予奖励,当考试结果出来后,成绩好的一方严重倒退,成绩差的一方经过努力,维持稳定或略有进步,尽管仍远远不及前者。那么你还愿意奖励给成绩高的那个人吗?
于是出现了所谓“最佳进步奖”。曾经我的初中,班里就设定过此奖项,受到诸多学生欢迎。可是不久后,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我们发现,已经得到第一的同学永远得不到最佳进步奖。进一步假设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在一次考试中,班级中有两位成绩接近,位于倒数的人,名次发生了互换,其他人都没有变化。那么这奖项是会发给他们中进步一人的。但这样小的进步,比起长期稳居第一的人,难道更值得嘉奖吗?
当我将这个发现于班会上公开声明,引起了全班较大反响。很明显,当时初中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但他们知道后普遍无法接受。最后,老师根据民意将“最佳进步奖”取消,不久后此事便被遗忘。
的确,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背后的却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何为公平。
个人的竞争标准都难以制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呢?
记得小学时,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当时年级一共只有三个班。作为隔壁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常在我们班说,年级前十他们班占了五个,我们班才两个,让我们继续努力。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我们班主任,于是他对我们说,没什么可自卑的,因为我们班平均分比他们整整高了2.4分。当时还没有学什么叫平均数的我们,没有理解这是什么概念,只是当作班主任用以鼓励我们的借口。
虽说已经都是过去式,现在转念一想,当时的两个班到底谁更优秀啊,该比平均分还是比尖子生,哪一项标准更容易为人接受,实在难以论断。
而现在,划定标准的工作交在我们手中,上述两种难点全都摆在了我们面前。西楼学生自入学就是中考分数后一半者,长期低于东楼,直接比成绩,就好像让残疾人和健康人比赛跑一般。而且集体之间的竞争,该以什么为标准,平均分吗?最高分?还是年级前若干名的比例?
“商易成。”
将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的,是钟尚强。我摇摇头清醒一下,现在还在会议上,不是思考这些复杂问题的时候。
“你有什么想法。”我问道。
“你来定吧。”
他轻蔑一笑,好像在说,无论定什么标准,他们都不会输。
我这才发现,七班史文花将右手举过头边,不知举了多久。看上去他有些害怕,不敢直接说话。
“这位代表请发言。”在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时,先听下其他人的提议。
“我们文科班还要参与竞争吗?”
高二文理分班以后,文科和理科学习内容不同,考试自然也不同,分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拿高考来说,全国最好的某所学校,理科分数线维持在680以上,文科分数线却只有620左右,放在一起毫无可比性。
“如果你愿意,我们跟你们单独比。”
三班秦莫迟的气场明显凌驾于史文花之上,史文花低下了头,差点把头钻到桌子底下。
之前我被钟尚强“邀请”进去参观过三班,一面是那种氛围,另一面是遍地死宅气息的七班......简直没法想象。
“咦?你们都没什么意见吗。”陈天机左右打量。
东楼那一侧的代表都没发言,想必他们对比学习这事太胸有成竹了,无论怎么比,都不会输。
西楼这一侧的代表也没发言,青玉洁班长一直在皱着眉头,想必在思考对策,有没有能被对方接受公平又有机会赢的方法。其它代表有的在望天,有的在呆愣着,有的在趴桌子,一个个自暴自弃。
“我先提一下方案。”陈天机从书包中拿出个笔记本翻开来。
“尖子生比较,个人年级文科综合第一名,个人年级理科综合第一名。”
“优等生比较,理科班进入年级前五十人数,文科班进入年级前二十人数。”
“班级比较,文科班平均成绩较高班级,理科班平均成绩最高班级。”
“总体比较,楼平均分。”
陈天机列举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竞争方案,除此以外我也无法想到,是否还有其它可以衡量成绩的方法了。
“等等。”青玉洁发言道,“切蛋糕者和分蛋糕者不应是同一人,你们已经提出了方案,在这些方案中的选择权该交给我们了吧。”
青玉洁在... -->>
不知不觉,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快要临近放学时间,陈天机想加快会议进程。
“最后我们来商议学习方面的评比规则。”
会场上陷入了安静,众人都在沉思中。
比什么,学习上能比的当然只有成绩,这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问题在于具体以什么形式来比才算作公平。比赛的公平性,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有太多无法说清。
最简单的例子,试想两个新生要比学习,随便让谁制订规则,必然是以某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谁高谁赢。但当其中一个学生屡次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另一个学生屡次成绩垫底,却同样发奋图强,希望进步。此时再于二人中进行学习的比较,该如何制订规则呢?
可能有人会说,就以成绩作为标准,绝对公平。就像高考,大学不会管你是否努力,只看你够不够分数线。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标准。假设你答应两个孩子,会对其中一个给予奖励,当考试结果出来后,成绩好的一方严重倒退,成绩差的一方经过努力,维持稳定或略有进步,尽管仍远远不及前者。那么你还愿意奖励给成绩高的那个人吗?
于是出现了所谓“最佳进步奖”。曾经我的初中,班里就设定过此奖项,受到诸多学生欢迎。可是不久后,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我们发现,已经得到第一的同学永远得不到最佳进步奖。进一步假设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在一次考试中,班级中有两位成绩接近,位于倒数的人,名次发生了互换,其他人都没有变化。那么这奖项是会发给他们中进步一人的。但这样小的进步,比起长期稳居第一的人,难道更值得嘉奖吗?
当我将这个发现于班会上公开声明,引起了全班较大反响。很明显,当时初中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但他们知道后普遍无法接受。最后,老师根据民意将“最佳进步奖”取消,不久后此事便被遗忘。
的确,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背后的却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何为公平。
个人的竞争标准都难以制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呢?
记得小学时,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当时年级一共只有三个班。作为隔壁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常在我们班说,年级前十他们班占了五个,我们班才两个,让我们继续努力。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我们班主任,于是他对我们说,没什么可自卑的,因为我们班平均分比他们整整高了2.4分。当时还没有学什么叫平均数的我们,没有理解这是什么概念,只是当作班主任用以鼓励我们的借口。
虽说已经都是过去式,现在转念一想,当时的两个班到底谁更优秀啊,该比平均分还是比尖子生,哪一项标准更容易为人接受,实在难以论断。
而现在,划定标准的工作交在我们手中,上述两种难点全都摆在了我们面前。西楼学生自入学就是中考分数后一半者,长期低于东楼,直接比成绩,就好像让残疾人和健康人比赛跑一般。而且集体之间的竞争,该以什么为标准,平均分吗?最高分?还是年级前若干名的比例?
“商易成。”
将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的,是钟尚强。我摇摇头清醒一下,现在还在会议上,不是思考这些复杂问题的时候。
“你有什么想法。”我问道。
“你来定吧。”
他轻蔑一笑,好像在说,无论定什么标准,他们都不会输。
我这才发现,七班史文花将右手举过头边,不知举了多久。看上去他有些害怕,不敢直接说话。
“这位代表请发言。”在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时,先听下其他人的提议。
“我们文科班还要参与竞争吗?”
高二文理分班以后,文科和理科学习内容不同,考试自然也不同,分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拿高考来说,全国最好的某所学校,理科分数线维持在680以上,文科分数线却只有620左右,放在一起毫无可比性。
“如果你愿意,我们跟你们单独比。”
三班秦莫迟的气场明显凌驾于史文花之上,史文花低下了头,差点把头钻到桌子底下。
之前我被钟尚强“邀请”进去参观过三班,一面是那种氛围,另一面是遍地死宅气息的七班......简直没法想象。
“咦?你们都没什么意见吗。”陈天机左右打量。
东楼那一侧的代表都没发言,想必他们对比学习这事太胸有成竹了,无论怎么比,都不会输。
西楼这一侧的代表也没发言,青玉洁班长一直在皱着眉头,想必在思考对策,有没有能被对方接受公平又有机会赢的方法。其它代表有的在望天,有的在呆愣着,有的在趴桌子,一个个自暴自弃。
“我先提一下方案。”陈天机从书包中拿出个笔记本翻开来。
“尖子生比较,个人年级文科综合第一名,个人年级理科综合第一名。”
“优等生比较,理科班进入年级前五十人数,文科班进入年级前二十人数。”
“班级比较,文科班平均成绩较高班级,理科班平均成绩最高班级。”
“总体比较,楼平均分。”
陈天机列举了所有可以想到的竞争方案,除此以外我也无法想到,是否还有其它可以衡量成绩的方法了。
“等等。”青玉洁发言道,“切蛋糕者和分蛋糕者不应是同一人,你们已经提出了方案,在这些方案中的选择权该交给我们了吧。”
青玉洁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