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笔灵3·沉忧乱纵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宋,淳熙三年六月,上饶鹅湖寺澄心阁。
今日的天气有些异样,虽然刚入初夏时分,却已有了盛夏的蒸蒸气象。长天碧洗,烈日当空,无遮无拦,任凭炽热如焰的日光抛洒下来。然而在西边天尽处却有黑云鏖集,隐隐有豪雨之势。
澄心阁其名为阁,实则是个雅致凉亭,亭内仅有数席之围。此时阁内已有三人分踞东西两侧,中间一壶清茶、三只瓷碗。外围有数十名儒生站开数丈之远,恭敬地垂手而立,保持着缄默。整个寺院内一片寂静,惟闻禅林之间蝉鸣阵阵。
亭内并肩而坐的两人,年纪均在三十多岁。年长者面色素净、长髯飘逸,虽身着儒服,却有着道家的清雅风骨,整个人端跪席上,俨然仙山藏云,深敛若壑;而那年少者面如冠玉、双眸秋水,颀长的身躯极为洗练,望之如同一柄未曾出鞘,却已然是剑芒毕露的凌厉长剑。
而在他们对面的,是个四十多岁、脸膛微黑的中年男子,面相生得有些古怪,阔鼻厚唇,下巴却很平钝,是相书上说的那种“任情”之人,那种人往往都专注得可怕。他跪得一丝不苟,表情无喜无悲,像是一块横亘在二人面前的顽石,不动,亦不移。
“今日鹅湖之会,能与名满天下的陆氏兄弟坐而论道,实是朱熹的荣幸。”黑脸男子略欠了欠身子,双手微微按在两侧桌缘。
陆九龄、陆九渊见他先开了口,也一一回礼,年纪稍长的陆九龄躬身道:“岂敢,晦庵先生是我与舍弟的前辈,闽浙一代无不慕先生之风。我等今日能蒙不弃,效仿孔丘访李耳故事,亲聆教诲,可谓幸甚。”
朱熹淡淡道:“孔丘虽问礼于李耳,然周礼之兴,却在丘而不在耳。贤昆仲追蹑先迹,有此良志,可谓近道矣!”
他的话微绽锋芒,稍现即回。陆氏兄弟顿觉周身微颤,仿佛刚才被一股无形的浪涛拍入体内,心神俱是一震,两人不由得对视一眼,暗暗思忖,莫非这个朱熹真的如传言所说,已经养出了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吗?
倘若真是如此,这一次鹅湖论道怕是一场苦战。
但同时也说明,那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是真的
陆九龄正欲开口应答,忽然听到寺外传来一阵长啸,一下子惊起了林中数十只飞鸟。旁观的儒生们面露惊慌,纷纷东张西望,很快一声大叫自远及近传来:“陆家与人论道,怎能不叫老夫来凑凑热闹!”
朱熹奇道:“莫非是梭山先生?”
陆家是学问世家,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韶长年在梭山讲学,是以朱熹有此一问。
陆九龄苦笑道:“家兄隐行持重,又怎会如此狂诞。这人是我族分家一位长辈,最喜欢凑热闹。不知他哪里听来的风声我们今日与朱兄论道,想来是过来搅局了。”
陆九渊霍然起身,大声道:“我去劝他回去,理学之事,岂容那老革置喙!”
陆九龄道:“你若劝得住,早在蜀州便劝住了,且先坐下,免得让朱兄看了笑话。”兄命如父,陆九渊拂了拂袖子,只得悻悻坐下,却是剑眉紧蹙,显然气愤至极。
忽听见院墙外一阵喧哗,一人朝着澄心亭大步走来,左右三、四名沙弥阻拦不住,反被推了个东倒西歪,竟被他直直闯将进来。
这人看年纪有五、六十岁,宽肩粗腰,体格高大,行走间不见丝毫颓衰之气。他头顶发髻歪了一半,一头银白头发几乎是半披下来,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疯子,同院内髻稳襟正、冠平巾直的一干儒生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老人走到澄心亭前,稳稳站定,把亭内三人扫视了一圈,眼神锐利如刀,陆九渊虽然年少气盛,被他直视之下,也不免有畏缩之意。朱熹却面无表情,始终不曾朝这边望来。
老人穿的是一身通判官服,只是尘土满衫,处处俱有磨缺,想来是一路长途跋涉不曾换过。
陆九龄拱手道:“叔叔,既然您从蜀中赶来,一路劳顿,何妨先请去禅房沐浴更衣,稍事休憩,再来观论不迟。这一次论道,少则两日,多则十天,也不差这一时。”
老人根本不理睬他,自顾瞪着朱熹的后背看了一阵,然后伸出右手搭在他左肩,毫不客气地问道:“你就是朱熹?”
朱熹颌首:“正是。”
“好朱熹,吃我陆游一拳!”
声音未落,拳锋已临。这一拳猝然发难,毫无征兆,眼见将轰到朱熹右肩,万无闪避之理。
这时,紫光乍现。
包括陆家兄弟在内,在场之人无不面色大变。
他们看到了生平未有的奇景。
一管笔。
一管紫金毛笔。
宋,淳熙三年六月,上饶鹅湖寺澄心阁。
今日的天气有些异样,虽然刚入初夏时分,却已有了盛夏的蒸蒸气象。长天碧洗,烈日当空,无遮无拦,任凭炽热如焰的日光抛洒下来。然而在西边天尽处却有黑云鏖集,隐隐有豪雨之势。
澄心阁其名为阁,实则是个雅致凉亭,亭内仅有数席之围。此时阁内已有三人分踞东西两侧,中间一壶清茶、三只瓷碗。外围有数十名儒生站开数丈之远,恭敬地垂手而立,保持着缄默。整个寺院内一片寂静,惟闻禅林之间蝉鸣阵阵。
亭内并肩而坐的两人,年纪均在三十多岁。年长者面色素净、长髯飘逸,虽身着儒服,却有着道家的清雅风骨,整个人端跪席上,俨然仙山藏云,深敛若壑;而那年少者面如冠玉、双眸秋水,颀长的身躯极为洗练,望之如同一柄未曾出鞘,却已然是剑芒毕露的凌厉长剑。
而在他们对面的,是个四十多岁、脸膛微黑的中年男子,面相生得有些古怪,阔鼻厚唇,下巴却很平钝,是相书上说的那种“任情”之人,那种人往往都专注得可怕。他跪得一丝不苟,表情无喜无悲,像是一块横亘在二人面前的顽石,不动,亦不移。
“今日鹅湖之会,能与名满天下的陆氏兄弟坐而论道,实是朱熹的荣幸。”黑脸男子略欠了欠身子,双手微微按在两侧桌缘。
陆九龄、陆九渊见他先开了口,也一一回礼,年纪稍长的陆九龄躬身道:“岂敢,晦庵先生是我与舍弟的前辈,闽浙一代无不慕先生之风。我等今日能蒙不弃,效仿孔丘访李耳故事,亲聆教诲,可谓幸甚。”
朱熹淡淡道:“孔丘虽问礼于李耳,然周礼之兴,却在丘而不在耳。贤昆仲追蹑先迹,有此良志,可谓近道矣!”
他的话微绽锋芒,稍现即回。陆氏兄弟顿觉周身微颤,仿佛刚才被一股无形的浪涛拍入体内,心神俱是一震,两人不由得对视一眼,暗暗思忖,莫非这个朱熹真的如传言所说,已经养出了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吗?
倘若真是如此,这一次鹅湖论道怕是一场苦战。
但同时也说明,那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是真的
陆九龄正欲开口应答,忽然听到寺外传来一阵长啸,一下子惊起了林中数十只飞鸟。旁观的儒生们面露惊慌,纷纷东张西望,很快一声大叫自远及近传来:“陆家与人论道,怎能不叫老夫来凑凑热闹!”
朱熹奇道:“莫非是梭山先生?”
陆家是学问世家,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韶长年在梭山讲学,是以朱熹有此一问。
陆九龄苦笑道:“家兄隐行持重,又怎会如此狂诞。这人是我族分家一位长辈,最喜欢凑热闹。不知他哪里听来的风声我们今日与朱兄论道,想来是过来搅局了。”
陆九渊霍然起身,大声道:“我去劝他回去,理学之事,岂容那老革置喙!”
陆九龄道:“你若劝得住,早在蜀州便劝住了,且先坐下,免得让朱兄看了笑话。”兄命如父,陆九渊拂了拂袖子,只得悻悻坐下,却是剑眉紧蹙,显然气愤至极。
忽听见院墙外一阵喧哗,一人朝着澄心亭大步走来,左右三、四名沙弥阻拦不住,反被推了个东倒西歪,竟被他直直闯将进来。
这人看年纪有五、六十岁,宽肩粗腰,体格高大,行走间不见丝毫颓衰之气。他头顶发髻歪了一半,一头银白头发几乎是半披下来,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疯子,同院内髻稳襟正、冠平巾直的一干儒生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老人走到澄心亭前,稳稳站定,把亭内三人扫视了一圈,眼神锐利如刀,陆九渊虽然年少气盛,被他直视之下,也不免有畏缩之意。朱熹却面无表情,始终不曾朝这边望来。
老人穿的是一身通判官服,只是尘土满衫,处处俱有磨缺,想来是一路长途跋涉不曾换过。
陆九龄拱手道:“叔叔,既然您从蜀中赶来,一路劳顿,何妨先请去禅房沐浴更衣,稍事休憩,再来观论不迟。这一次论道,少则两日,多则十天,也不差这一时。”
老人根本不理睬他,自顾瞪着朱熹的后背看了一阵,然后伸出右手搭在他左肩,毫不客气地问道:“你就是朱熹?”
朱熹颌首:“正是。”
“好朱熹,吃我陆游一拳!”
声音未落,拳锋已临。这一拳猝然发难,毫无征兆,眼见将轰到朱熹右肩,万无闪避之理。
这时,紫光乍现。
包括陆家兄弟在内,在场之人无不面色大变。
他们看到了生平未有的奇景。
一管笔。
一管紫金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