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笔灵4·苍穹浩茫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自全唐诗一百六十七卷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烟波淼茫,水气升腾,此时正是一天之中雾气最盛的时候。沅江之上,一条乌蓬小渔船正缓缓逆流而上,狭长的船首将江水从容不迫地迎头切开,哗哗的细腻水声却让周遭更显得静谧。
船尾立着一位披着浅灰色蓑衣与斗笠的渔翁,正在用一根竹竿撑船前行。只是看他的动作颇有些怪异,四肢关节似乎从不弯曲,也不知疲倦,撑船的动作总是保持着相同的速度,一连几个时辰过去也没变化。
船内端坐着两个人。一个人粗腰宽肩,身架极阔,一头花白长发被方巾草草束起,显得有些浪荡;另外一人则是方脸厚唇,面色黝黑,双鬓发白如雪。两人一同望着船外两侧不断后退的山林,有意无意地闲聊着。
“我说老朱,你每天这么坐禅,不觉得闷吗?”
“这可不是佛家的坐禅。孟子曰:吾自养浩然正气,这养气的功夫,可不能荒废。”
“好啦好啦,我怕了你了!你不引圣人之言就不会说话了吗?”
“我这一辈子,倘若还有机会能为圣人注解,使道统不断,传于后世,也便没什么遗憾了。”他口气中却有淡淡的惋惜。
对方听了这话,却有些慌张,勉强一笑道:“莫要胡说,你才多大年纪!老夫还不曾伤春悲秋,何况你?”他微微露出笑意,不再说话,拂了拂袖子,继续望着远方水域,眼神透过稀薄雾气,不知注视何方。
这两个人正是陆游与朱熹。而那撑船之人,则是一位散卓笔化成的笔僮。
宿阳孔庙一战,诸葛、韦家共有七名笔冢吏死伤,四枝笔灵被毁,再加上天人笔横空出世,可谓是从未有过的大乱。笔冢自建成以来,还从未有这么多笔灵一次被毁。要知道,每一枝笔灵,都代表了历史上一位惊才绝艳的天才。它们的损失,是无可挽回。
最后天人笔侥幸被朱熹所收,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为免夜长梦多,陆游顾不得通知诸葛家和韦家,只是留了笔银子给孔庙的庙祝,嘱咐他代为照顾两家伤者,然后带着封印天人笔的鱼书筒,和朱熹日夜兼程,直奔笔冢而去。
这一路上,最让陆游焦虑的,是朱熹的身体。自从孔庙之战之后,朱熹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面色黯淡枯槁,比起从前更是寡言少语。陆游猜测,这是朱熹强行去收天人笔造成的后遗症。完全褪去封印的天人笔太过强悍,虽不知朱熹当时用的什么神通与之抗衡,可以想像那种神通反噬的威力一定不会小。
陆游问过几次朱熹,朱熹都只是笑着摇摇头,只说他是杞人忧天。朱熹这种闷葫芦,如果不想说的话,任凭谁来也别想问出什么,陆游毫无办法,只好加快脚程,争取早日把他带到笔冢去,让笔冢主人想办法——这种笔灵造成的伤害,寻常药石是没有用的。
他们疾行数日,进入到荆湖北路常德府境内,在当地买了一条渔船,溯沅江而上。为了掩人耳目,陆游没有雇船家,而是用了一个笔僮作船夫。他在孔庙里救下那枝常侍笔,恰好可以控制多个笔僮,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一般的笔冢吏,一世只能驱使一枝笔灵,也只有像陆游这样体质特异的笔通之才,才能把各种笔灵随意拿来当工具使唤。
船行两日,逐渐进入到沅江的一条支流。陆游实在无聊,就弄了根钓竿,坐在舷边开始钓鱼。可小船一直在向前行进,又哪里能钓来什么鱼。陆游耐不住性子,就用常侍笔又弄出一个笔僮,让它代为拿杆,自己躲到船篷里去了。如果高适在世,看到自己的笔灵被如此滥用,不知会作何感想。
这条支流河面狭窄,两岸桃林枝条繁茂,落英缤纷,有些甚至伸展到河面上空,船上的人触手可及。而且这条河流地处偏僻,自从入河以来,除了他们这条船,还不曾碰到别人。
“陆兄,你可知此地为何叫做常德?”朱熹难得地首先开口说道。陆游正呆坐在船头发愣,听朱熹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说话,大出意料。
“呃,不是一直叫常德吗?”陆游摸着脖子回答。
朱熹摇摇头,抬起手腕在半空划了几个字:“常德二字,是取自孔颖达的诗经大雅常武疏,他说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
“哦。”陆游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朱熹感叹道:“倘若天下都如此常德,便好了。”
“就靠如今的朝廷?”陆游不屑道“如今半壁江山都沦为鞑虏之手,斯文毁于膻腥。也不见他们有什么着急。”他忽然想到什么,又道:“你可知道,靖康之时,笔冢主人毅然闭关,就是不欲与夷狄为伍,免得千年国学,横遭污染。”
朱熹冷笑道:“这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的法子,也不见得有何高洁。若真有救世之心,何不入世?”
“笔冢主人是半仙之躯,怎么肯入俗世。他只是想尽力保全华夏的一点根苗,不教天下才情付水东流嘛。”陆游压低声音道“你知道吗?笔冢主人这几十年来,就出关了一次。他去了极北之地,为临终的徽宗陛下炼了一枝瘦金笔出来。这是多么用心。”
朱熹木然道:“莫说了,这若是传出去,可是要杀头的罪过。”陆游笑了笑,两人心照不宣。迎回徽、钦二宗这种话题,一直到现在也算是个禁忌。假如当今圣上知道徽宗还有笔灵流传下来... -->>
——出自全唐诗一百六十七卷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烟波淼茫,水气升腾,此时正是一天之中雾气最盛的时候。沅江之上,一条乌蓬小渔船正缓缓逆流而上,狭长的船首将江水从容不迫地迎头切开,哗哗的细腻水声却让周遭更显得静谧。
船尾立着一位披着浅灰色蓑衣与斗笠的渔翁,正在用一根竹竿撑船前行。只是看他的动作颇有些怪异,四肢关节似乎从不弯曲,也不知疲倦,撑船的动作总是保持着相同的速度,一连几个时辰过去也没变化。
船内端坐着两个人。一个人粗腰宽肩,身架极阔,一头花白长发被方巾草草束起,显得有些浪荡;另外一人则是方脸厚唇,面色黝黑,双鬓发白如雪。两人一同望着船外两侧不断后退的山林,有意无意地闲聊着。
“我说老朱,你每天这么坐禅,不觉得闷吗?”
“这可不是佛家的坐禅。孟子曰:吾自养浩然正气,这养气的功夫,可不能荒废。”
“好啦好啦,我怕了你了!你不引圣人之言就不会说话了吗?”
“我这一辈子,倘若还有机会能为圣人注解,使道统不断,传于后世,也便没什么遗憾了。”他口气中却有淡淡的惋惜。
对方听了这话,却有些慌张,勉强一笑道:“莫要胡说,你才多大年纪!老夫还不曾伤春悲秋,何况你?”他微微露出笑意,不再说话,拂了拂袖子,继续望着远方水域,眼神透过稀薄雾气,不知注视何方。
这两个人正是陆游与朱熹。而那撑船之人,则是一位散卓笔化成的笔僮。
宿阳孔庙一战,诸葛、韦家共有七名笔冢吏死伤,四枝笔灵被毁,再加上天人笔横空出世,可谓是从未有过的大乱。笔冢自建成以来,还从未有这么多笔灵一次被毁。要知道,每一枝笔灵,都代表了历史上一位惊才绝艳的天才。它们的损失,是无可挽回。
最后天人笔侥幸被朱熹所收,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为免夜长梦多,陆游顾不得通知诸葛家和韦家,只是留了笔银子给孔庙的庙祝,嘱咐他代为照顾两家伤者,然后带着封印天人笔的鱼书筒,和朱熹日夜兼程,直奔笔冢而去。
这一路上,最让陆游焦虑的,是朱熹的身体。自从孔庙之战之后,朱熹的健康一日不如一日,面色黯淡枯槁,比起从前更是寡言少语。陆游猜测,这是朱熹强行去收天人笔造成的后遗症。完全褪去封印的天人笔太过强悍,虽不知朱熹当时用的什么神通与之抗衡,可以想像那种神通反噬的威力一定不会小。
陆游问过几次朱熹,朱熹都只是笑着摇摇头,只说他是杞人忧天。朱熹这种闷葫芦,如果不想说的话,任凭谁来也别想问出什么,陆游毫无办法,只好加快脚程,争取早日把他带到笔冢去,让笔冢主人想办法——这种笔灵造成的伤害,寻常药石是没有用的。
他们疾行数日,进入到荆湖北路常德府境内,在当地买了一条渔船,溯沅江而上。为了掩人耳目,陆游没有雇船家,而是用了一个笔僮作船夫。他在孔庙里救下那枝常侍笔,恰好可以控制多个笔僮,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一般的笔冢吏,一世只能驱使一枝笔灵,也只有像陆游这样体质特异的笔通之才,才能把各种笔灵随意拿来当工具使唤。
船行两日,逐渐进入到沅江的一条支流。陆游实在无聊,就弄了根钓竿,坐在舷边开始钓鱼。可小船一直在向前行进,又哪里能钓来什么鱼。陆游耐不住性子,就用常侍笔又弄出一个笔僮,让它代为拿杆,自己躲到船篷里去了。如果高适在世,看到自己的笔灵被如此滥用,不知会作何感想。
这条支流河面狭窄,两岸桃林枝条繁茂,落英缤纷,有些甚至伸展到河面上空,船上的人触手可及。而且这条河流地处偏僻,自从入河以来,除了他们这条船,还不曾碰到别人。
“陆兄,你可知此地为何叫做常德?”朱熹难得地首先开口说道。陆游正呆坐在船头发愣,听朱熹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说话,大出意料。
“呃,不是一直叫常德吗?”陆游摸着脖子回答。
朱熹摇摇头,抬起手腕在半空划了几个字:“常德二字,是取自孔颖达的诗经大雅常武疏,他说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
“哦。”陆游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朱熹感叹道:“倘若天下都如此常德,便好了。”
“就靠如今的朝廷?”陆游不屑道“如今半壁江山都沦为鞑虏之手,斯文毁于膻腥。也不见他们有什么着急。”他忽然想到什么,又道:“你可知道,靖康之时,笔冢主人毅然闭关,就是不欲与夷狄为伍,免得千年国学,横遭污染。”
朱熹冷笑道:“这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的法子,也不见得有何高洁。若真有救世之心,何不入世?”
“笔冢主人是半仙之躯,怎么肯入俗世。他只是想尽力保全华夏的一点根苗,不教天下才情付水东流嘛。”陆游压低声音道“你知道吗?笔冢主人这几十年来,就出关了一次。他去了极北之地,为临终的徽宗陛下炼了一枝瘦金笔出来。这是多么用心。”
朱熹木然道:“莫说了,这若是传出去,可是要杀头的罪过。”陆游笑了笑,两人心照不宣。迎回徽、钦二宗这种话题,一直到现在也算是个禁忌。假如当今圣上知道徽宗还有笔灵流传下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