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孽海佛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解缙微笑道;“老人家有事就去忙自己的吧,不用陪着我。”
老家人只能尊命,转过身拖着迟缓的步子向后院走出。
解缙径直走到那农家少年身边,微笑道:“干什么呢?
是不是在作诗?”
少年一怔,抬头道:“是。”
解缙含笑道:“是先生出门前留的题自吧?”
少年又一怔,方道:“是。”
解缙道:“怎么,题目很难?”
少年的脸红了红,低声道:“不是。诗早就作好了,只不过有一句总觉得不是太恰当。”
解缙笑眯眯地道:“能不能拿给我看看、’
少年迟疑着,脸更红了。
解缙一笑,悠悠地道:“你知不知道我是谁?”
*****
卜凡坐在河边草地上,背靠着一棵斜生的老柿树,眼睛半眯着,盯着水面上的浮漂。
浮漂漂在静静的水面上,随着细碎的波纹轻轻地晃来荡去,就是没有半点下沉的意思。
岸边浅水中,浸着一只竹编的鱼篓。
鱼篓是空的。
快一个时辰了,卜凡连半条鱼也没有钓上来。
卜凡的心思也没有放在钓鱼上。在河边选好地方坐下,整好钓竿、鱼线、浮漂,撒下鱼食,这些都必需很细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已经将他心头的烦躁平定下来了。将穿好鱼饵的钓钩抛进水里后,他就开始想心事。
已经习惯了的,十几年的平静生活节奏已经被打破了,而且他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回复到往日的平静,这是卜凡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
他在想,以后到底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将近一个时辰了,不仅鱼没钓上一条,他也没能想出一个结果来。
卜凡轻轻叹了口气,将鱼竿插进身边的石头缝里,固定好,伸展双臂。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不管怎样说,今儿是能清静一天了。”
这个念头刚刚转过,他身后的柿树林中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
“大概是村里人挑水来了吧。”卜凡仍然坐着,连头都没有回。
脚步声一直响到他身后,停了下来。
卜凡略略侧过头,不禁微微吃了一惊。
来人不是石花村的人,这个人他以前从来没见过。
更让他吃惊的是,来人冲他笑了笑,竟然不声不响地在他身边坐了下来。
这是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三绺长须一直垂到胸口,白面细眼,满脸和气。
卜凡忍不住想问问这人是谁,到这里来干什么,但他刚要张口,中年文士就轻轻地“嘘”了一声,指着河面,压压声音道:“咬钓了!”
果然有鱼咬钓了。
好半天都没有动静的渔漂正一下一下抖动着,直往水里沉。
卜凡将渔竿从石缝里拔出来,一抖手腕.就要起竿。
中年文士忙道:“等一等,再等一等。”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把鱼吓跑了似的,卜凡看了他一眼,不禁有些好笑。
这人可真有意思。
中年文士却没看卜凡,他的目光紧盯着抖动的浮漂,神情紧张而兴奋。
忽然,他叫了起来:“快,快,快起竿!”
卜凡一挥手,漂却仍然直往水里沉。
中年文士伸手将渔竿抢了过去,两手紧握着渔竿,使劲往上扬,一面兴奋地叫道:“嘿,是个大家伙!”
果真是个大家伙!
“扑刺刺”一阵水响,一条足有二尺长的大青鱼被拖出了水面。
大青鱼在水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拍打着,力量大得惊人。
阳光照在丰满刚健的鱼身上,鱼鳞跃起一片炫目的光芒。
钓竿已经被它弯成了一张大弓,鱼线绷得笔直,铁紧。
卜凡不禁也兴奋起来、大声道:“快拉呀,别让它挣脱了钩!”
中年文士将渔竿塞回卜凡手中,说了一句:“别太用劲,慢慢往水边拉,”撩起袍襟就冲进了河里。
他竟然连鞋袜都没有脱。
折腾了好半天,俩人才把鱼弄到了岸上,卜凡累出了好一身大汗,中年文土的两腿已是水淋淋的了。
卜凡笑道:“兄台对钓鱼颇有心得嘛。”
中年文士坐在草地上,慢慢脱下鞋袜,晾在一边,也笑道:“那是。只不过像这样大的鱼,还是第一次钓到。”
卜凡道:“这条河里的鱼一向很肥的,兄台如有兴趣,不防再钓一阵子。”
一面说着,他一面将备用的渔竿递了过去。
中年文士将已湿了一半的长袍脱了下来,搭在一根树枝上,道:“也好,反正衣服也湿了,干脆在这里享享清福。”
卜凡道:“离远点下钓,别把我的鱼也搅和跑了。”
中年文士一笑道:“好意思说这种话?要不是我,刚才那条大鱼你能钓上来?”
这人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卜凡对他的印象简直好极了,好的连他的姓名都忘了问了。
二人又一本正经地钓起了鱼,等到他们兴尽收竿时,天色已黑了下来。
清爽的晚风拂着水面,送来了凉丝丝的水气和对岸传来的虫鸣蛙鼓声。一群流萤在草丛中上下翻飞。
卜凡收拾好渔具,提着沉重的渔篓,准备回家去了。他看了一看中年文土,道:“天色已晚,兄台”
中年文士打断了他的话,悠悠地道:“是啊,天色已晚,你的意思不请我吃顿饭?”
卜凡忍不住又笑了,道:“当然,当然,我本来就是这个意思。”
他晃了晃渔篓,接着道:“再说,这里面的鱼可有一半是你钓上来的。”
中年文士瞪眼道:“什么?一半?至少一大半!”
卜凡哈哈大笑,道:“那你该提着它才对。”
卜凡拎着渔竿,中年文士提着渔篓,两人一前一后往石花村走去。走着走着,中年文士忽然停下来,笑道;“卜凡兄果真是个很奇怪的人。”
卜凡一怔,道:“怎么,兄台知道在下的名字?”
中年义士微笑道:“当然,在下今天就是专程前来拜访卜兄的。”
卜凡又一怔,方道:“兄台为什么说我是个很奇怪的人呢?”
中年文土道:“在下帮你钓了半天鱼,你却连在下是什么人都不问一声,还不奇怪吗?”
卜凡这才想起自己果然不知道他是谁:“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中年文士笑眯眯地道:“在下姓解,解缙。”
解缙和卜凡的这一段逸事,很快就在京城里传开了。
卜凡和解绍从此成了真正的好朋友。几个月后,卜凡家门前,突然又冷清起来了。原因很简单,大才子解缙获罪下了大狱。
卜凡的名气并没有因为解缙的下狱而受任何影响,登门拜访他的人虽说比以前少得多了,但来的人都是真正的雅士文人。
这些人与卜凡交往,纯粹是谈文弄墨,没有其它任何目的。
他们渐渐都成了卜凡的真正的朋友。
每隔几个月,道衍和尚也会到石花村走一趟,每次都会在卜家呆一整天。
谁也不知道衍和卜凡谈了些什么。问卜凡,他总是微笑不语。
他倒不是故作莫测高深,而是怕说出来,又会给他自己添麻烦。
因为道衍是来和他探讨佛法的精义的。
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天下的和尚只怕都会找上门来,那卜家岂非成了和尚庙了。
卜凡的生活渐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闲适。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读书、采药、钓鱼,当然,时不时也要接待一些朋友。
除了经常往来的那班文人雅士之外,卜凡还有两个极好的朋友。
这件事很少有人知道,因为他们和卜凡的交情,在卜凡成为名人之前,就已很深厚了。
这两个朋友一个叫于西阁,另一个叫阿丑。
说起于西陶,那可是大大地有名。
他是一个御医,是太医院所有的御医中,最得皇帝信任的一个。
于西阁本来只是京城里一个不太出名的小郎中,请他看过病的人虽不算多,也不算少。
同行们说起他的医术来,一向都只是淡淡地道:“他呀,还行。”
于西阁是在一夜之间由小郎中变成大御医的。
有一次皇帝临出征前,突然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所有的御医都治不好。
于西阁不知怎样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跑去毛遂自荐,一剂汤药下去,皇帝就此康复了。
从此,于西阁名扬四海,平步青云。
阿丑是潭柘寺里一个执役的小和尚。
他没有法号,甚至可以说没有姓名。“阿丑”这个名字,是潭柘寺里的九峰禅师给他起的。
九峰禅师是潭柘寺里著名的高僧。
说他是高僧,并不仅仅因为他佛法精严,也因为他在寺里有特殊的地位。
虽说他在寺里并无司职,但就连皇帝亲封的潭柘寺住持都会很尊敬他。
九峰禅师是道衍惟一的弟子,他跟随道衍已有几十年了。
道衍是皇帝在“靖难”之役中最重要的谋士,可以说,皇帝能从他侄子建文皇帝的手中将皇位抢过来,道衍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皇帝的身边有一个由各方能人异士组成的智囊团,道衍是这个智慧团的核心人物。
在这个智囊团中,还有名震天下的当今武林第一高手“圣火教教主严子乔,有道衍和尚的师弟道通大师,有在武林中素著威名的京郊“白云山庄”庄主许白云,等等数十人,九峰禅师当然也名列其中。
皇帝“靖难”成功,身登大宝之后,这个智囊团就渐渐解散了。
首先从智囊团中除名的,是许白云。
许白云的除名,并不是因为皇帝对他有什么不满,而是因为武林恩怨。皇帝身登大定后不到两个月“白云山庄”
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被一帮蒙面人洗劫一空“白云山庄”也被烧成一遍灰烬。
皇帝曾严令缉拿血洗许氏一门的凶手,但沸沸扬扬闹了一阵子,也就不了了之了。
江湖盛传真凶是血鸳鸯令。血鸳鸯令虽然没有声明与此事无关,可也没有承认与此事有关。血鸳鸯令的行踪一向诡秘,想替许白云复仇的武林朋友们根本找不到她们,当然就没办法查证传言是否属实。
紧接着,道衍也功成身退,跑到潭柘寺的后山上修了一所静室,潜心清修去了。
道衍一走,智囊团就渐渐解散了。
九峰禅师是道衍的弟子,师父在潭柘寺静修。他当然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但他却婉拒了皇帝让他主持潭柘寺的旨意。
像这样的一个人,在寺中的地位当然是很特殊的。
十四年前,九峰禅师云游归来,抱回了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谁都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身世。问九峰禅师,他只说是路边无意中捡到的。
于是和尚们私下里就有很多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小男孩绝对不会是九峰禅师的私生子。
因为九峰禅师的面容十分清雅俊秀,而这个小男孩却长得十分难看。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阿丑。阿丑是在潭柘寺的善堂里长大的。
长大后的阿丑不像小时候那么难看了。七岁时,阿丑受了戒,成了寺中年龄最小的小和尚。
为阿丑剃度的,就是九峰禅师。但他显然无意将阿丑收归门墙。
寺里的和尚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做阿丑的师父,所以阿丑虽然做了和尚,却从来没念过一天经。
每天天蒙蒙亮,,阿丑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扫地、担水,然后去厨房干些杂活,给大师傅们打打下手,一直忙碌到深夜,才能上床去睡觉。
这样的日子当然很难过,很苦,但阿丑毕竟还是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很结实的少年。
阿丑的身材不高,两肩却很宽,和尚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担水的缘故。
阿丑的皮肤很粗、很黑,他的手心手背上,纵横着数不清的长短不一的伤痕。
这当然是十来年的粗活留在他身上的痕迹。
如果只看那双手,你绝不会相信这手的主人会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因为他的手背和一个七八十岁的干巴老头子的脸颊几乎没什么区别。
阿丑的眉毛又短又粗,四方形的额头下面,挤着两只黄豆般大小的圆眼睛。
这是他身上惟一有特点的地方。
像这样一个干粗活的小和尚竟会和卜凡交上朋友,这事说出去,只怕没几个人会相信,因为这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但世上有许多事,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比这更奇怪,更不可能的事情,也都有可能发生。
比如说,现在有人告诉你,阿丑其实是一个武功高手,你会相信吗?
当然不会。
潭柘寺里所有的和尚也都不会相信。
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说这话的一定是个疯子。
但阿丑的确会武功,而且他的武功练得还非常不错。
这大概就是对“世事无常”这个词最好的例证吧。
bsp; 解缙微笑道;“老人家有事就去忙自己的吧,不用陪着我。”
老家人只能尊命,转过身拖着迟缓的步子向后院走出。
解缙径直走到那农家少年身边,微笑道:“干什么呢?
是不是在作诗?”
少年一怔,抬头道:“是。”
解缙含笑道:“是先生出门前留的题自吧?”
少年又一怔,方道:“是。”
解缙道:“怎么,题目很难?”
少年的脸红了红,低声道:“不是。诗早就作好了,只不过有一句总觉得不是太恰当。”
解缙笑眯眯地道:“能不能拿给我看看、’
少年迟疑着,脸更红了。
解缙一笑,悠悠地道:“你知不知道我是谁?”
*****
卜凡坐在河边草地上,背靠着一棵斜生的老柿树,眼睛半眯着,盯着水面上的浮漂。
浮漂漂在静静的水面上,随着细碎的波纹轻轻地晃来荡去,就是没有半点下沉的意思。
岸边浅水中,浸着一只竹编的鱼篓。
鱼篓是空的。
快一个时辰了,卜凡连半条鱼也没有钓上来。
卜凡的心思也没有放在钓鱼上。在河边选好地方坐下,整好钓竿、鱼线、浮漂,撒下鱼食,这些都必需很细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已经将他心头的烦躁平定下来了。将穿好鱼饵的钓钩抛进水里后,他就开始想心事。
已经习惯了的,十几年的平静生活节奏已经被打破了,而且他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回复到往日的平静,这是卜凡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
他在想,以后到底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将近一个时辰了,不仅鱼没钓上一条,他也没能想出一个结果来。
卜凡轻轻叹了口气,将鱼竿插进身边的石头缝里,固定好,伸展双臂。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不管怎样说,今儿是能清静一天了。”
这个念头刚刚转过,他身后的柿树林中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
“大概是村里人挑水来了吧。”卜凡仍然坐着,连头都没有回。
脚步声一直响到他身后,停了下来。
卜凡略略侧过头,不禁微微吃了一惊。
来人不是石花村的人,这个人他以前从来没见过。
更让他吃惊的是,来人冲他笑了笑,竟然不声不响地在他身边坐了下来。
这是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三绺长须一直垂到胸口,白面细眼,满脸和气。
卜凡忍不住想问问这人是谁,到这里来干什么,但他刚要张口,中年文士就轻轻地“嘘”了一声,指着河面,压压声音道:“咬钓了!”
果然有鱼咬钓了。
好半天都没有动静的渔漂正一下一下抖动着,直往水里沉。
卜凡将渔竿从石缝里拔出来,一抖手腕.就要起竿。
中年文士忙道:“等一等,再等一等。”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把鱼吓跑了似的,卜凡看了他一眼,不禁有些好笑。
这人可真有意思。
中年文士却没看卜凡,他的目光紧盯着抖动的浮漂,神情紧张而兴奋。
忽然,他叫了起来:“快,快,快起竿!”
卜凡一挥手,漂却仍然直往水里沉。
中年文士伸手将渔竿抢了过去,两手紧握着渔竿,使劲往上扬,一面兴奋地叫道:“嘿,是个大家伙!”
果真是个大家伙!
“扑刺刺”一阵水响,一条足有二尺长的大青鱼被拖出了水面。
大青鱼在水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拍打着,力量大得惊人。
阳光照在丰满刚健的鱼身上,鱼鳞跃起一片炫目的光芒。
钓竿已经被它弯成了一张大弓,鱼线绷得笔直,铁紧。
卜凡不禁也兴奋起来、大声道:“快拉呀,别让它挣脱了钩!”
中年文士将渔竿塞回卜凡手中,说了一句:“别太用劲,慢慢往水边拉,”撩起袍襟就冲进了河里。
他竟然连鞋袜都没有脱。
折腾了好半天,俩人才把鱼弄到了岸上,卜凡累出了好一身大汗,中年文土的两腿已是水淋淋的了。
卜凡笑道:“兄台对钓鱼颇有心得嘛。”
中年文士坐在草地上,慢慢脱下鞋袜,晾在一边,也笑道:“那是。只不过像这样大的鱼,还是第一次钓到。”
卜凡道:“这条河里的鱼一向很肥的,兄台如有兴趣,不防再钓一阵子。”
一面说着,他一面将备用的渔竿递了过去。
中年文士将已湿了一半的长袍脱了下来,搭在一根树枝上,道:“也好,反正衣服也湿了,干脆在这里享享清福。”
卜凡道:“离远点下钓,别把我的鱼也搅和跑了。”
中年文士一笑道:“好意思说这种话?要不是我,刚才那条大鱼你能钓上来?”
这人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卜凡对他的印象简直好极了,好的连他的姓名都忘了问了。
二人又一本正经地钓起了鱼,等到他们兴尽收竿时,天色已黑了下来。
清爽的晚风拂着水面,送来了凉丝丝的水气和对岸传来的虫鸣蛙鼓声。一群流萤在草丛中上下翻飞。
卜凡收拾好渔具,提着沉重的渔篓,准备回家去了。他看了一看中年文土,道:“天色已晚,兄台”
中年文士打断了他的话,悠悠地道:“是啊,天色已晚,你的意思不请我吃顿饭?”
卜凡忍不住又笑了,道:“当然,当然,我本来就是这个意思。”
他晃了晃渔篓,接着道:“再说,这里面的鱼可有一半是你钓上来的。”
中年文士瞪眼道:“什么?一半?至少一大半!”
卜凡哈哈大笑,道:“那你该提着它才对。”
卜凡拎着渔竿,中年文士提着渔篓,两人一前一后往石花村走去。走着走着,中年文士忽然停下来,笑道;“卜凡兄果真是个很奇怪的人。”
卜凡一怔,道:“怎么,兄台知道在下的名字?”
中年义士微笑道:“当然,在下今天就是专程前来拜访卜兄的。”
卜凡又一怔,方道:“兄台为什么说我是个很奇怪的人呢?”
中年文土道:“在下帮你钓了半天鱼,你却连在下是什么人都不问一声,还不奇怪吗?”
卜凡这才想起自己果然不知道他是谁:“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中年文士笑眯眯地道:“在下姓解,解缙。”
解缙和卜凡的这一段逸事,很快就在京城里传开了。
卜凡和解绍从此成了真正的好朋友。几个月后,卜凡家门前,突然又冷清起来了。原因很简单,大才子解缙获罪下了大狱。
卜凡的名气并没有因为解缙的下狱而受任何影响,登门拜访他的人虽说比以前少得多了,但来的人都是真正的雅士文人。
这些人与卜凡交往,纯粹是谈文弄墨,没有其它任何目的。
他们渐渐都成了卜凡的真正的朋友。
每隔几个月,道衍和尚也会到石花村走一趟,每次都会在卜家呆一整天。
谁也不知道衍和卜凡谈了些什么。问卜凡,他总是微笑不语。
他倒不是故作莫测高深,而是怕说出来,又会给他自己添麻烦。
因为道衍是来和他探讨佛法的精义的。
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天下的和尚只怕都会找上门来,那卜家岂非成了和尚庙了。
卜凡的生活渐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闲适。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读书、采药、钓鱼,当然,时不时也要接待一些朋友。
除了经常往来的那班文人雅士之外,卜凡还有两个极好的朋友。
这件事很少有人知道,因为他们和卜凡的交情,在卜凡成为名人之前,就已很深厚了。
这两个朋友一个叫于西阁,另一个叫阿丑。
说起于西陶,那可是大大地有名。
他是一个御医,是太医院所有的御医中,最得皇帝信任的一个。
于西阁本来只是京城里一个不太出名的小郎中,请他看过病的人虽不算多,也不算少。
同行们说起他的医术来,一向都只是淡淡地道:“他呀,还行。”
于西阁是在一夜之间由小郎中变成大御医的。
有一次皇帝临出征前,突然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病。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所有的御医都治不好。
于西阁不知怎样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跑去毛遂自荐,一剂汤药下去,皇帝就此康复了。
从此,于西阁名扬四海,平步青云。
阿丑是潭柘寺里一个执役的小和尚。
他没有法号,甚至可以说没有姓名。“阿丑”这个名字,是潭柘寺里的九峰禅师给他起的。
九峰禅师是潭柘寺里著名的高僧。
说他是高僧,并不仅仅因为他佛法精严,也因为他在寺里有特殊的地位。
虽说他在寺里并无司职,但就连皇帝亲封的潭柘寺住持都会很尊敬他。
九峰禅师是道衍惟一的弟子,他跟随道衍已有几十年了。
道衍是皇帝在“靖难”之役中最重要的谋士,可以说,皇帝能从他侄子建文皇帝的手中将皇位抢过来,道衍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皇帝的身边有一个由各方能人异士组成的智囊团,道衍是这个智慧团的核心人物。
在这个智囊团中,还有名震天下的当今武林第一高手“圣火教教主严子乔,有道衍和尚的师弟道通大师,有在武林中素著威名的京郊“白云山庄”庄主许白云,等等数十人,九峰禅师当然也名列其中。
皇帝“靖难”成功,身登大宝之后,这个智囊团就渐渐解散了。
首先从智囊团中除名的,是许白云。
许白云的除名,并不是因为皇帝对他有什么不满,而是因为武林恩怨。皇帝身登大定后不到两个月“白云山庄”
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被一帮蒙面人洗劫一空“白云山庄”也被烧成一遍灰烬。
皇帝曾严令缉拿血洗许氏一门的凶手,但沸沸扬扬闹了一阵子,也就不了了之了。
江湖盛传真凶是血鸳鸯令。血鸳鸯令虽然没有声明与此事无关,可也没有承认与此事有关。血鸳鸯令的行踪一向诡秘,想替许白云复仇的武林朋友们根本找不到她们,当然就没办法查证传言是否属实。
紧接着,道衍也功成身退,跑到潭柘寺的后山上修了一所静室,潜心清修去了。
道衍一走,智囊团就渐渐解散了。
九峰禅师是道衍的弟子,师父在潭柘寺静修。他当然也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但他却婉拒了皇帝让他主持潭柘寺的旨意。
像这样的一个人,在寺中的地位当然是很特殊的。
十四年前,九峰禅师云游归来,抱回了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谁都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身世。问九峰禅师,他只说是路边无意中捡到的。
于是和尚们私下里就有很多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小男孩绝对不会是九峰禅师的私生子。
因为九峰禅师的面容十分清雅俊秀,而这个小男孩却长得十分难看。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阿丑。阿丑是在潭柘寺的善堂里长大的。
长大后的阿丑不像小时候那么难看了。七岁时,阿丑受了戒,成了寺中年龄最小的小和尚。
为阿丑剃度的,就是九峰禅师。但他显然无意将阿丑收归门墙。
寺里的和尚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做阿丑的师父,所以阿丑虽然做了和尚,却从来没念过一天经。
每天天蒙蒙亮,,阿丑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扫地、担水,然后去厨房干些杂活,给大师傅们打打下手,一直忙碌到深夜,才能上床去睡觉。
这样的日子当然很难过,很苦,但阿丑毕竟还是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很结实的少年。
阿丑的身材不高,两肩却很宽,和尚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担水的缘故。
阿丑的皮肤很粗、很黑,他的手心手背上,纵横着数不清的长短不一的伤痕。
这当然是十来年的粗活留在他身上的痕迹。
如果只看那双手,你绝不会相信这手的主人会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人,因为他的手背和一个七八十岁的干巴老头子的脸颊几乎没什么区别。
阿丑的眉毛又短又粗,四方形的额头下面,挤着两只黄豆般大小的圆眼睛。
这是他身上惟一有特点的地方。
像这样一个干粗活的小和尚竟会和卜凡交上朋友,这事说出去,只怕没几个人会相信,因为这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但世上有许多事,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比这更奇怪,更不可能的事情,也都有可能发生。
比如说,现在有人告诉你,阿丑其实是一个武功高手,你会相信吗?
当然不会。
潭柘寺里所有的和尚也都不会相信。
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说这话的一定是个疯子。
但阿丑的确会武功,而且他的武功练得还非常不错。
这大概就是对“世事无常”这个词最好的例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