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神奇的床子弩
两天之后,赵恒下诏北伐,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
出征之前,命李继隆、石保吉为驾前左右排阵使,将相一概随驾出征。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朔风凛冽,左右见天气寒冷,便向赵恒献上貂皮帽、毳裘。赵恒认为,将士们在寒风中行军打仗,忍受着削面的寒风,自己身为皇上,也不能独自享受。他拒绝了近侍送来的貂皮帽、毳裘。
看来,赵恒颇识鼓励将士之法。
将士们听说皇上拒戴貂皮帽,拒穿毳裘,大受感动,纷纷说道:“圣上这等体念我们,此次北伐,一定要拼死报国!”
北伐大军还在路途行走,前军已到达澶州。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凛自恃骁勇,领兵直逼宋军营前列阵,萧挞凛带数骑出阵观察地形。
宋军前军主帅李继隆得知契丹兵过来了,一面派人奏报皇上,一面带领众将士赶到营前观阵。
李继隆到达前营,见契丹兵列阵以待,几个首领人物站在营前的小山包上指手画脚,便命令部将张环守在床子弩旁,密切注视敌兵的动向,他自己转进后营去调兵遣将。
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由于张力很大,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弓,射程可达五百米,在当时,算得上是威力很大的远程武器。
张环守在床子弩旁,见敌方一个黄袍大将站在阵前指手画脚,料知不是常人,也不待请示,悄悄地告知控制床子弩的士兵,悄然一声令下,突然扳动弩机,顷刻之间,百箭齐发,一齐射向敌兵营前的几个人,萧挞凛正在那里布阵,猝不及防,顿时被射成了刺猬,毙命当场,身边的几个人,也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
契丹阵上将士见主将毙命当场,慌忙出兵抢回尸首,退兵扎营。待到张环派人报告李继隆,麾兵驱杀,契丹兵早已逃远了。
萧挞凛是契丹一员猛将,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契丹的精锐之师,尚未开战,便被宋军射杀在阵前,对契丹军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
这时,杨延昭守广信军,驻扎在遂城,魏能守安肃军,驻扎在梁门,两军离契丹境地最近,契丹军屡次围攻这两个地方,屡战屡败。杨延昭追击契丹军,每次都是大获全胜,当时的人便把这两军称做铜梁门铁遂城。
唯独王钦若守天雄军,束手无策,整日里修斋诵佛,闭门默祷,求神灵保佑他能渡过难关。幸亏契丹兵没有进攻天雄军,才使得王钦若在这次北伐战争中全身而退。
正在前方战局紧张的时候,突然传来东京留守赵元份得暴病去世的消息。赵恒立即命参知政事王旦赶回东京处理善后事情,并接替赵元份的职务。
王旦深知当前战局的凶险,回京之前,特地将宰相寇准叫到赵恒面前,问赵恒,如果十天之后接不到捷报,该如何处理。
赵恒沉默良久,说:“立皇太子!”
实际上,这是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了王旦。
王旦出身名门,老成持重,赵恒非常器重他,常在他奏事退出时,以目光相送,并在心里说,致朕为太平天子者,必定是此人。一次,赵恒与钱若水聊天,钱若水当着赵恒的面,也说王旦可任大事。赵恒说,朕也是这样想的。
可见,赵恒委王旦如此重任,是对王旦深信不疑。
2、皇帝不敢过河
三天之后,赵恒御驾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赵恒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赵恒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如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契丹军的俘虏。”
赵恒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宋军在日夜兼程北进,辽军也在继续南下,他们的主力早于赵恒之前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
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赵恒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说道:“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陛下去北城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赵恒过河到北城去,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请陛下放心,臣率兵保驾,定保万无一失。”说罢,也不等赵恒同意,就命令卫兵们护送皇上前进。
赵恒勉强随大军渡河,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知道是皇上到了,立即万众欢腾,一齐高呼万岁,声雄气壮,数十里外都能听见,契丹兵卒听到喊声,吓得胆战心惊。
契丹自萧挞凛被射死之后,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又见大宋皇帝御驾亲征,并亲自登上城楼督师,更是气沮。萧太后派出两员大将,挑选五千精骑,命令他们说,大宋皇帝到了澶州,你们快去攻打一阵,给大宋皇帝一个下马威。
两员大将领命,率领五千精骑,前来攻城。
寇准认为这是来试阵的,奏请赵恒命将士出战,痛击一阵,不要被敌人小看了。
赵恒命李继隆开城迎敌。
李继隆领旨,率领三军,放炮出城。
李继隆本来就是勇冠三军,威猛无敌的大将,又见皇上在城楼上亲自督战,更是精神抖擞,率领宋军,身先士卒,冲上前去,与契丹兵展开激烈战斗。
李继隆的部下虽然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但他们从来没有当着皇帝的面与敌人战斗,碰上了这样的机会,人人都想表现一番,冲向敌阵,人人犹如下山的猛虎,个个似出海蛟龙,势不可挡。顷刻之间,契丹军便被杀得七零八落,非死即伤,最后活着逃回去的只有百余骑。
赵恒嘉奖了出战的将士。然后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寇准,他自已下城回行宫去了。
赵恒虽然把指挥权交给了寇准,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转回行宫之后,派人去打探,看寇准在做什么。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绝不亚于赵恒,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皇上的心,寇准每日与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把寇准的一举一动向皇上作了汇报。赵恒听了后,心下大宽,高兴地对左右说:“大敌当前,寇相还有此闲情逸致,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了。这样,朕就放心了。”
寇准其实是外松内紧,受命之后,召集几位将领,对军事作了周密布署,号令三军,军纪威严,士兵们既畏惧,也高兴,都认为如此治军,这个仗一定是能够打胜。
宋、契丹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形势对宋军相当有利,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契丹军大将萧挞凛,击退契丹军的一次进攻,使契丹军士气一落千丈。
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无奈之下,便命韩杞为使者,与曹利用同到澶州城与宋讲和。
3、契丹要和谈
赵恒生性优柔寡断,并没有与契丹一决胜负的决心。早在与契丹开战之前,他就听从王继忠的建议,命曹利用至契丹议和。曹利用至契丹后,因萧太后一定要宋廷割让关南地区,被曹利用很坚决地拒绝,使和议没有达成,现在,萧太后主动提出议和,当然是正中赵恒下怀。
曹利用带契丹使臣韩杞进入澶州,先行谒见赵恒。他对赵恒说,契丹的意思,想要宋朝将关南地区的土地割让给他们,他已经当着契丹主和萧太后的面拒绝了契丹人的要求,他们还提出赔款一条,他也没有承认。
赵恒说道:“朕说过,割地一事,是万不能答应的。如果契丹恃强要挟,非要朕割让土地不可,朕决意用武力与他解决。若要赔款,从前汉朝也曾把玉帛赐给单于,这是有先例的,不伤国体,可以商量。朕过去是这个意见,现在还是这个意见。”说罢传契丹使臣觐见。
契丹使臣韩杞进了行宫,向大宋皇帝行跪拜之礼后,呈上国书,并说奉国主命,索还关南地区,如果宋能满足这个要求,和议就可以达成。
赵恒接过国书之后,并没有马上答复,而是放在案几上,吩咐曹利用带使臣下去,设宴招待,等候答复。
曹利用领旨,引韩杞退出。
赵恒立即召见寇准,商量与契丹和议之事。寇准听赵恒说准备要承认赔款与契丹议和,并没有投赞成票,他对赵恒说:“如果陛下要想保住百年间不再发生战事,一定要令契丹俯首称臣,把幽、蓟十六州土地尽还我国,赔款的事,休要提起。如果不然者,数十年后,契丹又要谋我了。只要契丹答应了这个条件,才许和议。他要恃强,就用战争与他解决。我军自陛下御驾到来,军气日壮,战将云集,正可一战大破敌兵!”
赵恒要赔款议和,寇准不但不同意赔款,而且还想要契丹称臣,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土地。君臣的意见分歧很大。
赵恒面有难色地说:“依你之言,就一定是非战不可,但胜负难以预料,就是胜了,也要使将士们付出很大的伤亡为代价。朕实在不忍百姓受战争的苦困。数十年后,契丹再来侵略,那时自有捍御的人,你也不必虑得太远了,如果赔款能成和议,朕意姑且与他议和,两下罢兵了事。”
寇准见说服不了赵恒,便推说等他去见见契丹使臣,摸摸情况后再商量。赵恒答应了他的请求。
寇准去会见韩杞,两人唇枪舌剑,一番辩论,谁也没有说服谁。
和谈的事情还没有结果,但这件事情在军中传开了。大家都在议论和与战的问题。这些出来打仗的士兵,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哪里顾得上国家的长远利弊,只想早日和议成功,好回家去吃安乐茶饭。他们都知道皇上主和,寇准主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忽然从军中传出蜚语,说寇准之所以要主战是想出风头,要挟皇上,想邀功,未必是为了国家安全。
军中的蜚语很快就传到寇准的耳里,他知道这是有人从中捣鬼。然而,人言可畏,特别是在军前,这样的谣言是可以杀人的。无奈... -->>
1、神奇的床子弩
两天之后,赵恒下诏北伐,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
出征之前,命李继隆、石保吉为驾前左右排阵使,将相一概随驾出征。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朔风凛冽,左右见天气寒冷,便向赵恒献上貂皮帽、毳裘。赵恒认为,将士们在寒风中行军打仗,忍受着削面的寒风,自己身为皇上,也不能独自享受。他拒绝了近侍送来的貂皮帽、毳裘。
看来,赵恒颇识鼓励将士之法。
将士们听说皇上拒戴貂皮帽,拒穿毳裘,大受感动,纷纷说道:“圣上这等体念我们,此次北伐,一定要拼死报国!”
北伐大军还在路途行走,前军已到达澶州。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凛自恃骁勇,领兵直逼宋军营前列阵,萧挞凛带数骑出阵观察地形。
宋军前军主帅李继隆得知契丹兵过来了,一面派人奏报皇上,一面带领众将士赶到营前观阵。
李继隆到达前营,见契丹兵列阵以待,几个首领人物站在营前的小山包上指手画脚,便命令部将张环守在床子弩旁,密切注视敌兵的动向,他自己转进后营去调兵遣将。
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由于张力很大,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弓,射程可达五百米,在当时,算得上是威力很大的远程武器。
张环守在床子弩旁,见敌方一个黄袍大将站在阵前指手画脚,料知不是常人,也不待请示,悄悄地告知控制床子弩的士兵,悄然一声令下,突然扳动弩机,顷刻之间,百箭齐发,一齐射向敌兵营前的几个人,萧挞凛正在那里布阵,猝不及防,顿时被射成了刺猬,毙命当场,身边的几个人,也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
契丹阵上将士见主将毙命当场,慌忙出兵抢回尸首,退兵扎营。待到张环派人报告李继隆,麾兵驱杀,契丹兵早已逃远了。
萧挞凛是契丹一员猛将,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契丹的精锐之师,尚未开战,便被宋军射杀在阵前,对契丹军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
这时,杨延昭守广信军,驻扎在遂城,魏能守安肃军,驻扎在梁门,两军离契丹境地最近,契丹军屡次围攻这两个地方,屡战屡败。杨延昭追击契丹军,每次都是大获全胜,当时的人便把这两军称做铜梁门铁遂城。
唯独王钦若守天雄军,束手无策,整日里修斋诵佛,闭门默祷,求神灵保佑他能渡过难关。幸亏契丹兵没有进攻天雄军,才使得王钦若在这次北伐战争中全身而退。
正在前方战局紧张的时候,突然传来东京留守赵元份得暴病去世的消息。赵恒立即命参知政事王旦赶回东京处理善后事情,并接替赵元份的职务。
王旦深知当前战局的凶险,回京之前,特地将宰相寇准叫到赵恒面前,问赵恒,如果十天之后接不到捷报,该如何处理。
赵恒沉默良久,说:“立皇太子!”
实际上,这是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了王旦。
王旦出身名门,老成持重,赵恒非常器重他,常在他奏事退出时,以目光相送,并在心里说,致朕为太平天子者,必定是此人。一次,赵恒与钱若水聊天,钱若水当着赵恒的面,也说王旦可任大事。赵恒说,朕也是这样想的。
可见,赵恒委王旦如此重任,是对王旦深信不疑。
2、皇帝不敢过河
三天之后,赵恒御驾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赵恒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赵恒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如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契丹军的俘虏。”
赵恒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宋军在日夜兼程北进,辽军也在继续南下,他们的主力早于赵恒之前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
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赵恒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说道:“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陛下去北城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赵恒过河到北城去,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请陛下放心,臣率兵保驾,定保万无一失。”说罢,也不等赵恒同意,就命令卫兵们护送皇上前进。
赵恒勉强随大军渡河,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知道是皇上到了,立即万众欢腾,一齐高呼万岁,声雄气壮,数十里外都能听见,契丹兵卒听到喊声,吓得胆战心惊。
契丹自萧挞凛被射死之后,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又见大宋皇帝御驾亲征,并亲自登上城楼督师,更是气沮。萧太后派出两员大将,挑选五千精骑,命令他们说,大宋皇帝到了澶州,你们快去攻打一阵,给大宋皇帝一个下马威。
两员大将领命,率领五千精骑,前来攻城。
寇准认为这是来试阵的,奏请赵恒命将士出战,痛击一阵,不要被敌人小看了。
赵恒命李继隆开城迎敌。
李继隆领旨,率领三军,放炮出城。
李继隆本来就是勇冠三军,威猛无敌的大将,又见皇上在城楼上亲自督战,更是精神抖擞,率领宋军,身先士卒,冲上前去,与契丹兵展开激烈战斗。
李继隆的部下虽然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但他们从来没有当着皇帝的面与敌人战斗,碰上了这样的机会,人人都想表现一番,冲向敌阵,人人犹如下山的猛虎,个个似出海蛟龙,势不可挡。顷刻之间,契丹军便被杀得七零八落,非死即伤,最后活着逃回去的只有百余骑。
赵恒嘉奖了出战的将士。然后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寇准,他自已下城回行宫去了。
赵恒虽然把指挥权交给了寇准,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转回行宫之后,派人去打探,看寇准在做什么。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绝不亚于赵恒,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皇上的心,寇准每日与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把寇准的一举一动向皇上作了汇报。赵恒听了后,心下大宽,高兴地对左右说:“大敌当前,寇相还有此闲情逸致,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了。这样,朕就放心了。”
寇准其实是外松内紧,受命之后,召集几位将领,对军事作了周密布署,号令三军,军纪威严,士兵们既畏惧,也高兴,都认为如此治军,这个仗一定是能够打胜。
宋、契丹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形势对宋军相当有利,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契丹军大将萧挞凛,击退契丹军的一次进攻,使契丹军士气一落千丈。
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无奈之下,便命韩杞为使者,与曹利用同到澶州城与宋讲和。
3、契丹要和谈
赵恒生性优柔寡断,并没有与契丹一决胜负的决心。早在与契丹开战之前,他就听从王继忠的建议,命曹利用至契丹议和。曹利用至契丹后,因萧太后一定要宋廷割让关南地区,被曹利用很坚决地拒绝,使和议没有达成,现在,萧太后主动提出议和,当然是正中赵恒下怀。
曹利用带契丹使臣韩杞进入澶州,先行谒见赵恒。他对赵恒说,契丹的意思,想要宋朝将关南地区的土地割让给他们,他已经当着契丹主和萧太后的面拒绝了契丹人的要求,他们还提出赔款一条,他也没有承认。
赵恒说道:“朕说过,割地一事,是万不能答应的。如果契丹恃强要挟,非要朕割让土地不可,朕决意用武力与他解决。若要赔款,从前汉朝也曾把玉帛赐给单于,这是有先例的,不伤国体,可以商量。朕过去是这个意见,现在还是这个意见。”说罢传契丹使臣觐见。
契丹使臣韩杞进了行宫,向大宋皇帝行跪拜之礼后,呈上国书,并说奉国主命,索还关南地区,如果宋能满足这个要求,和议就可以达成。
赵恒接过国书之后,并没有马上答复,而是放在案几上,吩咐曹利用带使臣下去,设宴招待,等候答复。
曹利用领旨,引韩杞退出。
赵恒立即召见寇准,商量与契丹和议之事。寇准听赵恒说准备要承认赔款与契丹议和,并没有投赞成票,他对赵恒说:“如果陛下要想保住百年间不再发生战事,一定要令契丹俯首称臣,把幽、蓟十六州土地尽还我国,赔款的事,休要提起。如果不然者,数十年后,契丹又要谋我了。只要契丹答应了这个条件,才许和议。他要恃强,就用战争与他解决。我军自陛下御驾到来,军气日壮,战将云集,正可一战大破敌兵!”
赵恒要赔款议和,寇准不但不同意赔款,而且还想要契丹称臣,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土地。君臣的意见分歧很大。
赵恒面有难色地说:“依你之言,就一定是非战不可,但胜负难以预料,就是胜了,也要使将士们付出很大的伤亡为代价。朕实在不忍百姓受战争的苦困。数十年后,契丹再来侵略,那时自有捍御的人,你也不必虑得太远了,如果赔款能成和议,朕意姑且与他议和,两下罢兵了事。”
寇准见说服不了赵恒,便推说等他去见见契丹使臣,摸摸情况后再商量。赵恒答应了他的请求。
寇准去会见韩杞,两人唇枪舌剑,一番辩论,谁也没有说服谁。
和谈的事情还没有结果,但这件事情在军中传开了。大家都在议论和与战的问题。这些出来打仗的士兵,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哪里顾得上国家的长远利弊,只想早日和议成功,好回家去吃安乐茶饭。他们都知道皇上主和,寇准主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忽然从军中传出蜚语,说寇准之所以要主战是想出风头,要挟皇上,想邀功,未必是为了国家安全。
军中的蜚语很快就传到寇准的耳里,他知道这是有人从中捣鬼。然而,人言可畏,特别是在军前,这样的谣言是可以杀人的。无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