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变法遇到阻力

    吕诲遭受革职处罚,范纯仁被逐出京城,标志着王安石变法中排除异己的开始,变法派与守旧派的争斗,逐步由暗转明,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这种转变,是由一桩命案引起。

    登州有一美妇人,出嫁前夕,得知未来的老公相貌很丑,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起了谋杀亲夫之念。她暗藏利刃潜往夫家,企图谋杀亲夫。恰逢其夫耕作在田间小睡,当妇人举刀砍下的时候,其夫已经惊觉,慌忙间举手相挡,保得一命,只是举手遮挡的时候,被砍掉一指。夫家将妇人告官。知州见妇人长得漂亮,与其夫实在不般配,起了恻隐之心,欲开脱妇人。他叫妇人承认杀人之事,许诺按自首论罪,上报朝廷。

    案子报到上来后,王安石认为州官的意见可行。

    司马光则认为这是枉法,谋杀亲夫,怎么能够减罪呢?

    王安石却说,既然是自首,就应该罪减一等。

    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的意见。他说法律明文规定,因他罪而致杀伤,他罪是主罪,今妇人谋杀亲夫,只是事出有因而没有杀死,妇人犯的是谋杀罪。谋自谋,杀自杀,不能分开,也就是说不能别开谋杀罪而判以伤害罪。

    王安石却坚持要按自首论处,如果自首而不按自首论处,那就是有违法律。

    两人相持不下,案情报到皇上那里,赵顼竟赞同王安石的意见。

    侍御史兼判刑官刘述认为王安石这是无视法律,皇上的命令也有问题,于是便封驳诏书。封驳诏书,就是御史拒不执行皇上的命令,在皇上的诏书上签上意见,退给皇上。御史台的御史们,有封驳诏书的权力。

    王安石见刘述封驳了诏书,一怒之下,奏请赵顼,罢免了他的官职。

    刘述因封驳诏书而遭贬,御史台群情鼎沸,刘述率刘琦、钱顗、孙昌龄等几名御史联名上书弹劾王安石,请求罢免王安石的相职。这样一来,一场争斗便化暗为明。

    王安石没有丝毫退让之意,奏请皇上,把这几名不听话的御史全部逐出京城,流放到边远的小县当小吏去了。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王安石正式颁布实施青苗法。

    青苗法,实际上是一种农业借贷方法,春耕的时候,农民没有种子钱,政府贷款给农民,取二分息,农作物收割后,随夏税连本带利偿还。由于是在播种青苗时借贷,所以叫青苗法、或青苗钱。

    王安石做太守时,曾实行过“贷谷以民,立息以偿”的办法,既解了农民无钱春耕的燃眉之急,政府也从中得到利息,一举两得。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一项新法,后世谈王安石变法,最先想到的就是青苗法。因为这一项新法影响到全国的每一个村庄,涉及到千家万户,上至富商大贾,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项新法,这是青苗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本来,一个月之前,王安石就要颁行青苗法,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改革班子里意见出现了分歧,吕惠卿极力附和王安石,苏辙却认为青苗法不可行。王安石问他理由,苏辙说,借钱给农民,本来是想帮助他们,但钱到了他们的手里,有些人就会乱用,还款的期限到了却无力偿还。这样,官府就要催讨、逼要,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救民,反而还要害民。

    王安石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苏辙,只好暂缓执行。

    大约一个月后,京东转运使王广渊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反映京东地区农民春耕缺少资金,只得向富户借贷,富户为富不仁,乘机提高借贷利息,农民不堪负重。他请求将本道的五十万钱帛以低于富户的借贷利息借贷给农民,这样,农民可以免受高利贷者的盘剥,政府也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息。

    王安石看了王广渊的奏折,高兴地说,这就是青苗法呀,怎么说青苗法不可行呢?他立即以六百里快递传召王广渊进京,商量推行青苗法的事宜。

    王广渊进京后,汇报了推行青苗法的一些想法,得到王安石的赞赏。

    次日,王安石奏请赵顼,先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青苗法,取得经验后,再逐渐向全国推广。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王安石的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苏辙是改革班子中的成员,一个月以前,由于他的反对,使得青苗法缓行,一个月以后,他的观点仍然没有变,尽管皇帝已经批准了,他的观点还是不变,仍然认为青苗法不可行,并且还极力阻止推行青苗法,为此还同吕惠卿争吵起来。

    吕惠卿是新法的拥护者,但他又说服不了苏辙,只能向王安石汇报,说苏辙阻挠青苗法的实施。

    王安石听后大怒,认为苏辙既然阻挠新法,就不宜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他准备将苏辙逐出改革的领导班子,并重罚他。幸亏陈升之从旁劝解,才使苏辙逃过一劫,罢为河南府推官。

    王安石推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太子中允就是太子的授课老师,这是个有至高荣誉的职位,他日太子做了皇帝,太子中允就是名副其实的帝师。

    司马光认为吕惠卿心术不正,朝野对他的呼声也不好,并说王安石误信奸人,建议赵顼不要重用此人。

    赵顼并不听司马光的意见,仍然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任命吕惠卿为太子中允。从这里可以看出,赵顼对王安石简直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宰相富弼并不赞成变法,见王安石不可一世的模样,心里很不舒服,但皇上对王安石又是言听计从,料想自己不能与之争锋。惹不起,躲得起,他推说自己有病,请求辞去宰相之职。

    赵顼很快就批准了富弼的请求,命他出判亳州。

    富弼临去时警告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是为道义而争,小人则是为权力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他预言国家大事若如此下去,国家必将大乱。

    富弼罢相后,赵顼提拔陈升之为同平章事。

    2、陈升之称病

    陈升之就任宰相之后,赵顼曾向司马光打听朝野对这件事的反应。

    司马光回答说:“闽人阴险狡诈,楚人善于交际,今二位宰相都是闽人(曾公亮是晋江人,陈升之是建阳人,都属于闽地)。二位参政都是楚人(王安石是临川人,赵抃是西安人,都属于楚地)。这几个人如果结成朋党,朝中就有好戏看了。”

    赵顼说陈升之有才能,通晓民政。

    司马光却说:“有才能当然可以用,但他的身边必须要有正直的人帮助他,监督他的言行,这样才能不出乱子。”

    “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赵顼转了个话题。

    司马光不假思索地说:“外面的人说王安石虚伪,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他的性格太执拗,太固执,刚愎自用,有时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这是一个很大的毛病。”

    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对王安石的评语还是比较公正的。但他的意见,并没有改变赵顼的决定。

    陈升之是王安石变法的同志,他同王安石一起创设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当了宰相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陈升之当了宰相,考虑到变法遭到绝大多数人反对的事实,想改变一下现状,做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东西以笼络众望。于是奏请罢免有众矢之的的三司条例司,以求在百官中得到一些赞成票。

    陈升之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三司条例司开刀,出乎王安石的意料。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

    陈升之知道,王安石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同他作对绝不会有好下场,很多人试图同他较劲,结果都很惨。他不糊涂,既然同王安石撕破了脸,自己就得卷铺盖走人,他选择了很多人都采用过的办法,请病假。

    富弼是这么干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干的。称病不出,这是政府官员表示不满情绪的一种最好办法,从古到今,屡试不爽。

    3、三不足的由来

    陈升之病休之后,王安石推荐枢密副使韩绛主持三司条例司的工作。

    韩绛是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奏请全面推行青苗法。他说青苗法是便民之法,民间都愿意向政府借贷,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试行,效果很不错。

    赵顼求变的心情也很迫切,接到三司条例司的奏报,下令在各路设置提举官,专门管理推行青苗法的借贷之事。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有三个目的,一是使富人不得乘农民之急高利盘剥,体现的是抑兼并、济困乏的思想;二是使农民“趋时趋事”不误农时,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

    各路提举官在执行的过程中,对第三条的认识似乎要深刻一些,这就是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贷款,贷出的款越多,收回的利息就越多,收的利息越多,提举官的政绩就越大。由于一味追求财政收入,青苗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变了味。

    很多地方为了多获取财政收入,便想方设法多贷青苗钱,不论贫富贵贱,按户头分配。实际的情况是,富户并不特别需要借贷,贫户急需借款,官府又怕他们还不起,有些地方的提举官便想了一个办法,按百姓的财力,自富至贫,将官款按比例分摊,并规定贫困户借款由相邻的富户担保。

    王广渊在京东,将那里的民户分为五等,上等户强行贷钱十五千,下等户强行贷钱一千,到期如果不能还款,便派衙役上门逼讨。王广渊进京汇报,反说百姓对政府是感恩戴德。

    所有这些,当然逃不过御史们的眼睛。

    谏官李常、御史程灏,上表弹劾王广渊在京东强行摊派,坑害百姓。河北转运使刘庠,根本就不发青苗钱,他的理由是百姓不愿借贷。

    王安石亲自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