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笔趣阁 www.ddbiquge.co,三国之问鼎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如刘琮自己所言,农事他不懂,也不想脑袋一拍就胡乱决策。屯田方面的事情,他主要交给了杜袭杜子绪负责。
杜袭和司马芝年纪相仿,面容清瘦,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格,都比较老成。他算是来荆州避难比较早的名士,和同乡赵俨、繁钦相交莫逆。
如今天下纷乱,各路豪杰为了扩大实力,壮大力量,竞相招揽天下英才。而这些贤达学士,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安邦定国的夙愿,也以谨慎的态度来抉择自己满意的投靠对象。
本来杜袭来到荆州以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认定刘表并非可以投靠的明主,准备举家迁往长沙,就在将要动身之前,却在宴会上见到了刘琮。
“迎天子以令诸侯,据九鼎,案图籍,然后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天下乱势可定!”这铿锵有力的话语,目标明晰的策略,如同惊雷般唤醒了杜袭,从宴席归来之后,他和好友繁钦有过一番深谈。最终决定继续留在襄阳,以便继续观察刘琮的表现,是否如同他所说的那样。
后来刘琮外出游历,杜袭得知消息之后刘琮已经离开襄阳,让他颇为懊悔。等到刘琮破山贼,灭水匪率领部曲回到襄阳,他便投了名刺拜访。经过几次坦诚的深谈,杜袭认定刘琮是值得追随的明主,于是当刘琮自请出镇南阳,就任太守之后,他和繁钦一起随之到了南阳,先是担任太守府的记室,现在则成为专门负责屯田事宜的典农校尉。
而在追随刘琮这件事情上,杜袭和好友赵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自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发布“唯才是举令”,并实施屯田制以后,赵俨就对杜袭说:“曹镇东应时顺世,必能匡济华夏,我知道我的去处了。”试图劝说杜袭和繁钦一起举家北还。
当时杜袭反过来劝说赵俨:“刘公子志向宏远,又颇能省时度势,其政略若得以施展,未尝不能建霸王之业。请伯然兄与我等一起效力于公子麾下,以实现往日夙愿、”
两位好友各执己见,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赵俨举家北返,杜袭赴南阳上任。不过虽然阵营不同,却并不妨碍两人的友情得以延续。那篇《宛城战记》就是杜袭抄录了一份派人送给赵俨,后来为曹操所得。
通过此事,刘琮也意识到,自己的名望还是不够高,根基浅薄,以至于人才不能全部为自己所用。荆州藏龙卧虎,别的人也还罢了,卧龙凤雏和徐庶,那是万万不能被旁人截胡的。
不过现在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名声不显,而且年纪尚小,刘琮还不打算过早的干预他们的发展。但是徐庶则不同,自从上次外出归来与之相见后,刘琮曾邀请过徐庶相助,但那是徐庶之母正在病中,此事便搁置下来。后来徐母病情好些,却又赶上宛城之战爆发,徐庶便一直拖到今年才来到南阳。
其实他到南阳还有些小小的私心,那就是和住在隆中的好友诸葛亮能更经常见面。不过到了南阳之后,才发现刘琮给自己安排了许多事情,比起在襄阳时的悠游度日,如今可谓忙的脚不沾地,哪儿有时间去见诸葛亮?
自三月初到宛城,刘琮便请徐庶帮助王粲筛选曹军降卒,同时给了典军书记的名号。待到四月中旬此事忙完,刘琮便下令各军重编,徐庶这个典军书记自然要参与其中,待五月初新军初成,刘琮便提出要办士兵补习所,教育普通士卒识字。
这个大胆而超前的想法让徐庶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普通士卒只要训练其战阵厮杀即可,难道识字多,还能多杀人不成?
不仅是徐庶不理解,张绣、甘宁等将领也不明白刘琮此意目的何在。
只有长期跟随刘琮的王粲和魏延,对此稍有些理解,虽然还很不透彻,却也多少明白一些刘琮的目的。
在这个时代,普遍的认知是士卒乃是消耗品,死了之后再行招募或者征发就是,普通士卒除非作战勇猛,否则很难得到升迁。即便是升迁,不当到校尉或是偏将之类,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前途。
如今又是战乱频繁的乱世,别说校尉偏将了,便是朝廷册封的有名有号的将军,这些年死的还少吗?
费时费力的教会那些士卒识字,战死了岂不是白白费力?
对于众人的疑惑,刘琮并没有给出太多解释。有些话,站在他的角度还真不好宣之于口。
刘琮深知,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根基,并且遭受其抗拒和反扑,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的话,甚至会被他们连骨头带皮吞得一干二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商鞅、吴起的下场,还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吗?
即便在后世,还有很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家伙,更何况自己在南阳推行的新政,必然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建立全新的,完全忠于自己的各级体系呢?
宛城之战中出现的流言事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被残酷的对外战争一时掩盖了而已。
对于这一点,刘琮认识的非常清楚,他的对应手段,也早已逐步落下。
政权方面,刘琮主要依靠的是外地来的少壮派,南阳本地的大族豪门,则根... -->>
正如刘琮自己所言,农事他不懂,也不想脑袋一拍就胡乱决策。屯田方面的事情,他主要交给了杜袭杜子绪负责。
杜袭和司马芝年纪相仿,面容清瘦,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格,都比较老成。他算是来荆州避难比较早的名士,和同乡赵俨、繁钦相交莫逆。
如今天下纷乱,各路豪杰为了扩大实力,壮大力量,竞相招揽天下英才。而这些贤达学士,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安邦定国的夙愿,也以谨慎的态度来抉择自己满意的投靠对象。
本来杜袭来到荆州以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认定刘表并非可以投靠的明主,准备举家迁往长沙,就在将要动身之前,却在宴会上见到了刘琮。
“迎天子以令诸侯,据九鼎,案图籍,然后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天下乱势可定!”这铿锵有力的话语,目标明晰的策略,如同惊雷般唤醒了杜袭,从宴席归来之后,他和好友繁钦有过一番深谈。最终决定继续留在襄阳,以便继续观察刘琮的表现,是否如同他所说的那样。
后来刘琮外出游历,杜袭得知消息之后刘琮已经离开襄阳,让他颇为懊悔。等到刘琮破山贼,灭水匪率领部曲回到襄阳,他便投了名刺拜访。经过几次坦诚的深谈,杜袭认定刘琮是值得追随的明主,于是当刘琮自请出镇南阳,就任太守之后,他和繁钦一起随之到了南阳,先是担任太守府的记室,现在则成为专门负责屯田事宜的典农校尉。
而在追随刘琮这件事情上,杜袭和好友赵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自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发布“唯才是举令”,并实施屯田制以后,赵俨就对杜袭说:“曹镇东应时顺世,必能匡济华夏,我知道我的去处了。”试图劝说杜袭和繁钦一起举家北还。
当时杜袭反过来劝说赵俨:“刘公子志向宏远,又颇能省时度势,其政略若得以施展,未尝不能建霸王之业。请伯然兄与我等一起效力于公子麾下,以实现往日夙愿、”
两位好友各执己见,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赵俨举家北返,杜袭赴南阳上任。不过虽然阵营不同,却并不妨碍两人的友情得以延续。那篇《宛城战记》就是杜袭抄录了一份派人送给赵俨,后来为曹操所得。
通过此事,刘琮也意识到,自己的名望还是不够高,根基浅薄,以至于人才不能全部为自己所用。荆州藏龙卧虎,别的人也还罢了,卧龙凤雏和徐庶,那是万万不能被旁人截胡的。
不过现在无论是卧龙还是凤雏,都名声不显,而且年纪尚小,刘琮还不打算过早的干预他们的发展。但是徐庶则不同,自从上次外出归来与之相见后,刘琮曾邀请过徐庶相助,但那是徐庶之母正在病中,此事便搁置下来。后来徐母病情好些,却又赶上宛城之战爆发,徐庶便一直拖到今年才来到南阳。
其实他到南阳还有些小小的私心,那就是和住在隆中的好友诸葛亮能更经常见面。不过到了南阳之后,才发现刘琮给自己安排了许多事情,比起在襄阳时的悠游度日,如今可谓忙的脚不沾地,哪儿有时间去见诸葛亮?
自三月初到宛城,刘琮便请徐庶帮助王粲筛选曹军降卒,同时给了典军书记的名号。待到四月中旬此事忙完,刘琮便下令各军重编,徐庶这个典军书记自然要参与其中,待五月初新军初成,刘琮便提出要办士兵补习所,教育普通士卒识字。
这个大胆而超前的想法让徐庶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普通士卒只要训练其战阵厮杀即可,难道识字多,还能多杀人不成?
不仅是徐庶不理解,张绣、甘宁等将领也不明白刘琮此意目的何在。
只有长期跟随刘琮的王粲和魏延,对此稍有些理解,虽然还很不透彻,却也多少明白一些刘琮的目的。
在这个时代,普遍的认知是士卒乃是消耗品,死了之后再行招募或者征发就是,普通士卒除非作战勇猛,否则很难得到升迁。即便是升迁,不当到校尉或是偏将之类,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前途。
如今又是战乱频繁的乱世,别说校尉偏将了,便是朝廷册封的有名有号的将军,这些年死的还少吗?
费时费力的教会那些士卒识字,战死了岂不是白白费力?
对于众人的疑惑,刘琮并没有给出太多解释。有些话,站在他的角度还真不好宣之于口。
刘琮深知,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根基,并且遭受其抗拒和反扑,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的话,甚至会被他们连骨头带皮吞得一干二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商鞅、吴起的下场,还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吗?
即便在后世,还有很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家伙,更何况自己在南阳推行的新政,必然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建立全新的,完全忠于自己的各级体系呢?
宛城之战中出现的流言事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被残酷的对外战争一时掩盖了而已。
对于这一点,刘琮认识的非常清楚,他的对应手段,也早已逐步落下。
政权方面,刘琮主要依靠的是外地来的少壮派,南阳本地的大族豪门,则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